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朱新萍:分类指导、改善亲子关系的实践研究

15年前 [09-03 09:42 周三]

摘要: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态度是家教观念、态度、行为特征的综合体现,是家庭教育中起决定影响的因素之一。而亲子关系又是父母对子女直接产生影响的关系之一,家长不同的教养类型即决定了不同的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因此,我们从改善亲子关系着手,通过开展分类的指导方法,针对家庭的教养类型采取相应的措施,不断指导家长改善家庭亲子关系促进幼儿的发展。

 

关键词分类指导、亲子关系

 

随着对家庭教育研究的步步深入,我们发现: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是家庭中能否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目前存在的许多不良家教现状都是由于没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或是溺爱,或是放任,更有专制型的,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态度是家教观念、态度、行为特征的综合体现,是家庭教育中起决定影响的因素之一。分类的指导方式能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指导,且具有灵活性、时效性强的特点。因此,我们从改善亲子关系着手实践,通过开展分类的指导方法,针对家庭的教养类型采取相应的措施,不断指导家长改善家庭亲子关系促进幼儿的发展。

1、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目标

近年来,随着对家庭教育研究的步步深入,我们发现: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是家庭中能否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1.1什么是亲子关系。所谓亲子关系是指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基于子女出生的血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以抚养、教养为基本内容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是人类最自然、最基本、最无私的关系。随着独生子女的普遍,越来越多的家庭众星捧月似的围着孩子转,一家几代人的情感、希望都维系在孩子身上。因此,我们所说的亲子关系实际上已被扩大化,亲子关系实质上是指家长(包括祖辈)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现在的家庭都是“独生”,其亲子关系的密切程度基本是不言而喻的,但密切不等于是良好。例:经常与孩子在一起,但不与孩子交流就不是良好的亲子关系。

1.2什么是良好的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也可以说是健康的亲子关系,它包括几方面的含义:

1.2.1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长、孩子之间建立在民主、平等地位上的关系。

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从人格上说是一种平等关系,双方有融洽的情感交往。孩子虽小,但也有他们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尊重孩子就是尊重孩子的人格,维护他们的上进心。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

1.2.2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长、孩子建立在相互信任、理解的基础上的关系。

孩子要干什么事情,只要不是坏事或有什么危险,父母不要轻易干涉,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既要为子女提供目标,给予指导、约束,又要把孩子从恐惧权威、缺乏自尊、自信中解放出来,理解并认可不同意见的分歧。父母要充分地信任他们,创造一个谅解和宽容的气氛。

1.2.3良好的亲子关系也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亲子关系最好的互动是教育,即父母能经常的教育孩子。孩子在亲子活动中不断地学,不断地有所进步,而父母又能从中有所触动,从而进一步使亲子关系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1.2.4 良好的亲子关系还是一种凌驾于密切之上的关系。但又是一种必须建立在密切基础上的关系,只有密切的亲子关系,才有可能使亲子关系转变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1.3良好的亲子关系并不会自然形成。我国社会学家潘光旦一九二六年就人们结婚成立家庭的目的进行的调查中认为:成立家庭的首要目的在于“良善子女之生产和教育”的人最多。可见,亲子关系间最本质、最经常的联系和互动是教育。鲁迅曾说:“以为父的资格,只要能生,能生这件事,自然便会,何需受教呢?却不知中国先,正需父范学堂”。大凡父母都爱子女,却时有错误之爱;大凡父母都“望子成龙”,都又不知如何造就。

由良好亲子关系的定义可以窥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从调查中发现:目前存在的许多不良家教现状都是由于没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的缘故。因此说: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我们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目标。

1.4改善亲子关系是开展家教指导的当务之急。从我园进行的现状调查及对幼儿的观察中发现:我园家庭中的亲子关系,不良的占了70%左右,造就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牵涉到家长对孩子的教养观念、态度、方式、行为等。有的白领家长忙于事业、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由祖辈代领养,缺乏父母与孩子间的沟通等;有的下岗家长则成天沉湎于搓麻将、打牌,跳舞等,没有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好好用在孩子的身上。为改善亲子关系提供了可能。鉴于这些现状说明:改善亲子关系已成了开展家教指导的当务之急。

2.开展分类指导促进亲子关系改善的有力举措

2.1不同的教养方式可形成不同的教养类型。所谓教养方式,即是父母给予子女行为的奖罚,而子女透过这种行为奖罚力量的判断,形成内外控信念进而影响其行为。台湾学者朱瑞玲撰文提出:“自婴儿时期开始,一直到青少年阶段,父母的教养或纪律方式成为子女的人格、认识、能力及社会行为发展的基本要素”。因此说:父母的教养类型是由不同的教养方式引起的。我们根据家长教养方式的不同,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园幼儿家长教养态度、方式的实际,把家长的教养方式分为:放任型、溺爱型、不一致型、严格型、民主型和混合型六种。

2.2不同的教养类型是形成不同亲子关系的重要原因。家长的教养类型是家长家教观念、态度、行为特征的综合体现,是家庭教育中起决定影响的因素之一。而亲子关系又是父母对子女直接产生影响的关系之一。因此,实际上家长不同的教养类型即决定了不同的亲子关系。下面我们就从家长的教养类型来分析亲子关系的特点。

2.2.1放任型:放任型的家长无论子女想做什么一点也不关心、也不责备,让孩子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放任儿童自行发展,父母对孩子的家教几乎为零。造就这一类型的原因之一是父母对孩子无多大的期望及责任感,对子女的教育抱放任自流的态度;原因之二是这类父母本来就以自我为中心,业余时间大都花在自身的娱乐上。这些孩子或是性格孤独或是调皮捣蛋、恶作剧以求引起关注,对这一类型的家长指导显得尤为迫切。

2.2.2溺爱型:溺爱型的家庭家长很爱孩子,但这种爱缺乏理智和分寸。对孩子只有赞许,肯定,没有批评和惩罚,对孩子说的话言听计从,生活上全部以孩子为中心,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虽有教育的行为,但总是出现偏差,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无端加以庇护,一味的顺从,无原则的溺爱造成孩子的任性、蛮横、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心理及性格。对这类“独生”却不能“独立”的家庭的指导重点是让他们形成一种健康的亲子关系,纠正由于过分溺爱、过分迁就所造成的教育行为与教育期望相背离的状况。

2.2.3不一致型:不一致型的家庭对待子女的态度,依父母当时的情况而异,有时严厉有时溺爱,或是父母双方或家庭成员之间一方严厉一方溺爱,对孩子教育的态度不一致。这种类型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有意识的,但方法多变,配合不好,以致教育效果不理想。问题的原因实质是家长间不同观念、态度、方法引起的认知和行为冲突,是家庭成员之间没有形成教育的合力,教育的不一致容易使家长对孩子正当的教育产生影响,彼此抵消,既使孩子无所适从,又容易形成孩子说谎,投机取巧等坏习惯。

调查中我园属以上三种类型的家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其他的在这里我们不作重点讨论,其中民主型占的比例极少,而这是一种最好的教养类型,民主型的家庭父母一点也不会以自己的想法来强迫孩子,而是倾听孩子的意见,充分地与之沟通,亲子互相帮忙,平时家长对待孩子是以经常关心,富有亲情、尊重孩子的人格及信赖孩子为基础。这种类型的家庭孩子往往活泼开朗,富有同情心。由此看来,教养类型是家长教养观念、态度、行为的综合反应,是家长教育孩子状况的真实写照。而不同的教养类型则是形成不同亲子关系的重要原因。亲子关系最本质的互动是教育,我们家教指导的目标就是引起家庭中教育互动、改善家庭中实际存在的不理想的教养类型,从而使亲子关系朝着民主型的方向发展。

2.3.“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对家教的指导应有针对性,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一开始我们的指导采用讲座等集体形式较多,结果发现效果不十分理想,一些本来对孩子期望较高,有家教动机的家长也因指导内容与自身情况相差甚远而开始动摇,这就使我们产生了分类指导的想法和做法,并且时间也证明了我们的观点是正确的,即家长在接受指导后产生了认知冲突,激发了教育动机,并产生了教育的行为,从而促使了亲子关系的改善。亲子关系间的互动影响是巨大的也是双向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孩子本身,对成人来说,是个伟大的教育力量。”因此家长在互动中会发现新的不足,产生亲的动机,他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自我教育的产生最终必能改善亲子关系,促进家教质量的提高,达到我们开展家教指导的最终目标——促进幼儿的发展。

3.实施分类指导的基本设想与措施。刚开始进行指导时我们只是从家长的教育观念上进行一些理论讲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教育观,在转变家长教育观念的同时,又组织家长参加具体的指导活动,如:“家庭运动会”,向家长开放一日活动等形式多样的家教活动。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发现集体讲座或不分类的小组活动不能符合各种不同类型家长的需要,于是,我们开始根据不同的类型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分类指导。

3.1针对放任型家庭实施指导的基本设想与措施。放任型的家庭家长对开展的指导不感兴趣,有的甚至采取回避态度。于是,我们一开始组织了一些活动指导,如录象、小品演示“哪家的教育方式好”,在通过“春游”、“节日联欢”、“家庭演唱会”等形式让家长体会亲子关系融合的乐趣。接着又进行了个别上门指导,旨在深入了解这些交谈的具体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替他们出谋划策,并把家长的各类困惑用问答的形式开设讲座。这时我们发现:这些家长一改往日无精打采或小动作或干脆缺席的不良现象,有的甚至还会提出新问题、发表自己的新见解。

经过三年的指导,目前放任型的家庭已越来越少,几乎每位家长都能说出一些家教之道,并做到“放”而不“任”。

3.2针对溺爱型家庭实施指导的基本设想与措施。我们对这类家长直接了当地指出了溺爱的危害,运用“情境表演”等形式使他们能清醒地看到溺爱孩子的将来,但由于过去的一味迁就,家长的教育措施往往难以生效。为此,我们给家长分析了孩子的心理特点,要求家长坚持原则,以“其之道还治其身”,久而久之便会改变孩子的心理定势,使其“就范”,对过分保护的家长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每月一次家长咨询日等形式,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的知识。还采用“家庭体育游戏”等活动让家长从理论到时间上都产生新的认知,经过一段时间的忐忑期,幼儿的身体素质丝毫没有下降,反而有所加强,家长终于体会了老师的一片苦心。

另外,溺爱型的孩子独立性往往很差,我们设了“独生子女要独立”的讲座,接着又用“家务劳动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等活动指导家长。要求家长充分利用星期天带孩子去野外采摘果实,参加陶艺馆制作等活动,使他们不再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溺爱孩子的事例现已很难听到。

3.3针对不一致型家庭实施指导的基本设想与措施。针对父母辈和祖辈之间教育要求的不一致,指导时先邀请他们一同来园,通过讲座“我们的孩子如何走向21世纪”、活动“家务劳动中幼儿爱我服务能力的培养”,让他们认识到教育不一致的危害,两代人之间产生了互动,改变了原来的方式,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即使补充、调整了各自的家教优势。

接着我们又运用活动“家教一幕”的展示,让家长产生互教,进一步掌握家教方法,通过由讲座到活动、活动到过渡步步深入的指导、家长的随时调整和选择运用,现在不一致的家庭教养方式上基本能取得一致。

4.分类指导的实效

4.1针对性。在实际指导过程中,根据家教类型的不同、家长需求不同进行有针对性指导。因为家长的教养方式是多种因素制约的,不同文化程度、职业、家庭结构,能采取的家教方式都不同,如果只用单一的集体性指导无法取得好效果、而针对性的分类指导可根据家长的不同需求随时调整、及时指导。如:有部分家长平时对孩子有一定的要求,但苦于没有较科学合理、恰当实用的对策去指导孩子,我们就适当给他们提供一些可操作性的家教方法,这样一来既符合家长口味,又容易接受。

4.2灵活性。家长指导活动的内容、形式、人员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随时补充、修正,也可以随时根据指导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随时反馈,重新组织小组或个别家长进行家教指导活动。

4.3时效性。当指导者在进行指导时发现问题立即指导,不受时间场地限制,见效快。

5.几点思考

5.1家教指导过程即是力图影响和改变家长家教类型的过程,直接促进了家庭中亲子关系的改善,也间接地促进了幼儿的发展。即:教师指导家长,家长影响幼儿,而教育是互动的,家教中幼儿也反过来影响家长。家长在接受指导后,能变被动为主动,反过来影响教师,促动教师去掌握更多知识,以满足指导的需要。因此说:开展家教指导不仅促进了亲子关系的改善,从而让幼儿更好地发展,而且对教师本身也是一个素质提高的过程。

5.2在指导过程中不断调整方法指导者需经常变换指导方法,幼儿在不断发展、变化、家长需不断改变教育观念、态度及方法,而教师也需不断改变自己的指导内容方法和措施。

5.3在分层、分类上还要不断尝试。事实上每个家庭的教养类型都各有特点,我们的家庭教育指导目前还只是停留在分类上,在分成上还需不断尝试。但一般幼儿园受各方面条件限制家教指导不可能分得太细,所以,如何解决两者的矛盾还有待探讨。

6、小结

能否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其后天人格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青少年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都可以追溯到不良的亲子关系,甚至可以说有的问题就是由幼儿期不良的亲子关系发展导致的。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文化的急速变迁,孩子与父辈之间存在的代沟差异日益明显,亲子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合格人才的培养。通过分类指导法改善亲子关系的实践与研究,家长也开始能关注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并认识到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幼儿发展的意义。因此,从小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发展孩子的健康人格,优秀的情商,能够提高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89-92

2黄人颂,季诚钧.《学前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方晓义.《怎样做父母》.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寥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南京:南京师大出版社,1992

5】《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

6杨丽珠,杨春卿.幼儿气质与母亲教养方式的选择.心理科学,1998年,第21

7刘剑玲.幼儿家庭教育新观念.《幼儿教育》, 2003年版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