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loading...
loading...
最新博客
尚未发表博客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专题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西方式家庭教育的局限性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大家所认识,但目前有关家庭教育的专业书籍大多都是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认识的很多朋友和同事也大多在采用西方式的理念在教育自己的小孩。但是中西方的国情和文化存在很大差异,如果采用纯西方的教育方式,可能会在教育结构上产生偏差。 文化分三个层次:理念层次、制度层次、器物层次,期中理念层次是核心,它包含信仰、价值观这些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在文化理念这部分西方是依托于宗教的。基督教认为人是有原罪的,比如:饕餮、贪婪、懒惰、淫欲、嫉妒、暴怒、傲慢,因此人需要长期、定期地参加宗教活动,来净化心灵、化解人性的弱点。 西方的教育体系将人生中最根本的问题、人性中最根本的问题交给宗教来承担,普通教育所承担的往往是非核心的内容。因此,如果我们只采纳西方普通教育的内容,那在教育内容上将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缺失。 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为主。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不属于宗教,它们归属于哲学的范畴。好的哲学应该对人性有透彻的了解,对人生的根本问题有全面、合理的解释,有完整的、合乎逻辑的系统体系。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正是这样好的哲学,这是已被历史所检验、被中外很多学者所肯定的。 在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评选中,孔子是人类历史上的“四大圣哲”之一,与释迹牟尼、苏格拉底、耶稣并列齐名,对世人的影响至为深远。 二十世纪末,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探讨如何应对二十一世纪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会后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前,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中华传统文化可解决当代人信仰、价值观缺失的问题 不可否认,当代国人是信仰缺失的一代,而价值观是依赖于信仰的,信仰的缺失会导致价值观的偏差,而价值观的偏差又会影响到个人志向的确立。孔子十五而志于学,十五岁是人生第一次明确个人志向的关键年龄,若在这之前,小孩拥有了良好的价值观,那么他树立的个人志向一般就会是正向的、积极的。 春秋时期礼坏乐崩、社会混乱,因此很多人产生了存在上的虚无主义和价值上的虚无主义,社会自杀现象严重。基于这种情况,老子创立了道家哲学来解决人们存在上的虚无主义,孔子创立了儒家哲学来解决人们价值上的虚无主义。自创立以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就为人类在信仰和价值观上开启了一扇窗,使很多人寻求到了自己人生的真正意义和归宿。 依托于中华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格教育会达成更好的教育效果 去年一位朋友向我推荐了一本畅销教育书,是三位美国人写的《家庭美德指南》,朋友认为这本书的操作性很强,决定以后他家小孩的品德教育就采用这本书的方式进行了。 翻阅过此书后,我感觉书中的教育方式存在几个缺点: 第一、教育方法中人为的痕迹太重,对于小孩子来讲,这种学校式的有痕教育方式容易让人厌倦、失去兴趣。 第二、书中共精选了52种美德,但各种美德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对于小孩子来讲要掌握这么多难度太大。而且这52种美德在实践中会碰到互相矛盾的情况,会让人无所适从。 第三、按书中的介绍,一个星期练习一种美德,52种美德用一年时间练习完。对这种方法的效果我比较有异议,一种美德一个星期就可以掌握吗?西方是把人格教育中最核心的部分交给宗教来承担的,像谦卑、节俭、勤劳这些核心品德是需要人一辈子的修炼和努力的。 比较之后,我个人还是感觉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更好,理由主要有: 一、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依托于儒家和道家哲学的,有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因此容易抓住重点。 比如,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思想内容基本都是围绕“仁”来展开的,有了这条主线就可以梳理出提纲挈领的框架结构。 二、对于是非价值的阐述更合理、更准确。 比如对于“诚信”的阐述。 孔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孔子、孟子认为诚实守信是要有前提的,只有合乎道义、合乎自然法则的事情才可以坚守,否则就是愚蒙、就是是非不分。 三、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人性都有深刻的认识,只有充分了解人性,教育才会有着力点。 四、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从广度上来讲涵盖面广,西方宗教包含的内容基本已涵盖;从高度上讲可以一路向上,一层一层达到非常高的境界。 五、传统文化的某些教育方式更简单、有效。 比如传统教育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行仁的出发点。一个人能做到孝顺自己的父母,友爱自己的兄弟姐妹,然后依次扩展开来,就容易达到“忠”、“恕”的境界。 “忠”是指替别人做事尽心尽力,表现在职场上就是爱岗敬业,表现在与朋友相处上就是诚实守信;“恕”是指能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现在职场上就是团队合作能力强,表现在与人的相处上就是能够关怀别人、情商高。达到“忠”、“恕”的境界,也就达到了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的第四层次(我要遵守规则)和第五层次(我能关怀别人)。 传统教育是通过在家庭中对小孩孝悌品性的挖掘,来将人的道德层次从以自我为中心的低层次提升到人我互动的高层次。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可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 一、学习传统文化可提升家长的统合判断能力 常听到很多家长反映:自己也看了很多有关家庭教育的书,也听过一些专家的讲座,当时觉得很明白,可是具体到自己孩子的教育上又不知如何下手。网络上也有大量的教育案例和具体方法,可是很多方法之间又互相矛盾,自己就不知如何选取,非常困惑。做出的选择常常不对,有时还起到了负面教育效果。 对这种现象我个人的粗略分析是:人是复杂的,也是独特的,不同的人之间存在差异性。一些具体的方法,常常只适合一部分人,对这部分人有效的方法未必对另外一部分人有效。即使是同一个人,当时空不同时以前合适的方法也可能变得不适合了。所以,如何针对孩子个人的具体特点,在不同的时空情况下选择出最适合的教育方法是比较难的事情。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属于哲学,好的哲学的特点是具有根本性、完整性、统合性。学习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可以提升人的统合能力,人的统合能力提高了,提纲挈领梳理事物的能力就会提升,就可以将所学到的东西归纳成一以贯之的系统体系,那么人的综合判断、选择能力自然就会提升。 二、掌握传统文化可使家庭教育更有着力点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人生和人性的深刻认识,能使家长明白什么是最核心、最重要的,当各方面不能同时兼顾时,避免做出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选择。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家长们常常重视那些芝麻,而对西瓜视之不见。 三、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对西方的教育理念有更透彻的了解 比如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跟道家哲学就很吻合,学过道家哲学的人理解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就很容易,也会理解的更透彻。并且还能看出她的教育理念中的局限之处,并用道家哲学来做弥补。 四、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家长整体性把握教育内容 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提倡因材施教和全人教育,全人教育包括:人格教育、人才教育、人文教育。若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标杆,就可以对教育的整体内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就可以明白我们目前的教育体系中存在的偏差之处。对存在的偏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进行相应地补漏,这样可以使孩子得到较全面的教育和发展,避免像现在的很多家长,把家庭教育仅仅当做了学校教育的加强版。 现有的学校教育体系,教育重点主要在人才教育这一块,即使是人才教育也不完全,还缺少哲学的内容。现在的学校教育在人格教育和人文教育这两大块是严重欠缺的,这种欠缺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的雷夫老师为什么能培养出一届一届出色的学生,一个主要原因是他对人格教育和人文教育的重视,使学生得到了全人的教育。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了,自然也会推高学习成绩,形成了良性循环。 结论 综合以上原因,我个人认为:我们的家庭教育如果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再参照西方的教育理念,吸收西方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将时代的元素融入进来,可能会是一种更好的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家庭美德指南》(琳达•凯夫林•波普夫等编著) 2、《曾仕强告诉你在中国如何当父母》(曾仕强著) 3、《第56号教室的奇迹》(雷夫•艾斯奎斯著) 4、《卡尔•威特的教育》(卡尔•威特著) 5、《蒙特梭利家庭教育全书》(玛丽亚•蒙特梭利著) 6、《爱和自由》(孙瑞雪著) 7、《哲学与人生》(傅佩荣著) 8、《国学的天空》(傅佩荣著) 9、《论语新解》(傅佩荣著) 10、《老子新解》(傅佩荣著) 11、《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傅佩荣著) 12、《论语别裁》(南怀瑾著) 13、《曾仕强易经的智慧视频讲座》(曾仕强讲解) [更多…]

this is body

0
写得好
收藏该专题
阅读次数:2281 评论次数:1 收藏次数:0
网友评论

2005~2024 家庭教育网·家庭教育顾问·家庭教育指导师 Copyright by www.zhjtjyw.com

本网投诉信箱:gwzds@zhjtjyw.com
手机版
沪ICP备13036094号 家庭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