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09 二十七号成果:分析隔代教育利弊原因及解决方法/顾芬芬

14年前 [05-23 09:01 周六]

顾芬芬:分析隔代教育利弊原因及解决方法

背景提示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国家。在国外,孩子很小就进了幼儿园、托儿所,18岁独立成人,所以基本上没有隔代教育。据调查显示,在我国城镇有近五成的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辈家长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随着社会高龄化趋势的形成,隔代教育现象愈来愈普遍。年轻的父母在生活、学习、工作压力下,该如何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极盛认为,做家长的,特别是隔代家长们的素质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和孩子成长的要求。王极盛在数万人中间做的一项调查表明,95%以上的家长没有学习过如何教育子女这门学问,其中,隔代家长的这个比例接近100%。

    如何看待中国的隔代教育,长远看隔代教育弊大于利,但也不能全盘否定隔代教育。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在发挥其教育优势的同时,认真克服种种负面影响,使孩子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进,使我们的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

    我们积极引导,通过开展大量的鲜活的、校本的隔代教育应用性课题,帮助更多的祖辈家长们成为与时俱进的合格家长,让隔代教育成为“特色教育”,通过学校、社会与家庭相互配合,合力打造新式的隔代教育。

    一、隔代教育四种类型

    类型一:过分关注型。孩子本来能自己做的,祖辈家长呵护备至,代为其劳。孩子本来在正常环境下能锻炼自己的能力,结果让祖辈家长们取消了。

    类型二:过分监督型。什么事情都要督促孩子,经常检查孩子的行为。如此,造成了孩子的依赖性和惰性,以及对成人的不信任感。

    类型三:严厉惩罚型。这种教育方法因循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的批评多于鼓励,责罚多于奖励。使孩子产生了严重的自卑、自闭或叛逆心理。

    类型四:民主、温暖和理解型。在祖辈家长中也有的采用这种方法,只是数量很少。

    二、隔代教育产生原因

    原因一:祖辈家长有较多的育儿经验,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

    原因二:由于祖孙的血缘关系,老人会本能地对孙辈产生慈爱之心,这就有了隔代育儿获得成功的心理基础。

    原因三:多数祖辈家长常有一种儿童心理,特别喜欢和小孩玩乐,极易形成融洽的关系。因此,为教育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

    原因四:祖辈家长丰富的生活知识和深厚的人生阅历为教育孩子提供了资本和权威性。然而,由于祖辈家长受历史条件和自身年龄特点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三、隔代教育不利因素

    因素一:容易形成溺爱。多数祖辈家长常有一种因自己年轻时生活和工作条件所限没有给予子女很好的照顾,而把更多的爱补偿到孙辈身上的想法。这种想法往往导致产生“隔代惯”的现象。祖辈家长对孙辈疼爱过度,处处迁就孩子,容易造成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还有一些祖辈家长因过度疼爱孩子而“护短”,致使孩子的弱点长期得不到矫正。

    因素二:思想观念陈旧。许多祖辈家长不顾时代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仍用老观点要求孩子,教给孩子过多的老经验,缺乏开创性精神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还有一些祖辈家长因文化低、思想旧,无意识地给孩子传授不少封建迷信的东西,无形中增加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难度。

    因素三:造成孩子与其父母的感情隔阂。祖辈家长对孙辈的溺爱和护短,造成孩子很难接受其父母的严格要求和批评,还容易形成感情隔阂和情绪对立,使正常和必要的教育难以进行。

    因素四:隔代教育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影响,因此,年轻父母不管怎么忙,也要抽时间与孩子在一起。把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完全交给祖辈家长,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做法。有一项资料显示,中国有60%以上的失足少年与隔代教育有关。有不少问题少年从小都是由祖辈家长带大的。当前在研究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症时,结论也是在隔代教育和有家庭暴力的家庭中呈高发状态。

    四、隔代教育也有优势

    如果祖辈家长能够具备一定的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祖辈家长带孩子也是具有一定的优势。

    优势一:不少祖辈家长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愿意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生活。他们不仅照顾孩子的生活,提供学习的条件,进行适当的指导而且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一般说,祖辈与孙辈之间容易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

    优势二:祖辈家长具有抚养和教育孩子的实践经验,对孩子在不同的年龄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处理,他们知道的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

    优势三:祖辈家长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是促进儿童发展和有效处理孩子教育问题的有利条件。

    优势四:祖辈家长自身有一种童心,极易与孙子孙女建立融洽的感情,为教育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感情基础,利于祖孙两辈身心健康。

    优势五:孩子由祖辈家长教养,年轻父母得以解决后顾之忧,专心致力于事业。

    五、基本方法

    方法一:祖辈家长和孩子的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思想认识应统一。两代人往往对教育孩子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如年轻一代比较注重孩子的智力培养和个性发展,而祖辈家长们则看重做人的道德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虽然祖辈家长对孙辈有溺爱娇惯的毛病),这就需要两代人相互沟通,统一认识,择善施教。还应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暴露教育方面的分歧,维护孩子父母的威信。

    方法二:祖辈家长要注意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尽量用现代科学知识抚养教育孩子。

    方法三:两代人协商建立必要可行的家规,同时也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度和独立性。

    方法四:祖辈家长要以理智控制感情,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要爱得适度,正确的爱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还应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其父母多接触,疏通感情,两代人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方法五:年轻的父母首先要端正态度,不管多么忙,都要抽时间与孩子在一起,不要把对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完全交给祖辈家长——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做法。

    方法六:作为孩子的父母,同时作为祖辈家长的子女,我们要经常与祖辈家长沟通,只有两代人统一认识、明确目标、步调一致,孩子的教育才会通向成功,孩子也会从幸福的家庭中走向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

    六、成功隔代教育的条件和特点

    特点一:身体健康,精力较好,心态年轻,乐于养育孙辈。

    特点二:心理健康,情绪稳定,沒有精神障碍或偏差。

    特点三:家庭和个人卫生习惯良好,不吸烟,不酗酒。

    特点四:了解孩子的饮食营养和生活护理等常识。

    特点五:性格开朗,人际交往能力强,不固执偏见,对孩子有耐心。

    特点六:喜欢戶外活动,常带孩子外出去认识周围世界。

    特点七: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能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

     特点八:待孩子慈爱宽容,但不纵容、不溺爱,善于引导教育。

    特点九:能细心观察孩子的身心变化,及时与孩子的父母交流沟通。

    特点十:愿意并善于吸收新知识、新观念,用现代家庭教育理念与方法教育孩子。

    七、分类指导隔代教育

    加强对隔代教育的分类指导是推动全区家庭教育现代化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策一:在指导对象上,既需要加强对祖辈家长的分类指导,也需要加强对父母育儿责任心的指导。

    对策二:在指导内容上,一是要解决好家庭教育中亲子教育与隔代教育各自的地位与关系,二是处理好教育子女过程中父辈与祖辈如何合理分工与合作,三是隔代教育过程中祖辈如何处理好对孙辈的情感与理智的关系,四是祖辈教养经验中发扬传统与改革创新等问题。

    对策三:在指导形式上,要摸索适合对祖辈家长这类对象和适应进行隔代教育指导这类内容的指导形式,努力创建隔代教育的不同指导模式。

    对策四:办“祖辈学堂”给祖辈家长“充电”。隔代教育像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如何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关键的还是加大在祖辈家长中普及现代家庭教育知识与方法。

    ——办“祖辈学堂”。可以效仿“家长学校”模式和方法,办“祖辈学堂”,因为他们更需要学习家庭教育。祖辈在担当家庭教育的角色中,要实现几个转型:单纯学校教育向同步合力教育型转变、生活保育型向教育照顾型转变、狭隘名誉型向成才报国型转变、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娇惯型向培育型转变等。

    ——在社区中设立隔代教育咨询站。充分发挥兼职研究员和中华家庭教育志愿者队伍的作用,深入社区,采取结对子等形式,开展咨询活动,逐步形成社区与学校联动,形成合力,资源共享。

    对策五:呼唤父母家庭教育责任回归。把父母对家庭教育应尽的基本责任细化成一些可操作性的条款,在隔代教育家庭中规范父母亲职教育的具体行为。

 

     附件:课题研究实例介绍

     初中“隔代监护”学生的不良人格特征及对策

     一、研究背景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开始进入青春发育期,处于人生发展的十字关口。随着青春脚步的临近,青春勃发、精力旺盛的他们,眼界开阔,知识增加,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关注急剧增加,潜在的自我被激活,人格逐渐形成。“一半是孩子,一半是大人”的懵懂少年更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关心,尤其更需要父母双亲的人格力量的感染及精心呵护。

     然而,对相当一部分初中学生来讲,特别是一些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初中学生来讲,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这个关键时刻,他们的双亲为了家庭的生存、发展而远离家乡,常年外出务工、经商,祖辈们临时担负起父辈的监护子女的重任,教育孩子的责任主要落在祖辈身上。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的增加,这种“隔代监护”的现象在欠发达地区还会增多。如何使农村初中“隔代监护”学生更好地成长、发展,已成为社会 广泛关注的问题,也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近年来,对“隔代教育”“隔代监护”现象已有大量的研究、报道,但对农村初中“隔代监护”学生的人格特征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试图通过校长、班主任的评价来了解农村初中“隔代监护”学生 这个“特殊”学生群体人格特征中的一些负面因素,并提出调适的对策。

     二、研究过程

     本次研究,主要使用问卷调查法和座谈法。调查取样范围为经济发展在江西省属中等水平的一个县级市的8所农村初中,其中“隔代监护”的农村初中学生837人,“隔代监护”的农村初中学生比例为13.69%。问卷发至有关学校后,由所抽取的学校的领导及班主任分别填写《农村隔代学生情况调查表》,并在部分学校召开教师座谈会,了解典型案例。调查表回收后进行数据处理,完成调查报告。

     三、研究结果

     从这次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村初中“隔代监护”学生的不良人格特征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厌学。在这次调查中,“厌学” 成为众多的班主任描述“隔代监护”学生人格状况的首选。当问及这类学生最大的缺点时,有85%的班主任老师不约而同地把“厌学”作为首选。在问卷“学生成绩”这一栏目中,把学生的学业成绩分为优、良、中、差四档,请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平时成绩为“隔代监护”学生的学习分档,统计结果表明,优为11.70%,良为22.08%,中为32.44%,差为33.24%,即这类学生中学业成绩中、下面达三分之二以上,这与学业成绩的正态分布的理论相距甚远,也与现实生活中,学生学业成绩正偏态分布的情况有相当大的不同。班主任老师反映这部分学生对学习提不起精神来,上课不认真、不完成作业,并经常扰乱课堂秩序。在这8所学校中,辍学学生中有26.47%是来自于“隔代监护”家庭。

     二是内向。本次调查有75%左右的老师认为“内向”是这类学生人格上的缺陷,班主任反映这些学生平时胆小,遇事不敢做主,从众心理强。性格内向本并不是一件坏事,由于青春期的来临,一些中学生的个性与小学时代相比可能更为内向一些。在同一地区的对照班中,性格内向的学生只有50%,而农村初中“隔代监护”学生人格内向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父母不在身边,学生缺乏依靠,有一种不安全感,学习、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祖辈不能解决;二是学业成绩不佳,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他们不愿主动与人交往。

     三是暴躁。这次调查中有53%的老师认为,这群孩子性情比较暴躁,自我控制能力差,不遵守纪律,常因为一些小事与同学闹纠纷,一触即发,动不动就打人骂人,甚至跟社会上一些人打架斗殴。这群孩子由于父母亲不在身边,祖辈管教不严,家境的贫困及对社会,对他人认识肤浅等原因,容易对社会现状及他人产生不满,自尊心强,感情脆弱,当遇到不顺心及不能理解的事情时极易冲动,产生攻击行为。这些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差,在班级中人缘不好,得不到群体的承认与接纳,也是他们性格暴躁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是懒惰。在这个群体的孩子身上,有一人格特征比别的同龄孩子更明显,那就是懒惰,不勤奋、生活自理能力产左。有51%的班主任认为这些孩子比较懒,做事拖拉,依赖性强。由于是祖辈监护,传统的“隔代亲”使祖辈在监护孙辈上更容易满足孙辈的要求,溺爱、包办代替、骄生惯养等现象比较普遍。祖辈们“临危受命”,惟恐在生活上照料不周,亏待了孙辈不好交待,无形之中会降低对孩子的要求,事事依着他们,从而养成了懒惰、做事拖拉的习惯,缺乏动手实践的机会,生活自理能力自然不如他人。

     五是冷漠。有51%的班主任反映,农村初中“隔代监护”学生人格上还有一个弱点,那就是冷漠,不关心集体,不关心他人,只关心自己,自私自利,集体观念淡,缺乏同情心。这些学生由于父母亲长期不在身边,得不到父母呵护,缺乏亲子之间的沟通,虽然也有祖辈的照料,但这与父母亲的爱不可同日而语,一些孩子认为父母远离家乡,是不管他,不爱他的表现,故而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对社会及他人有强烈的不信任感。在多种因素的交织下,他们逐渐形成了冷漠的心理,对人、对事缺乏应有的热情。

     四、对策

     “人无全人,金无赤金”,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每一个人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以上不良人格特征在同龄学生身上也会出现,但为什么会这么集中地在农村初中“隔代监护”学生身上表现出来,这与“隔代监护”这种教养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对孩子成长负有重要责任的政府,学校及家庭,有必要采取措施,为农村初中“隔代监护”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

     一是加大学校网点布局的调整的力度,加快农村寄宿制中学发展的步代。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以及国家对农村教育投入的逐年增多,各地应加快农村中小学网点布局的调整速度,扩大 农村中学的规模并改善教学设施,提高农村初中“隔代监护”学生的入住率。在目前农村初中“隔代监护”学生的亲职教育不到位的情况下,让更多的“隔代监护”孩子入住寄宿制学校,无疑是解决这部分孩子成长发展中诸多问题的一个好办法。许多农村中学的校长及教师认为“与其让孩子在家里,还不如让孩子住校”,建议只要条件许可“隔代监护”的初中学生都应寄宿。这些孩子入住后,因缺失父母监护而产生的诸多问题,可能会因为住校而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是调整政策,妥善解决外来人口就学问题。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天职,父母与孩子一起生活,对中小学生来讲是最理想的家庭教育的空间模式。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家长,若能让孩子随自己到务工、经商之地就学,一方面能够加强亲职教育,增加亲子之间的沟通,减少孩子不良人格特征形成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孩子接受城市的优质教育。但由于现行政策的限制,外来人口子女上当地中小学,除了缴正常的费用之外,还要交各种名目的“借读费”“赞助费”,高昂的费用使许多家长望而却步。国家有关部门要充分考虑这部分家长的愿望与利益,适时调整外来人口子女就学政策,使外来人口的子女有机会平等地享受当地的教育。

     三是办好家长学校,提高祖辈的育人素质。“教育者必先受教育”,作为对孩子有重要影响的成人,无论是父母亲还是祖辈都应有正确的孩子观念及科学的育人方法。在农村,父辈的文化素质偏低,祖辈的水平更低。这次调查表明农村初中“隔代监护”的祖辈的文化程度为:文盲53.27%,小学38.29%,初中5.85%,高中以上只有2.13%。祖辈们虽有良好的愿望,但家教观念陈旧,家教方式简单,很难与孙辈有效沟通。祖辈育人素质低是农村初中“隔代监护”学生的不良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在目前不太可能改变父母外出的情况下,举办各种形式的祖辈家长学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有条件的地方要开办各种形式的隔代家长学校,把爷爷、奶奶这些“临时监护人”请到学校来或送教上门,向他们宣传先进的家教理念,帮助他们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指导他们搞好家庭教育。四是了解学生的心理,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初中学生正处于渴望亲情、友情的“情感饥渴”期,这种情感的满足与否,将会对他们的人格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作为学校的领导、教师要高度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与交往中,充分理解他们、信任他们、尊重他们,用真情弥补由于父母外出产生的失落感。在学校里,在班级中创设家一样的温馨氛围。努力办好寄宿制中学,使学生真正找到家的感觉。

     同时,学校还可为这些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咨询,加强与这些学生的父母与祖辈的联系,定期向远在他乡的学生父母通报孩子在校的情况,并做好这类学生的家访工作,及时沟通学生在学校及家里的情况,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这群学生的健康成长。(万翼)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