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树立服务社会意识 提高家庭教育研究水平

17年前 [05-06 20:28 周日]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06 月13 日
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 杨 雄

作为青少年教育的专业研究机构,如何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服务,如何为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服务,是我们长期思考和实践的命题。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在理论联系实际,科研为现实服务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强化服务意识,为开展家庭教育提供理论和决策依据

当前,家庭教育作为青少年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由此可见,家庭在塑造儿童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将家庭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我们认为,社会科学研究一要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二要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意见和理论依据。近年来,我所先后参与或承担了上海市妇联、妇儿委的许多重大决策论证和课题研究,完成了《独生子女养育独生子女——中国“独生父母现象”研究》等30余项重大课题。目前,我所受上海市妇联委托,正在进行《“十一五"上海市家庭文明建设指导计划》的编制工作。为贯彻中央8号文件精神,我所完成了《上海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调研报告》。针对调查中发现的独生子女艰苦朴素观念差、心理承受力脆弱、集体主义意识薄弱等问题,提出要加强养成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加中学生学农学军和社会实践等建议,均被上海市委、市政府采纳。通过“21世纪初上海家庭教育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我们发现,社区从事家庭教育的力量非常薄弱,提出了加强社区家庭教育指导队伍建设的具体设想和培训建议,被市妇联及有关部门采纳。目前,上海市已经建立起覆盖各区县的87个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我们还配合有关部门培养了一大批基层家庭教育科研骨干,开拓了数个科研基地。

 二、强化创新意识,积极探索与政府部门合作的新模式

近年来,我们改变了躲在象牙塔、书斋里“闭门造车”的个体经营方式,实行开门办所、合作办所,在机制和运作上,尝试成立跨学科、跨领域的中心制模式,搭建一系列家庭教育和儿童研究的社会交流平台。在上海市妇儿委、市妇联和市社科院领导大力支持下,成立了“上海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中心利用社科院学术优势及市妇联的组织网络,以小机构、大网络、宽平台、社会化和市场化的模式,组织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合力开展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注重从家庭内部探讨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注重全方位多角度地探讨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与机制,突破以往小家庭教育观,树立宏观家庭教育理念。目前,正在针对不同收入、不同结构、不同居住区域的家庭及家庭教育的生命周期,开展纵向研究,即将完成《上海市家庭教育发展报告书》。

自1998年以来,上海市妇联、市社科院联合主办了四届“为了孩子”国际论坛,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提供了交流科研成果、阐述认识和观点的国际性平台。该论坛已经成为上海市儿童与家庭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品牌。2005年11月,我们将举办第五届“为了孩子”国际论坛。此外,我所还与市妇联共同创设并举办了“首届全国青少年养成教育论坛”。该论坛围绕贯彻中央8号文件精神,展开了多学科、多领域的对话,取得了积极成果,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三、强化实践意识,鼓励科研人员深入实际,推动家庭教育研究

我所科研人员的普遍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不够。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调整了激励与评价机制,鼓励科研人员深入第一线,积极参与学校、社区的家庭教育指导、研究和宣传普及工作,与基层学校、社区保持良好联系,建立了各自的研究基地,开展了各种学术培训和咨询工作。帮助社区培训了一批家庭教育骨干。2004年完成了《服刑家庭子女与孤儿行为问题的预防及其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矫治的措施和方法研究》等一批研究课题,提出了家庭教育研究指导的重点是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关键是更新观念,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子女观、亲子观、家长观、育人观、家庭观及评价观,才能实现家庭教育的现代化和科学化等观点。

回顾几年来的工作,我们取得了一点点成绩。今后我们将针对家庭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围绕“双合格”活动,对什么是合格家长、什么是合格人才以及“双合格”活动的内容、方法、途径进行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为提高中国家庭教育理论水平,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贡献。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