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家长如何教育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儿童(二)

15年前 [08-24 17:08 周日]

三、 约法三章:你做到了没有

    许多家长说,让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儿童听话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种孩子不是把你的话当作耳旁风,就是对公然敌触你的批评。为此,家长们经常充满挫折感。也有一些教师说,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儿童非同一般儿童,在其他孩子身上很起作用的约束方法,在他们身上就不管用。"你让他不要在课堂上讲话,并跟他说了如果再讲话,就让他站起来听课,他今天收敛了一些,可明天又是我行我素了"。教师的批评对他们来说好象并不存在一样。其实,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因为只有当教师和家长的教育方法适合孩子的行为特点时,才能有效。而对于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的儿童,一般的教育约束方法是不起作用的。
    如果你不能有效地约束你的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的孩子,你会对常用的约束方法产生怀疑,并觉得无能为力。一项研究表明,当注意力障碍儿童面对约束时,他们经常采取逃避或躲避的行为模式,如发脾气、拒绝、反抗、顶撞或无视家长的要求等。使用这些行为模式,要么使得儿童可以躲避现有的不良后果,要么是减弱了家长今后约束他们的动机。这种行为通常使家长感到权威受威胁,因而用更为严厉的方式来约束他们,经过几轮如此的恶性循环,家长就会盯着孩子的原有错误行为的改变上,只要没有改进,就继续惩罚。而儿童则以不断发出错误行为来对抗这些约束。实际上,孩子在接受某些约束的后果后,开始发现了让家长感到难受的方法。他们的一个愿望是让家长难受。这时家长就显得较为被动,他们要么倾向于避免约束或惩罚,要么以更加铁腕的方式来加以约束。这两个极端对于注意力障碍儿童都是不合适的。回避约束不能为注意力障碍儿童提供必要的学习经验,而更严格的约束手段经常导致反抗和动机问题。
    解决这一难题的出路是了解更为广泛的行为矫正技术,家长们觉得如果他们能对这种特殊儿童的行为规律有了更为充分的了解,就能选择更为有效的教育手段来应付孩子的问题。
    1、培养儿童有结构的活动
    注意力障碍孩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冲动性,他们不能抑制自己的冲动,做事不加思考,不计后果。与同龄人相比,注意力障碍的孩子更缺少行为的计划性和评判性。他们做事较为杂乱,无头绪。通常,家长或教师把强化的重点放在最终的结果上,比如,今天小明是否完成了作业,上课时是否认真听讲,可对于注意力障碍孩子来说,这种终极性的行为目标实在是太不具体了,中间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导致终极结果不会出现。因此,当家长运用强化方法时,可以把孩子的行为分解成为一个个小的环节,并对每个行为环节都制定具体的强化或惩罚指标,并且不折不扣地加以执行。也就是说,让儿童在每一次行为环节之后都伴随着正强化或惩罚。根据社会学习理论,人们在决定一某一行为之前,总要预期一下行为的后果。即便是注意力障碍儿童不那么重视预测后果,但如果他们的每一次行为后面都固定地造成成一个确切的后果,他们下次就会三思。
    所以家长和教师必须对障碍儿童的行为管理制定一个严格而充分的计划,不能就事论事地批评,这种此一时的约束和彼一时的放纵,对于管理障碍儿童是无效的。要制定细致的行为指标,对每一个小的行为环节都设定奖惩程序,并按规定一而贯之地执行。
    实际上,许多家长自身就是一个不太讲严格规则的人,在教育孩子时,显得很随意。他们很少事先对孩子提出严格的行动计划,不向孩子讲述应当如何做的规则和确切要求,只是当孩子不听话或老师找家长时,就对孩子提出批评和责备。比如,小明的整个家庭气氛都是无结构的,无论谁,都凭心情做事,每个人都很情绪化。所以,孩子只生活在现在,对将要做的事情没有任何概念。
    所谓有结构的活动是指行为遵守着一定的程序,行为从一开始就分为各个环节,对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要求。比如,军营中的行为都是有结构的,军人听到起床号就开始起床,整理内务,然后是打扫院子,在往后就是洗脸、刷牙,吃饭。这是一套行为程序,一起床就是一系列的活动,象口令一样准确到位。如果这其中的某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如整理内务有问题,就会立即有人来纠正你。有结构的行为要求人的大脑做现在的事情时,就想着下一步要做什么了,大脑有一种对后果的预期和对将来的预期。大脑象一个雷达,时刻搜索着将要做什么的目标,并担忧着这一目标如果达不到导致的严重后果。而无结构的活动则是分散的,孤立的单个活动,大脑想到什么就做什么,凭感觉做事情。同样是起床,无结构的活动是听到起床号,在床上想一想夜里做了什么梦,或起床了,但看床边有一本书,又拿起来读一读,或者听到别人的收音机响了,也打开自己的收音机。

    那么,家长如何培养有结构的活动呢?
    若要培养孩子有结构的活动,家长应做从以下几点入手:
    (1)自己以身作则,做事情按计划,有系统和条理,不盲目冲动,不感情用事。
    (2)与孩子一道从事有规则的活动,比如,家长在早晨不是只让孩子起床,而是与之一道先洗脸刷牙,然后打扫屋内卫生,最后检查书包,吃过饭上学。
    (3)树立严格的时间观念,做事总要看表,与时间赛跑,讲究做事的效率。
    (4)对孩子的命令要简明确切,不用解释理由。并且事先提出规则,与讨论规则能否得到遵守。
    (5)培养孩子做现在的事情,同时想下一个事情的习惯。比如,现在做数学作业,做完数学题做什么,总是想下一小要做什么,行为就是有结构的。
    (6)制定具体祥细的奖惩规则,每一个行为环节都伴随着固定的奖惩程序,而且奖惩要及时,要前后一致。这一点实施起来,要求家长付出很多的精力。
    当我们看到孩子身上毛病时,我们往往觉得它们根深蒂固,不可更改,其实这些毛病都是日集月累的结果,当我们从今天的横断面来看时,它们确实很严重,但如果我们从过去的纵向来看,它们的形成并不复杂。只要我们改变自己,改变家庭长期形成的习惯,孩子的行为就会改变。这个过程比我们想象得要快速和简单。家长朋友们,从今天开始就改变自己吧!

    2、发布简洁坚定的命令
    某些家庭提供的环境有助于缓解孩子的注意力障碍,使孩子健康成长。在此,我们强调,家长应善于发布明确的、前后一致的、坚定的和可预期的命令。
    所谓坚定的指令是说,家长应当总是要求孩子做同一件事,要求同一个行为后果经常发生。如果孩子不遵守规则,家长应当用同样的手段来惩罚孩子。如果孩子遵守规则,也应当得到同样的奖励和表扬。
所谓前后一致是说,规则不能一天一变,应当长期不变,“100年不动摇”。如果要求孩子上学前收拾房间,就要做到如果孩子不收拾房间就不能离开家门上学。不能轻易修改规则。
    所谓明确是说,制定的规则在孩子和家长双方看来都是明确无误的,是得到了清楚的规定的。如收拾房间意味着叠好被子,铺好床单,把玩具放在架子上。在此家长一定要认识到,有时你制定的规则在家长看来是明确的,但孩子并不明确,所以应当给孩子讲解规则的操作性意思,让孩子真正理解你的要求。
    可预期性是说,规则的规定应当在孩子的行为之前,而不是在行为之后。要事先达成一个规则。一个5岁小孩子,因生病在家不能去幼儿园,几天之后,孩子变得非常淘气,母亲总是指责他不听话,只知道玩。当教师的父亲回到家中,接到母亲的告状后,立即发现了问题所在,于是给孩子制定了一个行为规则,如每天要练习写2篇字,画三张画,练习一个小时的钢琴。孩子很快有了改进,不再淘气了。
    当我们发布一项命令时,虽然不可能总是在行为之前,但我们的指令一定要具体,仅是说不要开快车,对于司机没有什么约束性,只有写上,时速不许超过60公里才能让司机知道自己该如何做。许多家长认为已经是明确的命令其实并不确切,如我们说,要保持卫生,并没有告诉孩子什么样的行为是保持了卫生的行为,其实我们应当要求孩子每天认真洗脸和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这才是明确的命令。
    3、与孩子签约
    家长在使用行为强化时,可以利用与孩子签约这一形式。有些家长经常说"我什么方法都用过了,签约更是经常使用,可每次签过之后,根本就不管用。墙上都贴了许多协议了,没有一个能坚持下来。其实,很有可能是与孩子的签协议的方法不对。
    签约需要事先的充分准备,不是心血来潮就可以随便签约的。协议要针对孩子的冲动行为,而不是一般的不正确行为,因为只有冲动行为是最难以管理的。此外,签约时还要考虑能否真正长期地执行协议。下面是林德斯利设计的签约的四步骤:
    (1)精确的行为定位这一阶段,我们要确定什么是强化的行为,要设定一些简单的、具体的行为,这些行为是个体能完成的,对这些行为进行奖励。比如,"玩过游戏机之后,将玩具收到盒子里"就是一个简单的行为要求。而把整个房间收拾干净就是一个复杂的任务,它需要几个人的努力。再比如"不要在屋子里大声宣哗"就是一个较为复杂模糊的要求,而"说话要慢一点儿、平稳一点"就是一个简单的要求。起初,在一个签约中,应当只包括一个或两个行为,并且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进行约束。如年龄较小的孩子一次只能学习两三个词,如果我们让他们学习一串单词,就不符合年龄的发展规律。
    此外还要考虑给予的强化物是什么,给予强化物的频率是什么。一般来说,家长不要用钱来作为强化物,可以用一些小贴画、小奖品,或者某种有特殊颜色的东西作为奖品。累计到一定数量就可以挽回一个大的奖品。奖品不可以过于贵重。因为我们奖励的都是一些简单的行为,最重要的是这种奖励所代表的精神意义,而不是物质意义。
    糖果之类的奖品也是不提倡的,这类奖品可能使儿童因吃伤感到不再有吸引力,或者可能培养爱吃糖的坏习惯。
奖励的给予要及时,一定要紧接着目标行为之后,只有这样才能在行为与强化物之间建立牢固的联系,这一点对于注意力障碍儿童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推迟需要满足的能力较差。
    (2)定协议在这个阶段,家长可以制定协议并对孩子解释协议的意思。要写上根据协议,家长要提供什么样的强化物,并指明什么行为是进步的行为。应当把协议放在显眼的地方,以便让孩子随时可能意识到协议的存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计一个日程表:

小明的行为强化日程表


很好行为及可得到的
分数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在5点钟之前完成所有的作业 0 0
                (2分)
玩完玩具之后自己收拾好 0
                (2分)

放学后按时回家

     (2分)


   总分


    如果小明遵守了这两个约定,会得到两个硬币,如果每天晚上小明都能得到两硬币,就在表格上打一个竖线。如果小明在周末得到了5 个以上的竖线,家长就带他喜欢去的地方玩一次。
    家长还可以列一个奖赏单,见下例:

    奖赏项目: 所需分数
    一本连环画书 4
    去麦当劳一次 10
    去动物园一次 12
   与父母玩游戏机 8
    去游乐园一次 14


    把这个奖赏单帖在显眼的地方,让孩子能够及时看见。
    (3)修改约定协议出台后,家长会发现,孩子对某一约定很快能完成,而对另一些要求则难以完成。家长这时要找出原因,分析协议的什么地方有失误。通常签协议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应当事先与孩子好好谈一谈,本着自愿原则,让孩子觉得这是为自己好,而且不要让孩子觉得如果自己不能遵守协议就说明自己是一个坏孩子,要让孩子感觉到遵守协议是自愿的,是一件好事。通常一个协议不能得到遵守只是一部分内容出了问题,而不是全部。家长要善于分析这些问题。
    如果孩子不能遵守各项内容,作为家长应当问自己这样的问题:在最初讨论协议时,孩子主动参与了吗?协议中的每一个行为都向孩子充分说明了吗?具体的操作标准孩子知道吗?孩子知道强化的时间开始了吗?强化物是孩子真正喜欢的吗?协议的行为水平是孩子的年龄、能力所能达到的吗?
    如果孩子只能部分地完成协议,作为家长应当问自己:家长是一贯地对行为进行强化吗?孩子对协议表现出了怨言吗?你是否在孩子不遵守协议时严厉地惩罚了他?
    如果你的孩子在没有奖励的情况下,仍然是一如既往,你应当问题自己这样一些问题:你与孩子讨论过签约的目的是为了他的进步,而不是单纯为了奖品?你在实施物质强化的同时也运用了诸如关注或肯定的精神强化吗?你的孩子表现出了对表扬的关注吗?
当你问过自己下述问题后,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协议有时得不到遵守,你应当学会根据实际的情况,修改或调整协议的内容或执行的方式,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4)坚持对注意力障碍儿童来说,执行协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根据研究10%到30%的协议或强化方式要得到修改,才能有效。所以家长不要抱速战速决的态度,要认识到矫正冲动行为的持久性。家长除了修改不完善的协议外,还要看到,一项协议只有坚持一段时间才能有效。有时孩子的行为没有大的改变,仍然要坚持协议,因为在这种要求中,孩子们会通过系统的强化,体验到环境的有序性,并有助于对未来的预测。他们知道如果我做了某一点,就会得到强化,这一认识会使他们对今后发生的事情产生一种预知,这将对他们的成熟有所帮助。可见,家长在遇到挫折时,不要气馁,要看到宏观的方面。
    4、暂时隔离
    我们知道,注意力多动障碍儿童的一个特点是冲动性,即他们不能克制自己的某些不良行为,在集体或家庭中,他们的冲动行为往往对他人构成了妨碍。许多家长对于这种行为十分恼火,但只是口头批评,事实证明对于打扰别人的活动,仅仅口头批评是不管用的。
如果孩子的行为对别人构成了妨碍,你应当采取隔离的方法。即将他们置于一个无人的地方。大力有一个坏毛病,总是和妈妈顶嘴,越是家中来人的时候,他就越是这样。经常使妈妈当众下不来台。妈妈学会暂时隔离法,不久就把他的这一毛病改掉了。
使用暂时隔离法时,要记住这样一些原则:要用不超过10个字的命令完成这一活动;10秒钟以内完成隔离;在隔离时还一定要记时,让孩子知道时间有多长。
    隔离的地点要枯燥无趣,没有什么可玩可看的东西,光线要充足,要安全,如父母的卧室、卫生间等。隔离期间内,家长不要与孩子讲话,
可以让较小的孩子呆在椅子上,或者坐在地板上,如果孩子说"你是一个坏妈妈",或者使用其他不礼貌的语言,你忽视他,不要与之对话。对于5一12岁的孩子,家长在使用隔离法之前,应向孩子解释为什么要进行隔离,并坚决果断地命令孩子去隔离场所。第一次使用这一方法时,可能会遇到孩子吵闹、反抗、争辩、请求原谅、辩解或其他的发脾气的行为,你不要受其干扰,不要关心孩子的情绪反应,应冷静快速地将孩子送入隔离处。如果孩子想与你讲话,必须等到隔离结束后。你在整个过程中要保持镇定和坚决。如果你坚持下来,你将发现,隔离法越来越容易使用。
    如果孩子在隔离期间哭闹,你要学会视而不见,不要理睬孩子的哭声。一个方法是你远离隔离地点,这样你就听不到孩子的哭闹声音了。记住,孩子制造声音的目的是想得到你的注意,使你生气、迫使你停止这种方法。如果你生气或中止了这一方法,就等于强化了孩子的制造声音的行为。
如果孩子在隔离期间逃跑,你可以按照跑的时间追加隔离时间,如果孩子仍然不服,你可停止孩子看电视或不许他出去玩,用更为严厉的方法来惩罚他。
    如果孩子弄乱隔离房间,你要求孩子收拾好,不要表现出生气或吃惊的样子;如果孩子不服从指令,由将隔离时间延长几分钟。
对于年龄较大一点孩子,在隔离之前应向中他们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要将他们的不正确的行为解释出来,但要简洁。明确向孩子表示,这种解释不意味着可以逃避惩罚。

四、了解年龄发展规律

    有一种观点认为,小孩子的注意力问题不是什么大毛病,会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自动消失,这一说法是完全错误的,真正的注意力障碍的预后效果并不理想。注意力障碍不能随年龄增长而自动消失。研究表明,由于其他正常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注意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也会更为发展,所以相比之下,这些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孩子的注意力仍然是有问题的。总体上说,他们升中学后,虽然不那么多动了,但注意力时间仍然很短。
    注意力多动障碍儿童长大后,自己跟自己比,有所进步。这可能与社会化有关,进入青春期,他们更成熟了,也更立世了。而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有了不同,对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有了不同的认识。比如,在幼儿园,孩子不听老师的话是可接受的,而对于一个上二年级的孩子,不听老师的话是不允许的,对于一个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不爱阅读是可以的;而对于一个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不爱阅读是则是一个毛病了。家长在孩子不同的学习时期,应有不同的要求。
    无论孩子如何发展,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孩子的家长应当了解在不同时期,该障碍的不同表现,不至于被表面现象给蒙蔽了。作为家长应当了解,注意力障碍的年龄发展特点。

    那么,注意力障碍的发展又有一些什么样的年龄规律呢?
    具有注意力障碍的孩子其行为问题的表现在不同时期是有所不同的:
    (1)在婴儿时期,他们的障碍是生理功能上的,他们的问题表现在爱哭喊和睡眠方面;
    (2)到了幼儿时期则可能表现为尿床或多动;
    (3)而到了学前时期则表现为不能听从老师的指令,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不能忍受挫折,不能遵守幼儿园的规则,发脾气,不会与别人一道玩游戏。
    (4)到了小学初级阶段则表现为不能专心听讲,上课搞小动作,玩手指头或橡皮,不能安静地坐着听讲。这时,由于课业简单,所以在学习成绩上并不有表现出什么严重落后。
    (5)直到三、四年级,孩子的注意力才会直接反映到学习成绩上。老师经常抱怨孩子不听讲,完成作业不及时,写作业慢。也经常有破坏纪律的行为。
    (6)到了青春期,注意力障碍则表现为处处与大人对着干的反社会行为。老师和家长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孩子有一种逆反行为。很简单,如果孩子经常在课业方面受到批评,他们就会与批评自己的人形成情绪上的对立。这并不是说,学习困难是他们社会技能问题的原因,或预示了他们必然出现社会技能低下,而是说,这一时期,如果学习困难、注意力障碍与社会技能落后一道出现的话,人们更关注的是社会技能问题。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注意力障碍儿童都表现出同样的年龄模式,有一些儿童只是出现个别表现,每个儿童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可能出现不同的障碍,如有的儿童表现为协调性落后,有的表现为学习困难,还有的表现为社会的或情绪的问题,家长应就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
    在此应当指出的是,许多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并不能自动缓解,即便是有一些儿童的注意力障碍得到了缓解,我们也不能指望它。因为在注意力障碍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会给儿童的性格、自我评价和自信心以一定的打击。一个总因为注意力不集中而受到批评的孩子会认为自己是一个笨小孩或认为自己是一个坏孩子,他们不是变得自卑就是变得易反抗。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很可能还学会了以不健康的和不正确的方获得别人的注意,他们爱破坏纪律,不守规则,不能与他人进行正常的交往。

五.改变学习环境

    面对一个注意力不集中的儿童,家长往往有挫折反应。他们整日陪送儿童做作业,到头来并没有多少进展。家长们通常用批评和唠叨来督促孩子的学习,其实,如果家长给孩子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气氛,比批评和说教更为有效。
    首先,家长应当看到,自己的孩子并不是一个纯心要破坏课堂纪律的孩子,他也有上进心,也想考100分,但由于神经方面的原因,所以,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样的孩子更需要家长的耐心和爱心,更需要家长多地关注他们的行为。与其他儿童相比,他们更需要家长监督他完成作业,因为他一个人做作业,就会分心,并拖得很久。有家长在身边,他作业的速度和质量就会更好一些。如果家长觉得别人下班后用不着这样操心,唯独自己要付出额外努力,并因此而责怪孩子,并对之失去耐心,就是对孩子的误解。所以,家长首先应转变自己的态度,即孩子的注意力问题当做是一种心理疾病来看待,而不是当做性格上的和意志上的缺陷。

    其次,家长应当给孩子学习提供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如家长应在孩子的屋子尽量少布置一些图画或照片,少给孩子呈现与学习无关的刺激,因为这种孩子很容易为无关刺激所吸引。在孩子做作业时,家长要关上屋子的窗帘,不可开电视或收音机,以免打扰孩子。在孩子学习时,家长不要说话,因为他们对大人的话全都记在心里,而对面前的作业则一点也记不住。

    第三,如果有条件,家长可给这样的孩子买一些形式活泼,字迹大一些的复习书。他们会被书中的大字或活泼的内容所吸引,读书的时间会更长一些。

    第四,家长还就从小开始,培养孩子的读文字书的能力。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一般都伴有不爱阅读,爱看带画儿的书的习惯。许多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已经上高中了,还手拿一本卡通书滋滋有味地看着。家长尤其要培养孩子快速阅读的习惯,对于不会的字要借助上下文猜测字意。

    第五,家长在辅导这类孩子写作业时,可以先安排30分钟的数学,然后在有30分钟的语文,应当将不同的学科交叉安排,这正是利用了孩子的注意力易转移的特点。不断变化学习材料,使孩子保持必要的兴奋。

    第六,注意力障碍孩子一般不要进入寄宿制学校学习,尤其是年龄较小时更是如此。他们比其他人更需要家长的细心关照和督促,如果过早进入寄宿制学校,会影响他们的成绩和自信心。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d025f701000a2y.html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