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个案指导三:挑错妈妈为什么越检查错越多(原创)

16年前 [04-26 09:09 周六]

挑错妈妈为什么越检查错越多

  

【家长自述】

孩子9岁,上三年级。每天我要给他检查作业,每次都检查出不少错误。如果我不检查,他的错误会越来越多。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就给他检查,那时还听话,检查出来了会改正。而现在越来越不听话了,给他检查出来了,他不高兴,发脾气,我们俩经常为作业的事争吵。此外,孩子非常没自信,学习上遇到一点小困难,就说我不会,就想放弃。我也觉得自己管得太细太多了,孩子越来越懒了,没有自觉性和责任感。

 

   问题背后的原因

【交流】(查找语言信息)

笔者:“你在给孩子辅导时,具体说了些什么?”

家长:“我会说:‘这个字写错了,怎么老出错!’‘这个写得不端正,不行,重写!’‘我说了多少遍了,怎么不长记性?’”

 

【解析】

并不是说家长不能指出孩子的错误,而是她不断挑错、指责的行为正反映了目前家庭教

育中大多数家长的一种常见的思维方式:我只有给你指出错误,你才会发现错误,才会去改正;我不批评你不你就不听,不照我的去做。而问题恰恰是:学习过程中的负面情绪影响着学习的积极性。孩子不断被家长的挑错、指责甚至打骂行为所干扰,其结果是孩子带着消极、烦躁的情绪面对作业,没有了自信,没有了好心情,并与家长产生情绪上的抵触,心理上的对抗。这种消极情绪状态下,孩子又如何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如何有自信去学好?

 

 

【交流】(探查家长心理)

笔者:举个例子,在一页字中,你觉得写得不好的字在所有字中所占比例多少?

家长:大概30%吧。

 

【解析】

在孩子的整个做作业过程中,不可能只有被挑出的缺点而没有优点。就拿写字来说,

一页字中,相比较而言,肯定有写得难看的和写得漂亮的,为什么不把眼睛放到漂亮的字上,而要专门盯住孩子写得不好的字?这反映了当今父母的思维方式:只看到不好的一面,而看不到好的一面,只看缺点不看优点。看缺点时眼睛很亮,很敏锐,对优点却视而不见,似乎可忽略不计。

 

【交流】(回顾家长童年)

笔者:“你似乎容忍不了孩子的错误?”

家长:“是的,我从小就在严格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我是个乖孩子,父亲对我要求很严。我对孩子也很严,我自己也觉得这样不好,可是就是不能容忍孩子出差错。我不指出来我就不舒服。”

   

【解析】

这位母亲存在完美主义心理,凡事要求尽善尽美,容不得出差错。这与小时候父母对她过严的教育有关。孩子的成长有个从他律到自律的阶段,乖孩子比较听父母的话,会把父母对她的要求渐渐内化为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形成对自己过于苛刻、严格的心理。不知不觉中,家长把他父母的教育观传承下来,并用到自己的家庭教育中。这就给她的孩子带来高标准,高要求,严厉苛刻。孩子在学习中不可能不出现错误,本身学习就是在不断犯错、不断吸取教训中前进的,不允许孩子犯错,就是不允许孩子进步,不允许孩子成长。这种绝对化要求是家长不恰当的思维方式。

 

【交流】(探寻家长行为)

       笔者:“孩子没按你的要求去做时,你会怎么样?”

 家长:“忍不住生气发火,责骂,经常动手打孩子。结果是孩子越来越反抗。”

 

【解析】

  明明知道打孩子不对,打完也会后悔,可是就是控制不住内心的愤怒,巴掌还是落了下来。父母打孩子其实是在渲泄自己的愤怒情绪,为自己积压的情绪找一个渲泄的出口。当孩子还小时,家长占强势地位,而孩子占弱势地位。家长可以不顾孩子的自尊随意打骂孩子,而孩子却不能指责家长的不对。经常打孩子,孩子心理上发生的变化短期内或许是看不出来,但是会给将来埋下隐患,到了青春期,孩子的反抗会令家长招架不住。

 

家长带来的负面影响

 

1、  家长的高期望,严要求,求完美心理,导致孩子的心理压力过大,产生无助感,为

了免受父母的指责,孩子会产生两种可能,一种是退缩行为,即不再努力,选择放弃;一种是不合作态度,你要我做我偏不这样做,看你怎么办。

2、  家长的焦虑不安,情绪失控,打骂孩子的行为,要么让孩产生内疚感,感觉自己对

不住父母;要么引来孩子(尤其到了青春期)的反抗,抵触。

3、  家长的批评指责、挑错,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没有成就感,自信心丧失,自

卑感增强。自信是孩子学习的动力,没有自信,就如机动车没有了柴油。

    4、家长管得越多越细,经常陪读,给他检查错误,久而久之,孩子会对家长产生依赖心理:错了不要紧,反正有人检查,有人把关,这样孩子粗心的毛病就养成了;反正妈妈会管学习,于是把本该属于自己的责任推给了家长,家长成了孩子的拐杖。一个没有责任心的孩子,会给自己找理由:学习是家长的事,是家长要我学的。那么,这样的陪读,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就难了。

 

家长应该怎么做?

 

1、  放低要求,降低期望。名义上是为孩子好,实际内心深处还是家长的补偿心理(自

己从前未过盛的心愿期待孩子来完成)和攀比心理。要搞清楚,孩子不是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孩子只是他自己,自从脱离母体后,他就是个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人格和独自的个性。家长能做的只是适当的引导,而不是强制的要求。

2、  当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时,立即“逃离”现场。冷静思考后再面对孩子。比如想象着

孩子受你打骂后的可怜情景,你的后悔情景。把结果想象得严重些,并把心中的郁闷发泄在其它地方,等平静下来了,再回到孩子身边。并时时告诫自己,孩子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不能随意打骂,孩子有自己的尊严和人格。

3、  用正面的教育取代负面的教育。在辅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尽量不挑毛病,不指责,

而是找优点,发现亮点。比如从一页纸中挑出孩子写得好的词,赞赏孩子“哇!这字写得好漂亮,让其它的字也“长”得象它一样漂亮,怎么样?”或“如果其它的字也像它这么漂亮就好了,我相信你能写好!”这种商量、鼓励,表扬的方式是不是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呢?

4、  对孩子的学习不要干预太多,在大方向上给予孩子帮助就行。比如,在征求孩子的意

见下,帮或协助孩子制定学习计划、规定学习目标,之后,让孩子去做。每做好一天,就鼓励表扬一番,并辅以适当的奖励,以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而不要在孩子身边随时盯着孩子的作业,这样的陪读实不可取。

 

 

【小故事】

在加纳的一所寄宿制中学里,一位老师走进了教室。他先拿出一张画有一个黑点的白纸,问他的学生: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们盯住黑点,齐声喊道:一个黑点。老师非常沮丧。难道你们谁也没有看到这张白纸吗?眼光集中在黑点上,黑点会越来越大。生活中你们可不要这样啊!
   
教师里鸦雀无声。老师又拿出一张黑纸,中间有一个白点。他问他的学生:孩子们,你们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们齐声回答:一个白点。老师高兴地笑了:孩子们太好了,无限美好的未来在等着你们。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