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做快乐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下)(王英霞讲稿)

15年前 [03-03 22:30 周二]
 

做快乐父母  和孩子一起成长(下)

 

 

二、接纳孩子  平等交流

1、接纳孩子

说到接纳孩子,大家会说,我自己的孩子还不接纳呀?

现在是独生子女家庭,尤其是城市中421家庭很多,我们家长为了孩子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对那个小宝贝真是:捧在手心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真是不夸张。可孩子出现这样那样所谓的问题时,首先不能接受的是我们做父母的。很多人都有体会尤其是做妈妈的,当孩子还没有出生之前,我们就在心中勾画出孩子的蓝图:我的孩子应该是聪明、敏捷、可爱的,可孩子出生后,上幼儿园前自己孩子都好,可等孩子上了幼儿园,你会发现怎么自己的孩子没有别的孩子聪明,老师说你的孩子反映有些慢,于是你有意无意会说孩子,你怎么这么慢呀,你怎么这么笨呀,其实这时候是因为你没有真正从内心接纳你的孩子,你爱的是你心目中那个理想的孩子。

我对接纳这个概念的理解,是在一本美国人写的书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中学生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玩儿,受一部当时流行影片的影响,他们想尝试一下抢商店是什么感受.两个人商量一下就行动了,结果并不像电影里那么有趣,很快就被警察给逮住了.由于抢的东西没有损坏,又都是孩子,警察局就通知家长来领孩子.第一个来领孩子的父亲一到,怒火冲天,将他的孩子一拳打到一米开外的角落里,同时大喊大叫:"你真给我丢脸,我没你这个儿子!"孩子被打得鼻青脸肿,一直在哭.另一个孩子的父亲却不是这样.他一到就将孩子搂在怀里,非常内疚地对孩子说:"孩子,爸爸对不起你,是爸爸没有照顾好你.爸爸今后一定会帮助你."几年以后,第一个孩子成了杀人犯:第二个孩子考上了理想的大学.,父亲接纳孩子的程度不一样,教育方式的不同,孩子的命运也不一样。

而对接纳这个词真正接纳并变成行动,是在几年前和一位朋友的聊天中,我说我自己是多么的爱孩子,为他做什么都愿意,可朋友问我:你真地从内心接纳孩子吗?你理想中的孩子和儿子一样吗?你能接受他现在的每一个缺点吗?听完我一愣,细细的扪心自问,我还真的不接受孩子的缺点,我总是希望孩子的缺点越来越少最好没有。那天晚上我久久不能入睡,反思自己后我彻底接受了这个现实中的孩子,不管它有多少缺点都是独特的这一个,是我唯一的儿子,我要全身心地接纳他。

面对孩子的所有的优点和缺点,我们都要客观评价。面对优点,我们要客观看待,不能盲目夸大,也不能打击其积极性。当孩子有了缺点的时候,他更需要家长的提醒和督促,更需要我们的耐心和宽容。完整接纳自己的孩子,需要家长有足够的时间与孩子进行有效地交流和沟通,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真心跟他交朋友,让他感受到家长的关爱和帮助。

 

   2、平等对待和交流

 家长和孩子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我们必须建立一个牢不可破的观念:孩子从一生下来,他的人格就是和你一样平等的。你要不把他当成和你一样平等的人来对待!在能力上,要考虑到孩子是待培养的,是需要你不断的培养的小动物。我们的很多家长恰好弄反了:人格上不能平等对待孩子,能力上却苛求孩子什么都会!家长要用“理解”这个工具走进孩子的心灵,不再批评、苛责。假如说你有工作上的烦恼,来找我谈谈,我什么也不问,劈头盖脸地把你一顿数落,你肯定觉得董老师是不是有毛病,都没搞清怎么回事就骂我一顿!可是我们很多家长对孩子却是不问原由,开口就批。

①是我们要从人格上真正做到与孩子平等。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小故事:爸爸和儿子在客厅,女儿和妈妈在厨房。忽然厨房传来碗碟打“碎的声音,儿子对爸爸说:“一定是妈妈打碎的。”爸爸问:“为什么?”儿子:“因为妈妈没有骂人。”类似的情况其实在很多家庭都发生过,同样的错误,如果是大人犯了,我们通常可以理解和容纳,但是换了孩子,往往就横加指责。这就是不能平等地对待孩子,要树立孩子的自信,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家长需要换个角度,把孩子当成独立平等的个体,接纳孩子的缺点和弱点。
   
大人们的主观看法,往往和小孩子的看法不同,有时候并不是对与错的问题。这时,我们如果一直坚持自己的看法,不能赞同小孩的建议,无形中对她是一种打击。如果不是原则问题,应该适度满足她的请求。比如女儿一早起来,要求穿她最喜欢的某件衣服,而我可能希望她明天穿,但是既然她提出了要求,条件又允许,就不妨愉快地答应她。对于她来说,今天穿是她的选择,明天穿是家长的选择,自己做主会让她很高兴,这一天就有了一个快乐的开始。

②是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我们现在的家庭大都是一个孩子,为了让孩子不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我们的父母给孩子报这个班那个班,可谁真正征求过孩子的意见?这些父母的意志让我们的孩子成了报班专业户、成了学习的“奴隶”。 “爸爸妈妈请理解我们,别再强迫我们补习了”--这是很多孩子的呼声。咱们中国的家长太喜欢包办代替了、操心受累之余还会说:“我这么替他操心,我容易吗?”孩子们不但不领情,反而加剧了逆反心理,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更愿意固守自己的意志而拒绝家长的好心安排。有个男孩叫李晨,学习很优秀,从高中开始他就想当一名厨师,平时很关注这方面的知识,放假了他会买来青菜和鱼呀肉呀,按照菜谱上的说明做菜,做的菜家人都很爱吃,可妈妈对她的爱好从不支持,总是说当个厨师有什么出息?高考填志愿,妈妈让他报物理系,李晨马上反驳,但妈妈强硬的态度让他左右为难,为了自己的理想,他瞒着妈妈偷偷的填报了自己喜欢的志愿,可接到录取通知书的一瞬间孩子愣住了,原来妈妈去学校偷偷的替孩子修改了志愿,孩子被录取到一所重点工科院校,无奈又无望的孩子来到大学后,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他无心学习,终日沉溺网络,门门功课挂红灯,精神状态也很让人担忧,这时候这位妈妈才真的后悔不迭。

③是要和孩子进行朋友式的交流,不要居高临下和孩子讲话

做父母的在孩子面前不要有“老子为大”、“我的话就是圣旨”等一些错误的思想,而是要以一种朋友的身份,平等地与孩子进行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把你当作一个知心朋友一样,将心中的烦恼向你倾诉,将心中快乐与你分享。

我们说父母与子女间的这种的密切关系是需要长期,有意识培养的。有时当孩子们开始发问:“爸爸您为什么不高兴呀?是不是工作上有了麻烦?”、“妈妈您今天怎么不开心?”这些话的时候,做家长的就该认真考虑一下是否该与孩子认真谈一谈。谈多少,怎么谈?

如果因为是自己工作上的事情,不屑与孩子交流,或者我们一语搪塞说:“没有什么,很好。”或“不关你的事,是我们大人的事,你去玩吧。”我们就等于将一颗关怀他人的心挡在门外,孩子所得到的信息便是--父母如何不关我的事,正是父母这种做法,让孩子少了一份爱心和责任心,可日后我们又常常抱怨我们的孩子不关心父母,难道说这不是您的责任吗?例子:与孩子在3月5日的交流

做为家长也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和孩子交流时,和颜悦色、语气温和,这样才能被孩子所接受。和颜悦色、语气温和,是父母与孩子讲话的最佳方式之一。有些父母对朝夕相处的孩子,虽倾心关爱,但与其谈话的内容仍离不开“训导”这根轴心,语气生硬,是应该避免的。在家里要给孩子发言的机会,比如说家里要买大件商品,可以让孩子参与意见供我们参考。三月份我家的洗衣机坏了,要买台新的,儿子建议买省水、省电的,我们在买的时候就考虑了儿子的建议,儿子知道后很高兴。采纳孩子的建议;让孩子有一种被尊重感觉、有一种成就感,这样在孩子心里才会产生真正的平等感、才会感到自己被尊重、才愿意和你交朋友。

其实,这种训导对孩子是不公的。孩子需要适时指点,但并非只有居高临下的训导。父母、老师在孩子面前是长者形象,孩子要尊敬师长,但现实中真正尊重孩子的父母与师长却不太多。这种单向的尊重,无形中使孩子永远处在附属地位。一次在和家长咨询的时候,她说她8岁的女儿有一天放学回来了,对妈妈说,今天老师讲课特别温柔、也没有训我们。总这样该多好。

在生活中,要想与孩子处在平等的地位,就应学会与孩子共同讨论,那就是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我们不能满足或不应满足时,千万不要粗鲁而简单地拒绝:不行!不准你去!或者父母提出的要求,儿女不同意时,我们也不应简单地采用命令方式:这事已经决定了!而要把理由告诉孩子。

 

三、科学引导  快乐成长

从我们的孩子出生那一天起,我们每个人最关心的就是孩子的成长,当我们的家长对孩子的物质投入与我们的精神投入存在着反差,我们的教育效果与我们的教育行为存在着反差,这样就出现了许多教育上的问题,我们有些父母忙于工作,忙于学习,忽略了孩子的管理和教育,而有许多的父母我们非常重视孩子的管理和教育,但由于我们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这样使许多事情事于愿违,甚至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后果,那么孩子的失败,也就成了我们心中的永远的伤痛。

    在看过一幕幕的悲剧报道之后我们做父母的是否想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是因为我们缺乏引导孩子的能力,那么如何引导孩子呢?

美国有个大教育家说过一句非常偏激的话:“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我不知道除了鼓励还有什么别的方法!”

 周弘在给中国父母的一封公开信里写到: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我们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为自己创造的生命而自豪。
  孩子的成长道路犹如跑道和战场,父母应该为他们多喊“加油”、高呼“冲啊”,哪怕孩子第一千次跌倒,也要坚信他们能在一千零一次站起来。科学的成才观,不是以牺牲孩子童年的幸福为代价,而是给孩子一个美好而欢乐的童年。在我们家长的欣赏、鼓励下,我们的孩子才会充满自信的昂首阔步走在充满荆棘的人生之路上。

 

案例:清华学子和母亲的故事 (完整生动的叙述)

只有你欣赏我

 

    琴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琴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琴还是告诉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其他妈妈都非常羡慕你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这次数学考试,全班50名同学,你儿子排第四十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琴又留下了眼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了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二十一名。” 说这话时,琴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明亮了起来,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琴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儿子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琴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 琴有些不习惯,临别时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琴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琴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大学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期盼已久的大学。 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 这时,琴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不断地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一般人也许会以为这个故事就完了,但是,于雷的妈妈没有,她很快擦掉眼泪,问儿子,“想报哪个专业?”儿子说:“我就是想考个最好的大学,别的都没想好。”妈妈说:“我建议报水利系或管理系,因为这两个系是胡锦涛和朱容基学习的地方,到那,你就知道自己今后的路该怎么走了。

 

四、不断学习快乐上岗

不少父母认为教育孩子是非常自然而且无师自通的事,投资和花精力学习“如何成为合格的的父母”是十分荒唐和没必要的,加之多少从父辈那儿传承下来的一些传统教育观念,使某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上遇到困惑和烦恼时,既不虚心向别人咨询,也不通过书本或媒体去寻找答案,更不主动寻找学习方式去接受家庭教育课的“培训”,结果由于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没有及时进行正确地疏导或亡羊补牢,阻碍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的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人生悲剧。

我们都深切地爱着孩子,每一位家长都希望孩子 成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都有一个孩子,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但是也有避免失败的妙药,那就是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学习家庭健康教育的方法,只有理想是不行的,我们能否把孩子教育好,不决定学位、地位,而是取决于教育素质。因为家庭教育真的是一门学问。

只有学习会让我们自己增长智慧,人只有不断学习,增长智慧,才永远都有成长的空间。

那么如何学习呢:

1)学习家长学校专业教材《不输在家庭教育上》

2)成为“中华家庭教育网”的一个成员 

3)参加“家庭教育指导师”资质的专业培训

 

   在讲座接近尾声的时候我想和大家一起倾听着这首《感恩的心》来感谢我们的孩子给了我们成长的机会!

当每一个小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做父母的充满了欣喜,可是孩子一天天长大,问题一天天增多,我们做父母的也越来越焦虑,这时候不要着急,事实是:问题就是机会,没有孩子的成长哪来发现问题的机会,没有问题我们怎样成长?

在讲师培训班季老师和我们分享她的感恩课程,并亲自教我们做手语操。随着动作的起浮,随着老师颤抖的歌声,我们深深地被感染着,虽然我们是家长、是爸爸是妈妈,可您想过吗?我们在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的时候,也要感谢孩子给了我们快乐,是孩子给了我们成长的机会,是孩子让我们有了沉甸甸的责任感。让我们在座的每一位朋友,回家后给您的孩子一个热烈的拥抱,真诚的对孩子说一句:孩子,谢谢您!感谢你给了我责任、感谢你给了我继续成长的机会!

 

今天和大家从悦纳自己、接纳孩子、科学引导、不断充电几个方面交流了《做快乐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这个话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我们可以成为好朋友,当您有问题时可以和我联系,我们一起面对,我的qq号是449795328在此衷心的祝愿在座的各位家长拥有一个快乐的家庭、和孩子有一个顺利交流的平台。我作为一名家庭教育志愿者,在家庭教育的路上,我愿与大家一路同行,和孩子一起成长,和大家一起进步!

转自u/yiqichengzhang/archives/2009/200933215415.html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