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让生命教育走进家庭(附顾老师精彩点评)

14年前 [02-27 12:04 周六]

让生命教育走进家庭

 

  在家长谈论孩子的话题中,择校、学费、考试、分数、学习负担等,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会出现的高频词汇,而“生命”,这个与人息息相关的的基本词汇,却如同藏在消防箱里的灭火器,在发生事故出现问题的特殊时候,家长才会记得“提”起它;在家长教育孩子的话题中,成才教育、赏识教育、习惯教育、心理教育等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热门理念,而“生命教育”,这个与教育息息相关的基本概念,到现在为止,还很少为家长所知。

一、孩子的生命问题

    生命是父母赐予孩子的最珍贵的礼物,它承载着孩子的梦想、智慧、快乐和幸福,孩子拥有生命,就拥有一切可能。然而,并不是每位父母和孩子都懂得珍惜和守护这精彩的“礼物”,在当前这个纷杂的社会里,孩子的生命面临或出现了形形色色的问题。

1 生命安全面临诸多威胁

    人们常说“平安值千金”、“安全重于泰山”,确实,安全是生命最基本的需要之一,拥有安全,生命才会健全而长久。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福祸,每个孩子的身边都存在许多不安全的因素。一是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泥石流、洪水、台风等,会对生命构成严重的威胁,据民政部报告,截至20088月21日12时,汶川地震已造成69226人遇难,17923人失踪,其中许多便是我们如花似玉的孩子;二是事故灾难,如火灾、溺水、踩踏、交通事故等,会给生命带来致命的打击,据统计,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约有40多名学生死于食物中毒、溺水、车祸等意外事故;三是公共卫生事件,如非典、禽流感、饮用水中毒等,会让生命受到无情的伤害,特别是“三鹿奶粉”事件,严重损害了孩子的生命安全。四是社会安全事件,如绑架、拐卖、校园暴力、恐怖袭击等,也会让生命瞬间凋零或残缺。据人民网报道,200811月5日,一名犯罪嫌疑人驾驶一辆泥头车,在珠海城东中学附近故意撞向路边放学的学生和过往群众,造成24人受伤,其中4名学生死亡。

2 生命健康经受诸多戕害

    身体健康是生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每个人都想拥有和追求的宝贵财富。培根说:“健康的身体是灵魂的客厅,病弱的身体是灵魂的监狱。”有健康的身体,我们才有安身立命之根本,才有光明灿烂之未来。然而,在学习压力、生活习惯、社会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孩子的身体健康正在经受或已经经受诸多戕害。据最新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各学段城乡学生近视率为:小学31.67%;初中为58.07%;高中为76.02%;大学为82.68%。学生肥胖检出率仍然继续攀升,722岁城市男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25%11.39%722岁城市女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也分别达到8.72%5.01%。在肥胖和视力不良不断攀升的同时,学生各项身体素质指标持续下降,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等指标为近20年来最低。不仅如此,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等中老年常见疾病也有向青少年靠拢的趋势,据有关专家介绍,我国青少年糖尿病发病率正以每年10%的速度上升。

3 生命内心遭遇诸多迷惘

    生命的内心世界是谜一样的花园,它能开出乐观、仁爱、自信、感恩的花朵,也会长出烦闷、消沉、怨恨、冷漠的毒草。数据显示,在我国17岁以下的青少年儿童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主要表现为自备、嫉妒、孤独、逆反、焦虑、惶惑等。当这些心灵毒草和情绪障碍长期得不到关注和解决时,就可能导致许多极端行为。一是伤害自己,如自残、自虐、自杀等,据北京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调查分析,自杀已成为15-34岁人群死亡的首位原因;二是伤害别人,近年来发生的许多青少年暴力犯罪事件都是伤害别人生命的典型表现,如轼母事件、马加爵事件、杀害教师事件等,都反映了青少年对生命的漠视;三是伤害其他生命,当青少年内心累积了许多不良情绪时,他们也可能把它发泄在其他生命身上,对其他生命造成伤害,如泼熊事件、虐猫事件等。

 4 生命成长伴随诸多羁绊

    成长是生命的主题,只有成长,生命才会不断超越过去和现在,不断展现出新的内容和姿态。然而,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羁绊甚至是磨难,如追星、厌学、早恋、网络成瘾、失足犯罪等。根据2005年《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目前,我国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13.2%,而13-17岁的中学生群体成为“网瘾重灾区”。与此同时,日益严重的早恋、厌学等问题不仅让家长感到忧心忡忡,更阻碍和制约了青少年的生命成长。只有冲破这些羁绊,孩子生命的潜能才会得到不断的开发,生命的内涵才会得到不断的丰富,生命的价值才会得到不断的提升;相反,如果被羁绊所束缚,被磨难所击倒,生命的潜能就会被遮蔽、生命的内涵就会被压缩,生命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二、生命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

    孩子出现形形色色的生命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家庭教育中缺少生命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家庭教育本应该是为了人的生命、直面人的生命、重视人的生命、提升人的生命的活动。然而,现实中的一些家庭教育不但没有关照和提升生命,甚至遗忘、忽视、摧残和压抑生命,与生命背道而驰。

1 对生命珍贵性的遗忘

    如果请家长把生命、事业、金钱、面子、学习、娱乐等词语按珍贵性来排个序,家长肯定会好不犹豫地把生命排在第一位。因为生命是其他他一切特性和事物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生命就没有其他一切;而且生命具有不可重复性,如同价值连城的古董,失去了就永远失去,不可能再拥有,再多财富也无法买回逝去的生命。生命的上述属性似乎是不言而喻的。可是,在现实中,我们许多家长常常将此遗忘,有些家长耗尽毕生精力追逐金钱、权力、名声、地位等等,何尝把自己和孩子当作生命来珍惜和呵护?有些家长总是关注孩子的考试、分数、特长、技能、证书,何尝关注过孩子生命的内心世界和本真需要?笔者曾向家长做过一个调查: “你认为孩子最珍贵的是什么?”,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聪明、懂事、孝顺、能干、多才多艺,等等,而回答出“生命”的少之又少。由此可见,当生命珍贵性不经意间被遗忘时,外在事物就很容易僭越生命本身。

2 对生命脆弱性的忽视

    生命不仅珍贵,而且非常脆弱。生与死只有一纸之隔、一捅即破。一起事故、一场疾病、一个意外、一闪念间的冲动,一次偶尔的身体或心灵伤害,都可能使孩子的生命之花转眼间凋谢,更不要说地震、海啸、台风、空难、矿难、海难等天灾人祸了。正因为生命如此脆弱,我们应该加倍呵护,我们应该居安思危,我们应该教孩子保护自己的生命,据专家分析,排除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和人力不可抗拒的重大事故外,约有80%的青少年非正常死亡本可以通过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得到避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当家长被日常事物缠身时,很容易忽视生命的脆弱性。2005年辽宁省营口市两名四年级的孩子溺水身亡,而此前,两位孩子的母亲得知孩子失踪后,却坚持打完最后一圈麻将才去寻找。是两位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吗?显然不是,她们只是没想到生命会如此脆弱,一次小小的疏忽就会酿成终生的苦果。

3 对生命完整性的摧残

    生命的完整性具有两层意思。一个方面,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统一体。生命是一个完整的存在,舍弃或偏废任何一方,都会造成生命的残缺;另一方面,人的生命是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阶段组成的。生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忽视或牺牲任何一个阶段,都会造成生命的遗憾。生命的完整性突显了生命的丰富、充盈和精彩。然而,现实中家长摧残孩子生命完整性的事情随处可见。比如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道德、价值观、胆识、人际交往不够重视或忽略不计,导致孩子的精神和社会生命相对萎缩;还有些家长,孩子读低年级时让他做高年级的事,孩子读小学让他做初中的事,孩子读初中让他做高中的事,这些做法可能让孩子提早学到一些东西,但是代价却是孩子总是在牺牲现在去准备将来,孩子在特定阶段该做的事情没机会做,该享受的乐趣没有享受,而且一旦错过就永远错过了,造成许多生命的遗憾。

4 对生命独特性的压抑

    生命是独特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即使是双胞胎,也会因为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影响而成为两个不一样的生命体。每个孩子都会有不同的自然构造、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潜能和天赋,不同的个性和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孩子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发展潜力,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只要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育,每个孩子都能成才。因此,教育的真谛就在于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因材施教,发现孩子独特的潜能和价值,让孩子成为不同类型的人才,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真正自我。然而,家长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成为优等生,希望所有的优等生都成为大学生。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不管孩子喜欢画画、唱歌、跳舞还是电脑,通通都得浪费大量甚至全部精力去学自己不喜欢也对自己毫无意义的所谓文化课。结果就像一则教育童话《动物学校》所写的那样:鸭子学爬树,兔子学游泳,松鼠学飞行,都是一塌糊涂。

三、让生命教育走进家庭

    孩子生命问题增多与家庭缺少生命教育的矛盾不断提醒和呼唤家长:必须填补家庭生命教育的空白,尽快给孩子补上“生命教育”这一课。守护孩子的生命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引导孩子从小学会珍惜和保护自己的生命,懂得关爱和尊重别人的生命是家庭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

1 生存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生存知识和技能是指维持和保护生命的各种常识和能力,包括获得生存资源的知识和技能,使用生存工具的知识和技能,应急自救的知识和技能等等,如果平时学习和掌握了生存的知识和技能,那么,当出现特殊状况时,孩子所掌握的这些知识和技能,很可能成为保全生命的关键。如2004年印度洋海啸灾难中,一位10岁的英国小姑娘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不仅挽救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命,还让他人脱离了险境;同年,一位7岁的深圳小姑娘利用自己平时所学的知识挽救了煤气中毒的父母,小姑娘也因此被评为2004年感动中国杰出人物;再比如在汶川大地震中,安县桑枣中学的孩子们利用平时学到的紧急疏散知识,成功避险,创造了无一伤亡的奇迹。由此可见,学会生存是孩子最重要的功课,加强生存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家庭生命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家长应该平时应该对孩子进行火场逃生、野外生存、自护自救等方面的教育。

2 生命态度和情感的教育

    不同的人对待生命的态度和情感是不同的,有的人感恩生命,有的人抱怨生命;有的人热爱生命,有的人鄙薄生命;有的人珍惜生命,有的人浪费生命;有的人敬畏生命,有的人漠视生命。不同的态度和情感会导致不同的生命行为和结果。一般来说,一个人拥有积极的生命态度和情感,他的生命会更加愉悦、更加坚韧、更加精彩。相反,一个人对生命老是持消极的态度,他的生命会变得抑郁、暗淡、甚至脆弱得不堪一击。一位心理学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到窗外的人正在埋葬她心爱的小狗,不禁泪流满面,她的妈妈妈见状,连忙引她到另一个窗口,让她欣赏她的玫瑰花园,果然,小女孩的愁云为之一扫,心空顿时明朗。因此,对孩子进行生命态度和情感的教育是家庭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要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和责任感教育,让孩子懂得生命来之不易,懂得痛苦和磨难也是生命的一部分,懂得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还属于周围的亲友;通过这些教育,引导孩子更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

3 开发生命潜能的教育

    每个生命都有巨大的潜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个人都是一座潜在的金矿,那里有源源不断的能量等待被挖掘。但是,孩子的潜能很容易被错误的教育所压抑,被不好的习惯所掩盖,被自我的设限所束缚,被蹉跎的岁月所消磨。有一种说法是绝大多数正常人都只运用了自身潜能的百分之几,即使像爱因斯坦那样的大科学家也只运用了自身潜能的百分之十。潜能没有被激发出来,就如同金矿被埋藏在大海,这是令人非常遗憾的。因此,家长应该相信孩子的潜能,尊重孩子的潜能,学会开发潜能的一些方法,激励和引导孩子唤醒心中的巨人,不断开发生命的潜能和智慧,只有这样,孩子的生命才会不断成长,才会创造出生命的奇迹,实现生命的价值。

4 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一直以来,受中国传统的忌讳“死亡”观念的影响,我们的家长、老师甚至整个社会,都不想与孩子谈论死亡,也不知如何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死亡教育。教育对“死亡”的回避,加上玄幻作品和网络游戏等对“死亡”的误导,会让青少年对“死亡”产生错误的概念,他们不知道也从没想过死对自己和亲人意味着什么,部分人甚至视死为儿戏,认为死是暂时的,可逆的。如有一个孩子,养了一只电子鸡,当给小鸡喂过多的食物,小鸡就会撑死,可是孩子只要一按按钮,小鸡就又活了。有一天,这个孩子因为一点小事居然把同学给捅死了,他对警察说,我没想到同学会死,我以为他像电子鸡一样,只要一摁按钮他就能活过来。可见,如果孩子把虚幻的“死亡”观念迁移到现实中来,就有可能出现许多悲剧。因此,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死亡教育是必要的,在这方面,国外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家长借鉴,如在美国,孩子会在家长的带领下到郊外专为绝症患者提供善终服务的疗养院,把花瓣轻轻撒向临终者的床榻,微笑着目送他们告别人世;在瑞典,孩子也会被父母或者老师带到医院太平间接受死亡教育,大人会孩子摸着死者冰凉的手感知死亡。这些看似“可怕”的死亡教育,可让孩子告别对死亡的无知,让他们认识到死是生命的一个阶段,正是因为每个人都会死,所以我们每个人更应该珍惜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不能只有应试教育和成才教育,更应该有生命教育。家庭应该成为守护孩子生命的乐园,家长应该成为培植孩子生命意识的导师,家庭教育应该充满生命意识和生命情怀,只有这样,孩子的生命才会更加安全、更加健康、更加快乐、更加精彩。          (本文根据本人主讲的“守护孩子的生命”家庭教育报告会内容整理)

http://yuxue-01.blog.163.com/blog/static/65484245201001935314657/

 

延伸阅读 一:顾老师精彩点评

   有些家长耗尽毕生精力追逐金钱、权力、名声、地位等等,何尝把自己和孩子当作生命来珍惜和呵护?有些家长总是关注孩子的考试、分数、特长、技能、证书,何尝关注过孩子生命的内心世界和本真需要?笔者曾向家长做过一个调查: “你认为孩子最珍贵的是什么?”,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聪明、懂事、孝顺、能干、多才多艺,等等,而回答出“生命”的少之又少。由此可见,当生命珍贵性不经意间被遗忘时,外在事物就很容易僭越生命本身。

   教育的真谛就在于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因材施教,发现孩子独特的潜能和价值,让孩子成为不同类型的人才,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真正自我。然而,家长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成为优等生,希望所有的优等生都成为大学生。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不管孩子喜欢画画、唱歌、跳舞还是电脑,通通都得浪费大量甚至全部精力去学自己不喜欢也对自己毫无意义的所谓文化课。结果就像一则教育童话《动物学校》所写的那样:鸭子学爬树,兔子学游泳,松鼠学飞行,都是一塌糊涂。

   当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后,我们就会更加自觉地尊重孩子的生命质量和帮助孩子找到适合孩子本身的成长规律。让我们的孩子不要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我们的家长也自然不会成为应试教育的陪葬品。

   在美国,孩子会在家长的带领下到郊外专为绝症患者提供善终服务的疗养院,把花瓣轻轻撒向临终者的床榻,微笑着目送他们告别人世;在瑞典,孩子也会被父母或者老师带到医院太平间接受死亡教育,大人会孩子摸着死者冰凉的手感知死亡。这些看似“可怕”的死亡教育,可让孩子告别对死亡的无知,让他们认识到死是生命的一个阶段,正是因为每个人都会死,所以我们每个人更应该珍惜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孙倩回复:

感谢顾老师的精彩点评,看着那么多的孩子,越来越低龄化的自杀倾向,揭示给我们的是生命教育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中的严重缺失。
幼小无知的孩子们不会自我懂得如何珍惜生命,不会懂得如何使生命更加精彩,就需要我们现有的所有教育,特别的是家庭教育来引导孩子明白懂得这些道理。
然后在我们的父母都懂得生命是最珍贵的情况下,他们的做法是什么呢?无视孩子的内心的变化,无视孩子个体的存在,不尊重孩子的想法,用自己想当然的想法强制孩子完成他们的心愿,以至于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难以承受这么高的要求,又无处、无法排解自己痛苦,又不理解生命的意义,就造成了一桩桩害怕、可悲的惨案。

延伸阅读二:家庭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孙倩)

 

u/5937/archives/2010/201021913021.html#84222

 
 
 
Re:让生命教育走进家庭
[ 2010-2-27 10:41:18 | By: 访客130Md5(游客) ]
 
在美国,孩子会在家长的带领下到郊外专为绝症患者提供善终服务的疗养院,把花瓣轻轻撒向临终者的床榻,微笑着目送他们告别人世;在瑞典,孩子也会被父母或者老师带到医院太平间接受死亡教育,大人会孩子摸着死者冰凉的手感知死亡。这些看似“可怕”的死亡教育,可让孩子告别对死亡的无知,让他们认识到死是生命的一个阶段,正是因为每个人都会死,所以我们每个人更应该珍惜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以下为孙倩的回复:
感谢顾老师的精彩点评,看着那么多的孩子,越来越低龄化的自杀倾向,揭示给我们的是生命教育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中的严重缺失。
幼小无知的孩子们不会自我懂得如何珍惜生命,不会懂得如何使生命更加精彩,就需要我们现有的所有教育,特别的是家庭教育来引导孩子明白懂得这些道理。
然后在我们的父母都懂得生命是最珍贵的情况下,他们的做法是什么呢?无视孩子的内心的变化,无视孩子个体的存在,不尊重孩子的想法,用自己想当然的想法强制孩子完成他们的心愿,以至于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难以承受这么高的要求,又无处、无法排解自己痛苦,又不理解生命的意义,就造成了一桩桩害怕、可悲的惨案。
 
 
 
Re:让生命教育走进家庭
[ 2010-2-27 9:50:06 | By: 访客130Md5(游客) ]
 
教育的真谛就在于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因材施教,发现孩子独特的潜能和价值,让孩子成为不同类型的人才,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真正自我。然而,家长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成为优等生,希望所有的优等生都成为大学生。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不管孩子喜欢画画、唱歌、跳舞还是电脑,通通都得浪费大量甚至全部精力去学自己不喜欢也对自己毫无意义的所谓文化课。结果就像一则教育童话《动物学校》所写的那样:鸭子学爬树,兔子学游泳,松鼠学飞行,都是一塌糊涂。
 
 
 
Re:让生命教育走进家庭
[ 2010-2-27 9:37:06 | By: 访客130Md5(游客) ]
 
有些家长耗尽毕生精力追逐金钱、权力、名声、地位等等,何尝把自己和孩子当作生命来珍惜和呵护?有些家长总是关注孩子的考试、分数、特长、技能、证书,何尝关注过孩子生命的内心世界和本真需要?笔者曾向家长做过一个调查: “你认为孩子最珍贵的是什么?”,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聪明、懂事、孝顺、能干、多才多艺,等等,而回答出“生命”的少之又少。由此可见,当生命珍贵性不经意间被遗忘时,外在事物就很容易僭越生命本身。
u/5937/archives/2010/2010226204947.html晓岩整理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