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第21种沟通方法 沉默

13年前 [12-22 03:35 周三]
第21种方法  沉默
第21种方法nbsp;nbsp;沉默--教育--人民网 - 悠雁(THINKER) - 悠雁的博客
 
 

  在他们痛苦与羞愧时要给以安慰,以便消除你发脾气时在他们心中留下的一切痕迹。母亲要培育自己幼小孩子的心灵,而不是相反。因此,你要记住,他们还是孩子,他们是无法了解你的,所以,无论如何不要在他们面前发火。
——苏联革命家 捷尔任斯基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沉默呀,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沉默似乎是一种消极的表达方式,但是,在家庭教育中,沉默却是一种良好的沟通方式和教育方式。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认识自己,教育自己》一文中写道:
    柯里亚坐到课桌前准备好,正当他把两手伸到袖筒里,要取出答案时,他的目光突然与老师的目光相遇了,老师急忙把目光移开了,他从主考人桌边站起,沉默地走到窗前,柯里亚呆住了,等到他上前应考时,那位老师离开了教室,直到他答完,老师才又回到教室里来。
    从那以后,柯里亚再也没有舞弊过。遇到同学中有人偷偷提醒他时,他便总是想起老师默默地走到窗前时的情景。
    我们通常把这种现象叫做“柯里亚现象”。这个事例说明了,适当地运用沉默比直接训斥的效果更好。
    当我们的父母每天在喋喋不休地教育孩子的时候,可曾想过,适当地运用沉默来教育孩子,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能够改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运用沉默与孩子沟通呢?
    
    建议一:沉默对待孩子的不良行为
    年幼的孩子经常会有一些不良的行为,诸如恶作剧、说脏话等,这实际上并不代表孩子的道德出了问题,而是孩子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模仿他人的行为而出现的不良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父母习惯于呵斥孩子、严厉地批评孩子,这样,无疑给孩子一个负面强化的信号,孩子反而会越来越喜欢这种不良的行为。
    实际上,孩子不断出现这种不良行为,是因为得到了他人的反应。如果父母对此保持沉默,孩子在这种不良行为中无法获得反应,他们自然会停止自己的行为。
    老卡尔?威特讲过这样一件事情:
    我的一位朋友的儿子是一个非常调皮的孩子,经常做一些令父母烦心的事情。有一天,这位朋友找到我,对我说:“我的儿子真令人讨厌,他不仅喜欢嘲弄别人,连吃面包也与其他孩子不同。他明明知道我讨厌他的某些行为,可他偏偏那么做,好像是专门在气我。”
    那天,我和朋友一家共进午餐。在饭桌上,我特意仔细观察了这个调皮的孩子。
    我发现,这个孩子在吃面包的时候,把面包皮细心地剥下来,然后用手把它捏成一个球形吃掉,而把剩下的部分丢在盘子里。与此同时还得意洋洋地对他母亲说:“妈妈,我把面包皮剥下来了!”
    于是,他的母亲开始训斥他:“你怎么总是这样,居然还当着客人的面。”这时,他的父亲似乎也要发怒了。
    我给朋友使了一个眼色,示意他不要发怒。饭后我给他讲了一个“对付”孩子的办法。
    第二次,这个孩子故技重演,像往常那样把面包皮剥下来后,也对母亲说:“妈妈,我把面包皮剥下来了。”可是,他的母亲只说了声:“我知道。”
    孩子说:“你不说我吗?”
    “不说。”
    没过多久,我的那位朋友又找到了我,说孩子现在已经没有剥面包皮的习惯,也和其他人用一样的方法吃面包了。他觉得很奇怪,问我是什么原因。
    老卡尔?威特指出,其实道理很简单,孩子的那种做法就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即使被父母责骂,他也会觉得受到了重视。在他眼里,父母的责骂就是一种奖励,而他的做法就是为了这种奖赏。后来,父母对他的这一举动不闻不问,毫不关心,他自己也渐渐觉得没趣了,所以在不知不觉中改掉了坏习惯。
    有一位妈妈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
有一次,儿子从幼儿园回来后,竟然对我说:“妈妈大傻!”我一听就上火了,小小年纪,什么不好学,竟然学说脏话。
    但是,转念一想,我就平息了自己的怒火。我想,儿子实际上并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意思,如果我报以怒火,儿子就知道了这是句骂人的话。于是,我假装没听见,独自走进了厨房。儿子见我没反应,就一个人玩去了。
    晚饭的时候,丈夫回来了。我对他说了此事,并关照他,如果儿子对他说同样的话,叫他也不要有反应。结果,儿子在吃晚饭的时候,也对他爸爸说:“爸爸大傻!”他爸爸若无其事地说:“赶紧吃饭,可以长得高一点!”
    尽管后来儿子又说了好几次,但是,我们都对此报以沉默。没几天,儿子就把这句话忘记了。
    这位妈妈的做法是明智的。沉默对待孩子的不良行为,让孩子意识到没人关注自己的这种行为,他就会觉得做这种不良行为没什么意思,从而渐渐减少这种行为的出现。在这里,妈妈的沉默并不是消极的,相反,这是一种积极的、减少孩子重复不良行为的好方法。
    
    建议二:沉默对待孩子的错误
    张家港乘航小学许跃老师曾经写过一篇《我的“沉默教育”》,文章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一次中午自习课上,两个同桌男生大声逗笑。
    我走进教室,他们立刻停了下来,低头抓起笔。我无声地走到他们的桌位旁,默默立了足有3分钟。他们脸红了,握手的笔拘束地动着,最后竟双手捂着额头趴在桌子上。我没再言语,走开了。
    放学后,这两个学生竟主动找到我,承认了错误,保证今后不再犯。
    我没有说什么,却使两个逗笑的学生主动承认了错误。这使我回想起很多类似的事情:课间几个学生在教室内大声喧哗,我走进教室站到讲台上,喧哗声没了;课上两个学生在小声嘀咕,我走到他们跟前,嘀咕声没了;单元抽测,一个学生要抄袭,我走到他跟前,这个学生脸红了……这类学生事后大都能自觉认识错误,并且以后大都不再犯。
    许跃老师说,该省则省,无声胜过有声;当省不省,有声不如无声,这就是我的“沉默教育”。面对犯错误的学生,过多反复强调固然有助于记忆,但一种刺激如果反复持续作用于人,人就会在生理和心理方面产生适应,会渐渐麻木起来,如此也就不会有什么刺激了。并且,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教师往往容易感情冲动,大声训斥。如此,被训斥者丢了情面,伤了自尊,会产生抵触情绪,教师的话语会变得难以接受。而成功的教育,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当和被教育者能否接受这种教育,错误的教育方法必然决定了教育的失败。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非常注重无言的教育。
    一次,有一个男孩子侮辱了一个女孩子。马卡连柯知道这件事以后,不是立即找他来谈话,而是给他写个字条:“叶夫斯基格尼耶夫同志,请你今天晚上十一点钟来。”装在信封里交通讯员送去。
    通讯员知道全部底细,只是不表示出来。他拿着字条走到食堂里,找见叶夫斯基格尼耶夫说:“你的信。”
    “什么事?”
    “马卡连柯老师找你。”
    “为什么?”
    “我就给你说。还记得吧?你昨天侮辱了哪一个?”
    上午十点三十分的时候,通讯员又来找叶夫斯基格尼耶夫:“你准备好了?”
    “准备好了?”
    “他在等待着你。”
    这时候,叶夫斯基格尼耶夫已经忍耐不住了。他无法等到晚上十一点,下午三点就来找马卡连柯了。
    “马卡连柯老师,你找我吗?”
    “不是,不是现在,是晚上十一点。”在马卡连柯看来,有关事后的谈话需要在晚上较晚的时间进行,以便谈话不会被中断。
    这个学员回到分队里去了,在场的人都问:“怎么啦?受惩罚了?”
    “受惩罚了。”
    “为了什么?”
    于是,当大家知道这位学员的错误后,都严厉地申斥起叶夫斯基格尼耶夫了。
    到了晚上十一点钟的时候,他又到马卡连柯这里来了,因为白天一天里所经过的刺激,他有点不安,脸色苍白,心情焦急。马卡连柯一看他的情景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所以问他:“你明白了吗?”
    “明白了。”
    “去吧!”
    结果,这次教育就这样结束了,但是,教育的效果已经显现出来了。
    马卡连柯认为,光靠谈话,获得的帮助将是很少的。当看到谈话没有必要的时候……就任何的话也不再说了。适度的沉默会引发孩子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这种教育方式比谈心的效果会更好。

 一位教育学家说过:“教养孩子,运用沉默的方式,也能发挥其很大的效果。某个年龄以上的孩子,已经能分辨好事、坏事了,自己要是做错了事,也知道会受到大人的责骂,这个时候如果真如自己所预期的那样受到责骂,反而使他心里放下了一块石头,但是同时他也许会忘记这次的过错。”可见,父母要学会用沉默引导孩子反省自己的错误。
    一位妈妈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
    有一次,我去幼儿园接儿子,儿子正与伙伴玩得起劲,不想回家。但是,我没有时间一直等他。于是,我对他说:“赶紧回家,妈妈还有事。”结果,儿子竟然不高兴地打了我一下。我很生气,但是,我一直压制着自己的怒火,只是拉起他的手要回家。
    儿子见我生气了,就乖乖地跟我回家了。回到家,儿子一个劲地跟我说话,主动帮我摘菜,但是,我都没有理他,自顾自地做饭。我知道,儿子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但是,他还不好意思承认错误。
    于是,我也一直沉默着不提他的事。吃完晚饭,我自顾自地看电视,儿子坐在我的腿上,想跟我说话,但是,我一直没理他。
    终于,儿子坚持不住了,在睡觉前,他小声地对我说:“妈妈,我知道错了,你不要不理我好吗?”
    我说:“你哪里错了?”
    儿子很诚恳地说:“我不该在回家的时候还跟伙伴玩,更不应该打妈妈。”
    听了儿子的话,我很欣慰,立刻原谅了他,我抱起儿子告诉他:“做错事不可怕,只要敢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还是好孩子。”
    美国教育家塞勒?塞维若说:“犯错之后,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有沮丧和后悔的心理。对于性格好强的孩子来说,与其喋喋不休地数落其错误,倒不如保持沉默,给他们认识错误的空间。”沉默教育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一种感化教育,引导孩子自我反省,激发起孩子的自尊与自爱,同时维护了家长的形象,促进了亲子沟通的关系。
    
    建议三:沉默对待亲子冲突
    父母与孩子之间经常会发生亲子冲突,如果处理不好,亲子冲突就会影响双方的情感,形成亲子隔阂,加剧亲子关系的紧张。因此,父母在处理亲子冲突时尤其要有意识地避免产生激烈的亲子冲突,一旦出现亲子冲突,要主动化解。
    沉默是处理亲子冲突最常用、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当孩子的情绪非常激烈的时候,父母不要火上浇油,更不要说一些伤害孩子心灵的话,诸如:“我怎么会生你这样的孩子?”“你这个猪,去死吧!”“早知你这样,当初真不应该生你!”
    一位妈妈又生了个孩子,4岁的大女儿对此非常不满,她似乎感觉妈妈不像以前那样爱她了。这天晚上,她看到妈妈认真地给3个月大的弟弟喂奶,并哄他入睡的时候,她生气地对妈妈说:“妈妈,我讨厌你!”说着,女儿跑进了自己的小房间。
    突如其来的声音把小儿子吓得大哭起来。妈妈一下子手忙脚乱起来,爸爸有点生气了,斥责女儿:“你看妈妈多累,每天要照顾你和弟弟,你怎么可以这么不懂事?”妈妈轻轻地拉了拉爸爸,示意他不要再说话。然后,她轻轻拍打小儿子,让他安静下来,并让爸爸哄儿子入睡。
    妈妈来到女儿的房间外,只见女儿抱着小熊独自哭泣。妈妈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坐到女儿的身边,见女儿没有反应,妈妈又拿来了女儿最爱吃的樱桃,放在女儿的面前,并微笑地看着女儿。
    女儿终于扑到了妈妈的怀里,抽泣道:“妈妈!”
    妈妈对她说:“宝贝,妈妈怎么不爱你呢,弟弟还小,需要妈妈的照顾,妈妈以前也是这样照顾你的,现在你看你长得多可爱!”
    女儿高兴地笑了。
    可见,明智的父母应该努力调整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冷静下来,并用沉默对待孩子的激烈言语和行为,使孩子也冷静下来,认真思考问题,在恰当的时机再与孩子谈心,解决关键的问题,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




引文来源  第21种方法  沉默--教育--人民网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