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123456

15年前 [09-03 09:33 周三]

刘振华:论离异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策略

摘要:父母离异迫使孩子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已严重影响其心理的发展。本文就影响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离异家庭子女心理的主要表现以及离异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对策等问题作粗浅的探讨,以唤起人们的重视,用正确的教育和亲切的关怀,来弥补孩子心灵的创伤。
关键词:离异家庭;家庭教育;家庭环境;亲子关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及西方思潮的涌入,近二十年来,我国的离婚率大幅度上升,据国家民政部最新统计,2002年我国离婚对数达117.7万对,而2003年达133.1万对,比上年增加了15.4万对,增长率为13.2%,新《婚姻登记条例》大大简化了离婚登记程序,2004年我国离婚对数高达161.3万对,比上年增加了28.2万对,增长率更高达21.2%。[1]  随着离婚数字的持续增长,父母离异、家庭破裂这一社会现象的日渐增多,离异家庭子女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弱势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离异家庭子女是父母婚姻破裂,从而导致家庭解体后出现的一种与在正常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完整家庭子女不一样的特殊群体。父母的离异对孩子的心理伤害是巨大的,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往往是不健全甚至是畸形的,他们对事情冷漠、偏激、不合作甚至把家中的精神折磨迁移到别人身上发泄以求心理平衡。这样的孩子容易闹事,难于受教。如何将孩子的心理伤害降到最低限度,让孩子在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里健康成长,是每一个离异家长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家长要从家庭的解体而导致儿童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一角度出发,采取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策略来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1.影响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1.1“部分家庭环境剥夺”是影响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父母离异,家庭破碎,对孩子来说,不管是与生身父亲生活,还是与生身母亲生活,都是一种“部分家庭环境剥夺”,而“部分家庭环境剥夺”对子女心理发展所造成的有害影响,早被心理学家的实验所证实。当然,父母离异后各自重新组织的新家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家庭缺损,但从实质上看,尤其对已经懂事的孩子来说,其心目中业已存在的“部分家庭环境剥夺”已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因此,父母离异,对其子女的心理发展来说,难免产生负效应,只不过不同的对象程度不同而已。
    1.2家庭的不完整给孩子造成自卑感。
    家庭的不完整最直接的影响,莫过于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在与同伴交往时感到低人一等,产生自卑感,从而影响其与人交往的质量。在母亲抚养的家庭中,男孩失去了父亲角色的效仿榜样,也失去了 “父”的特殊的爱以及权威者、决策者角色的熏陶,造成男孩榜样的缺失和社会期望的矛盾,致使男孩产生比女孩更多的焦虑、依赖和反社会倾向。同时,父母离婚后.男孩失去了必要的男性教育内容, 也不利于他们发育和发展。
    1.3不良的家教方式。
    1.3.1粗暴式的教育。
    有的离异家庭家长对子女要求过严,采用粗暴专制的教育方式。有的家长由于婚姻的变故,情绪不稳定,性格扭曲,心理压抑.习惯把对夫(妻)的不满情绪迁怒于孩子,在孩子身上发泄,使孩子身心受到摧残。

1.3.2占有式的教育。
    有的家长因家庭破碎后,把所有的原因都推到对方身上,对孩子采取占有式的教育,认为孩子是自己的,不允许对方及对方亲友看望孩子、接触孩子、关爱孩子,让孩子只存在一方的亲情,克制了孩子情感的正常发展。
    1.3.3溺爱式的教育。
    有的家长为了弥补离婚后对子女造成的伤害,他们过分宠爱孩子,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孩子做错了事,大人不是进行思想教育与引导,而是采取包庇的做法。过剩的亲情造成孩子任性、自私、娇气、 野蛮、粗暴等不良习气的滋生。
    1.3.4放任式的教育。
    家长由于婚变,双方对孩子不闻不问。有的寄养在亲友家里,孩子经常看不到家长;有的和爷爷奶奶生活,老人对孩子无力抚养,有时遇到学习交费时,三方推诿,使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冷漠无情,看到别的孩子受到宠爱,异常失落;有的孩子在父母再婚家庭中受到虐待,在家没有温情,家长没有好脸色,导致他们很容易结交上一些坏人,沾染上恶习。
    1.3.5严管式的教育。
    有的家长离婚后,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成材成人,为自己争口气,因此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把孩子当作自己塑造的产品,使孩子成为自己愿望的实现者,使孩子小小年纪背负者沉重的负担,孩子的心理压力日益加重。一旦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家长恨铁不成钢的一腔牢骚和委屈又都宣泄在孩子身上,使孩子的心理负担沉重,亲子关系紧张。当承受不起时,孩子会厌倦学习,厌倦生活,感到生活乏味。
    1.4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
    1.4.1社会舆论的影响。
    社会上至今仍存在着陈腐的偏见,离婚往往不被人所理解,给离异家庭子女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他们为父母的离异感到羞愧,抬不起头来,有的先是张皇失措,继之便是悲观泄气,破罐破摔。
    1.4.2学校中教师和同学的看法。
    单亲家庭的子女由于家庭的不完整,在学校往往能得到教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这有助于恢复其受挫的情感。但在同学中则会有不同的看法,有关心和帮助,有鄙视和嘲笑,这些都会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带来不同的影响。
    2.离异家庭子女心理的主要表现
    2.1恐惧和不安全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一个具有保障机制的家庭,儿童在父母双亲的抚爱和教育下,能产生一种安全感,从而有利于童心的自然正常发展。而在父母离婚的家庭里,孩子却常常没有安全感。这是因为,当父母各自陷入复杂的感情和法律纠纷中时,往往把主要精力用于考虑自己的事情,对孩子的注意、关心大大减少。这时孩子往往会感到迷惘,他会强烈地感到不受父母重视或被父母遗忘。有些父母很少为顾及孩子心理而检点自己的行为,常常毫无顾及地当着孩子的面争吵打骂,甚至还把孩子当出气筒,使孩子时常受到惊吓,在恐惧中度日。这种恐惧和不安全感常会使孩子感情变得脆弱、经不起各种打击,做事容易畏首畏尾。
    2.2强烈的自卑感。
    父母离婚的孩子因家庭中缺少父亲或母亲,常常会感到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如果这时再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遭到旁人的嘲笑、奚落,很容易形成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通常表现为:情绪忧伤、缺乏乐观进取及积极向上的精神、孤僻、畏缩、做事缺乏自信心。在这种自卑心理的影响下,年龄小的儿童甚至还会产生悲观情绪和猜疑心理,怀疑别人看不起他、欺负他,对别人的言行产生误会。有关研究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不良的影响不仅不会轻易减弱或消失,反而会逐步积累,愈演愈烈,引起更加严重的交往障碍。
    2.3逆反心理。
    父母离婚后的孩子,面对着温暖家庭的解体,一时往往无法接受,心理很容易失去平衡,易形成逆反心理。在这种逆反心理的支配下,他们很容易对周围的人产生对抗行为。这通常表现为:痛恨父母,对成年人怀有敌意,撒谎,不服管教,顶撞老师,对同伴有攻击性等不良的行为。
    2.4严重的性格缺陷。
    儿童的个性是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成人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着儿童性格的形成。在个性塑造上,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师。而离异家庭带给孩子的却是残缺不全的个性影响与教育,这必将使离异家庭子女的性格形成出现缺陷。父母离异的家庭,家庭人际关系大多长期失和,再加上父母整日无休止地打闹及父母离婚的整个过程,大多对孩子产生许多不良影响,通常会造成孩子严重的心理创伤,容易使孩子形成一些不良的性格特征。有的孩子可能因长期抑郁而对他人、对社会都缺乏信任、极端冷漠,而逐渐形成孤僻、怯懦的性格;有的孩子可能由于长期生活在争吵打骂的环境中,逐渐变得情绪暴躁而形成蛮横、粗野和冷酷的性格;还有的孩子可能由于父母常迁怒于他们、经常无故殴打他们,而使孩子经常在恐惧中度日而形成神经质的性格;还有的孩子则可能由于对家庭、父母感到失望而逐渐产生厌恶、敌视以致形成双重人格。
    2.5行为障碍。
    由于家庭的破裂,导致家庭教育的残缺不全,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子女往往缺乏较好的生活教养和学习上的指导;同时由于破裂家庭给他们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往往使离异家庭的子女缺失生活与学习的自信心;在行为上具有较多的逆常表现,如易怒;与父亲或母亲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由于感受不到家庭温暖而容易受到外界不良行为的影响,行为的反社会倾向与对立情绪比较严重等。
    3、离异家庭子女家庭教育的几点对策
    家庭的不完整给单亲家庭的家庭教育和抚养带来了种种困难。然而,由于血缘关系和养育监护教育的职责,父母在子女心目中毕竟占有极其重要的特殊位置。离异后父母的思想品德、性格情操、生活方式、与子女接触的多少、抚养和教育方法,直接关系到子女能否产生良好适应及改变不适应的时间,单亲家庭的家长,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尤其是要讲究方式和方法,要将爱和管教适当结合,使孩子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3.1离异家长要改变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
    3.1.1家长要加强思想认识。
    单亲家庭的家长应坦诚地告诉孩子:你的爸爸(妈妈)是谁,如实地填写学校中各种表格,无需隐瞒,因为孩子永远是你们俩人的,这种亲子关系是永远不可改变的,要定期让对方见一见孩子,使孩子心目中树立起父(母)亲的活生生的形象,这样孩子会堂堂正正地站在人前,充满自信地和他人相处,因为他(她)拥有父母亲的爱。单亲家庭的家长千万不能把本应限制在夫妻之间的怨恨和愤怒扩散到孩子头上,要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最好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虽然分开了,但依然爱着你,今后无论是谁和你生活在一起,都不意味着另一方不要你了。同时也不要因为夫妻已经离异而互相攻击对方,更不要把孩子作为传递仇恨信息的工具,这首先会伤害到孩子。父母应当多挤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交流思想,沟通感情,随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尽最大努力减少离婚对孩子的伤害。
    3.1.2给孩子充分的爱抚。
    父母离异,反应在孩子的头脑中最直接的感觉就是要失去父亲或母亲。无论失去哪一方,孩子从感情上都不能接受。他既要父爱,也要母爱。因此,离婚后的父母无论内心多么恼怒,都不要把自己的怨恨撒在孩子身上,影响孩子的心灵。与子女生活在一起的离异父亲或母亲,应努力控制消极的情绪,不要在子女面前流露自己对离异配偶的不满、愤怒和怨恨,千方百计为子女创设和谐宽松的家庭气氛。不与子女生活在一起的离异父亲或母亲,也不能就此终结与子女在生活上、心理上的联系,应该通过各种适合的渠道和方式去沟通这种联系,使子女在心理上得到安慰与满足。
    3.1.3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有许多单亲家长与孩子相依为命,把孩子当作生活中唯一的希望,唯恐孩子不安全、出事故。有些家长对孩子的生活包办代替,百般照顾,还采取种种办法来限制孩子的活动,生怕孩子出问题。孩子事事不能独立,这样的孩子缺乏独立意识,一旦离开了家长,便不知如何去应付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因此,父母能为孩子做的最有价值的一件事,就是教会他们如何成为能独立生活的人。独立生活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环境的熏陶下教育培养出来的。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可要求孩子从做自我服务性劳动开始,接着是学会做家务劳动。要多给孩子当家作主的机会,让他们多为家长分忧解难,还会有利于他们尽快地成熟起来。如果因为是单冷冻,包办代替太多,惟恐苦了孩子,反而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3.1.4不要无原则地迁就、溺爱孩子。
    在离异家庭中,为人父母者往往更加怜悯孩子,啥事都依着孩子,一切都任由孩子摆布,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一点点“委屈”。其结果常常是导致孩子处处以我为中心,变成自私、专横和任性的“小霸王 。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不懂得尊重他人,往往瞧不起含辛茹苦养育他们的父母。要教子成材,必须爱得适度。爱要有利于洗刷孩子心灵上的污垢,而不能成为孩子滋生各种坏习惯的温床,对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一定要坚持,不要屈服于孩子的眼泪和哭闹,使孩子学到生活的本领,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3.1.5对孩子的教育不可简单粗暴。
    与特殊照顾和过度保护相反,有的家长对孩子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动不动就又打又骂,使孩子整日生括在惊恐不安之中,个性发展受到严重的压抑,形成胆小、孤僻、倔强、缺乏自信心等不良品质。因害怕惩罚而回避家长,不愿回家,便到外面寻找“温暖”,容易被坏人拉下水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家长教育孩子忌简单粗暴,要注意正确引导。
    3.1.6对孩子的期望不要过高。
    望子成龙”是人之常情,特别是失去配偶的家长,更是把孩子作为唯一的精神支柱,把自己的希望和未实现的理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这样,势必给孩子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一些“懂事”的孩子为了不让父母失望,只得放弃娱乐和休息,用高分来安慰家长;而另一些孩子则可能产生抵触情绪或逆反心理,干脆走向反面,得过且过,不求上进,让家长大失所望。
    3.1.7注意性别角色教育。
    在孩子心理成长过程中,性别角色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和母亲对子女的影响作用是不同的。单亲子女最大的遗憾是在性别角色学习中缺乏直接的模仿榜样。因此,家长要注意调动亲戚、朋友中的性别资源给孩子适当的影响,使其性别角色得到充分发展和表现。
    3.1.8鼓励孩子参与社会活动。
    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生活。儿童社会性的发展表现在“孩子与成人的关系”和“孩子与孩子的关系”两个方面。在孩子与成人的关系上,单亲子女,特别是离异家庭的子女,往往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歧视和偏见,他们的性格容易变得内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家长要多和孩子进行思想沟通,在精神上给予支持。教育孩子自尊、自强、自爱,鼓励他(她)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不要逃避社会,主动与人交往,虚心向人家学习,养成开朗、乐观的性格。“以孩子教育孩子”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培养孩子社会性的有效的措施。让孩子在与其他孩子的相互交往中得到发展,学会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培养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助人为乐的良好品德。
    3.2家校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3.2.1家庭应与学校共同努力,互相配合。
    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需要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努力,双方一起为孩子的教育创设良好的环境。单亲家庭的家长不管工作有多忙,都应抽出时间关心子女的情况,时常与学校联系,了解子女在校的表现,向学校反映其在家的表现情况,共同寻找帮助教育子女的方法。学校应经常了解单亲子女在家的表现、思想变化等情况,同时向家长反映其子女在学校中的表现,并向家长提供教育子女的建议和方法。
    3.2.2学校加强对离异家庭子女的管理和保护。
    家庭的离异和残缺使离异家庭孩子在性格、学习和社会适应性都出现了严重的障碍,学校对他们的教育越重视,就越让他们感觉到学校的关心、爱护和温暖,就越有利于这些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应重视这些儿童的教育,应指定专人或成立专门的学校机构专门加强对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学校要建立离异家庭儿童的教育档案,为学校教育提供根据和参考,以便因材施教。
    3.2.3教师应更加关心和爱护离异家庭孩子。
    教师要让离异家庭孩子在集体中不受歧视,得到理解和尊重,感觉到学校的温暖;针对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给予具体的耐心辅导,观察他们身上的亮点,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体验到集体的温暖和快乐,尽量让他们在学习和活动中取得成功而感到快慰,从而树立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其不良行为应坚决制止,耐心帮助他们纠正和克服缺点;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给孩子关心、信任与适当的宽容;教给孩子一些适当的心理防卫措施。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性,人生理想的启蒙教育场所,也是未成年人生活时间最长,最重要的生活环境。心理健康是人才成长的先决条件,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造就英才的心理基础。让我们每一个孩子都能不受家庭变故阴影的束缚,乐观向上,豁达开朗,自信自强,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
    注释:
【1】徐东.《论离异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策略》.《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参考文献:
【1】周晓兵.《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分析及教育导向》.《中小学教育与管理》.2003年第12期.
【2】朱丽娅.《离异家庭子女常见的心理特征和心理保健》.《河北精神卫生》.2002年第2期.
【3】王金云.《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变化及其心理维护》.《天中学刊》.1998年第3期.
【4】卢文洁.《离异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若干探讨》.《龙岩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
【5】姚本先、方双虎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