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讲稿:亲子沟通的语言艺术(朱宝艳)

15年前 [05-10 16:52 周六]

5月10日晚20;00,在中华家庭教育网UC教室,由朱宝艳老师进行<亲子沟通的语言艺术>讲座

 

《亲子沟通的语言艺术》朱宝艳指导师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步加强,逐渐认识到过去那种简单的关爱与呵护已经无法满足亲子之间的有效沟通,因为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不仅需要有爱心,还要讲究艺术。亲子沟通的艺术不仅包含一定的智慧,还要有对人和事的认识程度等。

亲子沟通的重要性: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对父母与孩子间的交流沟通很重要。亲子沟通是一门艺术,需要家长用心体会,在交流与沟通中探索有效方法和途径,不断提高沟通的水平。效的亲子沟通是感情的粘合剂,能帮助父母和孩子建立起正确的“依恋模式”,使父母及时地了解到孩子的需要和状态,还能给予正确地指导和帮助。更重要的是,会给孩子带来一种安全感和归宿感,感受到父母的理解与关爱和自己被受重视的程度,只要父母多动脑筋,注意一些沟通技巧,就不难达到轻松育儿这一目的。

1.如何指出孩子的错误 

我们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育孩子时就更要讲语言艺术。孩子的心就如同瓷器,经不起太大的挫折和打击,别看他只是几岁的孩子,可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自尊心。所以,我们无论是批评还是教育时,都要讲究场合和尺寸,千万不能情绪一来,行动也随之过激,这样不但对孩子的心灵会造成一种难以弥补的伤害,也会使亲子关系越来越疏远。

1.1用准确描述代替命令指责

有这样一个小女孩儿,每次上完厕所总是忘记随手关灯,家长经常对她命令道:“你又忘记关灯了,快去把灯关上!”孩子心情好时,会去乖乖地把灯关掉,如果心情不好,即便家长说上很多次她也不会去。于是,亲子冲突就发生了。后来,这位家长指导师的指点下,开始使用描述问题的方式来代替之前的命令口语,当家长简单的对孩子描述道:“孩子,厕所的灯还开着孩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便笑嘻嘻地跑回去把灯关上了。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你讲究方法,注意语言上的技巧,一些问题就能很容易的解决了。因为当家长描述问题的时候,也就告诉了孩子该怎么去做,面对这种心平气和的说话语气,孩子很愿意与家长配合。反之,如果一味地指责和命令,孩子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所以不愿意与家长合作,去做该做的事。

一位同事曾经对我说:“我家孩子就知道看电视,作业也不写,跟他说什么也听不进去,我看他是没什么指望了。”我问她是怎么对孩子说的,当时这位同事就厉声喝道:“作业也不做,回家就知道看电视,一点儿也不知道学习,还不赶紧关了,回屋做作业去!”“然后呢?”我追问道。“然后他就把电视关了,回屋生气去了呗。”同事这样讲述道。我想,这样的情景在很多家庭来说是比较普遍的,不但惹得双方不开心,目的也没有达到。后来我对同事说,如果当时你换一种口气,这样对他说呢:“孩子,今天留作业了吗?”这里丝毫没有指责和命令的意思,但是通过这句话,孩子就能意识到该做作业去了,而不是守在这里看电视。他也许会马上关掉电视去写作业,也许听完后还没有动,这时候也不要太心急,要给孩子有缓冲的空间、留有余地,或许等精彩片段演完之后就会去写作业了。这是对我们家长的一项考验,要勇于面对孩子的错误,不要责备也无需命令,而是用“说”的技巧化解亲子之间的冲突,达到良好沟通

对孩子如此,对亲人朋友乃至于同事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应尽量避免用一些命令性的语言来指出他人的不足,而是比较心平气和的描述出你所看到的和所要表达的问题,这样才能被大家乐于接受,这也是一位领导者所应具备的素质。所以说,学好家庭教育,不仅会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还能成为一位优秀的领导者。

1.2、用善意提示替代批评谴责

充满善意的提示语言所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我们那些带有强烈不满和攻击性的字眼。因为,对孩子来说,接受提示比接受谴责容易得多,而且当我们给孩子提示的时候,她往往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女儿早上不起床,是我们深感头疼的一件事有时喊她起床,她就是故意不睁眼,等被喊得不耐烦了,哭闹着不起来,惹得全家不开心。后来,我试着用提示语言在她耳边轻声说道:“瑶瑶,你昨天告诉我,今天不想迟到,去晚了的话,就会坐在最后面,你不想这样吧?”女儿听见这话,立时睁开眼睛,一骨碌爬起来对说道:“是啊,我说过今天要早点儿去幼儿园的,不然又要坐在最后面,就不能和王永旭坐在一起了。”只见她一边说着,一边找来了衣服连忙穿了起来,如果不是亲眼看到我根本无法相信,真是感叹语言艺术的魅力啊!

一次,我和儿从外面回来,女儿随手把衣服床上一甩就要走开可她的力度不够衣服掉到了地上。见此情景,我很生气,如果放在以前我一定会批评道:“告诉你多少次了,回家要先把衣服挂起来,你就是不听,衣服仍在地上了,还不快捡起来!女儿面对这样的语言和态度,通常是置若罔闻,有时还会顶嘴反驳,使矛盾再次升级。现在,我只是对女儿简单的提示道:“瑶瑶,衣服掉在地上。”女儿听后转身一看,确实如此,于是,很快捡起了衣服,并主动把它挂好。

可见,与孩子取得有效的沟通不但要注意谈话的语气,还要善于使用提示语这类间接方式来化解问题。这样才不至于因一些批评谴责性的语言伤害到孩子,而激发他们的逆反情绪,造成亲子关系的疏离。

1.3、用拟人演绎替代咆哮惩罚

生活中,孩子经常会捣乱、不听话或者制造一些小麻烦等,令忙碌了一天的我们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内心所积蓄的怒火终于爆发了,而发泄过后我们又只能一边生气,一边亲自收拾着东西。如果大家今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先不要急着发火,而是根据当时的情况,尝试着用一种和孩子做游戏般的拟人语气来代替以往的咆哮和惩罚,使问题能够轻松化解。

记得有一次女儿在她的衣橱里找衣服,等忙完过来后发现几乎所有的衣服都“流”到了衣橱外面。当时我很生气,放在以往,一定会大发雷霆,好好的教训一顿现在,我只是和女儿开玩笑似的说道:“瑶瑶你看,它们真不老实,怎么都跑出来了,我可不喜欢看到它们乱七八糟的样子。”女儿听后,立时看向那堆不听话的衣服,竟然指着其中一件衣服说道:“真的耶!妈妈你看,这件衣服还趴着呢!那就让我来管教一下它们吧!”说着,便把所有的衣服都复回原位了。就这样,仅仅一句简单的描述,看不到丝毫责备的态度,只是真实地表达了我当时的内心感受,也没有丝毫惩罚的意图,女儿居然超乎于我的想象,乖乖地收拾好了自己的衣橱。一场即将爆发的“战争”,在语言艺术的“感召下”,不但烟消云散了,还变得趣味十足。可见,幽默会起到很大的润滑作用。本来很生气的事情,但是我们把它童趣化或幽默化之后,会很乐于被孩子接受,既减少了父母对孩子的叫嚷和训斥,也是达成效果的最佳途径。

2.如何赞赏孩子的优秀  

2.1赏识教育的重要性   

一些关注家庭教育的家长对赏识教育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对孩子们来说,他们极度渴望表扬,而赞美和关爱,不仅使孩子们感到快乐和幸福,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内在潜能,使他们更具上进心、自信心和奋发图强的决心。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所小学来了一个学者,他对神童、天才很有研究。老师便向他请教,问他班上有没有神童。这个学者便随意的点了几个。当时就有一位班里最调皮捣蛋,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大家都很怀疑他是否能真的有出息,但是想到博士的话向来都很灵验,便开始对这位同学刮目相看了,家里人知道这件事情后,也开始重点培养他,受到家长、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注之后,这位同学也收敛起以往的玩心,开始认真的学习了。时隔两年后,当博士再次来到这所学校演讲时,这位老师非常激动地拉着他的手说道:“博士,您的预言真是太灵了,您上次点的那位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如今已经是全校第一名了,您能告诉我,您是怎么看出来的吗?”博士听后,笑着说:“哪有什么灵不灵的,我对这些孩子根本不了解,当时就是随意地选了几个,之所以他们会成功,是因为他们受到了特别关注,并在赏识中逐渐激发起他们的积极性。

这个故事向我们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一个孩子经常被说成什么样,经常被看成什么样,那么,不久的将来,这个孩子就会变成什么样!”如果想让孩子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就不要去打击和贬低孩子,要尽量从他们身上去找优点和发现优点。不过,我们进行赏识教育的同时也要讲究方法和方式。

2.2赏识教育的技巧

2.2.1注意表扬的趋向性

孩子就像苹果树一样,如果把赞赏的目光放在风枝上,不但得不到收获,反倒阻碍孩子的成长,如果把赞赏的目光放在果枝上,孩子则会硕果累累,伴随着赏识的目光桃李芬芳。例如,我们夸一个小孩子漂亮,我们不应该夸奖他长得如何漂亮或者穿的衣服如何漂亮,因为这些并不是经过他自身的努力和付出所得到的,这样反而促使了孩子虚荣心地增强,反倒帮了倒忙。不如夸奖她笑起来很迷人,或者他的衣服穿得很干净等等,这样的夸奖同样会使他感到开心,还能意识到对人微笑是一种礼貌,会得到他人的喜爱和夸奖;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衣服洁净,也能获得他人的称赞和表扬,而这样的表现也将成为他们今后继续保持的目标和方向,这样的赏识和表扬,才是正确的引导,才能使孩子做得越来越好。

2.2.2注意表扬的方式

对孩子进行表扬时,我们要注意表扬的方式,不要用评价式的表扬,要用描述式的表扬。因为我们所说的表扬和赞赏,不仅仅是简单地伸出大拇指和一句“你真棒”就可以了,长此以往会被孩子们看成是一种例行公事,或者与“哦”、“知道了”“是吗”这类语言所表达的意思相当,也就失去了它的作用和价值。

如:你画的太阳能注意到其颜色的深浅变化,真是太形象了!这样孩子会更关注于事情本身,明确哪些行为是好的或是正确的,潜移默化中起到了强化好的行为的作用。反之,如果过多的用到感受性的语言,如:你的画真是太棒了!你真是个了不起的孩子!则会容易让孩子迷失。不能很正确地认识自己行为的同时,还会助长孩子对于父母或其他人的无限赞美的依赖性,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逐渐失去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及判断的能力!

记得有一次女儿捧着一幅画对我说:“妈妈你看,我画得漂亮吗?”当时我正忙着,抽空看了一眼,随后说道:“嗯,画得真漂亮!”女儿不高兴地嘟着嘴走了,爸爸问她:“怎么?妈妈说你画不漂亮?”女儿摇了摇头,然后小声说道:“妈妈根本没说哪里漂亮,一定是骗我呢!”这时我才意识到,我那种敷衍态度已经被女儿捕捉到,并且以往的赞赏在女儿听来也似乎是在撒谎。所以,我及时反省自己的错误,放下手里的活儿,把女儿的画拿在手里仔仔细细的看上一阵子,然后对她说道:“我女儿画得可真漂亮!无论是颜色的搭配,还是线条的均匀,都非常巧妙,尤其花蕊画得非常细致,如果再多画上几片叶子,那么画面就显得更充实了。”女儿听后,开心地接过画纸,很快就把几片嫩绿的叶子画好了。可见,孩子们对描述式的表扬比简单的评价更乐于接受,即便你提出了一些要求和不足,孩子们也会极力地去完成。

说道这儿,让我想起了今年“三八”节的一件事,当我去幼儿园接孩子放学时,女儿冲出教室扎进我的怀里,递给了我一朵小红花,并对我说道:妈妈,节日快乐!这是送给你的礼物!”说真的,当时我特别感动,后来女儿继续说道:“妈妈,这花是我自己做的,你看漂亮吗?”“嗯,真漂亮亲昵地抚摸着女儿的头,表达着我感谢。随后,我又把花放在眼前仔细端详了一阵子,连连赞许说:“我女儿的小手可真巧,不但花瓣做得又多又漂亮,就连两片绿色的小叶子都做得十分巧妙,妈妈真的好喜欢!”女儿听到如此隆重的表扬,心里甭提多高兴了还特意指给我说:“妈妈你看这里,我把铁丝的尾巴用纸包上了,这样就不会扎到你的手了!”听女儿这么一说,我才发现了这个细节,更为女儿的良苦用心而感动着。我想,女儿之所以会说出这么多细节,是与我认真对待的态度和给予的充分表扬离不开的。

2.3赏识教育“度”的把握。

我们说,对孩子实施赏识教育是件好事,但也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不能动不动就表扬,要知道什么该赏识,什么不值得赏识,因为一赏识令孩子不能正确的看待自己。表现在:易产生一种自我满足感,进而不思进取;不敢面对批评,不易深入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以自我为中心,目中无人,不愿接受别人意见。一味赏识容易导致孩子出现赏识“适应”或赏识“疲劳”,赏识的作用退化或无效,进而使赏识再也不能起到激励作用。那么,又怎样把握好赏识与批评这个尺度呢?例如,说深了孩子会难以接受或出现叛逆,说浅了又起不到作用,这些都是我们比较关注的问题。

2.3.1深浅程度的把握

当孩子有过错时,要懂得放弃指挥官的角色,消除命令的口吻,用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化解问题,因为经常对做错事的孩子高声斥责,不仅收不到效果,反而对孩子的性格成长、心理健康有不利影响。但从关爱尊重的角度出发,和颜悦色的批评是否能起到作用?犯有严重错误的孩子还要不要一针见血、直截了当的批评这就需要一个技巧的掌握,例如,可以采用一种直接却又不失温和的沟通方式,让孩子既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又不失自信,懂得今后应该怎么做。在批评教育时我们要注重自己的措词,把握好语言分寸不能情绪一上来不管不顾,什么伤人的话都说,什么恶毒的语言都讲,一定要克制住自己的情绪,注意到自己的言行,这样,孩子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批评。

为了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批评教育要把握好一定的尺度,那么,赏识是不是就可以随时随处地运用,毫无节度了呢?不是的,赏识讲究的是事实求是。虽说是赏识教育,但请不要一味地夸奖。如何才能走在冰与火之间,正确地找到这个度呢?我们不妨在赏识教育过后,提一下他的不足之处或是延伸出另一个问题让孩子思考。

2.3.2适宜性的把握

赏识要做到恰到好处,不能滥用和过度。赏识要正确客观地分析,真正认识到孩子的才能和所做的事情的价值,了解孩子的想法和他付出的努力,并予以充分重视和赞扬,由此来支持和引导孩子按他所喜爱、所擅长的方向发展,而不能因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牵强地赏识生搬硬套

有这样一位家长,在听幼儿园的公开课时,孩子回头看了她一眼,她立刻向孩子伸出大拇指,可见她是一位比较懂得赏识教育的家长,可是在这种错误的赏识之下,孩子屡屡回头看她,以至于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后来,去做早操时,孩子特别活泼好动,这位家长看孩子这么开心,当孩子看向她时,她又伸出了大拇指对孩子赞赏道“你真棒!”孩子一开心玩耍得就更起劲儿了,也顾不得站好队,老师的口令也充耳不闻,一味地表现着家长口中那种“你真棒”的行为,导致后来又挨了批评。

所以说,“赏识”不是简单的鼓励或赞扬,适当地运用,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但过多过滥、不合时宜、没有原则、失去节制的鼓励和赞扬,则如同过多过滥的批评与斥责一样,都是有害的。

3.如何满足孩子的需求

我们经常会遇到孩子因达不到某种需求而不开心,伤心失望的时候,这时候我们怎么去安慰他、帮助他,使他尽快从不愉快中解脱出来呢?这就需要借用于语言艺术,争取用最短的时间,最简单的方式,达成最佳的效果。

3.1说出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向我们提出要求,而我们又无法满足他时,此时,我们可以用说出孩子当时的感受这一方法来取代你要表达的的否定。很多父母通常不会这么做,是因为他们担心说出孩子的感受会让孩子更难过。其实相反,当孩子听到这些话时,心里会感到安慰,会感觉到有人能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便取得了他们的信任,这样更容易达到良好的沟通。

有一次,由于太累,无法满足女儿想抱着上楼的要求时,女儿显得很不开心,站在原地一动不动放在以往,只能在无奈之下答应女儿的要求。通过学习了家庭教育之后,我改变了以往的方式。于是,走到女儿的面前,蹲下来握着她的真诚地说道:“我知道,瑶瑶一定是走累了,所以才想让妈妈抱着,可妈妈太累了,不能抱你上楼,你一定感到很失望吧!这样好不好,妈妈拉着你一起走,这样你就可以省些力气了。而且我们边走边说儿歌,还能分散注意力,就更不觉得累了。”女儿听后,顺从的和我一起上楼了,嘴里还不停地说着:“小蝌蚪,找妈妈,一步,两步,找到啦!”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真情互动,便博得孩子大大的好感,当孩子对你有一种亲切和信任感之后,接下来的建议就很容易被接受了。

3.2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有一天早上起来,女儿非要穿裙子,可裙子洗了还没干,任凭我怎么跟她解释,她就是不听,不依不饶的总向我要。这时,我给她找来了两条小花裤,对她说道:”瑶瑶你看,裙子今天是没得穿了,你选选看这两条裤子你喜欢穿哪一条?”女儿不高兴地看了一眼,没做选择,我便随手扬起一条问道:“这条怎么样?”女儿又看了看赌气地说:“我要那条!”可不管她选择哪一条,至少这个要求我能达得到,也不至于总让她惦记着那条裙子的事了,僵局自然也就化解了。就好比,我们从小孩子手中要东西时,他不舍得给,因为这件东西给了你之后,他就没有了。这时,你可以先给他另外一件东西来转移他的注意力,这样你才能轻松地拿过他手里的东西,顺利达成自己的目的。

3.3用幻想达成孩子的愿望

当孩子想要一样我们没有的东西的时候,家长往往给孩子解释为什么没有。但常常是我们越解释孩子越不听。尤其是小孩子,他还不能很好的接受逻辑上的解释,只是自认为我们在故意和他作对。这时候怎么办呢?方法很简单,我们可以用幻想的方式来实现他们的愿望,从而代替逻辑上的解释,这样更容易让他们接受。例如,孩子非要吃饼干,可是家里没有,你和他解释了他就是不听。这时,你可以尝试着用上面所提到的“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这一方法安抚他的情绪,如果不行,可以对他这样道:“我知道你很想吃,现在家里没有,你一定很失望。我真希望咱们家能有,这样你就可以吃个够,如果我会变魔术,我就给你变出一大盒来,什么样的都有。”这样,你利用对他真实感受的描述,来博得孩子的信任,知道你不是故意不给他,从而肯定你的真诚后便与他产生共情。而后面的一些幻想语言,便是一种虚拟的满足他的愿望。因为有时候,孩子对某种东西的渴望心情一旦得到了理解,他们就能比较容易接受现实。这时候,你再使用“提供选择”或“转移注意力”等方式,效果就好得多,孩子也能很好的配合。

聪明的父母都比较注重亲子沟通的艺术,因为这样不但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够在育儿这条道路上显得更加轻松和得心应手。我们都知道,教育关乎孩子的未来,而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灵魂,而有效的沟通则是良好关系的基础。所以,身为父母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学好家庭教育这门课程,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做孩子最知心的朋友,不断地学习家教艺术,提高沟通的层次,使亲子关系达到更高的境界。为了孩子的明天,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共同关注家庭教育吧!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