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家庭礼仪教育的行动研究

17年前 [05-05 20:31 周六]
立项书点击:http://www.sjxx.sjedu.cn/xingweiguifan/jiaxiaohudong/06shijiatingjiaoyuketishenqingshu.htm

项目负责人:殷海强
 
松江区泗泾小学
 
本项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我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精神财富。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凝集起来的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疑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良好的礼仪修养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讲文明、重礼貌、和善待人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

近年来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西方国家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社会上一些人诚信缺失、道德失范、自私自利、极端个人主义的不良现象、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一些有害信息,对未成年道德成长造成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2004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和发表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中央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道德实践活动,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使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意见》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中要求,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

2010年上海即将召开世博会,是检阅上海城市建设成果的良好时机,也是展示市民精神风貌的关键时刻,同时围绕落实《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宣传以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宗旨,以“百万家庭学礼仪”为契机,在全校家庭中开展礼仪教育。

    礼仪教育的过程就是礼仪习惯的养成过程,也就是社会的个体化再到个体的社会化的过程。其实质是要把一个具有自然属性的个体的人培养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社会的人。而作为个体的人降临人世步入社会,首先接触到的就是父母,就是家庭。就教育而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从小生活在家庭里,受到最初的、往往也是最有影响的启蒙教育。他们在家庭中生活和活动,经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形成各种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其中有好的,也有坏的。这对他们以后的发展,产生着极大的影响。

分析我们学校,是一所郊区农村小学,学生家庭的基本特点是:父母的文化层次较低;父母长时间在工厂上班,早出晚归,与孩子接触的时间很少,一定数量是爷爷奶奶带养,对孩子较宠爱,往往忽视孩子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教育。加之近年来外来打工者越来越多,他们的文明程度、文明意识普遍较低,这种氛围也给学生带来很多不良影响。再说,现在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心日子,学生的思想素质差,具体表现在惟我独尊,以我为中心,在家中缺少礼教,对长辈不够尊重,不能谦让他人,不关心、理解父母。在群体活动中,不愿与人打招呼,课间在教学楼奔跑、吵闹等。

因此,如何加强家庭礼仪教育,使之与学校形成合力,这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健康发展,尤其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我们选择此课题作为我们研究的对象。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