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案例: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九)

17年前 [03-11 20:07 周日]
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障碍及其矫正
    西昌市第三小学 刘万侯
  
  我在十多年的教书生涯中发现,学习困难的学生并不都是智力障碍,绝大多数是心理障碍造成的。心理障碍是影响他们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学习困难学生长期的学习失败的遭遇使得他们在学习技能、学习动机与态度及人格适应等方面产生诸多障碍与困扰,这不仅仅使他们摆脱不了学习困境,而且还影响他们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和谐发展。因此,消除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障碍,是我们转变后进学生的关键。
  怎样消除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障碍呢?芽我认为除了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相应的对策,改善其心理状况外,还必须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成绩差,主要是长期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形成的,往往同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情感态度,行为习惯密切相关。表现在学习习惯差、急性、懒散、拖沓、破罐子破摔。从问题上看是学业不良,学习习惯差,从本质上看则是人格障碍。所以,我们要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健康人格的辅导,帮助引导他们树立对事物,对生活的正确态度。
  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障碍不只是知识和能力的问题,人的心理是知、情、行三者的有机结合。我们在进行心里辅导时就要从人格的整体着眼,不搞“单打一”,顾及学生的知识障碍,情感障碍和行为障碍。通过教师的辅导使学生的知识、情感和行为协调发展,从而从根本上消除障碍。例如:我所教的学生中夏映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低年级起,他就被老师、同学视为“差生”,学习成绩较差,身上还有一些恶习,懒散、好斗、拖沓、无上进心。我从四年级接手后,发现他并不存在智力障碍,是可以转化的。学习上我对他低要求,主要看他的进步,情感上多疏导,同他谈心,让同学同他交朋友。行为上多作引导,树立他的集体感和荣誉感。一年后,他进步了,心理上基本健康,学习成绩大有提高。
  弗兰克·戈布尔指出:学校教育促进学生发展,最终应让他们获得三种知识:一是实际体验,二是理论知识,三是对自己的认识,对自己的理解。前两种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得到,第三种必须通过心理辅导,尤其是学习困难学生,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正确评价,更需要教师对其进行辅导。具体做法是:让学习困难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给予他们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为他们设置“跳起来摘桃子”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亲身体验通过自己的努力后获得成功的感觉。在集体活动中多给予关照,多给一些机会,让他们在全班同学面前“表现”。逐步引导他们同全班同学融洽相处,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成功感、荣誉感。有了自信心,他们就会努力学习,积极思考问题,学业成绩也就会不断提高,从而克服学习障碍。
  消除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障碍除了学校、教师要做大量的心理辅导工作外,还要动员家长配合,关心子女。特别是父母言传身教,切不可当着孩子的面批评指责学校和教师,如果这样会造成子女不满学校和教师的心理,增加了子女适应学校教育的困难。要尽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争取街道办事处、居委会、派出所的大力支持,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尽量不让社会上的不良东西影响学生,不同学校争教育的阵地。
  心理辅导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我们在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时候,就要紧紧围绕与学生成长与发展有关的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掌握一定的心理调控技能和学习技能,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志向、特长、兴趣、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他们就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如何进行小学生的心理卫生指导
    西昌市第三小学 王建萍
  
  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因此,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应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
  一、教师要认识自我,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
  有心理学者作过专项调查,每100个教师中有48位有心理健康问题,其中12位有严重的心理障碍。
  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智者、能者、权威者,教师的心理障碍不仅困扰教师,使之出现烦躁不安,郁抑,失眠,血压升高,机能混乱等,对学生也会造成极大的负影响。在应试指挥棒挥舞下,学生的学习成绩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学生的分数直接与老师的奖金、晋级、职称挂钩,老师查缺补漏,废寝忘食室不断地翻花样增长学生见识,一切都以考试为目的,以考试为中心,将育人为目的基础教育沦为一种工具化,技术化的乏味训练,老师过份地强调分数,有的几乎变得有点神精质,分数是评选“三好学生”的首要条件,安排座位按分数,一旦学生疏忽,大意失荆州,成绩下降,老师则大发雷霆,或请家长检讨一番,或是讥讽,挖苦,责骂甚至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使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人格受到严重伤害,充满挫败感,觉得前途渺茫,没有盼头,没有希望,产生恐惧,焦虑甚至自杀,报上也经常有这方面的报道。
  由于家庭、事业等方面的影响,教师也会出现情绪障碍,交往上的困扰,竞争带来的焦虑,而这妨碍其工作效率的障碍没有被部分老师意识到,更谈不上去调控去作治疗,如果老师把自己的不满情绪带进课堂,就会造成紧张,恐怖的氛围,那还谈得上什么效果呢?芽
  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自身文化道德修养,热爱自己的学生,彻底改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绝不能采用满堂灌,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受者而从研究教法中解脱出来,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再以知识的传授者自居,而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指导者,让学生轻松,愉快,自觉地去获取知识。全面、公正地去评价每一个学生、发挥他们的特长,不能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
  如果遇上各种不愉快的事,出现消极情绪要善于控制,调节,用理智驾驭情感,千万不能将不良情绪带进教室,迁怒到学生身上,正确对待自己面临的困境,带给学生的永远是微笑。
  二、注意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卫生指导,培养自我接受能力
  在我国,早就有专家对小学生作过调查,有各种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相当大,近年来,我省也作过相关的研究,证明小学生有心理问题的呈上升趋势,主要表现在学习,行为,情绪等方面,这和应试教育,只追求片面的升学率有关,学生承受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压力,超负荷地运作,身心倍受摧残。这一严重问题引起了国家教育部,社会和学校的关注,去年党中央下发了关于中小学生减负的紧急通知,使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学习更多更广的知识,有利于小学生的能力培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也给教育带来一系列复杂的问题。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他们整个心理发展处于幼稚和不稳定的时期,对外界的影响都有不同程度的伤害,造成心理和行为的不良反映,引发心理障碍,产生焦虑失落感,少数还会走上犯罪道路。
  所以,教师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增进其心理健康有重要的作用,对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短期的适度的要求和奋斗目标,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到有奔头,老师要从关心和热爱的角度出发,推心置腹地和他们相处,谈心、理解他们,用自己的言行去做他们的表率,用自己的宽容和慈母般的爱去感化他们,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不能急于求成,简单粗暴甚至嫌弃,而要认真分析其原因,帮助他们树立学习和克服困难的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遇到的困难(包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和战胜困难的能力。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自我接受能力,一个能接受家庭,学校及自己所处的环境,他就没有显著的自卑心理,就能正确地对待一切,在一次校级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不少老师惊呼,很多成绩好的学生竟忘了做人的品质,一种腐败性的东西在他们身上滋长,无法接受挫折,逃避一切与学习(指书本)无关的活动,嫉妒学习成绩超过自己的同学,和大多数同学不能友好相处,不愿和家长老师沟通,不愿受任何人摆布,反之,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或因家庭中父母离异缺乏家庭温暖的学生,过份地自卑,进学校只是为了应付,混日子,把自己的不满和怨气一古脑地发泄在电子游戏室里,而且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对老师、家长和同学有一种敌对态度。
  小学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最基本阶段。教师就要正确地引导学生了解认识自已及自己所处的环境,知道有的现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变,有的是无法改变的,应该正确对待,找出自己的缺点和优点,分析自己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让他们懂得用自己具体的实际行动,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争得别人的理解与尊重,而且一定会成功。
  三、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著名的医学心理教授丁瓒曾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
  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是建立良好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教师常听到家长说,这孩子不知咋的,一回到家脾气就大了,一问到有关在学校的情况就显得不耐烦,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学校建有校级家长委员会,班级家长委员会,经常召集会员反映有代表性的问题,各班也召开不定期的家长会,教师每学期至少普访家长一次,并作详细的家访记录。与家长达成共识,让家长对孩子的思想、品行、生活、学习,身体等方面给予真诚的关系和公正的评价,对孩子不能过份溺爱百般迁就或一味批评。
  
采用激励手段,调动“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西昌市第三小学 张光琴
  
  教育学家告诉我们:学生有比较强的自尊心。荣誉感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激励、表扬为主,对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因为激励能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能促进学生自激自励,互激互励,不断地去追求成功,去感受成功的喜悦,通过激励、表扬手段,去肯定孩子的优点、长处。
  西方心理学家近年来特别强调成就动机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激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所以,激励是孩子们不断追求成功的“金钥匙”。更能调动“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
  所谓“问题学生”传统称谓“差生、”“后进生”,具体说就是指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期望要求相悖,经常给家庭,学校带来麻烦的学生。其实后进只是一种现象,并非实质,“后进生”一般自制力差,学习上有一定困难,难免会产生厌学情绪。在教学工作中,我还发现这些“问题学生”的学习成绩差,并不是因为脑袋笨,也不是不用功,而是被自卑、胆怯、焦虑、恐惧等过重的心理负担压垮了,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们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在成功面前总是选择放弃,从而无法体验成功的喜悦,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心理负担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甚至会严重妨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教师的失误也会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有的老师不能正确对待“问题学生,不去积极帮助他们分析后进的原因,而是一味的训斥、指责,甚至讽刺挖苦,这样做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还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使他们自卑感越来越强,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
  在工作中,我们对这些“问题学生”,先找他们谈心,因为后进生和先进生都渴望进步。帮助他们分析落后的原因,商量对策,给他们更多的爱心、关心、信心。克服自卑,真诚地向他们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美词去打动他们,感化他们,启发他们,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奋起直追,痛改前非,找到他们准确的定位,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予激励,加以引导,多给他们创造展示才能的机会,让他们从中得到锻炼,看到自身的价值,找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位置,多与同学交往,开展“一帮一”活动,在班内创设平等、和谐的气氛,他们就会从失败中走出来,去感受成功的喜悦。如:我班学生黄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学习成绩差又经常不做家庭作业,每次老师问她,总是一句话“忘在家里了”。我多次找她谈心,才了解到她不做作业的主要原因是贪玩好耍,家庭缺乏督促,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帮助她分析学习始终上不去的原因,不是她脑子笨,主要是太贪玩,又缺乏家庭督促,没有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所以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学习成绩也就差,让她认识到做作业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的过程,并鼓励她按时完成作业。另外,我还采取特别的方式进行教育,只要完成部分作业,我就鼓励她,并与她商量,下次能不能多做一道。经过这样反复的鼓励、启发、诱导,不断增加题量,她完成作业一次比一次强。每当她有进步时我总对她说:“你真行,进步真大?选比老师想像的都还要好。”同时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商讨对孩子的教育。让黄某同学找到了自己在学习中的位置,看到了自身的价值,学习成绩从不及格跃到了八十多分。
  心理学告诉我们:经常受到赞扬的学生有较强的自信心,在学习中就能较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必须减轻“问题学生”的心理负担,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他们,发挥他们的潜力,使这些孩子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创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使他们的心理能健康发展。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爱,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作为老师,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
  
塑造孩子的健康人格
  西昌市第三小学 冉章慧
  
  健康的人格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所谓人格是指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等。健康的人格就是孩子的健康心理品质,健康的性格、健康的兴趣能力。人格的发展目标,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就在于形成那些人格素质所蕴含的,相对稳定的品质,主要有自尊心、责任感、正义感、美感等,人格是独立的,人只有充分体现其独立人格才能体现自己的存在,社会才能显示出巨大的创造力;只有每个人都充分体现个性,才能表现社会的共性,个性越丰富,共性越多样。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少年儿童的个性发展产生了诸多影响。双休日和家庭作业的减少,使少年儿童有更多的时间、机会接触社会,孩子的个性发展的条件和环境越来越多样化,也造成了孩子个性差异的不断加大,家庭经济和家庭关系的多样化,对孩子个性差异也产生着影响,面对今天孩子人格发展的多样化,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探索,重视孩子个性的形成和发展,重视孩子的特长培养,塑造孩子的健康人格。
  一、正面诱导,塑造孩子的健康人格
  孩子们虽然有各自的个性,但因他们的年龄特点所决定,仍然有一定的共性。因此我们要善于正面诱导,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孩子从小就有一颗爱心,从小学会善于为他人着想,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培养孩子的自强意识,陶行知先生说过:“新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养成自主、自立、自强”的共和国民。面对世界范围综合国力和人才的激烈竞争,现代中国人就是要从小培养自强意识,人的思想支配行动,自强既是一种精神欲求和精神力量,也是一种脚踏实地的行为和具有一定意志的习惯。努力向上,积极进取,勤奋劳动,坚持不懈的动机,态度和行动的总和,是建立的自立、自理、自行基础上的一种意识。
  二、在班队活动中塑造孩子的健康人格
  儿童的天性都喜爱活动,在活动中儿童的情绪高涨。易于接受各种信息,通过活动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教育效果可谓事半功倍。因此,我们必须注重班队活动中情感的激发,通过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受到熏陶,受到教育,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
  其次在班队活动中培养孩子的个性。班队活动是孩子们自己的活动,孩子们是活动的主人,充分利用班队活动培养他们各自的个性,发挥他们的特长,展示他们的聪明才智,在一个集体中,有的孩子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有的孩子能歌善舞;有的孩子能写会画,有的性格开朗、活泼大方。作为教师平时要认真观察每个孩子,发现他们各自的个性,为他们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良好的个性是共性的基础,同时,个性在共性中得到完善。
  三、根据个性差异,做好转化工作,塑造孩子的健康人格
  一个集体中,有好、中、差,甚至有落伍的孩子。如何转化落伍的孩子,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仍然是我们教师的一大责任。如:有些孩子不爱学习,行为习惯差;有的孩子胆小在集体活动中显得不够积极,我们要通过观察,抓住特点进行分析,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引导他们认识自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激励他们积极进取,大胆表现自己,让孩子的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
  总之,孩子的健康人格是在学校、家长、社会的共同教育下,逐步完善和形成的。为了塑造孩子的健康人格,我们要从小抓起,从点滴的小事抓起,为孩子的健康人格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为孩子的健康人格发展服务,塑造孩子的健康人格。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