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08三号 杨君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二)

16年前 [01-20 22:12 周日]

 

问题八:由托付而托教——图安逸、贪清闲。现代生活高效率,快节奏,使得很多事业型的家长苦于事业与家庭不能两全,而采取委托的方法,把孩子托付给亲戚、保姆、朋友、老师或白发双亲。把本该属于自己的教育责任也同时托付给了别人。这种行为在短期内可能是个解决问题的办法,但久而久之,给孩子造成的心理缺憾和早期教育的缺失是无法弥补的。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幼儿园收费管理改革的影响,我市0--3岁婴幼儿和学前儿童入园率急剧下降,除休长假的年轻母亲自己亲自哺育的幼儿外,有很大一部分婴幼儿3岁或6岁之前是托保姆、托老人、托亲戚朋友的托付式管理。有一部分经济相对拮据家庭(少数民族较多)的婴幼儿在社区私人托幼处“圈养式”管理中错失了早期教育的最佳时机,孩子的保教质量令人担忧。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孩子与祖(外)父母共同居住”的比例仅为2.3%,但我市年轻父母“托老”(即将子女托付给老人暂时代管)比例绝不仅仅是这个数字。虽然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年轻父母一般缺少时间精力进行亲子教育,有时不得不将学前儿童“全托给老人”(白天送,晚上接)、将中小学生“半托给老人”(中午放学代管一顿饭)。但隔代教育有利有弊。老人育儿往往谨守陈规,加上四个老人一个孩子的特殊家庭结构,弊便常常大于利。在座谈中,不少家长已经意识到“托管”的危害。他们说,自己年轻时工作压力大,为图清闲,索性将孩子全托给老人代管,等到察觉老人的骄纵溺爱日益助长孩子自私、任性、懒隋和难以教养而将孩子领回“小家庭”时,父母和孩子都难以相互适应,有些父母面对孩子的任性束手无策、苦不堪言。因此,提醒年轻的父母们,决定了让孩子出世,就意味着金钱、精力、时间的大量消耗,就意味着必须对孩子负责。不要图安逸、贪清闲,无论多忙,都要尽可能多地抽点时间给孩子,切不可完全把对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交给老人、托付给保姆或他人。因为一个孩子健康性格、道德观、亲情观的形成单靠老人、老师和保姆是很不够的,不能将家庭教育一“托”了事;如何让只有一次童年的孩子成长中没有缺撼,如何赢得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主动权,应当已成为祖父母和年轻父母及所有关心孩子健康成长的人们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问题九:由单亲而失教——一切源于残缺的爱。单亲家庭情感的缺失导致孩子与父母情感残缺,影响健康人格的形成。这种情况多出现在离异、丧偶或夫妻长期分居的家庭。采取这类教育方法的家长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有些离异后的父母为了争取孩子的偏爱,过分满足孩子的要求,娇宠溺爱,其中不乏曾经吃过很多苦,文化程度不高,寄一切希望于孩子身上的单亲父母;有些经济比较优裕的单亲父母(包括重新组合家庭),出于对孩子的补偿心理的驱使,对孩子有求必应,以能满足孩子的要求为乐。有些单亲或重新组合家庭中孩子的消费额占家庭总收入的35%以上,有的甚至超过了50%。有些单亲父母因企业不景气提前退养,家庭生活并不富裕,但他们在孩子们身上花钱毫不吝惜。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也要满足孩子的奢求。生怕再挫伤了孩子的心灵。家长善于克制自己的物欲,却无节制地娇纵和满足孩子的要求。由娇纵而放纵的教育方式,使有些孩子物欲、私欲不断得到膨胀和纵容,二是有些父母很少顾及孩子心理而检点自己的行为,常常当着孩子的面争吵、打骂,甚至将孩子当出气筒,使孩子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性格上变得或自卑畏缩,或偏激易怒。三是有些父母相互攻击、指责,推缷教育责任,对孩子嫌弃不管、放任自流。这些都会导致孩子为迎合某一方采取不当的做法,形成"双重人格"的障碍。

此次调查数据显示,离异、夫妻两地分居和重新组合的家庭约占9.7%。有19%的孩子认为家庭成员相互关心不够,家庭气氛不够和谐。有6.9%的孩子感到生活得不幸福。我们认为,在离异家庭中,孩子与父母的情爱残缺是不可回避的现实,父母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最重要的事就是保持家庭的完整。社会学家的研究表明:没有什么比家庭的完整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更重要的了。单亲家庭中孩子的逃学率是正常家庭孩子的2倍,成为"少年母亲"的概率是正常家庭孩子的2.5倍。单亲家庭的孩子很少上光荣榜,很少能完成大学学业,更容易触犯法律,他们长大以后也不容易与人建立起稳固的关系。因此,关注离异家庭的孩子,培养其健全的人格,不论是对家长来说还是对教师来说,都显得尤为重要。

问题十:由分歧而误教——“宽严不一、你管我宠”。家长教育孩子的态度不一致,宽严尺度不一,导致父母一方管一方宠。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大家族的家庭和父母不能以身作则的家庭里。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时间的,家庭教育要有连贯性。家长的教育态度不一致,不利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非标准、做事原则讲得头头是道,可遇到实际问题往往另有一套,说归说,做归做,言行不一;一边要求孩子学会尊重,学会关心,自己却夫妻反目,婆媳相嫌;一边要求孩子努力学习,不断进步,自己却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有些家长本身不求上进,既无事业心,也无精神追求、玩世不恭、得过且过、没有信仰,又何谈对孩子进行精神价值终极信仰层面的人生教育呢?当一些家长整天忙碌于搓麻将、赚钱、享乐,而反过来教育子女要安心读书,博览群书,会取得什么样的教育效果呢?许多学生在座谈中一致谈到父母“时常对孩子马列主义——严格要求,而对自己却个人主义——一再宽容;要求孩子必须做到,自己却根本做不到;严禁孩子做的事情,自己却一遍遍在孩子面前示范;或有布置无检查,或雷声大雨点小”,认为这些行为对自己产生过不良影响。在学生卷有关社会公德的选题中,“当你和父(母)一起看到有人乱扔垃圾"时,有33.4%的学生选择“父母会假装没看见,绕道走”或“什么也不说”;有55.9%的学生选择“父母会走过去拾起来扔进垃圾箱”;还有9%的学生选择“父母有时也乱扔垃圾”。本次调研中,有13.4%的学生感到“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言行不一致”,有11.2%的学生“希望父母说话算数、以身做则。”可见父母这种“以身做则”的点点滴滴严重影响了家庭教育的有效性,也容易使孩子形成“言行不一”甚至“口是心非”的不良习性。

父母及家庭成员之间,对孩子缺乏统一要求,必然会产生相互抵消教育的作用。特别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一大家人围着一个孩子转。他们除因血缘关系获得一定的角色定位外,还都要充当孩子教育者的角色。遗憾的是多数时候不少成员对自己的多重角色定位失当或转换不及,严重影响了家庭教育的效果。本次调研数据显示,有26.5%的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方式方法上容易与老人及家庭成员发生分歧,产生矛盾。在孩子“养成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孩子的学习、智力开发”等方面也较容易产生“一松一紧、宽严不一”等矛盾。如一方对孩子施教时,另一方一味地以长辈身份袒护和宠爱孩子,甚至当着孩子的面教训对方,从而形成“你管我宠”的家教误区。家庭教育的角色越多,越容易产生分歧,越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另外,有些家长教育孩子宽严失度,高兴时孩子犯再大的错误也能原谅,不高兴时对孩子的一点小错也能揪住不放;或者一段时间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一段时间又事无巨细、棍棒相加,搞得孩子无所适从。

以上罗列的我市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容忽视的种种误区和现象,有的相互转化,有的相互交织。严重地制约着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完全背离了家长爱护孩子的初衷。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寓于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存在于家庭的每一瞬间。家长毫无掩饰的言谈举止时时刻刻被模仿,这种模仿对孩子的品格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在漫长的时间里毫无感觉地完成的。事实上,“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仁慈、爱心和责任感的家庭,他日后会成为健康、正直、乐观、向上、有所作为的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愚昧、野蛮、堕落和自私自利的家庭,日后他可能成为一个粗鲁的毫无教养的甚至危害社会的人。”此话一点不假。

令人欣慰的是,本次调研问卷中,有76.8%的家长能够归因于内,客观公正地分析查找自身存在的的问题。特别是参与了市妇联主办的“亲子教育沙龙”活动的家长一致认同“孩子的错源于父母的错,孩子的改变源于父母的改变”,“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的新的教育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不仅是全面的,而且越来越高。人们不仅要有丰富的现代科学知识,更需要有坚韧的性格、顽强的意志、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心理。这就要求我们的家长认识、了解并尽快地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三、抓好我市家庭教育工作的对策建议:

家庭教育既是启蒙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不可估价的作用。如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走出教育的误区,和家长们一起共同构筑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交桥”,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为此,笔者建议:

(一)构建我市完善的终身学习教育体系

构建我市完善的终身学习教育体系,提高家长素质应是我市家庭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江泽民总书记在十六大报告中就教育发展问题强调指出:“建立和完善国民终身教育体系”。我们认为,当前,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大对公民特别是仅有初级教育水平公民的继续教育力度。如建立我市相应的家庭教育组织机构,充分利用社区资源,通过举办社区居民文明学校、社区家长培训学校、专业教育证书制度等形式,提升各个层次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因为家长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家庭教育水平,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成败。所以不断提升家长自身的道德品质、思想修养,提高家长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和家庭教育实践能力;使家长具备开朗、善良、耐心细致、情感健康等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恰当的期望值;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才能给孩子以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只有这样,才能使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真正能够成为孩子的榜样。

(二)健全和完善家、校、社会齐抓共管的合作机制

健全和完善家、校、社会齐抓共管的合作机制是提升我市家庭教育水平的关键。现代教育要重视横向联系,即家、校、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培养跨世纪接班人不仅是一项教育事业,而且是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在此系统中,任何一个环节有所削弱,或者游离于整体之外,都将严重地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度与质量。本次调研中,有79.6%的家长认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缺少桥梁,出现脱节,应该密切协作,加强互动”;有47%的家长认为“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学生,“学校与家庭在全面培养的基础上应各有侧重”。我们也切身体会到,我市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方还有脱节,缺少相互密切联系与三沟通”的桥梁,因而没有形成合力。应建立健全我市家庭教育考核体系,使学校、家庭、社会这三种教育力量,在统一的思想、目标指导下,按照科学、系统的家庭教育实施计划相辅相承、协调同步发展,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采取不同的方式途径,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如确立“条条指导、块块落实、条块结合、分工合作、各司其职”的工作原则,建立市、区、街(乡)纵向到底、妇联、教育卫生、工会、社区、媒体横向贯通的家庭教育立体指导网络。只有这样,才能弹奏出和谐协调、节奏明快的教育乐章。

(三)普及正确的家教理念,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普及正确的家教理念,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是开展我市家庭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开端,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要孩子健康成长,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因此,每位家长都应该树立“为国教子”的观念,懂得每一个家庭的命运都是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家长已经意识到:很多独生子女理想信仰危机,学习缺乏动力。85%以上的家长都认为在家庭教育中进行“道德教育”最重要,但在“您的孩子目前最需要加强哪方面的教育”中,大多数家长还是把焦点放在了“孩子的学习方法、习惯、态度和智力开发、个性教育”上。只有二成的家长选择“爱国、理想、道德品质教育”。由此可见,“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仍大量存在并占据、影响着许多家长的思想,认为孩子只有上大学才有出息,才能出人头地,因此十分看重分数和智力因素,使分数象一条无形的绳索套在孩子的身上,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孩子的身心和智力的正常发展。意大利作家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所以,抓好家庭德育是抓好家庭教育的根本。家庭教育的重点应将思想品德和良好的个性培养放在首位,先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再教育孩子如何做事。宣传、教育和群众团体等部门应借助新闻媒体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在普及科学家教理念,营造良好家教舆论氛围上下功夫。通过宣传教育,扭转家长“以己代师,重智轻德”的做法,通过舆论宣传重点培养孩子爱自己、爱父母、爱他人、爱集体、爱祖国的思想,培养孩子自立、自信、自强、自理、自护的能力。培养孩子做具有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能为祖国建功立业的一代新人。促使家长从“智育保姆型”向“德育导师型”转变。

(四)加强科学家教方法的指导培训,使更多的“自然家长”成为“合格家长”是家庭教育工作的落脚点。

加强科学家教方法的指导培训,使更多的“自然家长”成为“合格家长”应当成为我市家庭教育工作的基本宗旨。我们从本次调研中发现,部分家长对子女施教之所以陷入困境,多数是因为缺乏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重教而不会教所致。正如本次调研中,76.8%家长所承认的“造成孩子的缺点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够,缺乏足够的教育时间”、“培养孩子的方法不对,没有切实可行的科学方法”、“家庭成员教育态度、方法不一致”等。有些家长掌握不好“爱严结合”的原则,结果陷入了“溺爱”的误区或“暴力型”的误区。有不少家长面对“问题孩子”束手无策,或“有病乱投医”,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和财力解决孩子的问题,甚至将一切罪过归咎于学校、社会、乃至无辜的孩子的本性上,却不知“问题孩子”就是“问题家庭”的产物,治标必须先治本。有近85%的家长迫切需要“举办家长学校,开办家长培训课程”;有72.2%的家长“渴望社区能有一个让家长与家长、家长与老师、家长与孩子之间互动沟通的空间和环境,及时帮助指导和解决亲子之间、师生和学校之间的困惑与烦恼,使家、校和社会三方联手,为孩子成长创造良好环境。”为此,加强科学家教方法的培训,指导更多的“自然家长”成为“合格家长”显得尤为重要。建议尽快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学校办、社区办或学校和社区联办)、举办“合格家长培训班”、组织教子有方的好父母经验交流活动和评选表彰“为国教子、教子有方的好家长”等多种形式,引导广大家长参与“家长学校”、“亲子教育沙龙”的沟通互动和为国教子的经验交流活动。树立“亲子共同成长”的新理念,树立家庭成员“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新意识;引导广大家长从居高临下的“亲子关系” 向“民主平等”转变,从“被动教育向主动教育”转变,并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教子的实际,思考探索一些问题,尝试一些方法,不断提高家教水平。

()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把“母亲教育工程”做为我市家庭教育工作的重点特色工程抓好抓实。

“母亲教育工程”是以提高母亲素质来带动儿童素质和整个中华民族素质提高的一项利国、利民、利家的具有时代意义的社会系统工程(2003年由天津市妇联首创并启动,在国际上尚属空白)。由于母亲是孩子的首席教师,不仅对孩子的生理有极其巨大、深刻、永久的影响,而且对孩子的智力、意志、性格、品德等方面也有着难以估量的作用。因此,一定意义上讲,母亲的基本素质直接关系着下一代的成长、成才,教育母亲就等于储蓄我们的未来。目前,我市零到三岁儿童的早期教育状况令人堪忧。据笔者调查了解,有不少一直由老人或保姆托管,从未入过幼儿园的孩子,上小学后明显呈现自理能力、与同学交往能力和自律性、自主性、环境适应性差。特别是从零岁起就没有进行过科学养成教育,一直处于“托老式”“托管式”和“圈养式”教育状态的儿童。有专家指出:孩子早期教育一年等于十年。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重视此项工程,并指导推动此项工程成为我市家庭教育工作的重点品牌工程。可以由市文明办牵头,市妇联主抓,宣传、教育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共同启动我市“母亲教育工程”。用“母亲教育”工程构筑“母亲播种爱,子女传承爱,人类充满爱,世界享有爱”的精神生态链,通过实施这一工程,大幅度提高市民的智力、情感、性格、道德等方面的素质水平,从源头解决青少年犯罪、部分人道德观念淡薄等社会问题。通过施教于母亲,提高母亲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心理健康素质,掌握科学教子方法,影响家庭与社会,言传身教于未成年人,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总之,我们相信,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会促使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由单纯的情感之爱逐渐向理智之爱升华;由经验育人逐渐向科学育人变化、由重智轻德、重养轻教、重营养轻锻炼逐渐向全面育人转化。这样,家庭教育就会真正做到孩子心里去。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