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第13种沟通方法 暗示

13年前 [12-11 00:48 周六]
第13种方法  暗示
第13种方法nbsp;nbsp;暗示--教育--人民网 - 悠雁(THINKER) - 悠雁的博客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越少,它的教育效果越大。
——苏联教育家 苏霍姆林斯基
    
    爱丁堡大学教育心理学马丁教授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把一群孩子随机分成两组,然后告诉老师,A组是优秀组,在智力、意志品质和特长上明显较好;B组是及格组,各方面的表现都逊于A组。
    老师了解情况后还是按原计划给两个组教授相同的课程。一个学期后,A组的成绩和各项测评确实优于B组。
    后来又经过几组实验,这一原理同样得到证明。
    长期以来,人们总习惯于把“暗示”这种方法和理论归入催眠术或者心理治疗之类的范畴。实际上,暗示是一种通过信息的沟通而达到想要的效果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运用在教育中,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在《论语?季氏篇》中有这样的记载: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
    孔子的儿子伯鱼(名孔鲤)与其他学生一起在父亲门下学习,一位叫陈亢的学生碰到伯鱼时,带着怀疑的口吻问他:“你在你父亲那里是否还听到一些我们没有听到过的教导呢?”伯鱼回答:“没有。有一天,我父亲一个人站在堂前,我轻轻地走过庭院,父亲问我:‘你学过《诗经》吗?’我回答:‘没有。’父亲便说:‘不好好学习《诗经》,就不会使用典雅的语言。’我退下就专心学习了《诗经》。又有一天,我父亲一个人站在堂前,我又轻轻地走过庭院,父亲又问我:‘你学过《礼》吗?’我回答:‘没有。’父亲便说:‘不好好学习《礼》,就不会懂得立身处世的准则。’我退下后就又专心学习了《礼》。我私下就听过这两次教导。”陈亢回来后高兴地说:“我问了一个问题,却得到了三点教益:一是明白了学《诗经》的重要性;二是明白了学《礼》的重要性;三是明白了品德高尚的人对自己的儿子也不偏心。”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非常善于运用点拨暗示法。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越少,它的教育效果越大。”
    相对于直接的批评来说,暗示性的语言往往能够引导孩子积极向上的思想和情感,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
    那么,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使用暗示的方法呢?
    
    建议一:用语言暗示孩子
    在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当大头儿子去小朋友家玩的时候,他将小朋友的玩具拿回了家。爸爸发现了大头儿子拿了别人的玩具,在大头儿子要求爸爸把玩具放到玩具柜里的时候,爸爸故意说:“哎呀,怎么放不上去呀,原来这个玩具不是我们家的,玩具想自己的家了!”这时,大头儿子意识到自己拿了别人的玩具,然后,爸爸就带着大头儿子把玩具送回小朋友家里。
    第二天,当小朋友来大头儿子家玩的时候,也将大头儿子的一个小玩具熊拿走了,大头儿子在收拾玩具的时候,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
小熊,心里很着急。
    这时,在父母的教育下,小朋友也将玩具小熊送了回来。大头儿子非常高兴。爸爸妈妈及时地教育道:“大头儿子,你说可不可以拿别人的玩具呀,你看别人拿了你的玩具,你多着急呀!”
    当父母要求孩子怎样做时,孩子往往会产生排斥感;当孩子自己意识到应该怎样做的时候,他则会努力去做。而暗示正好给了孩子自我反省的机会,激发孩子做得更好的内驱力。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多运用暗示性的语言来代替批评,避免让孩子感觉失去面子,以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
    比如,当你发现孩子正在跟比他更小的孩子争夺玩具的时候,你可以温和地说:“儿子,你是小斌的哥哥吧?”孩子一听,马上就会意识到,自己作为哥哥不应该与弟弟争夺玩具,一场即将爆发的亲子冲突就这样平息了。
    再比如,对于不爱吃饭、吃饭挑食的孩子,父母不要直接批评他,这样反而会使孩子更加厌食。有一位妈妈是这样做的:有一天,妈妈请来了与儿子同岁的小刚,小刚长得比儿子高大魁梧。餐桌上,小刚吃得津津有味,妈妈故意惊奇地说:“呀,小刚,你长得可真高、真壮呀!你是不是从来不挑食呀?”小刚说:“是呀,阿姨,你做的饭可真好吃!”妈妈有点遗憾地说:“啊呀,我家勤勤要是像你一样能吃饭的话,肯定长得比你高!”果然,勤勤在妈妈的暗示下,努力地扒着碗中的饭,从此以后,勤勤也总是能够吃下满满一碗饭,吃菜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挑了。
    
    建议二:用行动暗示孩子
    行动是无声的语言,属于非语言的范畴。在这里,我们从暗示的角度来说明父母行为对孩子的作用。
    我们来看看不同国家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一个中国孩子摔倒了,父母会马上跑过去,扶起孩子,不停地哄孩子:“宝贝,别哭,摔着没有?”甚至直跺地面:“都怨地不好,让宝宝摔倒了,妈妈打地,宝宝乖。”于是,孩子不哭了。
    一个美国孩子摔倒了,父母不会跑过去扶孩子,而是鼓励孩子:“宝贝,自己站起来!”然后微笑着注视孩子,直到孩子自己站起来。
    一个非洲孩子摔倒了,父母也不会跑过去扶孩子,而是在孩子旁边反复模仿摔倒并站起来,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教孩子自己站起来。
    在这里,美国父母用的是鼓励,非洲父母用的是暗示,而中国父母用的却是溺爱和推卸责任。结果,美国的孩子独立坚强,从小就学会了照顾自己;非洲的孩子善于面对困难,从小就离开父母去生活;中国的孩子则无法面对困难。
    从表面看来,中国的父母似乎帮助孩子解决了困难,其实,当孩子再次摔倒时,这个困难会依然出现。因为父母的全方位保护和包办代替给孩子留下了终身的“残疾”,即能力的残疾、心理的残疾。这样的孩子由于永远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伞”下,尽情享受着父母的照顾,当困难来临时,就只会躲在父母的怀抱中,不敢独自去面对。
    明智的父母应该明白自己的行动对孩子的作用,尽量运用正面的行动去暗示孩子。
    周末的晚上,儿子强强的表弟军军来了,两个人一直在房间里大吵大闹,妈妈劝他们小声点,不要影响其他人休息,但是,他们却还是照旧。时间越来越晚,快9点的时候,妈妈一言不发地走进强强的房间,帮他们把床整理好,把被子摊开;爸爸则关掉了客厅的电视和灯。爸爸和妈妈都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强强和军军才意识到自己太“闹”了,于是伸了伸舌头,赶紧到洗手间洗漱后上床睡觉。
    用行动来暗示孩子可以避免严厉的语言伤害孩子自尊的情况出现,尤其是在公众场合时,父母更应该注意用行动来暗示孩子。比如,当与人聚餐时,如果孩子不顾他人,拼命夹自己最喜欢的菜时,父母可以拍拍孩子的肩膀,对孩子摇摇头,暗示他不要过于无礼;在公交车上,当看到有老年人上车时,拉拉孩子的手,用眼神示意他给老人让座。这些行动暗示的效果都不会比语言差。
    
    建议三:用文字、故事等暗示孩子
    随着孩子的成长,教育孩子的艺术体现在于委婉地引导,让孩子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改正。
    唐末五代时期的颜诩是家教思想家颜之推的第六世孙,在教育孩子方面非常有讲究。
    有一次,他的儿子和宾客一起嬉戏打闹,颜诩认为儿子这样做有失体面,很想教育他一下。但是,他想,如果把儿子叫过来教育,一方面会伤害宾客的面子,另一方面也会伤害儿子的自尊心。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出现这种问题,又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呢?
    颜诩想了一会,就用毛笔抄写了韦昭的《博弈论》贴到墙壁上。《博弈论》中的内容正好与儿子的行为有一定的联系。儿子见到墙壁上贴着的《博弈论》后,主动对照自己的行为,觉得非常羞愧,并向父亲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颜诩一家百余口人,他从来没有呵斥过孩子,孩子们都相处和睦,有20余人成为有名的儒生。
实际上,暗示不仅仅可以使用在委婉地批评孩子上,父母还可以通过暗示的方式来启发孩子,教育孩子一些道理。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是孩子愿意接受的,而且可以显示出父母的才华,使父母获得孩子的尊敬。
    清代著名思想家魏源曾经给儿子写过《读书吟示儿耆》,当中都是在教育孩子。魏源在教育孩子时,非常善于运用比喻的方法,把想要教给孩子的道理,通过其他事物表达出来。让我们来看看其中的两篇:
    《读书吟示儿耆》之三
    君不见,猩猩嗜酒知害身,且骂且尝不能忍。飞蛾爱灯非恶灯,奋翼扑明甘自损。不为形役为名役,臧谷亡羊复何益!月攘一鸡待来年,年复一年头雪白,得掷且掷即今日,人生百岁驹过隙。试问巫峡连营七百里,何如蔡州雪夜三千卒。
    意思就是:
    你看看,猩猩明知喝酒有害身体却嗜酒如命,一边骂着喝酒的害处,一边品尝着酒而无法忍耐。飞蛾喜爱灯火而不厌恶灯火,鼓起羽翼甘愿牺牲生命也要扑向光明。不是为了形体所累而是为了名誉所累,不能做的事情却偏偏要做,这有什么好处呢?坏习惯要等到来年再改正,这样年复一年头发都白了,该摒弃、该改正的就应该今日就摒弃、改正,人生百年好像白驹过隙一样一眨眼就过去了。试问刘备在巫峡采用连营七百里扎寨的办法,哪里比得上李朔雪夜带领三千精兵突袭蔡州的办法高明呀?
    这首诗以猩猩、飞蛾等比喻,告诉孩子,人生成败往往因为很小的事情,一个人应该知错就改,不能因循且过,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读书吟示儿耆》之五
    君不见,花时少,实时多,花实时少叶时多,由来草木重干柯。秋花不及春花艳,春花不及秋花健。何况再实之木花不繁,唐开之花春必倦。人言松柏黛参天,谁知铁根霜干蟠九泉。
    意思就是:
    你看看,开花的时间少,结果的时间多,开花结果的时间少,而长叶的时间多,自古以来,草木最重要的是树枝。秋天的花不如春天的花鲜艳,春天的花不如秋天的花健壮。何况结果的树木开花就不那样繁茂了。大路上开放的花最让人感到春天的疲倦。人们都说松柏青青高耸天空,谁知道它傲霜斗寒的树枝原来有铁一样的树根深深地盘绕于地下。
    这首诗以花木的荣枯盛衰比喻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长期艰苦地磨炼自己,积累学识和经验,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也可以用比喻、格言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比如,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曾经给孩子们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
    养成数竿新生竹,真似儿孙。
    郑板桥通过比喻,教育孩子做人要像竹子一样虚心,刚直不阿。
    
    建议四:用环境暗示孩子
    环境对于孩子的重要性是每个父母都知道的,历史上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说明了环境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我国古代的学问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慕贤篇》中告诫每一位父母要特别留意环境对子女的影响。他指出,人在幼年时期,“神情未定”,很容易学习模仿周围的人,很容易受到别人的“熏渍陶染”。他还打比方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而且,这种影响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长期下来,对孩子的影响极其深远。
    但是,大部分的父母只知道怎样选择良好的环境,很少会主动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来教育孩子。
    有一位4岁的孩子,脾气非常急躁,为了让孩子养成耐心的习惯,妈妈采用了环境暗示法。她先把孩子房间里的窗帘由黄色换成了浅蓝色,把孩子的床单、被子也换成了浅蓝色,并在孩子的房间里挂了几幅宁静的大海的图片,当孩子置身房间里时,就不再像以前那样急躁了。
    聪明的父母一定要重视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有意识地用环境来暗示孩子。比如,在该学习的时间,父母们要关掉电视,打开书本,营造一种学习的氛围;在该睡觉的时候,父母们要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第二天要用的东西,让孩子明白不要再闹了,应该上床睡觉了。这种温和的暗示一般不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父母再适当地提醒一下孩子,亲子之间的沟通就不会出现冲突。
    
    建议五:避免消极暗示对孩子的影响
    暗示有正面和负面之分,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日本教育家多湖辉认为,正面的暗示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往往可以使教育事半功倍。多湖辉曾经用他小时候的经历来说明暗示的重要作用。
    小时候的多湖辉是一个爱恶作剧、喜欢调皮捣蛋、不爱读书的孩子,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不理想。妈妈却没有责骂他,相反,她总是对他说:“现在你不喜欢念书,总有一天,你一定会喜欢念书的!”“妈妈看得出,将来的你会有卓越的成就!”
这些话妈妈经常挂在嘴边,这让多湖辉对自己的潜能深信不疑。他说:“如果,这些话只是偶尔一两次说说罢了,那么,小时候的我一定不会相信,因为此话与实际情形相差太远。然而,这些话一直挂在母亲的嘴边,所以,后来我常想:‘也许,我将如母亲所料,日后会有卓越的成就。’也就是这种想法,使得我遇到困难、面临危险时,能勇往直前,毫不退缩。”
    同正面暗示一样,负面暗示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很大的。遗憾的是,许多父母经常在生活中给孩子一些负面的暗示,从而使孩子长期处于沮丧的境地,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更会恶化亲子之间的关系。
    比如,一位5岁的孩子与邻居小伙伴发生了摩擦,情急之下,孩子挥拳打了小伙伴一下,结果,把小伙伴打哭了。孩子的父亲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他把孩子叫到面前,恶狠狠地对他说:“你怎么可以欺负小伙伴,你竟然把他打哭了,看我不揍你!”结果,父亲在孩子的屁股上狠狠地打了一巴掌。
    在这里,这位父亲的做法是相当错误的。他的做法实际上暗示了孩子,对于自己不满意的事情,应该用暴力来解决,这种负面的暗示会让孩子在遇到相似的情形时毫不犹豫地用暴力行为来解决。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父亲把孩子叫到面前,对孩子说:“你把小伙伴打哭了,你看他现在好伤心,如果是你被他打了,你会难过吗?”
    孩子必然会反思自己的行为。父亲可以进一步地开导:“如果你们只是为了争夺玩具,那么方法会有许多,比如,你让他先玩一会,然后再让你玩一会。或者你们两个一起玩。”
    孩子似乎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点莽撞。父亲接着说:“现在,你不顾小伙伴的感受,把他打哭了,他心里肯定很难过。如果你想继续和他成为伙伴的话,就向他道个歉,并把自己的玩具借给他玩几天。”
    只有帮助孩子分析问题,告诉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才会明白自己应该怎样做。如果以暴制暴,结果只会让孩子对你产生怀疑,从而拉开你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引文来源  第13种方法  暗示--教育--人民网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