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重庆:状元家长们是如何把孩子培养成高考冠军的

15年前 [12-09 20:32 周二]

今年高考中,理科第一名刘薇的父母都是进城务工的农民;文科第一名李茂林的父母均为城镇普通公务员,并列文科第一名刘超然的父母都是城市里的高级知识分子。

不一样的家庭,不一样的教育背景,都培养出了同样的高分考生?昨日,本报特别采访了三位高考第一名的家长,探寻他们的教育秘诀。

“父母和孩子要有段距离”

“贴身”母亲有独门绝招

“每个孩子都会有不同的成长方式,我的经验或许只适合于刘超然,也希望对其他家长有借鉴意义。”刘超然的母亲徐辉谦虚地说。徐辉是第三军医大学的博士后、教授,军事预防医学院的副院长。

和孩子寸步不离

“孩子一定要和父母一起生活。”徐辉说,她从来不赞同过早地送孩子去学校住读,孩子离开父母独立成长的风险要远远大于跟父母在一起。

徐辉说,刘超然从小到大都是跟父母一起成长,自己即便是工作最忙的时候,也把女儿带在身边。刘超然8岁那年,徐辉要到北京去做博士后课题研究,母女俩就一起在北京呆了两年才回重庆。

刘超然在重庆一中上初中,由于第三军医大学离学校有一段较长的距离。曾有人提出让刘超然住校,很快便被徐辉两口子否决,夫妻俩一商量,将家搬到了学校旁边。

“大家生活在一起,良好的家庭氛围能教给孩子很多超越知识的东西。”徐辉认为,父母对孩子人格的塑造、性格的形成都非常重要。

与孩子留段距离

把家搬到了学校旁边,但并不是为了“贴身守卫”女儿。徐辉说,离学校这么近,他们也很少进学校大门。女儿上高中后,直到高二下学期,他们才第一次到学校开家长会,甚至很少给老师打电话。

徐辉说,一家人在家的时候,各干各的事情,自己从不去守着女儿做作业,也不去监视她是否在上网打游戏。

很多父母喜欢密切监视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徐辉说,他们总是和女儿保持着亲密的关系,却又保持距离。“父母和孩子间一定要有段距离,贴得太近了,会让她产生逆反心理,反而相处不好。”徐辉说。

要培养学习习惯

徐辉认为女儿的成功最大的原因是她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徐辉记得,刘超然小学一年级那年暑假,还有两三天就要报名开学了,她还有一大堆假期作业没有做完,于是闹着要父母帮忙。父母狠下心来,不管怎么哀求都坚决不帮忙,最后还是她自己加班加点完成的。从那以后,刘超然学会了先完成作业再去玩。

“有次去一个朋友家,看到他家客厅电视机面朝墙放着。当时觉得很奇怪,一问才知道是为了不让孩子看电视。”徐辉说,这就是因为孩子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弄得大家都很累。

刘超然天天看电视、上网、追星,每天中午东方卫视的那档娱乐节目必看,每天必上网看娱乐新闻。“因为她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会自己把握好度,我们都很放心”。

特长培训要适度

现在很多家长在周末都领着孩子到处学习唱歌、跳舞、钢琴、绘画、演讲等各种文体特长,刘超然却很少去学。

徐辉说,仔细算起来刘超然只学过两种特长,一是电子琴,从5岁学到8岁,“看她能识五线谱,我们就觉得够用了”。另外是学了几年书法,让刘超然写得一手好字。

徐辉的观点是: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学一两样特长足够了,不一定非得太专业。 

“现实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

孩子过暑假住的是工棚

“我们根本没有什么教育经验,读书是娃儿自己的事,全靠她自己的勤奋和努力,现实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昨天,当记者拨通刘薇父母的电话,远在贵州遵义的父亲刘荣在电话里一再强调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微乎其微。

“娃儿刚刚才满一岁,我们夫妻两个就把她丢在家里,到外面去打工挣钱,对她的教育真是没有尽到多大责任。”谈起对子女的教育,刘荣不免感到有点内疚。

他说,自己是个泥水匠,十几岁的时候就外出打工,在广东、广西一带做了二十多年的泥水工。夫妻俩同时在外打工,一般两三年才回一次家,女儿完全是外公外婆、婆婆爷爷轮流带大。

“我们一两个月给家里打一次电话,每次都要问娃儿的成绩怎么样。”刘荣说,虽然在外打工,但在孩子半期考试和期末考试之后,都会打电话回去问考试情况。他说,因为自己只上过高中,老婆也是初中毕业,都没有多少文化,很希望女儿能出人头地,好在女儿的成绩一直非常好,成为全家人的骄傲。

刘荣说,他脑子里还清晰地记得女儿上初二时来广东佛山过暑假的事。“那时,我们根本租不起房子,只有在工地上一起住工棚。为了迎接女儿的到来,工友们让出工棚里唯一靠窗的好位置,多给女儿搭了一张床。”刘荣说,刘薇在这个假期跟着父母在工棚里住了二十多天,是父女俩十多年来呆在一起时间最长的一次,刘薇看到了父母是在怎样一种生活环境下辛苦工作的。

刘荣记得女儿离开时对他说:“以后一定要好好读书,长大以后有了出息,再也不让你们这么辛苦。”  

“担心肯定有,但孩子迟早要独立”

陪考家长三年两次迁居

这两天李茂林和父母比较忙,每天上百个祝福电话让他们应接不暇。喜悦之外,李茂林的母亲钱良淑却有更多感慨:陪读三年,当中的喜与忧只有自己知道。

辞掉工作陪孩子

钱良淑介绍,老家在奉节县永安镇县镇路新民巷4号。2005年,孩子到万州二中上高中,身为公务员的她便准备陪读。

钱良淑说,李茂林小学成绩很好,但初中一直走下坡路,中考成绩很差。到万州二中读书,儿子第一次离家这么远,她决定在儿子身边,一是照顾他,二是怕儿子染上坏习惯。

她在丈夫李英培的支持下,请假到了万州,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与其说是请假,不如说是辞职,因为她此后便不在原单位拿工资,今后能否再回去上班也是个问题。

三年内两次搬“家”

为给李茂林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三年内,钱良淑曾两次为儿搬“家”。

第一次是为了改善住宿环境,第二次则完全是为了儿子上课方便,钱良淑好不容易打听到校内有房子,便毫不犹豫地从校外一小区搬到了学校家属院。

学校教务主任朱黎秀记得,李茂林是在高二时成为自己邻居的。朱黎秀说,从此以后,每天早晨6点半,总可以听到楼上传来读书声,成了自己的活闹钟。

陪读压力特别大

钱良淑坦言,陪读期间,压力特别大,李茂林每次考不好对她来说都是一种煎熬。另外,经济上的压力也常常让自己力不从心。每逢暑假、寒假,她也会出去找工作,为缓解家里并不宽裕的经济。

三年来,为让儿子吃得更有营养,钱良淑从来不让他去外面吃早餐,自己早上5点半就起床熬八宝粥、打豆浆、熬羹、煮鸡蛋……

“看得出来,妈妈的矛盾和难受。”李茂林说,高考成绩出来前自己时刻处于忐忑不安状态,那时候想的不是自己的前途,而是如果失败将会给辛苦多年的父母造成多大的伤害。其实,父母又何尝不是。考试后,他们把“家”搬回奉节,但妈妈几乎不出门。李茂林猜测,妈妈是不想让邻居问及考试情况。

想让儿子学自立

“很多同学会做饭,我却连碗都不会洗。”李茂林说,看到高考成绩后,他最想做的事就是学做家务。毕竟,今后的生活还得靠自己。

这两天,钱良淑夫妇一直琢磨着让李茂林去打工体验生活,能挣多少钱是其次,关键是要孩子学会在今后生活中如何照顾自己。

李茂林想去北京读大学,记者问钱良淑:“你是否放心?”钱良淑说:“担心肯定有……但是他迟早要自己生活。”

转自:http://www.tostudy.com.cn/news/40502.html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