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与孩子沟通的路有多远

13年前 [11-25 03:13 周四]

聚焦:亲子沟通

  情景录中记录的家长与孩子的片段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常可以见到。我们不难体会到亲子之间的那种略微紧张、不信任甚至有些敌对的气氛。显然,在这样的氛围中,双方的沟通效果几乎为零。怎样的亲子沟通才会有效?本刊特约了学者、老师为您支招。

与孩子沟通的路有多远

学者说

铺路搭桥

■首都师范大学教科院 王争艳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疑问,如何才能正确地引导孩子?我给您的建议是,您要擅于为孩子营造出一种可以轻松交流的愉快氛围,同时,还要学会一些沟通的策略。

  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学会做温暖的榜样。毫无疑问,父母是与孩子接触时间最早、最长、最全面的榜样。孩子的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学习榜样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如果父母是一个能够表现出适当行为的人,孩子就能够学会良好的行为;如果父母经常表现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孩子很快也能学会并表现出许多问题行为。

  为人父母,在要求和期望孩子之前,需要先学会严格要求自己,做孩子良好行为的榜样。

  可有些父母仍然会很困惑,自己是一个严以律己的人,但自己的话怎么孩子一句也听不进去呢?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儿童更喜欢模仿那些态度亲切、温和而不是冷漠、疏远的成人的行为。

  温情会使儿童对榜样更为关注,也更能接受榜样的行为。不难猜测,在对话1中,父亲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一定是板着面孔的。而儿子对他的话也就充满了抵触。这样的危险在于,一旦孩子接触了一个温暖的坏榜样,那么他的吸引力就远远超过了父母,很容易使孩子误入歧途。

  无条件地关注孩子。有些父母给予孩子的总是一种“有条件的积极关注”。也就是说,只有孩子满足了父母的条件时,才爱他们、关心他们;一旦不满足自己的条件,就把爱收回。

  这样的后果是,孩子会学会抛弃自己的真实感情和愿望,而只接受父母赞许的那部分自我,最终变得不能了解自己,不能成为完善的人。在和父母谈话的时候,也常常谈那些被重要人物赞许、爱和支持的内容,而不去检视自己的弱点和错误。

  父母需要学会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积极关注。《阿甘正传》深受大家喜爱。其实,在这部影片中,不仅阿甘精神值得大家学习,阿甘的母亲更是我们父母的好榜样,她对阿甘全部的无条件的爱和关注促成了阿甘的成功。她给予阿甘的暗示是“无论你怎么样,你永远是妈妈的好孩子”。

  不同年龄段的沟通策略

  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年,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该年龄阶段不同的心理发展任务。为此,在儿童不同的年龄阶段,父母在沟通内容、方式和技巧方面的侧重就应该有所不同。

  在学前期(幼儿),要表达对孩子活动结果的肯定,忌讽刺、忽视。

  在该年龄段,儿童主要的心理发展任务是形成自主感和主动感,防止害羞、疑虑、内疚。当儿童逐渐从完全依靠成人的境况中摆脱出来时,他们开始学会走路、说话、玩游戏,自己自主地选择做一些事情,并第一次开始与父母的意愿产生冲突。

  在此期间,父母要允许儿童干力所能及的事,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如果父母限制过多、惩罚过多、批评过多,儿童会逐渐产生一种羞耻感,一种自认为无能的怀疑感,这正如漫画中的情况。

  对于更大一点的幼儿(4岁-6岁),父母如果能够积极支持儿童从事的游戏和智力活动,儿童就会发展更多的主动性。如果父母经常忽视或者嘲笑儿童的活动,儿童就会对自己的活动产生内疚感。

  儿童要形成坚毅的意志品质,就必须是自主性多于害羞与怀疑,主动感多于内疚感,这样,儿童才能表现出不可动摇的自我意志。当父母抱怨孩子意志品质薄弱的时候,首先要检讨自己,当孩子还在幼儿期时,你是否对孩子过于否定、忽视和控制。

  在学龄期(小学生),要表达对孩子活动过程的赏识并给予积极的暗示。

  该年龄阶段是孩子第一次在学校里开始接受正规训练。这时候最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感到有乐趣,体验到把事情做好的自豪。

  艾里克森认为,儿童将来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和习惯,都可源于本阶段的勤奋感。如果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得到应有的满足,将会出现自卑感。

  父母应该肯定和鼓励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进步。对话1中的父亲的不当处就在于,在和儿子的沟通中只关注了儿子的学习结果(分数),而不考虑儿子这次是不是真的很努力了。

  有位家长看到了孩子写作文时的草稿,这位家长很认真地表扬了孩子,“我家孩子就是爱动脑子,写作文的时候,总是不停地修改,真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劲头”。他没有评价孩子文章本身的好坏,但他肯定了孩子在写作文过程中的付出和努力。

  另外,要给予孩子积极的暗示。这里有一个规律性的现象:你怎么评价你的孩子,你的孩子就怎么发展。也就是说,要从正面评价孩子的基本品质,而不要公开地表现出对孩子的不满和担心,如“你这个孩子老这样将来可怎么办啊?”,“你怎么总是这么不认真啊”。这些消极的评价会给孩子一种消极的暗示---我就是这样一个不认真的、令人担心的人。

  在青春期(中学生),沟通中重在对孩子耐心地倾听。

  在青春期,青少年的认知发展有了极大的提高,具备了自己独立分析、评判事物的能力。家长已经不需要对孩子的活动结果和过程作好或不好的指引了,只需要耐心地倾听。

  当孩子把他的想法向别人倾诉的时候,其实也就是整理他自己思路的时候了。也许在给你讲述的过程中,已经发现了自己某些想法的不当或片面。同时,如果孩子心目中的困扰能向爱自己的父母说出来,通常问题就解决了一半。对孩子来说,随时有人倾听自己、关注自己,这是一种最大的心理上的支持。把自己心中的烦恼表达出来并且确知不会得到嘲笑,这更是对问题的一种再认和净化。

  为此,在该年龄段,父母需要做的是及时、敏感地观察孩子的情绪,一旦发现孩子情绪低落或无缘无故地发脾气时,就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谈话氛围,给孩子倾诉的机会,然后耐心倾听。

老师说

情感牵线

■浙江省绍兴市树人小学北区 李文英

  妈妈,请放开你春天一样温暖的手,让我独个儿在坎坷的路上磕磕碰碰向前走。

  别担心我会跌跤,即使摔破细嫩的皮肉,我也不会拉着你的衣角哭泣,在风雨里浑身发抖……

  ---《请求》

  上午第一节课,上完《请求》这首小诗后,我向学生抛出话题:

  “你对爸爸妈妈有什么样的请求?你觉得他们是否在乎你的情感呢?”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我兴冲冲地把特色课上绣的福娃让妈妈欣赏,哪知她说我真没出息,一个男孩子做着女儿活。我羞羞地藏起十字绣,以后再也不在她面前拿出来了。”

  “有一回,我把小蝌蚪带回家,养在小玻璃缸里,想看看它怎么长脚,怎么掉尾巴,怎么变青蛙。谁知被妈妈打扫卫生时发现,说我不讲卫生,连缸带蝌蚪扔进了垃圾桶。”

  “有一年夏天,我种的喇叭花开出一朵紫色的小花,我又拉爸爸,又牵妈妈,可他们只瞥了一眼,说我大惊小怪,真扫兴……”

  听着孩子们的声讨,我想起了着陶行知先生的话:“我们要懂得小孩子,才能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你不可轻视了小孩子的情感。”虽然他是对老师们的忠告,但我觉得对家长也一样,只有懂得孩子的情感,才配做孩子的家长。

  孩子会把扫把当马,把方凳当车,把柴棒当通天棍……一切在孩子的眼中变个样,孩子就会为自己的发现大呼小叫。这是孩子内在世界的一种外在显露。孩子没有成人头脑中的许多禁锢,他可以把毫不相干的事物捏在一起,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表达世界。他对世界充满了新奇,急切地想认识它,并需要父母与他分享。因而,家长要读懂孩子的世界,就得用孩子的视角去思考,而不是一笑而过,仅把天真当天真。

  所以,千万不要因为忙而缺失了一份细心和思考,忽视了孩子的情感,更错过了开发孩子潜能的良机。而要做一个有心的家长,在孩子的潜能处于萌芽状态时就适时地开采。

 

http://www.jyb.cn/cm/jycm/beijing/zgjyb/7b/t20080512_161074.htm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