登录    注册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专题
欢迎光临,曹炜炜,国家职业资格婚姻家庭咨询师二级

三个案例来看亲子关系对子女的影响

导读:家庭暴力,有人却没有选择离开,家庭背叛,有人却假装没看到,你可能会想到很多的原因,但你绝不会想到这会和你的原生家庭有关。   可能我们自己也没有发现,如今你家庭相处的模式,很大部分会受到你原生家庭的影响,下面来看三个案例,小A小B小C如今的家庭相处模式为何是那样?   “家暴”中感知存在   如果不是遇到KIM,李阳的家暴会否见光?   小A不是KIM,她选择了默默承受。第一次遭到黄生打耳光时,还是婚前,为了决定去哪家过春节。看着黄生因为愤怒变形的脸,小A有点犹豫,是否要取消随后的婚礼。但因为怀孕,这丝不满,很快被婚妙的洁白清洗干净了。随后是越来越多的殴打,有一次拳头打在脸上,眼睛肿了半个月;有一次踢到隆起的腹部,使她不住地呻吟。每次打完,小A都会搬回娘家,然后在父母的劝慰,黄生的哀恳下,重归旧好。慢慢的,小A已经“习惯”了争吵后被打一顿,她也以为,日子可以一直这样过下去,但当儿子牛牛三岁时,因为重度抑郁,她住进了医院,随后药物几乎没断过。   她为什么不离开?   尽管一再遭家暴,小A却都没有离开,直到最后进入医院,也还是接受黄生的照顾。她不痛苦吗?只是对这痛苦“视而不见”,慢慢地,甚至忘了被打的事实,即使所有人都忍无可忍,小A却一直在忍……   在痛中感觉“存在”   在小A心目中,父亲的形象一直很模糊。   从记事起,父亲就很少在家,即使在,也很少陪她玩,有时她兴高采烈地“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比如一只纸飞机,一个模型,或者一幅画,父亲却草草地看一眼,然后命令她:一边玩去!有一次,小A在幼儿园里刚学会一首歌,高兴地哼哼起来,爸爸突然恼了脸:不许唱!小A不听,继续唱起来,而且唱得更高兴了。爸爸跑过来,像抓小鸡一样将她抓到房里,找来一根棍子,对着她的屁股狠狠地拍打着。小A疼得哇哇叫,妈妈及时赶来,劝开了爸爸。后来,小A才知道,爸爸那次刚丢掉工作,很不开心。后来妈妈对小A说,你爸爸脾气就是暴,小时候没少打你!小A却觉得很奇怪,在她记忆里,只有这一次挨打的经历,而且更多的,是因为记得当时学会的那首儿歌。   选择黄生,是因为他看上去很MAN,豪爽慷慨,生活上又能体贴。可是相处不久,小A就觉得他越来越模糊了,不知道他成天在忙什么、想什么。第一次挨打时,虽然理智上她觉得受到侵犯,但在看到他变形面孔那一刻,她似乎瞥见了他的真实,并且内心产生了一种奇怪的连接感:原来,他很在意我!   随后,每次当他的拳头落在身上时,她都会有这种奇怪的感觉:他终于注意到她了!原来,他心里还是有她的!   心理的话:   “你爸爸的脾气就是暴,小时你没少挨他的打!”但奇怪的是,小A记得的却仅有一次,而且是因为那首儿歌。   对于儿时的小A来说,爸爸的暴力,是她无力承受的部分,于是她选择性遗忘,以使自己能顺利成长。这是她儿时的一种保护机制。连同这肉体上的处罚,心理上的疏远,她也一并留在记忆深处,不愿触及。   对于女性来说,父亲代表对男性身份的认同,这种原生家庭的模式会带到现有家庭中。小A和父亲的隔离,使她在男性面前,始终没有存在感,就像电影《被人遗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一样,一辈子所做的,就是让男人感觉到她的存在。对于小A来说,似乎和父亲的联结,正是通过体罚,这也使她和黄生之间,建立了这种模式。在体罚中感觉到“存在”。   宁愿忍受疼痛,也不能忍受被男人“视而不见”。所以,宁愿对家暴的事实“视而不见”,也不愿拆散这种关系。这种选择性遗忘,对儿时的自己来说,也许有利,但对于成人来说,却只会使暴者更暴,弱者更弱,因为黄生,毕竟不是她父亲。对父亲的渴望,不可能通过这种方式显现。因此,惟有抑郁,让她停止这种模式,心灵得到成长。   他背叛,我买单   小B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家的,因为她终于了解了“真相”,或者说,她承认了“真相”。   表妹告诉她,表姐夫,也就是小B的丈夫,真的和她发生了关系,而且很多次。奇怪的是,小B第一反应,不是愤怒,而是后悔,她后悔不该追问表妹这件事情,过去就过去了,没事重提旧事干嘛。   那事确实过去了。两年前,表妹来上海“投奔”小B,住在他们租住的小屋里,有半年时间。然后,最狗血的事情发生了,半年后,小B出差回来发现,表妹和他的男人,双双躺在里间,她曾经住过的床上。   发泄一番后,小B相信了男人的话,“我和她真的没有什么!她生病了,我照顾一下她而已!”而她,竟然信了!   这一页从此翻过。这次重遇表妹,她忍不住求证,男人说的是不是真的,因为这一直是个疑问,她很好奇。   结果证实,小B 太天真了!这样的结果,小B不愿意承担。但回到家里,她依然当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只有在午夜时分,看着熟睡的男人,她感觉到陌生。   她为什么相信?   “两个成年人,躺在同一张床上,盖着同一张被子,然后,什么事都没发生!”她为什么会相信?   对于这样明显的“证据”,小B选择了心理失明,“视而不见”。因为如果看见了,知道了真相,就意味着激烈的争吵,意味着分手的选择,分还是不分?这是一个问题。无论如何,这种赤裸裸的背叛,都是难以接受的。   “我和她真的没事!”接受这个解释,就是给自己一个原谅他的理由。将自己不愿面对分手冲突给合理化了。   心理的话:   在小B的记忆中,父母总是争吵,尤其过年过节,别人家都欢聚一堂,她家却金戈铁马,恶语交加。每当这时,小B总是很害怕,缩在角落里。有几次吵完,妈妈就收拾东西回娘家。外婆家很远,坐火车也得两、三天。小B惊恐急了,觉得妈妈不要自己了,她反复想,是不是自己不乖?是不是不好?所以妈妈不要自己了?   长大后,小B发誓,再也不要争吵的婚姻,不能重演父母的悲剧。所以,她很少和先生吵架,大家也都小心翼翼地,避开敏感地带,以免引得对方不开心。即使当面对“捉奸在床”这一幕,也没能让他们吵起来。“他不会的,我绝对相信他……”她不停地这样合理化解释,以避免冲突。并且不断检讨自己,觉得自己出差太多,才会发生这事?是不是自己平时太自我,才会使他在表妹那里找安慰?……在表妹告知真相后,小B也在检讨自己,觉得自己遗忘得不够彻底,又去旧事重提。   在幼小的小B心目中,冲突意味着分离,意味着其后被母亲“抛弃”的命运(每次吵完后妈妈都要离开),因为害怕,小B选择了遗忘和逃避。毕竟,对于小孩来说,被抛弃是难以承受的打击。而且她会产生自责,觉得这些,都是自己不好引起。   成人后,这种遗忘和逃避的态度,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即使出现这种出轨事件,都无法进行深入交流,使小B和先生的关系,始终只能维持在平面状态,无法进一步深入。而且,不难看出,如果小B继续这样“盲视”,这种情况会再度发生。而这种来自儿时的自我“怪罪”模式,会削减了男人承担责任的能力,使他因为内疚而再度出轨。   就这样被家庭“边缘”   小C越来越不想回家了,他说自己加班,其实是在玩游戏。他只是不想回家面对娟子。娟子的脾气非常暴躁,有了孩子之后,有恃无恐,稍不合意就大叫大嚷,他无力以抗,就拿工作说事。但他又不能在办公室里呆得太晚,因为娟子到时又会发脾气,想起她张牙舞爪的样子……他带着一丝畏惧,开车上路了。   果然,娟子又不高兴。家里一片混乱,到处堆着他们母子的东西。有了孩子后,小C更加感觉到,家里没有自己的位置。家里大事小事,都是娟子说了算,买房、买车,到添置家具,都是她喜欢的。小C想要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却始终只有嘀咕的份。现在家里需要接老人过来帮忙,小C想要自己的母亲过来,却被娟子一阵抢白,安排明天去为岳母接机。   在家里,小C感觉自己像个“过客”,但奇怪的是,他却算得上“宅”男,除了工作,不喜欢旅行,也不喜欢外出。   他为什么”被边缘”?   小C勤苦工作,在家里,却感觉不到自己的位置,连买房买车这种“大事”都是娟子来定夺,使他感觉自己是个旁观者,是个过客,为什么他却“宅”在家里,不愿意出去?娟子脾气太大,这只是个借口。在害怕冲突的背后,埋藏着他害怕承担责任的软弱内心。他交出主动权,却又将自己设定被边缘化的被害者。   心理的话:   小C一直控诉娟子的爆脾气。直到有一天,他回家探亲,才看见了真实的自己。   小C的母亲是个“强女人”,虽然从小就对他和姐姐溺爱,但对父亲,却一直怀恨在心。说怀恨在心,一点没错,因为提起父亲,母亲几乎咬牙切齿,说父亲没用,好贪玩,狠心……总之在她心里,父亲一无是处。   即使现在他们六十多岁了,依然如此。这次回家探亲,母亲又生父亲的气了。因为父亲在外玩象棋,忘了回家吃饭,母亲咬牙切齿骂开了,说他一辈子就这样没出息BLABLABLA……说到后来,竟然跑到父亲的棋局前,当着众人的面,咣当一声,将棋盘掀翻在地!父亲不敢反勃,回到家里,竟然当没事一般。   这一切,小C全看在眼里,他突然想起这一幕,在小时发生过很多次。而父亲,只是当面不敢生气,背后里却玩得更凶了,归家更晚了,也让母亲更生气了。   我正在过他们一样的生活!   小C突然意识到,他正在重复父亲的命运……以消极逃避,来面对自己应该承担的家庭责任,甚至连和母亲正面交锋的勇气也没有!从而让这个女人,一再掌控自己,使自己在家里威严扫地,甚至被边缘化。   曾几何时,在小C的意识里,母亲几乎是完美无缺的,吃苦、耐劳、慈爱,原来他正是通过这种方式,美化她,从而掩盖她留在心头的飓风般的记忆。是的,他爱母亲,但其实,他也恨着她,因为正是她,使父亲的形象在他的心头残缺,使他在内心深处,始终无法认可自己,并且无可救药地,受控于现在的女人,重复原来的悲剧。 [更多…]

this is body

0
写得好
收藏该专题
阅读次数:125 评论次数:0 收藏次数:0
网友评论

2005~2024 家庭教育网·家庭教育顾问·家庭教育指导师 Copyright by www.zhjtjyw.com

本网投诉信箱:gwzds@zhjtjyw.com
手机版
沪ICP备13036094号 家庭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