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第24种沟通方法 游戏

13年前 [12-22 03:39 周三]
第24种方法  游戏
第24种方法nbsp;nbsp;游戏--教育--人民网 - 悠雁(THINKER) - 悠雁的博客
 
 

  游戏对于学前儿童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游戏对于他们是学习,游戏对于他们是劳动,游戏对于他们是最重要的教育形式。
——苏联教育家 克鲁普斯卡娅
    游戏是发展各种才能的智力活动,是扩大和丰富儿童观念范围的有效手段。
——英国教育家 斯宾塞
    
    孩子们总是喜欢玩一些简单有趣的游戏,诸如打弹球、跳绳等,这些在大人看来很无聊的游戏,孩子们玩起来却是津津有味。现在,由于生存空间的原因,城市里的孩子非常缺少室外游戏,大部分孩子玩的都是室内的游戏。许多父母给孩子买了玩具,但是却限制孩子怎么玩。有些所谓的益智玩具,父母非得要“指导”孩子怎么玩,实际上,父母只要和孩子一起玩,不仅可以引导孩子正确地玩玩具,而且可以增进亲子之间的关系。
    著名建筑师伯努瓦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年幼的时候,父亲曾送给他一大盒做工精致的玩具小兵。他常常几个小时地玩这些精巧的玩具。他总在和小兵的交战中战胜它们,然后“照料”伤员,把损坏的小兵粘起来,再重新上色。”
    “彻底、真实而由衷的自由,这就是游戏。”这种对游戏的感受影响了这位建筑师的一生。
    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的爱好。实际上,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玩和游戏不仅仅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们学习和成长的主要方式。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说:“当儿童游戏的时候,他也是在发展他的知觉,他的智力,他要从事于实验的冲动,他的社会本领等等。”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评价儿童游戏的教育作用时曾写道:“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具有跟成人的活动、工作和服务同样重要的意义。儿童在游戏中怎么样,当儿童长大的时候,他在许多方面的工作中也会怎么样。因此,未来活动家的教育,首先要从游戏中开始。”
    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认为,游戏是儿童活动的特点。通过游戏,儿童内心活动变为独立自主的外部自我表现,从而获得愉快、自由和满足,并保持内在与外在的平衡。可见,如果一个孩子不喜欢玩和游戏,那么这个孩子的心理是不健全的。
    那么,在家庭中,父母应该怎样支持孩子的游戏,并与孩子一起游戏呢?
    
    建议一:鼓励孩子进行游戏
    父母总是希望孩子学习,不喜欢孩子整天游戏,实际上,游戏是孩子获得知识的一种途径。父母应当鼓励孩子进行游戏,从游戏中获得知识。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重要的不是玩什么,而是怎样玩,玩的时候有些什么想法和感受。”
    在给孩子安排学习内容时,不要把孩子所有的时间都占用,一定要给孩子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自由游戏,让他们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尤其是在节假日的时候,父母更不应该以上培训班的名义剥夺孩子游戏的时间。
    如果有条件,父母可以专门腾出一个房间或者一个区域作为孩子游戏的场所,让孩子沉浸在自己的空间中,尽情地玩耍。
    作为父母,可以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一些游戏的材料,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关心。游戏的材料不一定都要购买,可以使用一些用过的废旧物品,让孩子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变废为宝。
    在孩子违反游戏规则时,父母要注意提醒他,但千万不要让游戏半途而废,因为这会极大地打击孩子对游戏的兴趣和积极性。只要父母不反对孩子进行游戏,孩子就会体验到父母的民主,喜欢与父母进行沟通。
    
    建议二:帮助孩子积累经验
    游戏也需要一定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缺乏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在游戏的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孩子在玩做菜游戏时,如果他没有亲眼看到过妈妈怎样做菜,他就很难玩下去。
    当父母发现孩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经历失败的时候,就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从事生活实践和阅读材料,丰富孩子的知识,积累实践操作的经验。在父母的带领下,孩子的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都提高了,他就会由衷地感激父母的帮助,亲子关系自然能够更上一层楼。
    
    建议三:与孩子一起玩
    现时社会中,每个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孩子从小就缺乏玩伴。父母应该充当起这个玩伴,与孩子一起玩。这样不仅可以在游戏中教导孩子,而且可以促进亲子间的关系,与孩子成为朋友。
    陈晖在她的著作《享受成长》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三比二,我赢了!”我和儿子刚在书房的迷你乒乓球台(用大圆桌面搭成)上比完球,便高兴地宣布。
    “那我们来玩飞镖,看谁厉害。”儿子不甘心失败,向我发出挑战。
    “来就来,谁怕谁呀!”我虚张声势地说道。
    嗨,儿子真是太厉害了,我几乎难以赢他。
    儿子又开始发飞镖了。
    儿子的第三个飞镖射到了第一个飞镖上,掉下来了。
    我一看,哈,机会来了,我三镖加起来比他两镖总该强吧。
    我瞄准靶子,聚精会神地发出了飞镖。第一镖,7环;第二镖,又是一个7环。
    “儿子,怎么样,你是16环,下一镖我3环总会有吧?赢定你啦!”没等射完,我就得意地向儿子吹嘘了起来,然后,漫不经心地把飞镖发了出去。
    啪,飞镖出靶外,掉到了地上。
    “唉,可怜的妈妈!”儿子叹道。
    陈晖认为,和孩子一起玩,不仅可以享受生活的乐趣,也有利于和孩子之间的沟通。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父母要主动参与到孩子的游戏当中去,或者主动邀请孩子与自己一起玩。当然,在游戏的过程中,父母要让孩子成为主角,让孩子发挥主导作用。比如,孩子想玩飞机时,父母就应尊重他的意见,一起与他玩,而不要硬性地让孩子玩火车,父母的压制只会产生亲子冲突,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
    卡尔?威特说过:“父母和孩子玩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去观察他,尽量去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即使孩子很小的时候也应该这样。”
    在游戏中,如果发现孩子的行为或者想法有问题,父母可以借用游戏中角色的口吻来教育孩子。比如,孩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大发脾气,使劲地摔打玩具,父母可以假装成受伤的玩具,轻轻地说:“哎呀,我好疼呀,我的小主人太不爱惜我了,以后我再也不能陪他玩了!”孩子就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种沟通就比较具有技巧性。
    
    建议四:多搞搞家庭游戏
    要想让孩子充分体验到家庭沟通的乐趣,父母应该精心安排一些家庭游戏,如“家庭卡拉OK”、“家庭故事会”、“家庭画展”、“家庭数学扑克牌”、“集体做饭”、“绕口令比赛”、“家庭成语接龙”、“家庭机智问答”等等,让全家人在游戏当中充分地交流、沟通,达到身心的完全释放,情感的完全交融。
    作家罗聪明家里经常会开运动会。到底是什么样的运动会呢,让我们来看看她是如何写的:
    “妈妈,今天家里开不开运动会?”
    我把心思从电脑里拽出来,回头往后看,门缝里串着三个小脑袋,渴望的眼睛提醒了我,今天是周六,我家法定的运动日。
    “开,当然开!”三只雀子哄的一齐飞过来,叽叽喳喳。“上午还是下午,就现在么?”“今天比哪些项目?最好不要俯卧撑了,上次把我脸都撑扁了。”“哎呀,保龄球被耗子弟弟拿走了一只,这个项目比不成了怎么办呀?”
    几番争论,项目定下来,琴棋歌舞是传统项目,雷打不动的,外加画画,连词成句,朗诵,跳绳。十八般武艺,一决雌雄。其实雌雄用不着决辨,三个全是女孩。刚才还闲适无比的家,一下子进入紧急战备状态。孩子们纷纷应战,吊嗓子,压腿,吊腰,削笔裁纸,打器械,做道具……那认真的神情,像是要走进世界锦标赛。我呢,身为裁判员,自然也不会清闲,一大堆职责得赶着做:画表格,做签号,清整运动场,设计比赛形式,准备奖品等等。
    我家的运动会,不是纯粹的体育运动,也不是一般的游戏。项目五花八门,文艺体育,科学文化都有。运动也是全方位的,既要“动手动脚”,还要“动心动脑”,兼有游戏的轻松和比赛的紧张。这门家庭功课是我的发明,叫做“体验竞争”。
    在家庭游戏中,孩子往往成为与父母平等的人,在游戏中与父母公平竞争,父母就可以趁机把社会上的一些竞争规则教给孩子,同时,以朋友和竞争对手的身份来教育、引导孩子,教育效果也会很好。
    
    建议五:玩玩角色换位游戏
    许多孩子不理解父母,是因为他们不了解父母。尽管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但是,如果孩子不知道你的努力,他往往会对你的教育视而不见。如果在家庭中适当地玩玩角色换位的游戏,让孩子来体验当父母的感觉,孩子往往能够更加了解父母,与父母更加亲近。
    老卡尔?威特的妻子与小卡尔?威特经常玩这种角色换位的游戏。
    有一次,她对老卡尔?威特说:“有时让卡尔当妈妈,我当孩子,真有意思。这时,卡尔就给我下各种命令,而我故意不好好做或者干脆不做。如果卡尔没有看出来,那他就失去了做母亲的资格。但是,卡尔一般都能看出来,而且还一本正经地给我提意见。那时,我就说:‘请原谅,今后一定注意。’有时我故意不认账,这时卡尔就用我斥责他时所用的语言来训斥我。
    “还有的时候,让卡尔当老师,我当学生。当我故意把卡尔讲得很成功的地方说成失败时,他一发觉了就会批评我。”
    这种游戏不仅让小卡尔更好地体会到了母亲、老师的不易,减少小卡尔在今后生活中的失败,而且促进了亲子之间的融洽关系。
    
    建议六:通过游戏来倾听孩子
    有些孩子比较内向,他们不大会主动与父母沟通,当被问及发生了什么事时,他们也总是说:“没什么。”那么,对于父母来说,怎样才能让孩子敞开自己的心扉,向父母倾诉自己的想法呢?父母可以尝试运用游戏的方式。
    当父母发现孩子情绪低落或者有心事的时候,可以与孩子做做游戏,让孩子扮演强者,自己扮演弱者,由于孩子扮演了强者,他们会主动把自己当成强者看待,通过各种表现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想法。这样,父母就可以发现孩子内心的想法,从而实现有效的沟通。
    例如,孩子在去过医院后情绪非常不好,似乎是打针让孩子受到了惊吓,当妈妈问孩子:“你害怕打针吗?”孩子竟然白了妈妈一眼,不作任何回答。显然,孩子不愿意承认胆小。
    回到家后,妈妈与孩子玩起了看医生的游戏。孩子扮演医生,妈妈扮演病人。当孩子拿起棉花擦拭妈妈的手臂时,妈妈假装吓得浑身发抖,战战兢兢地请求道:“医生,可不可以不打针?我好害怕!”
    孩子看了妈妈一眼,严肃地说:“人生了病,就得打针吃药,要不你的病就好不起来,勇敢点!”
    妈妈故意睁大眼睛看着儿子的操作,结结巴巴地说:“医生,那可不可以吃药,我不要打针!”
    孩子严厉地训斥道:“你怎么不听话,吃药的效果不如打针好,我是为了你好!”
    当孩子拿起“针”,快要给妈妈“打针”的时候,妈妈假装抽出自己的手臂,惊恐地叫道:“我不打针,我不打针!”
    这时,孩子哈哈大笑起来。接着,他语重心长地对妈妈说:“虽然打针很痛,但是,好孩子要勇敢一点哦!”
    可见,在这个游戏中,孩子表达了自己很勇敢,并不害怕打针的想法。父母应该及时表扬孩子,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引文来源  第24种方法  游戏--教育--人民网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