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问题透视:当前中小学家长会现状分析及研究对策

14年前 [08-30 11:01 周日]
 一、家长会的现状及分析

     “流于形式多、单向灌输多、一味要求多”是当前教育改革中家长会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我们常见的家长会基本就是教师的“一言堂”,也不管家长是否喜欢听,更不理会所说的是否对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用。下面是当前学校家长会的一些现状表现:

    现状一:家长会变成“告状会”

    家长会上,一般都是任课教师或班主任向家长介绍学生近期的学习和表现情况。对那些学习差的学生反复点名,再三强调、批评,把一道道罪状呈现给家长,让家长回去后帮着“教育”。有的教师甚至指着孩子的名字大批特批,使得平日里有头有脸的家长在教室里就像小学生犯了错误一样,一面听着劈头盖脸的教训,一面压抑着心中越来越大的怒火。故此,家长会气氛总是那么严肃,老师们板着脸,学生父母的脸上也很难见到笑容,那情形好像是在对学生作缺席审判似的。教师俨然一副法官模样,数说着学生的过失。而此时教室外一直提心吊胆的孩子,毫无疑问已经感觉到“暴风雨就要来了!”笔者在本班的一项调查中发现,被调查的60名学生中有56人不希望开家长会,有2人表示无所谓,只有2人表示赞成,而且有79.1%的男生表示家长会后挨过打骂。

    家长会这样开,显然不合适。家长感受到的心理压力是巨大的,他们的心理不平衡,就将不可避免地转嫁到孩子身上。造成这种家长会的原因,笔者认为,教师们还在受“考试指挥棒”的左右,学生课堂表现不好,学习成绩不佳给教师带来沉重的思想压力,无形之中,教师就把这种压力发泄到家长会上,寄托在家庭教育上,期盼家长“严厉”教育孩子。

    现状二:家长会变成“新闻发布会”

    家长会往往在考试后召开,在应试教育在人们教育观中仍占重要位置的大环境下,家长会往往变成了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表现和考试成绩的新闻发布会。教师不惜利用多半时间,来向家长宣读每个学生本次考分、上次考分、进步幅度和其在班内的排名等。如果全班五六十名学生,每个学生都有四五项数字需要公布,少说也得半个小时。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成绩名次又会给学生和家长带来重压。家长会后,有的家长知道自己孩子考得不好,回家后不是训斥就是打骂。即使考得不错的学生,也很难达到家长“龙中龙、凤中凤”的心愿,难逃家长的唠叨:“人家某某这次考了100分,你才考了98分?老师说你最近有点松懈,该加把劲了!某某某都当班干部了,你也得努力!”长此以往,在学生心理蒙上了层层阴影,出现了有学生把家长会的通知“丢了”,或者“忘了”交给家长,要么就是“爸爸出差,妈妈请不下假来”之类的谎言。甚至,有的孩子请人冒充家长开会或冒充家长在试卷上签字等,促使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发生。

    在这样的家长会上,信息的交流是单向的,即校方向学生的父母单向传递信息,家长在家长会上变成了“录音机”。造成这种单向交流的根本原因是学校领导及教师均以教育者自居,认定孩子的父母在教育方面是无知的,至少是比教师要差些。而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在家长会上,只知学生的学习状况,其他方面知之甚少或完全不知。

    现状三:家长会变成“培训会”

    家长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家庭教育的水平。为此,一些学校利用家长会对家长进行理论培训。培训常常由校领导向学生家长灌输怎样教育孩子的大道理或请专家作有关教育孩子的报告等等。结果,领导讲了不少,报告听了很多,真正适合自己孩子特点的却不多,不仅浪费了时间,还让家长对家长会的作用产生了怀疑,失去了积极性。这种家长会出现的原因是学校忽视了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单方面认为,家长的水平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就提高了,缺少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意识。

    现状四:家长会成了家长“包袱”

    家长有极为普遍的“家长会心态”。现在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小孩,父母虽然有望子成龙之心,但往往没有较好的教育方法,家长特别是寄宿制学校的家长,迫切希望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了解别人对孩子的评价,更重要的是了解教子成龙、成凤的方法,在他们眼里教师无疑就是这方面的专家。因此,盼着开家长会,以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学校教育的内容;又害怕开家长会,唯恐孩子落后于人,而那些平素有问题的学生的家长就更加把家长会当成了心理负担。

    二、家长会研究对策

    笔者认为新时期的家长会应该是为家长解除教育困惑、寻找解决办法,为教师带来帮助,提供信息,为孩子谋划未来的会议。应该是家校之间的一座连心桥。因此,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一)互动式

    让家长动起来,真正参与到孩子的教育管理中来。家长会召开前,由各班以一封信的形式把学生的在校情况邮寄给家长。然后,根据家长最关心的问题,聘请教育专家或有经验的教师与家长们同堂互动,面对面地解答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也可组织部分家长与学生互动交流,增强家长会的学习效果。这种方式针对性强,每个家长都是带着问题来,带着笑容走,都能来有所获。

    (二)门诊式

    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毛病“。有些学生在学校表现非常好,但回到家里却判若两人,令家长深感头痛,不知所措。而我们的教师在家开展家庭教育,在校实施学校教育,他们拥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双方面的经验。他们的经验从实践中得来,更具有操作性。笔者认为,围绕孩子出现的问题,利用学校教师自身丰富的教育经验,学校可将家长会改成“教育门诊”,分数学、语文、英语、心理、生理、政策咨询等多个门诊。在每个“门诊”安排3至6名优秀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侧重探讨、解决问题。“会诊”的教师不仅要有班主任,还要有各学科的任课教师,这样有利于全面查找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形式的家长会重点突出地为孩子“治病”,为家长解痛。对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显著的效果。

    从我校去年开设“教育门诊”的情况看,效果很好,前来咨询的家长非常多,其中也有外校学生家长。每个“诊室”一上午接待家长人数多达200余人。家长反映的问题比较多,积极性也很高,这样的家长会目的、作用更突出。

    (三)网上交流式

    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使多数学生家长的时间观念、工作责任心越来越强。如笔者所在学校地处济南城区,80%以上的学生家长都对自己的工作非常珍惜。而他们同教师的工作时间几乎同步,开家长会时,不是说没时间来就是找老人代替,给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带来不便,影响了家长会的效果。为此,我们利用学校网站,在各班建立了班级网页开展家访,这成为家长会走向信息化时代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形式的家长会既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又避免了面对面交流出现的“难为情”,受到上班族家长的喜爱。

    (四)对话、展示式

    就一两个突出的问题进行亲子、师生、教师与家长的对话;展览孩子的作业、作品、获奖证书或让学生现场演出。让家长在对话中、班级展示中、学生表演中了解、发现自己的孩子,以达到情感交流的目的。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笔者认为这种方式效果不是很明显,但它有利于加强家长、学生、教师之间的理解,消除家长和孩子之间的隔阂。

    以上家长会的四种形式,是笔者在学校的实际工作中经过摸索、实践得到的。在应用时,可根据学校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也可以交叉进行。
http://www.ep-china.net/content/teacher/c/20070227090304.htm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