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外来学生家庭教育指导模式

17年前 [05-06 18:31 周日]
2006年4月18日 作者:上海山西中学

一.背景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流动与发展成为加速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农村人口从经济不发达地区向城镇等发达地区流动。据国家统计局200210月公布一项统计表明,我国流动人口已超过1.2亿人。在全国流动人口中,跨省流动人口4242万人,占35%。在跨省流动人口中,主要流出地是咱皖汀赣豫鄂,其中四川16.67%,安徽10.2%,湖南10.2%,江西8.7%,河南8.7%,湖北6.6%,六省流出人口占全国的59.3%。全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入地是广东35.5%,浙江8.7%,上海7.4%,江苏6%,北京5.8%,福建5.1%,六省市流入人口占全国跨省流动人口的68.5%

以上海为例,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上海已有流动人口387.11万,  从事各项工作的有284.28万人。其中居住上海半年以上的有305.74万人,居住五年以上的有70.17万人。去年初调查时,上海流动人口已达498万其中民工就占80%。外来流动人口在个别城郊发展性区域的比例甚至超过了常住人口,长宁区新泾镇的10平方公里区域内,本地居民不足1万,而外来常住人口却达3万(19984月)。流动人口的大量涌现是城市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普遍现象。换句话说,流动人口(主要指外来民工潮)已经成为上海常住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流动人口进入城市解放了农村的劳动力,同时也弥补了城市功能性的不足,对城市的发展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可以说,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发展是城市历史发展的必然和自身需求发展的必然。

流动人口在满足生存的需要和生活发展的同时,为家乡的建设和农村面貌的改变起了至关重要作用。而这些正是推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实现的,其实流动人口已经越来越从工作上、生活上以至文化上融入所在的城市了。因而人们从观念上开始接纳、认同他们。他们也理应得到政府和人民的重视,理应与当地的城里人一样享受同等、公平、公正的权利。关注流动人口问题就是关注农民问题,弹头势群体问题,其实质量改造问题。2004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见》,把“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增加外出务工收入”作为意见之一,为流动人口就业环境有了综合保证。

目前几乎所有城市都已经对流动人口(又称外来人员)的户籍、工作、住房、教育等方面的政策开了绿灯,开始把他们的生存问题等纳入城市的发展规划中。从(外来人口)流动人口的发展情况来看,突出的问题是子女教育问题。《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法》又规定公民有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权利。早在1996年,国家教委就颁发了《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办法(试行)》,着眼异地管理确保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权得到落实。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外来人口子女教育“以流入地区政策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有有关规定,各级行政部门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不合理收费,广州市走在全国前列,明确规定:今后在城市中小学就学的农民工子女,负担的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将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不再收取借读费、择校费或要求农民工捐资助学及摊派其他费用。(新化社3·25日消息,广州日报3·26A8)早在19982月上海就制定了《上海市外来人口中适龄儿童就学暂行办法》等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早已得到有效解决。但如何为流动人口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缩小因城乡家庭结构,家庭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使之在城市的阳光下共享场街优质地教育资源,让流动人口及其子女健康地生活,我们政治家很多事情要做。其中流动人口教育是无法回避的。

流动人口伴随着城市化发展的需要特别社会经济的变革而产生,随着我国流动人口政策的不断完善,只要有大量富余劳动人存在(据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称,目前我们农业实际需要的劳动力约为1.7亿人,农村劳动力就业任务非常艰巨。)流动人口大规模进城现象短期内不会消失。特别是“在国家进一步取消地区间劳动力流动限制而鼓励农民进城就业的政策引导下,外省劳动力(流动人口)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规模肯定还将继续扩大。流动人口进城务工消化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收入的同时,更”为城市创造了财富,提供了税收“以及”满足了城市发展需求等多种目的,他们早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华网04.2.12)。但是,由于流动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工作大多处于不稳定状态,是城市的边缘人,他们不仅要随巨大的经济和生存压力,而且还要经受陌生社会环境,不同生活方式以至文化价值观念等精神的考验,尽管这并不影响他们对下一代的期望,但给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子女的身心、思想认知、智力能力,学业成绩,道德水平、人际交往等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使外来学生的教育问题变得复杂和特殊了。这种“特殊”和“复杂”,使得外来学生的民主、公平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其思想行为、道德素质、文化素养成偏离健康发展的轨道。

如前所述,流动人口已经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融为一体,关联着城市居民的整体素质,影响城市功能调整的进程。增强对外来人口的服务意识,提高外来子女的教育质量,促进外来人口与城市人口的角色认同,营造多元开放的生活学习工作氛围,对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提升城镇居民乃至国民整体素质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外来子女生存与发展的质量与上海的人口   市民整体素质、社会稳定密切相关,上海作为一个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应该为自身的形象,服务全国营造良好教育氛围。

二.外来学生家庭教育现状及问题的提出。

有资料显示,到2002年末,上海外来人口中约有32万应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其中进入公办学校就读的有12.3万,在民工子弟学校读书的有19.7万人。(周扬《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将获“市民待遇”hattp//www.Ccrw.org.cn  2004.1.17》。今年上海出台的《关于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适龄子女义务教育的若干意见(试行)》针对上海民工子女的就学现状提出“两个为主”的原则,即“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由流入地的区县政府管理为主,在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就学为主,”并将把公办学校针对民工子女收取的赞助费和借读费都取消,以体现“同等待遇”。可以预计的是外来务工者纳入上海市人口基数,纳入结算管理与服务,真正融入城市,成为城市的产业工人不会太遥远。

我校地处三区交界的城乡结合部——彭浦镇,是上海城市功能改造的人口导入区。全镇8.7万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达3万占34.5%。近年来,上海本地生源短减,使得各类学校有能力接纳外来学生,按照我区对外来务工子女“平等接纳,就近入学”的原则,本地区二千余名适龄儿童全部进入就近学校学习。从前年开始,外来学生来校就读人数逐年增加,目前,仅预备年级外来学生人数就占本年级总人数的59.6%,全校外来学生达232人,占我校学生总人数的32.69%,而且还有增加趋势,外来学生日益成为我校教育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来学生的介入打破学校原有生源结构情况,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而这些正打上了外来学生家庭以及家庭教育的烙印。随着外来学生教育的深入,我们感到单纯从学校加强对外来学生的教育解决其发生的问题已力不从心,要对这批未成年人   ,非加强家庭联系,指导家庭教育不可!

20034月,通过与家长、学生、老师的家访、访谈,对外来学生基本情况了解基础上,我们设计了家庭基本情况,家庭教育与学生发展情况两方面问卷。我们选取本校外来学生相对集中的预备年级和初一年级8个班的外来学生家庭为研究对象,选取有效样卷91份,通过问卷回收整理统计,得到外来学生家庭以及家庭教育的基本情况:

(一)外来学生家庭基本情况

    通过问卷的分析,可以粗略地看出外来学生家庭的特点:(1)外来学生家长年龄集中在30~45岁,平均年龄38.5岁;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大多数为初中;占61.6%,高中占31.7%,大学1.2%,小学与文盲占5.5%。(2)大多来自农村或全国的山村以及经济相对滞后的城镇。主要集中在福建31%,江苏24%,安徽19%,浙江为6%,其他为20%,以地缘为中心群居或散居为典型特征。(3)外来人口多从事个体经营或私营业主,占62%,主要从事建筑材料、装饰装修,店铺经营、运输服务性行业。大部分家庭每月可支配收入为2000元左右,少数家庭已经买房,生活较为富裕,极个别家庭(占3.4%)因经济不稳定,居无定所,甚至难以应付家庭与子女教育的开支。(4)从家庭结构上看,外来学生家庭较为稳定,双亲家庭达98%,单亲家庭只占2%,单亲家庭明显低于本地居民,比较突出的是家庭子女多,有56名家庭有2——3个孩子,最多的达5个,而且男孩比女孩多,男52%48%,男性多出女性4个百分点,且在非独生子女家庭中,最小孩子一般都是男孩,这表明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在外来家庭中存在一定市场,个别家庭甚至还特别严重。

(二)外来学生家庭教育现状与问题。

外来学生家庭有不同于上海本地学生家庭的特点,这是由外来人口的结构组成、文化教育程序、职业状况以及生活背景等决定的,势必给外来学生家庭教育带来相应的影响,通过表  调查显示表现为:(1)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不高。据调查,大多数家长带子女到务工所在地读书的主要原因依次为:让孩子留在身边,能与其生活方便;孩子留在老家坎照看;因为孩子想来上海读书才来。(2)父亲对孩子教育影响大是多数家庭教育的表现。调查表明,50%以上的家庭认为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母亲,占30%。外来人口几乎都是以男性的谋生开始的,继而带来家庭生活,从经济关系上看,大多数外来子女家庭教育中父亲的支配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至少从多子女、男孩多这一层面上可以得到证实。且绝大多数是男主外,女主内,往往是母亲文化程度不高,没有能力对孩子实施有效的教育,家庭中父亲说了算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但由于父亲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迫于工作的压力,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个体经营打工上,根本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从客观上形成了家庭教育的“真空带”。77%家长认为影响孩子成长的主要因素是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以及老师(排序),家庭特别是家长的作用几乎完全给削弱了。这不能不说是家庭教育的误区。从实际情况来看,包括2类家庭:一类是对孩子有要求,主观想教,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类是对孩子没什么要求,只是请学校托管,孩子只听老师的为由敷衍其事。尽管如此,还是近30%的家长认为自身的教育地子女有着重要的影响。(4)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比较关心,家庭教育的目的单一。被调查者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是最关心的,占65%,其次才是“思想品德”,占37%,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个性特长”、“心理素质”、“交往能力”等等关注较少。相联系的是家长心目中“好孩子”的首选标准是“学习成绩好”,占83%。在这种思想指导下,86%左右的家长希望孩子将来能考上大学,其中73%的家长希望子女能考上重点大学。希望孩子出人头地,成龙成凤而改换门庭,直至光宗耀祖骈实现他们没有实现的理想,完成他们的梦。外来父母对子女的高期望正是家庭教育中的一个显著特征。(5)以“检查作业”、“查看考试内容”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由于家庭教育追求的是为了上大学,家庭教育的内容较为单一枯燥,几近100%的家长不约而同地选择“检查作业”、“帮助辅导作业”,而77%的选择“讲道理,”指导做人,说明教会学生学会做人正日益成为外来学生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6)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当,自身的行为有待提高,调查表明,习惯说教批评,责备或打骂体罚形式进行教育的占667%,用“沟通”、“交谈”、“表扬”等民主激励,情感等方法占34%,做出榜样教育占19%。专横型、冷酷型教育方式仍旧占据外来学生家庭教育的主流。这种简单粗鲁方式不仅不能说明学生,还可能引发冲穿梭,造成心理上的负担,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严重的还会导致人格障碍。令人感到欣喜的是,一些文明的、科学的方法正受到重视。这有利于改善家庭教育的不良状况。

外来学生家庭在上海平均有10年以上的居住史,受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人的自我意识从自然经济模式下自我封闭的地域圈子里走了出来,外来家庭遭遇经济发展,体验社会的开放,感受时代洗礼,磨砺自我意志,其家庭教育或多或少地浸润了城市文化的影响,外来学生的家庭教育也逐步开始也必将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专制走向民主,从落后走向先进,从愚昧走向科学。通过调查,我们感到这种开放的影响还比较小,还不够深。由于外来家庭有大群居于分散的特点,以地缘为纽带的外来人口由于种种原因还保留着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严重影响甚至阻碍了在上海已经生活多年,接受城市教育多年的外来子女的健康和谐发展,更制约了学校教育乃至城市人文环境的进一步提升。外来学生追求公平优质现代教育,和谐发展自我要做新城市人的要求与落后的外来子女家庭教育之间的矛盾在大都市显得日益突出。根源:一是作为城市边缘人的外来人口,经常处于  与生存的压力之中,寻找属于自我社会角色的意识几乎冲淡了家庭角色,使自己忽略了应有的家庭教育责任;二是外来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只忙着掐钱,除无暇关照教育孩子之外,缺乏一定教养能力也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三是部分外来家长居住条件和环境较差,缺乏良好的教育文化设施与氛围。四是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自身的影响力不够,还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来引导并指导外来地父母的家庭教育。五是外来学生家庭居住地的社会环境混乱复杂,客观上削弱了家庭教育的影响,致使外来学生经不住诱惑,家庭教育前功尽弃。

与非外来学生相比而言,外来学生家庭教育还是个薄弱环节,应在新的环境新的时期接受现代教育的挑战,主动转变观念,改变教育方法,特别是通过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三.外来学生家庭教育指导的再认识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只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和谐协调统一了,教育才有可能发挥其最大的育人效益,使人获得全面充分自由的发展。因此,“家庭教育是同样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家庭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市教科院李洪曾语)。由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一个人一生中必须长时间参与相伴见证与成长的群体,家庭给予人特别是青少年生活能力的培养、情感的安抚,社会知识的灌输,社会规范的熏陶,为他们的个性发展提供最重要、最真实的基础,教育是孩子依靠和成长的摇篮,是与社会相沟通的纽带和重要环节。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初的也是最深远的,家长的素质(包括家庭教育观念、教养态度、教育能力等)直接影响和关系到未成年人和区域人才素质的培养,家长的行为也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同时,家庭的稳定与社区、社会的稳定密切关联,家庭的文明程度和家庭成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区的文明和国民素质的高低。

《中葆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随着人员流动加大,一些家庭   了对子女的教育,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尤其独生子女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给未成年人教育带来新的问题。的确,由于外来人口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有相当多的家庭家庭教育出现了真空,或者无人管,或者管不了,至使外来未成年人问题有加速上升趋势。外来子女就读问题的解决,外来子女与本地学生同读一校,同坐一班,也使得外来学生家庭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手段等与城市学校时代要求有很不适应的地方。加强家庭教育,特别是外来学生家庭教育的指导,提高外来学生家长的教学育人的素质,营造未成年人成长学习的良好环境,离不开学校主渠道教育的推动作用。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首先要抓指导者队伍,抓指导对象,而抓指导者队伍和指导对象(家长)首先是学校发展特别是师资发展观和家长对家长对家庭教育认识的提事以及教育观念的转变与创新,更要重视抓家长弄清责任感、行为习惯与自身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抓活动培训指导,主要着眼于情感沟通,与家教问题解决精要学会用科学方法教育子女。外来学生家庭教育指导是管理者、指导者、家长、孩子双和双向互动过程,能推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协同发展,各方共同提高。

坚持外来学生家庭教育模式指导源自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外,更有现代教育发展迫切要求。一方面,外来子女就学问题解决后,需要在共享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同时,与城市子女同样获得均   优质的发展机会,主客观上他们都要求实现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整合融合,为自己的发展创造先机;一方面,外来子女的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是新时代教育社会化、民主化、终身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追求。第三,日益城市化的外来学生家庭也有关心孩子健康,求得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需要。外来家庭在适应改革与发民的社会变革中诞生、延续,必然要感受到时代新观念、新思想、新风尚、新道德新文化,尤其是重要的新的教育观念。在知识爆炸、信息发展迅猛和市场经济改革大潮中,外来家庭感受到人才竞争和  价值取向对下一代社会化进程的影响,外来家长理应会与时俱进地引导孩子如何适应社会,做一个适应时代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