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模仿——生命内化的过程

12年前 [01-11 16:04 周三]
 

模仿——生命内化的过程

我们先来看一张照片:

这是我小外甥,春节时候,我要给他照张相,他就摆了这样一个姿势,我们一看就是奥特曼的标准姿势,还有其他的照片,他摆的姿势都很像奥特曼,要是我去摆这样的姿势,我真摆不出来,因为奥特曼的形象没有在我的脑海中。我可能会去摆一个流行的电视剧里面某一个角色的动作。

他为什么要摆这样一个姿势,我没有过多地想,这样的行为究竟意味着什么,在他的内心深处到底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我们也不得而知,甚至我们连想过都没有。但,这个过程中,他的内心世界确实发生了很多的东西,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没有看到。

我们大人看到的是什么呢?当我小外甥拿着我家的玩具熊的时候,就一遍又一遍地用奥特曼的武打动作,把我家的玩具熊当一个怪物来蹂躏了,嘴里还伴着声音。父亲也在屋里,他年纪已经大了,不喜欢小孩子吵吵闹闹的,就冲我小外甥:“都不能老实点?你看看,跟一个小疯子一样,你打那个熊是干啥哩?一会儿都弄脏了,放到那里,安静会儿!”小外甥很不情愿,但是又无能力为力,抱着玩具熊蜷缩在一个墙角,闷闷不乐,没有人再理会他,只有他一个人,不知道又在对着熊在想什么,好像很投入的样子。他的心里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此刻又在做什么呢?没有人知道。

成人有成人的原则,孩子有孩子的生活方式,他们经常地发生冲突,发生冲突的时候,儿童往往处于弱势的一方,成人往往容不得儿童去辩解,因为那样意味着孩子不听话。成人真是聪明,给孩子扣一个听话的高帽子,确实能让孩子安静许多,自己省心很多!只是,我们在寻求我们省心的时候却忘记了我们为什么要生一个孩子,为什么要养一个孩子,如果一个孩子对于成人来说意味着麻烦和费心的话,而我们又不喜欢麻烦和费心,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要孩子呢?显然我们想要的不是麻烦和费心,我们要的是孩子的健康地成长,长成一个幸福的快乐的人。然而,我们常常被儿童给我们造成的烦恼忘记了我们生养子女的真正目的。

儿童所做的很多在我们成人看来是毫无意义的事情,但是对于儿童来说,却是他们在进行一种自我探索,我们都知道,探索是缓慢的,人类往往会花上很长的时间来探索出来一个在今天看来是很简单的问题,但是那个过程却是不可少的。对于儿童的探索也是一样,他们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而仅仅是学会了怎么把瓶子盖上,这在成人眼里简单而且毫无意义,但是我们如果因此而阻碍孩子的探索的话,那么孩子的成长就会受阻,生命得不到自由的成长,没有自由的成长往往会产生歧变,人生里会有很多的缺憾。

外甥为什么要拜这么个造型呢?他为什么拿着小熊当怪我而把自己模拟成奥特曼来除怪呢?他是在探索,他是在模仿,是他一个生命内化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在模仿中探索,在模仿中学会所模仿的对象身上的一些品质,比如责任、坚持、勇敢、友好、团结等等。

所以我们会发现很多小朋友都有模仿的现象,有孩子喜欢超人,不仅模仿超人的动作,而且还要穿上超人的服装;有的女孩子喜欢美人鱼,于是处处都把自己当美人鱼;有的孩子很羡慕大人穿高跟鞋,于是也要求穿高跟鞋;我们如果不理解孩子的这些行为其实是一种探索和模仿,是一个自我建构和自我成长的过程的话,我们就会觉得孩子作秀,无理取闹,然后下达禁令。孩子的探索欲望的门开始变的窄了,小了,时间长了就关闭了。所以我们会看到生活中很多人对什么都没有好奇心了,对于新奇的事物无动于衷,认为那与自己没有关系了。原因在哪里?就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的父母总是认为我们作秀,胡闹而打压我们的欲望。

孩子会在某一时间段内特别喜欢模仿偶像,一般是他们喜欢的动画片中的英雄现象。这种现象,著名儿童教育家孙瑞雪称儿童是进入到了身份确认的敏感期了。什么是身份确认呢?它的内涵是什么呢?

这个过程不是成人意义上的游戏,是儿童在内化这些人物背后的人格特征,可能有公主的高贵,龙的有力,超人的神奇,机器人的变化中的机动……这些在童年都会被孩子内化在自己的生命中,这正是自我创造的特征。这是身份敏感期的内涵。

我们也许都已经错过了身份确认的敏感期,所以我们有很多的遗憾。不过有一个实验给我们了一些信心,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悲观,我们仍然有学习的潜能和机会。这个实验叫做“监狱角色模拟实验”。

心理学家津巴多(1972年)设计了一个模拟监狱的实验,实验地点在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一个地下室里面,参加者是男性志愿者。他们中的一半随机指派为“看守”,另一半被指派为“犯人”。实验者发给“看守”制服和哨子,并训练他们推行一套“监狱”的规则。剩下的“犯人”则会被传上品质低劣的囚衣,并被关在牢房里。所有参加者包括实验者,仅花了一天的时间就完全进入了实验,“看守”们开始变得十分粗鲁,充满敌意,他们还想出多种对付犯人的酷刑和体罚的方法。犯人们跨了下来,要么变得无动于衷,要门开始了积极的反抗。用津巴多的话来说,在那里“现实和错觉之间产生了混淆,角色扮演与自我认同也产生了混淆”。尽管实验原先设计的是两周,但它不得不提前停止,“因为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令人胆战心惊。大多数人的确变成了‘犯人’和‘看守’,不能再清楚地区分角色扮演还是真正的自我。”

这个颇受争议的实验表明,一个简单的假设的角色可以很快地进入个人的社会现实中,他们从中获得新的自我认同。这个实验如果改为让人们去模仿那些成功的人士,如果同样能够产生新的角色认同的话,那么这个实验也许更有价值,不过真有人这样去想了,这两个人是约翰·格林德和理查德·班德勒,猜猜他们的研究结论是什么呢?

格林德是世界最富盛名的语言学家之一,班德勒是一位数学家、完形心理学家和电脑专家。他们决定集两人之力去进行一桩模仿他人的研究,对象是那些在多方面都甚有成就之人。他二人分析了一些成功的商人、医师和其他行业中的佼佼者,试图能从他们多年尝试错误后的成功中,归结出一些成功的模式。他们对下列三人的模仿,经分类后所建立的诸多有效的行为介入模式,使得他们声名大噪。这三人是当代最伟大的催眠疗法学家之一的埃里克森医师,杰出的家庭医师沙提尔女士和人类学家贝特森。例如,格林德和班德勒二人发现沙提尔能轻易地建立人际关系,而其他的同业却不行。所以他们找出她特有的模式,也教导学生运用,即使他们没有任何执业经验,但也做出与沙提尔毫不逊色的成绩来。他们播下相同的种子,收获也相同。从他们三人身上模仿所归结出基本模式的经验,帮助格林德和班德勒也建立自己的模式并传授出去,这些模式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NLP

他们的研究成果表明我们完全可以去研究我们的偶像,模仿他们从而使我们的行为模式趋向于他们,虽然不能做出和他们一样的成绩,但是也可以做出不比他们逊色的事情。也许,这是儿童时代身份敏感期的延续?只不过没有儿童时期那么敏感了。不过如此也好,毕竟我们还可以自我再超越!

愿每个人都能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成功!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