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呱呱讲座:《家庭教育中你会用情绪ABC理论吗?》(第二讲)

10年前 [05-06 20:00 周一]

呱呱讲座:家庭教育中你会用情绪ABC理论吗?》(第二讲)

 

提纲:

一、榜样的力量:家长的A,影响孩子的BC

提示:无意识的习惯性行为A更要注意

二、观念的魅力:用ABC理论,解读挫折教育

提示:学会改变孩子不当看法和观念

 

-----------------------------------

回顾上一讲内容:

什么是情绪ABC理论:

情绪ABC理论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那么什么是合理情绪疗法呢?合理情绪疗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来的,它是认知心理治疗中的一种方法,因为采用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所以也叫它认知行为治疗的方法。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就是情绪ABC理论。

人的情绪是怎么产生的呢?艾利斯认为,情绪的产生有一个被叫做ABC的过程。

A——是指诱发事件。

B——是指人们在遇到诱发性事件后产生的信念。也就是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

C——是人们的情绪和行为后果。

通常人们会认为是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实际上,是观念和看法B导致了情绪和行为结果C

 

一、榜样的力量:家长的A,影响孩子的BC

※行为案例:

妈妈带着小宝走在回家的路上,两人边走边说话。天气很热,妈妈抽了两张纸巾,一张给小宝擦汗,一张给自己擦汗,擦完后妈妈随手把纸巾扔在了路边。这时小宝也随手把纸巾扔到了路边。

互动提问:孩子的行为是从哪儿来的?

答案:(略)

解读:(略)

总结:榜样是A,这个A怎样,关系到孩子的想法和认知B,才会有孩子的行为C。越小的孩子,模仿力越强,思考力越弱,辨别是非的能力越弱,有的孩子根本不用思考,直接模仿。,所以,家长要特别在意自己的A

 

提示:无意识的习惯性行为A更要注意

下意识的习惯性行为,它的特点就是行为的下意识,习惯性。

下意识:指它有不自觉的行为趋向,往往是一瞬间作出的本能反应。

习惯性:因为是长期形成的已固定的行为,不需要再思考了。

 学习家庭教育,可以增加我们行为的有意性;学习ABC理论,可以让我们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对孩子产生负面的影响。

 

※语言案例:选择测试

当孩子邀请爸爸陪他一起用积木搭高楼。而爸爸刚好没有空,以下是四个爸爸的回答

——

第一位爸爸:“你没看到我没空吗?你自己去玩!”

第二位爸爸:“我没空,你自己玩吧!”

第三位爸爸:“好好好,过会就来陪你玩!”

第四位爸爸:“好抱歉,我也很想陪你做游戏,但是现在没空,你自己玩好吗?”

 

◎互动提问:

这道题中,爸爸的回答就是A,现在来看看爸爸不同的A,导致孩子的B会是怎样的,又会有怎样的C

第一位爸爸:“你没看到我没空吗?你自己去玩!”

孩子的想法和感受(B):

孩子的回应(C)

 

第二位爸爸:“我没空,你自己玩吧!”

孩子的想法和感受(B):

孩子的回应(C)

 

第三位爸爸:“好好好,过会就来陪你玩!”

孩子的想法和感受(B):

孩子的回应(C)

 

第四位爸爸:“好抱歉,我也很想陪你做游戏,但是现在没空,你自己玩好吗?”

孩子的想法和感受(B):

    孩子的回应(C)

 

※总结:注意我们的榜样A作用。

A,是有榜样作用。所以,注意我们的一言一行。有时A是表象,内在的是我们的观念B,包括经历,经验,在无意中左右着我们的行为C。然后影响到孩子。

再用刚才的案例来分析,我们只看第四位爸爸,他的回答之所以是这样的,是源于自己的观念,什么观念呢?就是,父母应该多陪伴孩子,与孩子一同游戏。如果实在没时间,也得解释清楚,取得孩子的谅解。有了这样的观念,才让他作出这样的回答。

如果想弄明白家长的行为怎样影响着孩子的,家长和孩子之间,我们用图式来表达:

 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互动:

第一步:家长的B1(观念,想法)——家长的C1(情绪,行为)

第二步:家长的C1(即对孩子来说,是A1——孩子的B1——孩子的C1

第三步:孩子的C1(即对于孩来说,是A2——家长的B2——家长的C2

 

而第一步中家长的B,即过去的观念,经历,经验,需要我们去辨别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哪些是精华的,哪些是糟粕的,我们要去糟粕取精华,去错误留正确。

 

 

二、观念的魅力:用ABC理论,解读挫折教育

◎互动提问:要不要给孩子挫折教育?

到底该不该给呢?问题不是该不该给,家长不应该把关注点放在给不给、怎样给挫折这一事情上,而是应该放在给了以后,孩子会怎样回应、怎样处理上。用ABC理论来说,给的挫折是诱发性事件,是A ,如何看待是观念、看法、感受,是B。关注正确的B,才能有正确的 C

该引导孩子拥有怎样的B?

举例:

教育专家游涵老师在《寻找失去的快乐》一书中讲到小孩子摔倒的问题。他说,小孩子摔倒了其实可以当作游戏来玩的,如果不在乎的话,怎么会认为摔倒是可怕的事,是难受的事呢?游老师的意思是说,乐观地对待挫折,就无所谓挫折,或者说,我们把挫折踩在了脚下,我们不把挫折当回事。

也就是说,所谓的挫折商,就是从挫折中能够迅速恢复斗志的能力。这也是意志力,自信心的来源。

 

解读:用ABC理论来分析:

A:孩子摔倒了。

B:孩子觉得摔倒是件可怕的事。

C:感觉身上非常疼,害怕,大哭。

请问:谁给孩子灌输了这样的B?刚学走路的孩子一开始就有这样的B吗?是大人的A,影响了孩子的B,导致孩子的C

大人的A是怎样发挥影响的?

家长的A:看到孩子摔倒了,惊慌失措,立即拉孩子起来,并安慰:“啊,宝贝你摔倒了!摔疼了吧!怎么这么不小心啊!”

孩子的B:感受到家长的高度紧张,担忧。于是认为这一定是不好的事情!

孩子的C:感觉身上非常疼,害怕,大哭。

 

进一步分析:家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A?定位在孩子的摔倒行为,同样可以用ABC解释。

孩子的A:孩子摔倒了。

家长的B:摔倒是不好的事,孩子会疼,会哭,会受伤。

家长的C:惊慌失措,紧张,担心,立即上去拉孩子起来,并安慰:“啊,宝贝你摔倒了!摔疼了吧!”

 

孩子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观念和行为反应,源于对家长的观念和行为反应的接收。是家长的观念和行为反应成功地被孩子复制了,形成了自己的认知经验。

总图:

第一次:

孩子的A:孩子摔倒了。

家长的B:摔倒是不好的事,孩子会疼,会哭,会受伤。

家长的C:惊慌失措,立即拉孩子起来,并安慰:“啊,宝贝你摔倒了!摔疼了吧!怎么这么不小心啊!”

 

第二次或第N次:

孩子的A:孩子摔倒了。

孩子的B:摔倒是不好的事,孩子会疼,会哭,会受伤。

孩子的C:感觉身上非常疼,害怕,大哭。

 

 总结:所以,家长要随时检查自己的观念、看法对不对,自己的B对了,孩子的B

才会对,定位正确了,孩子的C也自然就好了。

 

提问:孩子受挫折太多了,会打击自信心吗?

对于挫折教育,如果传递给孩子正向的、积极的、乐观的价值观念,孩子就能淡化挫折带来的痛苦感、失落感,失败感。如果传递的是负面的,消极的,悲观的价值观念,孩子就不容易从挫折中尽快地走出。 比如,下棋下输了,考试考砸了,比赛没得奖等等。

所以,家长要随时检查自己的观念、看法对不对,自己的B对了,孩子的B才会对,定位正确了,孩子的C也自然就好了。

 

提示:学会改变孩子不当看法和观念

孩子由于还在成长之中,心理不成熟,对人和事物的看法很多是不正确的,信念是不合理的,这体现了孩子思维上的片面化,简单化。

回顾:艾利斯理论中三种常见的不合理信念的特点是什么?针对这些看法和观念B,怎么开导呢?

【案例1

妈妈看到孩子放学回来闷闷不乐的,就问孩子怎么了。孩子说:“今天我课堂上举了好多次手,但老师就是没叫我起来回答。我觉得老师一定不喜欢我。”

提问:请用ABC分析:

妈妈的开导:

提问:妈妈用的开导的方法,从心理学会谈技术上讲,用的是哪种方法?

学习:视频课程《个案指导会谈技术》系列讲座。

 

◎课后思考作业:

扔纸巾的案例中,妈妈的A,是如何形成的?请用ABC理论来解释。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