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个案指导: 一个想"自杀"的孩子(龚江平)

16年前 [01-14 00:27 周一]

 

个案指导:  一个想"自杀"的孩子

心智艺术工作室  龚江平

案例由来:

接到妈妈打来的电话,说孩子动作慢,不喜欢做作业,还无意中说到要自杀。妈妈跟孩子的爸爸提到此事,爸爸认为是孩子说假话。经过慎重考虑,妈妈决定找我交流一下孩子的想法………..考虑到孩子说自杀的话不是偶然或者开玩笑,电话交谈也不方便,对家长和孩子比较陌生的同时也想见见孩子,决定邀约在我个人的工作室面谈。

案例描述:

1  家庭背景

父亲,中专学历,职业为某公司业务员;母亲,大专学历,保险公司职员。孩子幼儿园时候由奶奶看管。小学后,父母亲工作压力大,母亲经常出差,少有时间照顾孩子。父亲对自己失望,也对跟自己一样个性的孩子产生失望,完全不承担教育孩子的任务。平时在家聘请了一个保姆照看,上下课后则托付给一位教师。

2 孩子的基本情况

辉辉,7岁半,小学二年级。孩子大部分时间精神状态不好,动作迟缓,眼神朝下,经常叹气。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主要表现:

(1)       在学校几乎没有朋友,上下学都是独来独往。叫不上前后桌同学的名字,也不知道是谁。

(2)       不爱读书,不喜欢做作业,对事物没有兴趣。问什么都表明说“不知道!”

(3)       最喜欢的事情是睡觉,其它时间是“随便”看看电视。

(4)       没有任何的业余爱好,不喜欢与人交往,上下课都是独来独往,不喜欢学校。

案例分析与诊断:

1.        孩子比较消极,对自我的评价比较低。感觉不到自己生存的价值所在,心理压力太大。有很强烈的孤独。在我与孩子的交流过程中,无论问什么问题,孩子都说不知道。身体感觉没有精神,眼神下沉、体态萎缩的同时,行动迟缓。

2.        家庭缺乏亲密感,孩子生活单调。妈妈经常不在家,爸爸不喜欢孩子,不参与教育,甚至随意指责孩子。教师只负责作业的讲解。保姆则负责孩子的衣食住行。孩子长期缺乏交流和关爱,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

3.        过度保护,体验缺失。奶奶、保姆和妈妈对孩子的安全保障过度的严密性,造成孩子无法体验自己的行为和思考,不了解自己的能力与限制。对自己存在的价值无法认识。同时也逐渐养成孩子的心理惰性,缺乏生活和学习的动力。

4.        家庭环境恶劣,家庭教育缺失。爸爸对自己不满意的同时,消极对待与自己个性相同的孩子。尽管妈妈偶尔能够与孩子互动,但总的来说,孩子的整个教育环境是真空地带,似乎有很多人在参与教育,事实是没有人在引导教育孩子的成长。

辅导策略与过程

1 辅导策略。

根据孩子目前的情况和家庭教育的背景,我采取了综合性辅导的策略。一是对孩子辅导采取调整认知、平衡情绪为主;二是针对孩子家庭教育环境和方式方法的指导,主要是妈妈和爸爸。

2 辅导过程。

(1)    对孩子的调整。

孩子一进门来坐下后,背部一直是内弓驼背状,连续地叹气。动作缓慢,似乎在重压下的身体状态。我问了几次话都是妈妈替他做的回答。在我制止了妈妈的代替后,孩子才慢吞吞地回答我的问话。因为孩子喜欢画画,我给孩子一张纸,让孩子画一幅画。通过孩子绘画作品中的人的动作,我让孩子体验人的动作与情绪的关系。我问孩子:“跳起来的人,手是什么样子,身体是任何运动的?”但孩子无法体会。我要求孩子用自己的表情做“高兴、愤怒”的表情,“高兴”表情失败,“愤怒”则表现成了“愁苦”。

在妈妈的协助下,我要求孩子改变身体姿势,抬头挺胸,呼吸自然的同时,眼神平视。我做了个示范,要孩子模仿我的身体姿势和呼吸,坚持三分钟。孩子勉强支撑,两三次后能坚持两分钟。

给孩子的建议:

[1]“以后每画人,必须把动作和表情表现出来,如果不懂,可以自己尝试做出动作和表情体会。”在妈妈的共同作用下,孩子答应会这样做。

[2] 每天坚持把眼神平视,走路动作适当加快,身体正直。孩子勉强同意。

(2)    对妈妈的辅导。

妈妈似乎对孩子说自杀无动于衷。一开始一直跟我提孩子动作慢、不喜欢做作业的问题,感觉不到对此产生了重视。我对妈妈强调:“如果孩子真的自杀,您们怎么办?”这句话让妈妈有了点重视的感觉。妈妈反映:“孩子无意中说到要自杀,孩子的爸爸认为可能是假的,不相信。”所以,妈妈也觉得不可能。我提醒他:“所有的父母都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会自杀,但还是有很多的孩子自杀!”听我这么一说,妈妈稍显紧张。我再强调说:“我不猜测您的孩子真会自杀,但是也不能猜测您的孩子不会自杀。我认为他非常非常压抑。”

我就孩子的绘画作品告诉妈妈,孩子非常压抑,所以画面中的人都很小,而且位置很低,这表明孩子对自己评价不高,觉得自己很渺小。同时,作品中的人的姿态基本是固定的,表明孩子缺乏生活经验和自我了解。妈妈反思说,会不会是跟他们家长的教育有关。我肯定了这一点。并且指出,孩子在家庭中可能比较被动。妈妈反馈:“自己经常出外,每月有两三天在家可以跟孩子一起玩耍打闹,孩子的父亲不喜欢自己,而孩子的个性跟他的个性非常相像,父亲害怕孩子以后跟自己一样,所以也不喜欢孩子。”随即,我告诉妈妈,这等于放弃了孩子。同样地,妈妈说自己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全,不让孩子自己买早点,不让他自己过马路。从不让孩子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外,有一次孩子从教室出来,看见妈妈就跑,想自己回家,但被妈妈追上了。询问了妈妈,如果孩子出了自己视线后的她的反应,得到的结果是斥责孩子。

认真听她讲完,我鼓励妈妈想象自己公司的领导一直看着她工作的状态,想象领导看到了自己的错误,引导她体会孩子心理的感受。得到的回答是——无法专心,紧张。至此,就家庭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态度产生的影响,我与妈妈讨论得出结论:

[1] 父亲对自己的消极态度产生的心理投射,让孩子感觉家庭没有温暖和亲密感。孩子在家里得不到父爱,行为不受重视和鼓励,导致孩子缺乏主动性。

[2] 妈妈跟孩子的互动也比较少;奶奶、保姆和教师对孩子的情感几乎完全忽略,导致孩子在家庭缺乏沟通交流的机会;同时由于家庭的影响,孩子与学校也没有交流和沟通的渴望。

[3] 孩子在家庭中长期没有地位,不能自己处理任何事物。导致没有孩子欲望,不愿意做事,进一步感觉自己没有生存的价值。随着孩子逐渐成长,无用的感觉越强烈。

   

给妈妈的建议:

[1] 主动学习家庭教育知识,从各方面多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2] 塑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改善教育方式。加强与孩子的沟通,用自己的影响,主动干预爸爸的态度。

 [3] 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鼓励孩子自己做决定。协助孩子建立正确的生活价值观和主动性。

{1} 协助孩子进行社交行为,帮助孩子与其它孩子正常交往。

{2} 带孩子出外体验、多运动。鼓励孩子参与竞争。

{3} 经常的、不定期地对孩子的想法进行了解,同时主动与孩子交谈。

[4] 主动与学校和老师沟通,多注意孩子在学校的变化,给以孩子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给爸爸的建议(托妈妈转达):

[1] 主动学习,建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和自我价值观。

[2] 主动与孩子沟通交流,与妈妈一起加强家庭亲密度和温暖感。

[3] 平时多与孩子互动、谈心。让孩子感觉到父爱和家庭的温暖。

 

辅导效果

 

一周后,妈妈发短消息给我,告诉我孩子的状况有所好转,话开始多了,行动速度也比以前快,但跟爸爸的沟通效果不好。反馈说爸爸的想法很固执。我鼓励她继续尝试,并建议了一些沟通的方法:

辅导后第三周,妈妈打来电话反映,通过三周不间断的沟通磨合,爸爸的生活态度有所转变,跟孩子的沟通也有些主动性了。孩子可以尝试着与同学打闹玩耍。妈妈则在出差的时间里往家里打电话与孩子谈心。孩子快活多了,走路的姿势也调整比较好。学校班主任老师反映,孩子比以前“闹”了点了。

 

辅导后的思考

 

上述个案告诉我们: 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心理和学习的影响之大。对心理状态不好的孩子,要多从家庭教育自身去寻找原因,多给以关注、支持和鼓励。否则,他们容易形成消极的人格和不健全的心理。作为父母,也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更好地了解和协助孩子的成长.

 

顾老师点评:

看了真的让我不能平静。面对一个有“自杀”想法孩子的家长,如果这位家长不懂的基本的家庭教育知识,如果家长就象这个案例所讲“不信”,可以说不幸的结局就是这样发生的……其实,我们每一个指导做的每一个个案都是震慑人心的,都需要我们从中提炼出典型意义,挖掘出问题的实质,帮助和引领家长走出不良的家庭教育,摆脱缺少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的困境。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