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呱呱讲座:家长指导孩子学习的十大误区(钱海锦)

12年前 [01-11 18:52 周三]

家长指导孩子学习的十大误区

望子成龙是家长的共同心愿,据了解,家长在家长的主要时间和精力用在孩子学习指导的站90%以上。很多家长说,在家庭生活中第一位是关心孩子学习。然而,有些家长在孩子学习上劲儿没少使,功夫没少下,可孩子的成绩仍不理想,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家长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不太科学恐怕是一个重要原因。据调查,当前家长在指导孩子上存在十大误区。

一、   粗暴型

有些家长在指导孩子学习时方法简单粗暴,用棍棒来逼迫孩子学习 ,只要孩子学习不如意举手就打,抬脚就踢,他们信奉的是“棒打出学子”“不打不成才”,其结果不但孩子没成才,反而更加厌学。我没上学时不挨打,一上学总挨打,学习真讨厌,于是厌学、逃学、惧怕学习。难怪有的孩子希望科学家发明“抗打霜”。天津就曾发生这样的事:几个孩子考试成绩没达到家长家长要求的指标,回家都得挨打,于是一起商量对策,一个孩子说:“咱们到商店买药吧!”另一个孩子问:“买什么药?”“买不疼的药”。孩子们很天真,看到大人头痛吃止疼片,心想先去买止疼片,吃进去再挨打就不知道疼了。说实在的,多数孩子挨打,首先想的并不是今后怎样努力学习,而是怎样逃过痛疼,于是考试作弊,偷改成绩册,抄袭作业等不良现象出现了。

有的家长说:“打还真起作用,打一次好三天。”的确,对有的孩子来说,打能起点作用,但那只是暂时的,对多数孩子来说,打的副作用太大了。如果大就能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提高了,那我们就不用研究教育方法了,老师也不用备课了,一人发一根棍子,挨个去打,全都考一百分了,全都成才了,那多省事,打孩子谁不会?真有打出来的人才吗?如果打就能成才,我想中国的人才一定遍地皆是。严格要求是应该的,但“棍棒加皮带”就不正确了。体罚有可能促使孩子破罐破摔,打一次,麻木一次;体罚还会加深两代人的隔阂,造成父子之间感情的淡漠;严重的体罚会使孩子产生极端的想法。一个孩子  经常挨打,他感到在家里实在没有温暖,于是出走到社会上去寻求温暖,临走时给家长写了一个留言:“再见了,我的家,我不想在这个家里呆下去了,因为我在这里仿佛进了监狱。这里没有快乐,没有自由,骂声早已灌满我的双耳,打耳光也是家常便饭。无可奈何,我只有走......。被家长打上邪路的并不少见,据某工读学校统计,由于学习不好挨打的占70%;据某少管所统计,因学习不好等原因经常挨打后走上犯罪道路的占56.43%,课件打骂不但不是教育的好方法。甚至会导致孩子学坏,走上犯罪道路。

事实告诉我们:没有打骂成才、只有教育成才。

我们要摒弃“粗暴型教育,要采取民主型、科学型的教育方法。指导孩子学习急躁是不行的,“欲速则不达”,要耐心!耐心!再耐心!

二、   精神虐待型

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急了的时候 怎么解气怎么说:“怎么考了这么点分,死榆木疙瘩(榆木不成,还是疙瘩);你还有脸活着,死了算了!”

这种讽刺、挖苦、训斥、谩骂来对待孩子即是“精神虐待”。

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他们听到这些讽刺,往往产生逆反心理。他们对待家长的这种刺激,往往产生敌对情绪,形成“抗药性”。

孩子如果对你的讽刺、挖苦提出抗议,“你说我笨,我怎么笨了,我不笨!”这还是好孩子,他们有自尊心,如果你成天讽刺,孩子没反应,那就坏了。你说我笨驴,我就是笨驴,你说我蠢猪,我就蠢猪,二皮脸,那不更难教育了人吗?

如果家长的讽刺、挖苦被孩子接受了,心想:“我妈总骂我笨,我是够笨的”,那危害更大,因为这是对他们自尊心的伤害,这种内伤更难医治,表面上看他们对讽刺、挖苦无动于衷,可他们优苦往肚子里咽,心理负担很重,甚至形成心理疾病。正如巴甫洛夫所说:“一切顽固的忧郁和焦虑足以给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忧则疾生”这是中国的一条古训,“哀莫大于心死,病莫大于心病,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切不要用讽刺、挖苦造成孩子的心病。

有些家长总是给孩子定太高的目标,并且总爱以威胁恐吓语气向孩子下达指标:“期末考试你考不到95分,看我怎么收拾你......”“你再不及格,看我打断你的狗腿!”。“如果你考不了前三名,等着瞧!”孩子听到威胁的话,处在一种高压之中,总是战战兢兢地过日子,思维得不到解放,必然影响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负担过重,心情过于紧张会影响孩子智力发展,降低智商美国乔治敦大学研究顾问布朗及精神病学教授罗斯巴姆指出:紧张指数从0增到15时,儿童智力等级就从105降到91.他们研究的结果表明,长期紧张会降低智商,如果让孩子消除紧张感,愉快学习,儿童的智商可以提高5%-10%。常识也告诉我们,人在极度紧张的情况下考试成绩会下降,本来会的知识,一紧张就想不起来了。平时问孩子问题,孩子本来可能会答,可家长一吓唬,反而给忘了。这些都说明民主空气本身是活跃思维的有利条件,反之,则会使孩子思维僵滞。

假如威胁和恐吓过分,还会造成孩子心灵的创伤,严重的会逼孩子走上绝路。北京某学校的一位学生因始终处在父母的威胁中,心理压力过重而自杀。临死前,他用录音机录上了自己的遗言:“......我的死,已经筹划多年......毕业考试前,我也想过死,我没忍心。我想,我学了六年总该有个结果。我考了,果然没考上重点中学,你们态度更坏,我想你们对我好些,我一定好好学习,向前赶。可是上了中学,我才晓得并不那么容易。你们对我的要求太严了。‘考试必须前十名,否则看我怎么治你。’这是我爸爸说的,爸,你对我那样谈话以后我绝望了,我这才有一次想到死。”一个本应活泼愉快 生活的少年儿童,就在家长的威胁中死去。可悲呀!

孩子没考好家长急,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希望孩子上进,给予一定的压力也是可以的,但压力过分就会走向反面,我们教育孩子好好学习,还是应该多做思想工作,多启发,多引导,更主要的是多关心,多给以具体帮助,而不应威胁、恐吓。不要施以“精神虐待”。

记住:不要使用语言的刀子!不要想人格开炮!

三、期末算总账型

有些家长平时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问,但到期末就算总账。期末孩子分数考低了又打又训:“说!开学是我怎么跟你说的,你怎么这么没出息!考了这么点分!”“啪”一个耳刮子。孩子写检查,把好话说尽,怕挨打呀。家长还逼着孩子写下学期计划,那计划写得天花乱坠,可开学后家长又不管了,打牌、赌钱、看录像,等到期末孩子的成绩又不及格了,于是又打又写检查,形成恶性循环。

孩子终究是孩子,他们没有长性,平时不管,只等期末算总账,那是不行的。当家长的不应该把功夫用在期末考试后,而应用在平时。不应到期末算总账,而应关心孩子的学习过程,如果我们平时对待孩子的学习过程关心得比较多,到考试后就不用算总账了。平时努力了,自然能考出好成绩,即使偶尔没考好也没关系,一时的疏忽不证明孩子没真才实学,也不证明平时没努力。如果家长平时不管孩子,到期末再算总账也没多大作用。

四、   抽风型

有些家长指导孩子学习是“羊角疯”式的,一阵一阵的,想起来就抓抓,想不起来就拉倒。例如检查孩子作业,家长把孩子叫过来,“把作业拿来我看看!”一看作业写得乱,上去就是一耳光,怎么写这么乱,给我重抄!孩子一直抄到10点钟,真写的不错,可过两天家长又不管了,孩子的作业一天天下降,一个月以后家长又想起来了,对孩子说:“把作业拿来我检查检查,一看作业又乱了,有一耳光,又撕本,形成恶性循环。

孩子年龄小,没长性,要管就经常管,做到“长流水,不断线”。就拿检查作业来说吧,家长每天拿出十分钟就够了,可必须天天拿出十分钟,这样孩子就会感到家长对他学习很重视,一天也不放松,天天认真写作业。如果是抽疯型的检查,孩子不但不能感受到家长对他学习的重视,还会形成投机思想。他们摸到家长的规律,爸爸一忙就不检查了,所以写乱点没关系,一看爸爸有时间了,可能要检查了,就写好点,这对孩子有什么好处呢?因此,家长抓孩子的学习,一定要经常抓,抓经常。

五、   超负荷型

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认为作业题做得越多分数越高,于是无限制地给孩子留习题,加大作业量,超负荷运转。老师留完了,家长留,爸爸留完了,妈妈留,轮番轰炸,搞得孩子疲惫不堪,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心理学研究表明,大脑的负担是有限的,超过限度大脑就会抑制,就会影响学习效果。中国有句古话讲的是“头悬梁锥刺骨”,似乎刻苦就能成才,其实不然,成才需要刻苦,刻苦未必成才,刻苦的精神与科学用脑结合才能成才。像古代那样把头发悬在房梁上,长时间学习,困了打盹,被揪醒了,这样学习能有好效果吗?我认为这样学习还不如先去睡觉,休息好,有了精神再学习,这比迷迷糊糊地学习效果好多了。

超负荷运转往往造成孩子厌学,孩子刚上学时积极性可高了,可越上越不爱上,其原因之一就是负担太重。顾晓明博士曾讲过一个故事:有个小孩说:“什么时侯我才能像我奶奶似的提前退休呀!”刚上二年级就想退休了。有个中学生说:“你们(父母)小时候吃的是窝头,可很幸福,我们现在吃的是巧克力,却很苦恼。”问他苦恼的原因,回答说:“学得太苦了。”实事求是地讲,现在的孩子学习负担够重的了,弦绷得太紧就要断了。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给孩子布置家庭作业,学校留的多,家长就不要留了,学校作业留得少,家长就可以适当留一点,孩子精力有余,家长就给留一点,孩子精力不足,就不要再留了。

针对“超负荷型”教育,我提出这样一个口号:“让孩子成为孩子!”

这话似乎是句废话。其实,不少家长就是不让孩子成为孩子,而是让孩子成为“小大人,小木头人”,学习的“小机器”。他们整天将孩子关在屋子里学呀,学呀,却很少想到孩子需要玩耍,需要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于是孩子感到生活单调,甚至觉得“活着没劲”,对学习、对家长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尽管家长是出于好心,却无意中违反了教育心理学的规律。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时期一个重要心理特点就是活泼好动。玩,是孩子的天性,那个孩子不玩了,就说明他有病了,身体有疾病或心里有病。玩,是孩子的一种心理需要,是孩子成才的基本途径之一。实践证明,那些爱玩的孩子接触面广,知识丰富,脑子灵活;而那些整天被关在屋子里的孩子,尽管多背一些公式、古诗,但他们没有玩的机会,接触面窄,老实得像木头人,反而影响了智力的发展。

当然,让孩子玩,不等于让他疯玩,要给与指导,让他们学的专心、玩得痛快,引导他们把玩与学结合起来。关键是指导,而不是简单的限制。

六、   保姆型

有些家长怕孩子作业分数低,怕作业写得不好老师批评孩子,于是亲自出马,帮孩子抄字头,帮孩子默写,帮孩子计算,甚至亲自替孩子做作业,结果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性,家长总当孩子的拐棍,没有这个拐棍,孩子就不会走路了。为了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习惯,家长不要总当孩子的保姆,凡是孩子能够独立完成的一定让他独立完成,切不要越殂代疱。

七、   干扰型

有些家长对孩子有意无意地起干扰作用。家里乱糟糟的,孩子学习家长看电视,孩子被电视吸引了也去看,家长就说:“去,学习去,学习时不准看电视!”孩子虽然回去学习去了,可耳朵却支楞着听电视。有些家长在孩子写作业时,打牌,打麻将、看录像......干扰孩子学习。请看两个不及格孩子的家庭环境;

   我们家火药味儿很浓,不知道什么时候战争就爆发了。有时我爸拽着我妈扇耳光子,有时我妈抓着我爸揪头发,开始我还劝,后来也习惯了,倒觉得好玩,就在旁边拍手加油。

“我爸和我妈天天招来一帮人在家打麻将,吵吵闹闹的不说,看他们那德性,真叫人恶心,一个个敞胸露怀,捶桌子跺脚,那一双双血红的眼睛紧盯着对方手里的大团结。

为了孩子,我们当家长的应该善于节制自己,应该做出点牺牲,牺牲自己的业余爱好,牺牲自己的娱乐。总之,家长要想方设法给孩子创造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在孩子学习时不要大声放电视、收音机、录音机。孩子学习时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与客人谈天论地,打扑克、打麻将等。如果有条件,最好让孩子在单独的屋子里学习。

     有些家长对孩子学习不放心,孩子学习时在一旁看着,或一会儿去看看,一会去问问,实际上这也起干扰的作用。有的家长在孩子学习时总爱在旁边唠叨,一会嘱咐孩子好好学习,一会问这问那,这都容易使孩子心烦意乱。

对孩子学习时的控制,主要是学习开始时和学习结束时,学习中间一般不要多问,否则会造成对孩子学习的干扰(给孩子讲题时例外)

无论有意或无意的干扰,对孩子的学习都是十分不利的,我们应该创造条件让孩子专心学习,假如孩子在家学习时如同图书馆一样,那他就不容易分心了。

有一个孩子高考的了状元,大家都来向孩子的家长讨教经验,家长说我没什么经验,没给孩子请家庭教师,没上辅导班,我们自己也辅导不了。如果说经验的话,就是从孩子上学以后我们就给他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气氛,只要孩子一学习,我们就不看电视、不听录音,陪孩子学习到很晚。孩子看到妈妈每天都埋头读书学习,非常专心,不好意思再打扰妈妈学习,自己也埋头读书。孩子说;“家里充满了读书的气氛,就像图书馆一样,这种气氛对我是一种压力,是一种净化,它使我养成了专心学习的好习惯,渐渐地我的学习态度越来越端正,最终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可见指导孩子学习,家庭中的学习气氛非常重要。

八、   金钱刺激型

“你要是考一百分我就奖你一张“大团结”,为了刺激孩子学习,用金钱诱惑,这种做法一次两次可能见效,但次数多了就不管用了。一个孩子考试后向爸爸要钱,爸爸刚要给十块钱,孩子说:“给五块钱吧!”爸爸说:“怎么只要五块?”孩子说:“我考五十分。”多么可笑。

用金钱刺激孩子,会使孩子产生一种观念,似乎学习就是为了钱,掌握知识不是别的,只为追逐金钱,获得个人利益,这样会把孩子引到哪里去呢?请听听一个孩子的心声:“爸爸说考好了就给钱,分对我来说就是上帝,比上帝还上帝,有了高分,我可以向爸爸要钱,要更多更多的钱,没有高分别说钱,就是吃到嘴里的巧克力也会被抠出去,紧接着的是扫帚和皮带。我怎样才能捞到分呢?捞到分就是捞到钱......”在钱的诱惑下这个孩子开始弄虚作假,考试作弊,涂改分数,这不等于将孩子引上邪路吗?

单纯用金钱做诱饵可以调动孩子一时的积极性,但更多的是副作用,学习成绩得真正提高只靠诱饵是不行的,当然,孩子学习进步了,家长给孩子发点奖品、奖金不是绝对不行,但只靠金钱刺激是不行的,奖品只能做为辅助手段,不能当法宝。

教育孩子,应更多做思想工作,而不单纯采取经济手段。

九、放任型

有些家长对老师说:“我这孩子交给您了,您就是他的父母,愿打愿骂随您的便。”家长大松心,对孩子不要求,不教育,以为交给学校就万事大吉了。自己平时对孩子学习不闻不问。孩子写完作业让家长检查,家长说:“检查什么,明天让老师检查去,没看我正忙着吗?(正打麻将呢)

有些家长对孩子要求特别低,实际也是一种放任。家长甚至对老师说:“我们这孩子将来也不会有多大出息,您给看着别惹事就行,考多少分就不用管它了。”其实越是这么放任,孩子越惹事,他的心思不在学习上,能量就会在其他地方释放,所以学习上降低标准,必然造成孩子在其他方面惹事生非。

有些家长对孩子学习放任是把责任推给爱人。让爱人管孩子学习,自己躲个清闲。其实这样做也不好,在孩子心里,你对她不负责任,有什么事他也不问你,将来威信越来越低。夫妻两人有一些分工是可以的,但教育孩子一定要同心协力,全要下功夫,不把责任推给对方。夫妻双方都要过问孩子的学习,孩子才会感到爸爸妈妈对自己的学习都很上心,孩子才不敢钻空子。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就是男同志对孩子一定不能放任不管。孩子是父母爱的结晶。对孩子来说,父母双方都有教育、管理孩子的同等责任和义务。然而,在我搞家庭教育咨询时,发现来访者基本都是女同志;在我应邀给家长作报告时,发现台下坐的也差不多是女同志。

我们的孩子受女性教育已经够多的了:婴儿时期几乎都是由母亲喂养、照料;上幼儿园是接受女老师的教育;上小学基本上也是接受女老师的教育;初中阶段还是受女老师的教育居多。在家里,父亲再放弃自己的责任,孩子从小到大受的都是女性教育,那还有阳刚之气?未来社会都有这些缺乏阳刚之气的孩子接班,能不出现“阴盛阳衰”的局面吗?

如果孩子从小就缺少男性教育,孩子的性格、情感、意志、思维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缺少男性教育的家庭,会使孩子表现多愁善感,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性格孤僻、自卑等特点。男性的坚韧、大胆、果断、自信、豪爽、独立、幽默等特点是一般女性所不具备的,他们的特点只有通过潜移默化地言传身教才能对孩子施加有效的影响。所以,养不教,父之过,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九、   分数第一型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其实何止是老师的法宝,他也是家长的法宝。不少家长抓学习只抓分,分数高就奖励,分数低就打骂,好像分数真能代表孩子的一切,家长把眼睛全盯在分数上。

分数确实是衡量孩子学习的一个标准,但他并不能代替一切,他也并不绝对公正,有时甚至是偏心眼的。你看,孩子复习得很卖劲,可考试时片偏偏没考复习的题目,没复习到的,却偏偏考了;一个孩子并未认真复习,可考试时正巧让他蒙上了,你说这两人的分数公平吗?何况现在的考试题并不十分科学,分数高的未必智力高,分数低的也未必智力低,不少有创见的人在上学时分数平平。所以我说家长应该把分数看透,不能轻视,也不能看得过重,绝不要仅以分数来评判孩子的学习情况,如果不从孩子的整个学习过程来衡量孩子的学习,只把眼睛盯着分数,就会逼得孩子弄虚作假,甚至偷改成绩,这对孩子的学习及品德都是不利的。

况且,同样的分数并不代表同样的智力和能力,只看最后的得分不看做题的过程是不行的。都是一百分,有的是迅速求出结果,有的是费了半天功夫勉强答对,有的是用简便算法,有的是用笨法子,这些是从分数上看不出来的,但他能反映一个人智力的高低。因此家长指导孩子学习不能只重视分数,还应重视学习过程。

未来的社会最需要的不是分数,而是智力,最值钱的不是学历而是能力,未来社会必然从“学历社会”转为“能力社会”况且现在的考试改革也开始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过度,文凭多了就不值钱了,值钱的是能力。我们应该重视孩子智力、能力的培养。从实际工作表现看,最好的未必是上学分数最高的,分数平平长大后当经理的也不少。未来的社会门门一百分的孩子并不是最受欢迎的孩子,合格加特长的孩子才是最受欢迎的孩子。

以上是家长在指导孩子学习上的十大误区,希望家长从误区走出来,减少家教中的无效劳动,低效劳动和负效劳动,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使孩子能早日成才。

 

在此感谢李朝红老师对以上视频讲座制作并提供!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