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家长如何教育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儿童(一)

15年前 [08-24 17:03 周日]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但如果你没有教育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儿童的体验,你可能不会真正领会这句话的含义。注意力多动障碍儿童的家长承受着十分沉重的心理压力。一位家长说:自从有了孩子,尤其是孩子上幼儿园之后,自己就一天都没消停过,孩子只要是醒着,就动个不停,象一个永不会停止的永动机。只有当孩子睡着,才是自己的假日。本以为孩子长大以后会自然好转,好容易盼孩子上了小学,没想到更大的灾难降临了。老师整天找家长汇报孩子的表现,自己的孩子不是把别人打哭了,就是扰得班级上不了课。老师多次威胁说,"这孩子没法管,学校不要这孩子了。家长爱让他去哪儿上学就去哪儿"。家长不得不硬陪笑脸说好话,可回到家中,眼看着睡着了孩子,泪水只有往心中流。
      即便是在心理学、教育学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对于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仍然缺少特别有效的矫正手段,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家长的焦虑和着急是无助于解决问题的,除了给自己增加负担外,没有任何好处。这种心理负担还会造成家长对孩子的偏见,使家长陷入一种无能为力的愤怒和烦恼中,这种愤怒情绪很容易发泄给孩子,使孩子形成对管教的成见,即不能以正确的态度看待来自大人的批评,从而加重了注意力障碍。这样可能形成一个无助于问题解决的恶性循环。
      家长通常具有下面一些不良心态:
     1、自尊低下。 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儿童的父母在自尊心方面受到很大打击,对自己孩子未来缺少安全感,尤其是在我们实行独生子女的特殊社会和重视子女成才的文化背景下,这些父母常常忍受着巨大的压力。有一个母亲对我说:"我知道这不是我儿子的过错,他不是一个坏孩子,但我还是恨他不争气。我忍不住地对他吼,我实在难以控制自己"。他们也许知道作为一个称职的父母不该对孩子经常发火,但他们在巨大的挫折面前无法克制自己,长期下去,整个家庭正常气氛受到了破坏,对于大人和孩子的心理健康都有极大的危害。不止于此,在长期的批评与指责中生活的孩子,还会形成低自尊,认为自己天生就是一个坏孩子,无论如何努力,就是不如别人,比别人差就是自己的命运。他们面对批评,失去了上进的动力,最后必然表现为对批评的麻木。
     2、唠叨与说教。 儿童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不相信情感,即使你有一千个理由对不争气的孩子表达你的愤怒和失望,你也要记住,这种情感是非理性的,对于解决问题只能起妨碍作用。通常人们在自己受到挫折之后,就会以某种方式发泄自己的情绪,对于面对一个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家长来说,常见的一个发泄方式,就是唠叨。家长对孩子整天唠叨,整天说教,每天都在提醒着孩子的种种缺点,这种说教并不是出于为孩子成长着想的,因为这些唠叨并没有针对孩子的特点和弱点,而是笼统地表明了家长对孩子的不满,是以家长为中心的。此时,家长心中想到的和感觉到的都是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孩子的需要。他们没有从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写作业时集中注意力如此困难,为什么他们屡教不改?自己的教育方法有什么不足?心理学专家对此可有特殊的解决方法吗?学术上对这种特殊儿童有什么样的研究?我如何才能真正当一个合格的家长,来解决孩子的问题?如果你面对孩子时向自己提出以上问题,说明你开始接近解决问题了。
      这些提问体现了家长的科学和理性的态度,作为一个现代家长,要充分认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十分棘手的心理障碍,不是仅凭从自己父母那里学到打骂方法就可以解决问题的。自己应当科学地认识和了解这一障碍,并掌握有效的矫正方法。
    在此,我们并不是要让家长压抑自己的不佳情绪。你的孩子的确让你恼火,如果长期克制自己的情绪就会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有损害。宣泄是一个可行的方法,但不是当孩子的面,而是在另一场合。家长不妨与其他有类似问题的家长一起交流自己的感受,可以从他们那里得到理解和支持。也可从别人那里学习家庭教育的手段。如果周围没有这样的家长,你也可以找朋友聊一聊天,谈谈自己的孩子,或者找专家咨询。
    另一方面,家长可以让孩子扮演自己的角色,让孩子想象面对一个不听指令的孩子的家长,心情是如何的不好,在孩子面前经常表示愤怒的家长应当想一想,一个孩子面临大人愤怒时的感觉和这一愤怒对孩子的影响。当一个孩子不得不忍受家长的无比愤怒和攻击后,他可能会被愤怒所吓倒。长大以后他就会倾向于害怕自己的愤怒,而不会以适当的方式表达它。
      面对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儿童,家长要认识到,只有以维护孩子自尊和自爱的方式实施你的约束,你才能达到教育效果。一旦因为孩子的不良行为而惩罚了他,在惩罚之后,你要和孩子谈一谈,让孩子说一说自己的理由,向他表示他仍然是值得尊重的。这时,你会发现你的孩子也许会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勇敢地建立个人责任和自尊,而不是以羞耻承担行为责任。
      如果你整天看到的只是孩子的缺点,一个接着一个,你就不会与孩子形成长期良好的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是自尊、自控和自爱的基础,它决定了儿童如何看待自己的缺点和多动行为。如果儿童自认为自己是能控制自己的注意力的,感觉到了自我控制的力量,就会有助于形成自我约束和自我克制。

一、 如果你担忧你的孩子,那么你就去爱他

      许多家长最迫切想知道的是用什么招数可以立即解决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的行为,而许多书本上也是就事论事地讲述注意力缺损多动症状,至多介绍一些常识性的教育方法。其实,如果我们整天把克服注意力症状当做唯一的任务,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相反有可能忽略了更重要的方面。
     无论如何,作为家长都将与注意力障碍儿童共同生活,既然这一障碍的主要原因是生理-心理的,你就不要指望会有什么灵丹妙药可以一下子解决问题。如果家中有一个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你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对孩子的过分关注转移到别的事物上,不要整天愁眉苦脸地紧守着孩子。比如,你不妨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找一点对自己有价值事情去做,让自己开心起来。现在面对障碍儿童,你已经形成了不良情绪,只有当你从中跳出来之后,才能真正担任一个合格的教育者的角色。从此意义上说,你不要把孩子的注意力缺损多动问题当做是一时的事情,而要当做长期的事情。只有家长把这一问题升华到如何教育孩子做人高度来看待,才能以正常的心态与孩子交往。
      现在,让我们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家长身上。当家长面对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儿童时,他们难免发出这样的感叹:
     "我的孩子小时候可不是这样,小时候他是一个很听话的乖孩子,那时,我们的关系亲密无暇"。
    "因为我经常严厉要求孩子,他现在不愿意与我说心里话了。我们之间的关系有些别扭"。
    "有时我觉得我的孩子做事的目的就是故意气我"。
    "我对孩子的所做所为难以信任。"
    "我孩子几乎没有什么朋友,我很担心他的人际交往能力"。

     这些描述既是对你们的亲子关系现状的勾划,也是对你与孩子未来关系的预测和写照。这说明你与孩子之间已经出现了问题,这一问题如果不解决,孩子的种种行为问题都难以解决。
    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如果你担忧你的孩子,那么你就去爱他"。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并非是让我们回避现实问题,而是着眼于长期的亲子关系,将视野从现实问题中移开,向更远的方向看去。这句话也并非告诉家长,如果你的孩子有行为问题,你就对他态度好一些。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孩子存在注意力缺损多动之类的行为问题,你应当反省你与他的关系,并从改善你们之间的关系入手来教育孩子。因为一旦发现了问题,说明你们的关系也肯定存在着某些阻碍了。
    1、改善亲子沟通。许多注意力障碍儿童的家长,对于自己不争气的孩子整天说教,没完没了。只要他们与孩子接触,就不断地发现孩子的毛病,并通过刻薄的语言表达出来。可长期的唠叨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因为家长的唠叨是以自我为核心的,他们没有看到,孩子们并不具备理解大人话的经验,也不能完全听懂大人的语言。这样的家长应当关注孩子是否在听,而不只是觉得自己想说。有一次笔者偶然听到一个当姑姑的女人,在饭桌上对一个初中的男孩子长篇大论地讲述,如果不好好学习,就会被人看不起,社会地位就会低下,就不能成为人上人的道理。大人出于维系家族荣誉的目的,说得动之以情,而一旁坐着的小男孩,瞪着圆圆的眼睛似乎已经走神了。其实,孩子不能想象自己10年后的情形,也不能象家长那样理解成人社会,在他眼里,今天晚上的足球赛是一切的一切。
    在家庭中,我们还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位母亲说:"小明,我总是告诉你把玩具收好,可屋子里还是乱七八糟。衣服和鞋子到处都是。"其实,孩子做事情虎头蛇尾是很普遍的现象,只有到了青春期之后,他们发展了抽象思维,做事情才能比较有条理了。再说,孩子可能认为收拾玩具是自己的事情,而收拾衣物则是大人的事情。这种不遵守规则的现象,可能是大人和孩子对任务理解的不同造成的。
    研究还发现,家长与障碍孩子交流时,往往具有敌意性和不满性。与孩子说话时,他们的语气经常带有否定、不接受的意味,往往不自主地就引发了愤怒、拒绝和失望,即使孩子的行为得体,完成任务时,家长也经常以这种消极的方式与孩子沟通,这种情绪化的沟通特别妨碍大人与孩子的主动沟通。小明的母亲每天除非不说话,一与小明说话就带有火药味:"你瞧这孩子,作业本有多脏!铅笔又丢了两根,都三年级了,连自己的铅笔都看不住,除了吃,什么都不行。"旁观者想一想,即便是正常的孩子整天在这种贬低下,会有什么心情。除了不满与仇恨,小明还会有别的吗?有时,小明的母亲心情不错,想主动关心小明,而此刻小明很惧怕她,并不想主动与她沟通。
    其实,家长和孩子都不缺少交流的技巧,而是相互造成的挫折和敌意过多,使他们不能以正常的情绪进行交往。家长应当认识到自己的不良情绪,有意识地回避这一情绪,或化解这种情绪,家长不能指望孩子先消除不良情绪,因为掌握主动权的和更为成熟的人是家长,而不是孩子。
    2、积极促进孩子情绪发展 也许作为家长最想知道的就是如何能让这些多动的孩子静下来,"教我几招去约束他们,别再让他们添乱子"。但我可以坦率地告诉你们,这种立竿见影的招数是没有的。作为家长必须从这种局部的问题中跳出来,从孩子的成长角度来考虑问题。
      一般来说,这些具有注意力缺损的孩子通常在情感发展方面有异于正常孩子,他们不善于反省自己的情绪或情感,不善于公开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当较为复杂的情绪出现时,他们更是无从表达,而家长在这个方面是可以帮助他们的。如果家长能够理解他们的情绪,及时地发现他们的情绪并通过诱导让孩子将情绪表达出来,孩子就会更加长时间地关注自己的体验,更多地停留在自己的情绪生活中,他们就会以更为成熟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和人际关系。
    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家长可指导自己的孩子学会与人分享自己的情绪,让孩子学会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家长不妨每天都问孩子这样两个问题:"你能告诉我你今天的两个感受吗?""什么事情使你有了这种感受?"接下来可以与孩子进一步地交流这一感受。这一练习的目的是使孩子适当地描述自己的情绪感受。在这一过程中,家长要尽量倾听孩子的叙述,以同情的心态来分担孩子的感受,不要对孩子的感觉进行评价。家长还可以描述自己的情绪感受,让孩子去了解。家长要注意,有时孩子们可能只描述快乐和幸福的情绪,回避不佳心情。这时,家长不要过急地让他们表达不佳的情绪,只有当孩子觉得在你面前具有安全感之后,他们才愿意告诉你所有的感受。当前面的问题顺利完成后,你接下来可以问孩子有有没有坏心情?今天发生了什么不顺心的事情吗?鼓励孩子说出心里话,大胆表达所遇到的困难事情,把自己的不幸、苦闷和愤怒都与大人交流。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分担与交流。
    其次,家长要帮助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儿童将自己的情绪用表情和动作来表现出来。多动的孩子的动作似乎是无目的的,他们动作虽多,可不是表达某种意图。他们通常面部表情不够细腻和丰富,对别人的态度不太在乎。他们更多地关注自己的事情,不能将自己情绪有效地传达给周围的人。其实,这一特点也是与家长的态度有关的。通常,家长总是认为多动儿童的动作是失控的,这些多余动作是应当受到控制的。所以,家长经常对这些动作给予了许多批评,这就易使儿童认为自己的动作是一个不好的东西,是受到惩罚的对象,所以在意识中他们排斥自己的身体动作。这一点妨碍了儿童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因为情绪的表达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躯体动作和表情。因此,家长可以通过游戏和活动,让孩子学会将情绪与躯体动作和表情联系起来。家长可以制作各种表情的脸谱,让孩子根据所看见的脸谱来表现自己的情绪,分别做出愤怒、高兴、痛苦或悲伤的表情。也可以教孩子画各种表情的人物,描述种种表情代表的意义。这种练习如果坚持下来,可以丰富儿童的内心体验,使他们更多体验到自己的情绪生活,有助于克服杂乱无章的行为。
    再次,家长应积极促进儿童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绪。 大多数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儿童对他人的感受不敏感,不善于了解别人的情感。家长应当帮助他们发展同情别人的能力。可能通过角色扮演或游戏让孩子学会同情别人。比如,让学前儿童玩过家家,其中的主人公遇到了不安全的事情,如强盗进家或交通安全事故,孩子们就会形成安全意识,在生活中体验到恐惧或危险,从而变得较为谨慎。家长可以提示儿童游戏中的主人公将要发生什么事情了,引导儿童进行角色扮演。但家长不要过度卷入儿童的游戏中,不要替代儿童做选择。家长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形成同情心。比如,如果某一个孩子未经同意就到你家来玩,你很不高兴。就可以告诉孩子如果没征得别人的同意,你到别人家可能也会引起别人的不高兴。如果小朋友在你生日时送给你礼物,你很高兴,那么他们过生日时如果你想着他们,同样会令他们很高兴。有些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自我中心,不关心别人后,倾向于责备说:"如果你那么自私,不管别人,就会没人与你玩了"。这类话好象有助于克服自我中心,其实并不是最有效的方式。这种批评会伤害孩子的自尊,会形成一种污点影响。孩子们会用犯罪感或羞耻感来替代自我中心,变得不自信。家长可以以一种温和的、就事论事的态度对待孩子的行为,如可以说"我觉得你没对爸爸说生日快乐,会令他很难过","瞧,你不理睬大力,他下次可能不找你玩了"。
    3、善于克服沟通阻碍 人与人沟通主要通过语言的交流。由于儿童使用的语言与大人的不大一样,所以经常导致沟通的误解。家长应当具备消除这种误解的本领。通常,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的儿童在语言能力和情绪方面的发展不及同年龄儿童,与他们交流时,应当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首先,鼓励孩子使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感觉。由于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儿童经常会受到大人的批评,或在同伴关系中经受挫折,所以他们往往不能以正常、准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觉。如,人们一般使用"快乐"、"高兴"、"伤心"、"紧张"、"孤独"、"真棒"等字眼来表达自己的种种心情,这样说,不会引起别人的误解。而还有一种表达则是防御式的,很少表达感觉,而更多是表达一种消极不满的心态,或是一种回避的态度。如"还可以"、"一般"、"无所谓"、"无聊"、"烦人"、"愚蠢"、"窝囊"等。这些词汇虽然提供了一些有关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但并没有明确表达个人的感受。有时,这种表达掩饰了一个人的不满情绪和痛苦。作为家长和教师,应当善于区分什么是防御式表达,并鼓励儿童使用表达自己感觉的词汇,作为家长应当自身率先使用表达情绪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心情,让孩子准确地了了解自己的感觉。
    其次,当儿童试图封闭情绪表达时,应当问"为什么"。比如,你的孩子对你说:"我讨厌数学。我不知道如何解题。"大多数家长听到之后,便开始把孩子的数学书拿过来,帮助孩子解题。家长希望通过提供种种帮助来安慰孩子的不良情绪。但这样做,会使儿童不能更具体和深刻地体会自己的不良情绪,认为不良情绪不应当是经验的一部分,应当很快地去除不良情绪。这样就大大地减少了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机会,因为只有分享儿童的情绪生活,亲子沟通才能深入展开。家长应当承认孩子的情绪并重视这一情绪,可以不必急于帮助解决难题,而是问:"你好象不太高兴!有什么困难吗?需要我做什么可以叫我!"或者说"为什么不高兴?"这样儿童觉得大人理解自己,因而愿意向大人诉说自己的苦恼,而作为家长,也可以给儿童自己解决问题的一个缓冲余地,使儿童的消极情绪得以发泄。
    最后,当儿童表达其不满或抱怨情绪时,不要一味制止,而是及时检查儿童在人际关系方面或者在学习方面遇到了什么困难。有时,孩子会说"我恨什么事物",或者"我讨厌什么"等,有一些家长总是对这些消极情绪给予指责。其实这等于不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家长虽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消极情绪,但更为重要的是了解消极情绪的原因,先倾听、调查,然后再作出判断。

二、 自尊心:抵御注意力障碍的最后一道防线

    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儿童不仅学习成绩落后,而且还缺少自尊心。他们经历了太多太多的批评和否定,所以,在内心中没有珍藏自我肯定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最大的悲哀。我经常寻问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说一说自己上有什么优点?"他们想了一想,通常回答说"没有"。我接着问"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坏孩子吗?"他们通常肯定地点点头。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坏孩子,他就会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就会在别人超过自己时无动于衷。他就会缺少发自内心的上进动力,因被动而失去进步的目标。这是最可怕的事情。无法集中注意力本身并不是可怕的事情,可怕的是失去了战胜这一障碍的内心动力。
    笔者曾接触过一个高二的男生,他自小开始也患有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但他的母亲一直对他充满信任,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对等待他,从不惩罚和训斥。他的成绩不稳定,但如果考试成绩不理想,母亲总是帮他找原因,分析错误的类型。后来,他考上一所重点高中,现在,他说自己上课有时还是走神,但他能能尽量控制自己,如为保持注意力集中,他在书本上写了一行大字,"不要再走神了"。上课走神并没有成为他学习上的严重障碍,因为他学会了用其他方法补偿自己的弱项。而最重要的是他对自己身上的障碍有一种正确的态度,他平静地对我说"既然我是属于那种注意力不易集中的人,我的任务就是要与它作斗争。我要战胜它,而不能让它控制我。现在离高考只有一年多了,我要力争抓紧时间,努力学习"。看着他的充满信心的表情,我相信他一定能考上大学。
    如果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的儿童都能像上述这个学生那样具力良好的心态和自尊,我想,这个障碍是可以控制的,它不是恶魔,也不是"爱滋病"。它是从属于意识和意志之下的心理过程缺陷,在整体上健康的心理素质面前,这一个局部的障碍是不在话下的。
    那么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呢?儿童的自尊心不是先天遗传的,而是后天培养的结果。有人说,如果你经常鼓励儿童,你就会培养自尊心。这话有一定道理。自尊心是以一个积极的自我意像为前提的,也就是说,只有当儿童认为自己很可爱时,他才能够肯定自己。有自尊的孩子认为自己是可爱的,自己生命是有价值的,而这两个自我认同取决于孩子周围人的态度。家长和教师是一面镜子,儿童是通过这面镜子才知道自己的可爱和可被接受的程度的。家长应当善于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表扬孩子,尤其是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比如,你可以让孩子告诉你今天的两件开心事,告诉你听到了什么表扬的话。如果孩子做了什么有价值的事情,你一定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许多家长知道表扬的重要性,可认为自己的孩子一无是处,学习不行,同学关系不行,听到的全是责备,总是发现不了可以表扬的地方。其实,这是家长首先对孩子产生了偏见,认为孩子是一个坏孩子。每个孩子都有优点,也许你的孩子学习不专心,但在劳动或体育活动方面则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你应当发现他的优点。
    许多家长对孩子取得的好成绩给予肯定,但忽略了欣赏孩子本身的美好品质。好分数固然值得表扬,但孩子的诚实、直率、朴实和创造性,不是更值得肯定吗?当我们肯定孩子好的品质时,我们等于是在教会他们自我肯定。家长往往不能区分三种性质的肯定:一种是表扬行为,如"你今天的考试成绩真好","看到你在运动场上的表现,真令我自豪",这种表扬使孩子对自己的出色表现感觉良好,不能影响他们的自我评价;而第二种性质的表扬是针对个人的品性,这种表扬可以增加儿童的自信和自尊,使他们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如"你能坚持跑下来说明你是一个有毅力的人","你真勇敢";第三种是儿童的自我肯定,他们自己觉得自己真不错,认为自己是一个出色的人。这种自我表扬有助于自我概念的发展。只有 当儿童自我肯定时,他们才能经受外在批评,他们在受到批评之后才会认为自己的行为可以是错误的,但作为一个人,自己是有价值的。
    值得一提的是,家长首先自己要具有自尊心、自我肯定和自信心,孩子才能具备自尊。而作为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的家长,面临长期的教育孩子的挫折,很容易丧失自尊心。研究表明,幼小的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孩子的家长往往具有较强的自尊心,他们对于学习新的教育方法,改进自己的行为具有积极性,而年龄较大的孩子家长则自尊心较低,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的家长,一事无成,并经常抱怨孩子的行为问题。其实,这种家长的低自尊与孩子的低自尊往往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d025f701000a2x.html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