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如何面对孩子的逆反心理

15年前 [07-08 11:06 周二]
    一次,12355青少年热线的几位主讲老师与高三考生交流,大家像朋友一样游戏、聊天。看得出同学们喜欢这样的沟通方式。但每次台上老师提问“好不好”、“是不是”之类的问题时,几乎大半的考生都恶作剧般地回答“不好”、“不是”。考生的这种“逆反”心理和行为,成为家长、老师都十分头痛的问题。

  找原因 析症结

  《心理学大词典》对逆反心理的解释是:“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考生的逆反心理通常表现为强烈抵触情绪(如顶撞,当众批评或挖苦他的老师、家长),其实质在于突出自我的某种需要或尊严;对外,则表现出对他人的不尊从或抗拒。

  逆反心理症状在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具有多种表现。如对正面宣传工作不认同、不信任;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大喝其彩;对思想教育及守则消极抵制、蔑视对抗等等。

  考生逆反心理产生有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

  主观原因

  1.高三考生由于大脑和性方面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开始对事物有自己的评判标准。面对家长的指教,有意无意地回避、反感甚至背离。家长苦口婆心地相劝早已被考生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意向驱散了。但在其对事做出评判后却发现父母把自己看成小孩,并不重视其想法。于是,主观上就出现了对抗情绪,觉得“你不一定对”,有的甚至会认为“你已经落伍,一定错”,所以行为上就对事情倾向于批判态度,用各种手段、方法来引人注意,以表现自己与众不同。

  2.高三考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和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对立面上。

  客观因素

  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例如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都无形地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在情感上对所受到的一系列教育、说教、劝说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2.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教育指导思想的偏离和方法上的不当。二是教师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导致学生因对老师本身的排斥,进而对老师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三是一些教师过于注重分数,重教学轻教育。

  3.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响。比如在同学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等,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考生心理上被潜移默化了,再加上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容易使其形成逆反心理。

  4.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中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却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了。

  调心态 讲方法

  1.父母要了解、顺应孩子生理、心理成长的规律。父母应适当地给孩子提供探索实践的机会,不要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诫孩子而阻击其好奇心,孩子在实践中虽然走了弯路,但其成长经验远比家长的说教强上百倍。

  2.加强感情投入,密切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对于心理、生理均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在其行为意向和决策中,受感情因素影响很大,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好感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如果父母在感情上与孩子多些相容、多些亲近,相信在青少年心理上就不会再有那种厌恶、背离,逆反心理自然就会淡化或消除了。

  3.父母要与孩子平等相处。不要用命令、训斥的口气,不要用粗暴和强制的方法管教孩子,真诚做好孩子的知心朋友。一位高三考生曾经说:“其实父母、老师总想为我们好,他们有他们的道理。但如果强制我们听从这些道理,恐怕就有一定的问题。毕竟时代不一样了,我们有我们的想法,有些我们自己可以处理的事就不和大人沟通了。”

  4.积极、鼓励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最渴望他人的赞美。赞美是一种鼓励,它在人们心底深处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种的是奋进向上的种子;它是一种兴奋剂,让人更加充满活力和精神;赞美还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能使人们坚定发展的方向。多一句鼓励,就少一个背离者;多一句赞美,就有可能把摇摆不定的青少年拉入我们期望的行列。来源: 互联网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