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案例: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二)

17年前 [03-11 19:56 周日]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个案研究实例
西昌市第三小学 孙国祥
  
  个案姓名:杨洪(化名)
    性别:男  民族:汉族
  出生年月:1988年6月12日
  一、问题行为简述
  1.该生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观察情况
  该生是在10岁时,为普及初等教育被学校动员中途到校插一年级读书的。他性格孤僻,不爱说话,爱打骂同学,逃学,爱和社会上未读书的街娃耍。曾有偷盗行为,学习差,考试从未及格过。但是他劳动积极,老师指定他带领学生劳动,完成任务好。
  2.该生母亲反映的情况
  在家他不喜欢说话,有事也闷在心里。爱在外面惹事,如打伤别人,弄坏别人的东西,借别人的钱等。经常有人找我告状,我为他也赔过不少钱。他不愿呆在家里,一有空便出去,伙同一些染黄头发的娃娃耍,甚至夜不归宿。有时能帮家里做一些家务事。
  3.和该生个别谈话发现的情况
  (1)自卑感重。父母吸毒、离婚、贩毒、劳改,从小寄养在舅父家。感到孤独,受欺侮,被人看不起。无童年欢乐,羡慕父母双全的同学。有自尊心、倔强,有时用打骂同学发泄怒气。
  (2)学习差,成绩跟不上,不愿学。
  (3)母亲劳改回来一年多,生活上有改变,但学习上管不到他。
  二、资料收集
  (一)个案生活背景
  1.家庭关系
  父亲:在服刑劳改,37岁(离婚)。
  母亲:个体经营者,34岁(离婚)前年劳改释放回来。
  该生:14岁,小学四年级学生,现随母生活。
  2.家庭经济状况
  其母释放回来时,先依兄生活,后干个体经营,用绞肉机为顾客加工肉,经济一般。
  3.家庭教育态度
  前随舅父生活时,放任不管。母回来后,感到对不起儿子,而溺爱,在遇该生在外惹祸时要打骂。
  4.兴趣爱好:喜欢滑冰、打电游。
  5.生活简史:该生本有一个很幸福的家庭,他的父母原来都是很精明能干的人,做生意赚了10多万元,家庭和睦,生活幸福。可是好景不长,父母双双染上毒瘾,不能自拔。不久就变得一贫如洗,常吵嘴打架,最后离婚了,法院判他随母生活。他母亲因吸毒两次进戒毒所,后因贩零包毒品被判刑三年,前年底才释放回家。其父也因吸毒、贩毒、偷盗、抢劫“三进宫”(三次劳改)至今还在监狱服刑。他从小就在其舅父家生活,成天过着受岐视、冷眼、唾弃、饱一顿、饿一顿的生活,直到10岁才被学校动员入学。由于缺乏家庭温暖,养成性格孤僻、自卑内向、自由散漫、欺小凌弱、逃学、偷窃等坏习惯,学习差,考试成绩经常是十几、二十几分。
  (二)社交生活
  1.懂得感情,对关心他的老师喜欢接近,心里有话愿跟老师谈。
  2.在班上年龄大,个头大,有一定威力,不少学生怕他,听他指挥。
  3.爱和一些未读书,有劣迹的街娃伙起玩耍,有时夜不归宿。
  三、个案分析
  (一)幼年生活
  该生仅三岁,父母离婚,随母生活,父亲从末管过他。但母吸毒,先后两次戒毒,后又贩毒被判劳改,生活无着落。该生被舅父收养,常遭舅母嫌弃、辱骂,饱暖无人过问。无童年欢乐,总想发泄自己的怨恨。
  (二)家庭生活
  1.父母吸毒、离婚、犯罪,无家庭温暖。
  2.寄人篱下,被歧视,平时少言少语,同表弟表妹相比,无平等可言。在家中被舅母安排做很多家务事,稍不如意,便遭辱骂。
  3.有空隙,不愿呆在家里,总想往外跑,找“同病相怜”的伙伴玩。
  4.母亲释放回来,无房住,只得住在舅舅家,先是靠贩小菜卖,后买了一绞肉机,在市场上为顾客绞肉加工,但早出晚归,母对他疼爱,但无多时间管他。
  三、学校生活
  该生在学校中由于个子大,无人敢欺负他,但无要好的同学,自己的怨气有时借故发泄在小同学身上。
  由于未读书过,10岁时一年级下期中途被动员插班,功课和成绩差。
  喜欢当学生干部,指挥别人。
  四、个案指导设想
  1.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来指导“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的研究活动。
  2.通过调查了解其基本情况。
  3.和该生“结对子”,交“知心朋友”。采用谈心、同玩乐、辅导学习、排忧解难建立感情,让该生信任在其宽松的氛围中得以倾谈,从中发现问题的所在,帮助该生自我解决问题。
  4.诚恳相待家长,通过家访,全面了解家庭环境,商讨对该生教育相互配合的意见。
  5.与班主任和其他科任老师交换帮辅意见,了解该生在校生活的情况,并通过其它的同学对该生作进一步了解。让他承担班上的一些工作。
  6.发挥其特长,培养和锻炼其工作能力。
    向村组干部邻居了解其校外的表现及所交往朋友的情况,发动干部群众共同关心该生的成长。
  五、个案指导成果
  (一)个人方面
  1.通过交朋友、谈心,尊重、信任、鼓励他,给他讲童第周积极进取的故事。有进步就表扬他,并向家长报喜。组织单亲家庭孩子、家长、课题组老师一起开展“热爱生活”联谊活动。送生日蛋糕,祝他生日快乐,使他感动得流泪。当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分清是非,公正平等予以解决。当他被校外朋友邀约外出逃学时,协助家长寻找,数次上门做家长工作。回来后多次找他摆谈,消除顾虑,做好班主任和同学的工作,欢迎回到班上学习。使他对帮辅老师感到信任。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愿意改正。但有时有反复。
  2.发挥他有一定组织能力的特长,同班主任一起做同学工作,选他当劳动委员。他工作认真负责,能起带头作用,多次受到表扬。在学校运动会上,他夺得了二个金牌,一个银牌的好成绩,大家祝贺他,学习他,使他自卑感减少了,自信心增强了,感到“我能行!”。
  3.学习也有提高。数学从原来一直考二、三十分提高到及格,甚至有时还能考到80多分;语文从原来只考几分、十几分现在能考到三四十分,最高考到58分,虽然未考及格,也算进步大了。
  4.打架欺负小同学、偷窃的毛病,基本克服了,但有时经不住校外朋友的邀约和诱惑仍有逃学的现象。
  (二)家庭方面
  1.其母由于吸毒、贩毒,犯罪几年不在家,孩子交舅父母代养,造成儿子心灵创伤,无人照管,放任自流,深感自疚。通过摆谈,一个幸福的家庭就由于染上毒瘾,而被毁了,认识到毒品的危害,表示为了儿子决不再吸毒。
  2.指出这几年来对不起孩子,光疼爱是不行的,而要在思想品德上严格要求,多关心他,要教他学好。在学习上要督促辅导,尽力为他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在生活上多关心,注意孩子的营养。有了错误,说服教育,不能体罚。其母亲对帮辅老师的意见接受,并表示尽力做好。
  3.其母已新找一个爱人,结婚成家。这后爸对他很关心,喜欢他,也使帮辅老师放心。但新家离现在就读的学校远,要求将其转学,学校同意。六、结论
  1.单亲孩子由于心灵过早地体验到不幸的滋味,心灵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心理会存在一定障碍。特别像杨洪父母犯罪,寄人篱下,缺乏家庭温暖,对这类孩子更要关心,耐心疏导。他们既自卑,又很自尊,切不可用“笨”、“坏”等字眼去刺伤他们,更不能用他们不幸的家庭损伤他们的自尊。即使父母犯罪,他们是无辜的,要鼓励他们振作起来,面对现实,自强不息,活得更好。自尊心是人的心理中最敏感的角落,要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树立起信心,相信自己“我能行”,不怕困难和挫折。
  2.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单亲孩子得到家庭的爱是残缺的,羡慕周围双亲孩子被众多的爱包围着,渴望能得到更多的爱。所以帮辅老师要以真挚的爱心去对待他们。尊重是情感交流的钥匙,要以诚恳、尊重、平等、信任的心去同他们谈心,同情理解他们,和他们在思想和情感上交流,发动老师同学关心、帮助、信任他们,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特长,提供他们显示才华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温暖、信任、愉快。即使有反复,也要能理解和有耐心,对他们多些亲近,多些理解,多些信任,多些宽容,多些鼓励,也会“金石为开”。用师爱、同学情填补家庭爱的残缺。杨洪的转变和进步证明了“爱”的力量。
  3.对于单亲孩子的家庭要勤访,多联系。多向家长讲孩子的进步和长处,对存在的问题,交换意见时注意方式和策略,有利于孩子认识提高和改正错误。用都是教育者的平等身份同家长沟通和商讨教育孩子方法。让家长明确作为父或母的责任,多为孩子着想,减少单亲带来的负面影响,配合学校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要使家长认识到对子女放任不管是违法,是罪过,不配为人之父母。启发家长的良知,为子女作表率。杨洪因家庭迁居转学了,要求家长进一步关心他,巩固和发扬已取得的成果,让孩子健康成长。帮辅老师今后仍要加强联系,继续追踪研究。
  4.加强禁毒的宣传教育和打击力度。所在学校地处吸毒的重灾区。就说杨洪的爸爸是五弟兄,全都吸毒,妈妈是三姐弟,就有二人吸毒,杨洪原本幸福的家就是毁于毒品。学生在背街小巷也能见到吸毒场面,孩子们处于这样的环境,十分危险,也令人十分担忧,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加强对学生进行禁毒宣传教育,也呼吁社会力量增强措施,保护青少年不受毒害。
  5.由于市场经济发展,人的价值观念改变,单亲家庭成上升趋势。单亲家庭子女成为社会中的一个群体,其心理障碍显得较为突出,存在问题不少。其中部分青少年由于家庭放任不管或粗暴教育,或是学校教育不当,加上社会上不健康影视文艺作品不良影响,游戏厅、录象厅、OK厅的诱惑、腐蚀,极少数坏人的教唆,干了一些不道德、违法、甚至犯罪之事。给社会带来危害,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不容忽视。为解决这一问题,单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为他们创设健康环境,引导他们走出不幸的圈子,茁壮成长。

对单亲子女小刚学习动机的矫正
    西昌市第三小学 邓薇鸥
  
  我接手过学校中的一个组合性班级,经过几天的接触,我观察到班上的调皮生是小刚。这孩子当时刚满11岁,是个小个子,胖胖的小圆脸上嵌着一对灵光四射,却又爱四处乱转的大眼睛,说起话来,小嘴一咧,总是笑嘻嘻的,还真是个讨人喜欢的小机灵鬼。可这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
  我作为他的班主任,与他接触时间有一段后,就为他的调皮深感头疼了。他上课不专心,东搞西摸,特别爱说话,而且一说就伤人,经常不是把小气的同学气哭,就是把管他的,但最不与他计较的班干部也气哭,有时还在课堂上与任副科的年轻女老师对峙着,闹得我不得不随时为他解决问题。不仅这样,他还自认为聪明,课堂作业不好好完成,家庭作业呢,经常是时有时无,更急人的是他还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旷课。当你问他时,他马上笑嘻嘻地认错,并保证再也不犯。可不出一天,他的毛病又上来了。哎?选真让人是防不胜防,难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呀。可想而知,有这样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能好得了吗?芽因此,他在学校中真是“大名鼎鼎”的令所教老师既“头疼”,又惋惜的一个孩子。记得我刚接手这个班以后,有一位老师听说我要教他,开玩笑似的对我说:“邓老师,你耐心最好,如果他改了,我在手板心上煎鱼给你吃。”我笑了笑,显得轻松地对他说:“那我争取吃到你的煎鱼。”
  就这样,我除了全面抓班务工作外,就把工作重点放在小刚同学身上,通过在学校细致地观察,去家访深入地了解和与他随时随地地交谈之中,我渐渐地把握到了小刚心底的一些东西。
  一、分析
  我是以学习心理中的学习动机入手对小刚的学习态度加以分析的。动机是使人参加积极主动行为的心理学基础。一般认为,它由个体体内的内驱力导发,并在个体体内由婴儿期的初级心理动机转化为幼儿期的高级心理动机。这种转化是伴随年龄的逐渐增长,大脑的逐渐健全,对外界事物的认识逐渐增多而进行的。转化中大脑由对个体行为控制不了多少而到对个体行为控制较多的状态,这在脑内动机的成长中是一个良性的发展。而由动机中演化出来的学习动机则对孩子的发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学习动机是形成学习态度的重要基础。具有正确学习态度的孩子,其动机向学习对象方面的发展是主动的,深刻的;并不具备正确学习态度的孩子,其动机向学习对象方面的发展是被动的、强制的。被动的学习动机使孩子对学习不可能抱有持久的兴趣,并不能向更深层次的学习意志发生转化。
  我从对小刚同学前几年学习成绩的查阅和实际了解中,发现他过去学习成绩不错,甚至90分以上也不少见,并且上课好表现自己,积极回答问题,口齿伶俐,反应较快。表明这孩子在学习中动机能量强烈,这是好事,但不持久,易转化。所谓动机能量强烈,指该孩子体内内驱力强大,并可被大脑充分调动起来向着心理方面发生转化,转化为不随意心理性动机力量潜伏于脑海内,一经碰撞便会迅猛地爆发出来,形成不可阻挡的燎原之势,强烈地要求去外化(外化指该孩子体内内驱力导致的能量经大脑作用后沿着生理及心理的轨迹达到耗散及导入脑内物质信息结合的力量)自己。但这种外化并不是在以意识为基础之上形成的良性思维外化,而是以脑内思维萌芽,情绪萌芽等诸种深层次心理因素为基础而形成的单纯性杂乱外化。外化的目的不是与内化物结合,使思维步入正轨,趋于发展,而是使自己体内淤积的动机性能量通过大脑作用后的心理性动机达到外化,以耗散能量为其目的,带有某种发泄的性质。从而使得小刚的心理停留于幼小年龄中的动机陷坑内。
  小刚一方面学习动机表现为不正规的强烈,另一方面他的学习动机分配上又长期超过了机体允许的极限,形成了一对矛盾。动机极限是指该孩子体内所有不同性质动机的能量总和与他产生的兴趣之间的一个比例。用动机/兴趣来做表达,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及简单统计,当动机数字在50/100以上时,则表明该孩子的动机力量尚可以进行正向挖掘;当动机数字小于30/100或等于30/100时,则表明该孩子的动机受到了某种压抑。(在表达这个比例时,一般兴趣数字取100)通过曾教过他的老师反映,我得知他过去不是这样调皮不好学习的,是从他父母离异,又在社会上结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以后,才变成这个样子的。而且有一次我在与他谈心时说:“既然你认为父母离异使你失去了学习兴趣,变成了这样不好。那你就该改改,好好地学,别辜负你的聪明。”可他明确地对我说:“我就是不要学好,这样才会让他们感到对不起我。”我听了,一阵心疼,又一阵心凉,他才11岁呀,由于父母的离异,交友的不慎,使得他的学习动机不仅处于被动状态,而且越演越烈,甚至是不正确的状态了。在动机/兴趣比中,主动动机为正数,被动动机为负数。由于他的身心已受挫伤,认知能力又不能使他正确面对不幸,便使得他在动机/兴趣比中的动机数字极度减少。所以,当小刚主动动机处于较小状态,被动动机不仅处于较大状态,而且处于不正常状态,反而压抑了主动动机时,他在动机分配问题上便处于极限状态,并且这种动机分配状况在不撤销被动动机的状态下很难使动机进入正常发展,被动动机则处在了弥散的状态下,严重地干扰了学习动机。
  该孩子由于主动动机得不到较好的发挥,一方面掩盖了他的童贞,另一方面心理又经常处于被动动机的支配下,心理发展便有了某种扭曲的表现。从具体状况上分析,小刚每天睡眠10小时,上课6小时,课外活动(包括补课)2小时,吃饭2小时,自由支配时间(应该包括完成家庭作业时间)4小时。这样一来,他没有心思(时间)用于学习,那他的心思(时间)也得有用处呀,除了耗散于那些缺点以外,据我了解,也是他亲口告之,他心里常想着其他班的女生,而且是这个沾不上边,又盯着那个,有时晚饭后还约人家,或打电话找人家,闹得别人也安不下心学习(那女孩曾写过几次条子给我,她的外婆也找我说过,希望不受其干扰)。要不就是碗一放就出去耍了,找哪些人耍?芽主要是社会上一些没读书的,比自己大的,甚至有时彻夜不归。第二天上课就打瞌睡,老师问及原因就找同学作假证。因此。他的被动动机支配的行为占据了剩余时间,甚至是学习时间的大部分,被动动机就长时间压抑着小刚尚未成熟的心理,仅有的童贞又使得他抓紧一切时间来使自己的不成熟主动动机求得杂乱的外化。从而就使他的学习动机处于动机泛化的状态(F动机泛化指动机处于极易转化,不恒定的情况,是幼稚动机的表现),不能使学习动机形成强有力的思维化力量,不能对由学习所导致的目的物质发生有力的冲击,也不能把自己的天赋能量用到以对学习目的物质冲刺中去,从而使学习动机力量处于散在的状态,该散在的状态又由深层心理中的一些因素(思维的萌芽,情绪的较原始状态)主导处在了大脑不能够严格作用自己的状况下,以散在的形式外化出来,导致该孩子学习不专心,搞小动作,爱说话等缺点的产生。
  动机泛化使孩子对动机对象并不明确(所谓动机对象指动机在外化表现中与动机指向物发生的内外化结合过程中的内化物)。对象本是以客观形态存在于自然中的(初级对象),但对象要化为思维的可应用物,则必须在对全体有诱惑的状态下,沿着神经向内化时又与体内外化着的动机因素发生结合,并在结合中经思维化为可应用的思维因素。该孩子则由于动机泛化的影响,对与动机对象发生的内外化结合处在了较为松散的状态下,使得该孩子的动机因素在外化过程中一会儿与该物发生结合, 一会儿又与它物发生结合,处在了不恒定的境地中,并未使结合达到更为深刻地思维化状态,故使小刚处在了动机对象并不明确的情态中。由此导致的兴趣物不固定也使其兴趣泛化,一会儿对A物发生兴趣,转眼又对B物发生兴趣,瞬间又对C物产生了兴趣。兴趣广泛但并无一个可供支持其兴趣向意志力方面发生转化的基点,使该孩子一天仅知道把剩余精力耗散于外,稍有空闲便四处疯跑。确实,他非常好动,整天都是脚不停,手不住,也常惹事,还特别爱踢足球,谈起世界球星来,是滔滔不绝,要谈班上那个同学的“轶事”也是津津乐道,不过说相声他也挺不错,面对摄像机他还是口若悬河。但是,的确是难以找到恒定的兴趣,并向好的方向发展。
  从与小刚其母(他由其父管理,但其父从未管过,交由其爷、后奶,还有一个吸毒的小爸管)、其爷、后奶和其小爸的交谈中,得知他的教育是除了学校给他的之外,就没有了。家里面的任何人都爱他,但都只给他一样东西——钱。所以,他的衣兜里是从不缺钱。在他们的认为之中,是觉得钱就可以弥补小刚失去的东西(父母爱、善良、诚实、童年等)。因此,他一回家就是放任自流,而学校教育又没能使他有根本上的认知提高。所以,他的动机发育过程并未处在良好的状态下,因而又导致了他说谎、旷课、抽烟、夜不归宿、分心于不切合年龄的幻想中等道德信念方面的问题。由上而看,动机的发育过程在个人脑中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
  类动机阶段:类动机阶段指孩子在大约18个月前所特有的由体内内驱力导致的该孩子的心理动机萌芽状态。该动机并无明确的对象可供其达到在动机外化中与之相结合,即内化物与外化因素还处在了相互并无严格关系的状态中,从而使得孩子的动作表现以无意识动机居多,成年人对其并不完全理解。动机此刻则完全适合于主体内驱力经大脑作用后的初级动机外化。在教育上可给予孩子一些强制性的要求。如美国把孩子绑在椅子上让其自己吃饭等逆向教育手段,使孩子树立动机的主动发育过程。而小刚幼儿时在家,由于全家人视他为三代单传之根,则处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状况。
  状态动机阶段:该动机大约相当于孩子从18个月到了3岁这个阶段。孩子大脑的渐趋成熟与内化物的增多使其动机外化与内化物的结合达到了状态性的阶段。所谓状态性指孩子虽然并未达到与内化物自主结合的阶段,但已与内化物达成了某种结合,如孩子无意识的模仿成人行为,无意识的进行一些类似劳动的行为。从而使自己处在了动机外化因素与内化物主动和被动结合交替作用中。从小刚之母那里了解到,小刚父亲抽烟,整日沉醉于舞厅之中,这就使得孩子在模仿之中发生了偏差,并无大量有益的因素对其产生内化,使该孩子走上健康的道路。
  意识动机阶段:该类动机指孩子在3岁以后具有的动机阶段,又可以被划分为若干个层次。指该孩子初步具备了对对象的明确意识,其行为也处在了意识因素对其加以调节的状态,即该孩子的行为渐渐被大脑所控制。动机力量的外化在大脑作用下有了明确的指向物,行为也具有了某种对象准确性。但小刚在该阶段中,由于前两个阶段潜伏着发育并不健全的因素,即使在父母离异之前没明显表现出来,但一旦外界因素发生了变化,这些沉积的认知弱点就逐渐钻了出来,并很快占了上峰。因而使其处在了淡化之中,对对象并无一个明确的指向。
  二、讨论
  通过对小刚上述动机问题的分析,我陷入了久久地思考之中。小刚的动机表现为单向动机。所谓单向动机指该类动机并未与内化物达成良好的结合,并在结合中发生思维性深化,而仅以倾泻为主。在体内淤积内驱力能量较大时,能量经过大脑作用转化为动机的外化力量。这又存在着初级心理性外化力量和高级心理性外化力量。初级心理性外化力量指由初级动机导发的诸多生理性行为的发生,如无意识奔跑及无意识行为的产生,此属大脑作用后能量的外溢。高级心理化外化力量则指由动机导发的心理行为的产生及心理性潜质的储备。一般在心理性行为的产生中应有一个明确的对象物,动机在心理性外化时与对象物的内化中共同形成了对对象物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去谈由好奇转向求知等等诸种兴趣不同层次的表现。小刚的学习动机则属于强烈外化性动机,并且其中生理性外化力量过强,内化因素对其动机加以结合的力量并不大。学习则主要是使孩子对若干对象物进行内化性学习,并在内外化之中去展开思考,在对学习过程深化中达到对对象物浓厚的兴趣,导致兴趣在自身的演变中达到层次的深化,最后凝结为学习意志力。单纯的强烈外化性动机则是很难达到这一点,它把对象物的是A是B置于了不管的状态,不论对A和B都能产生强烈的兴趣,但该兴趣又维持不久,可以说瞬间即逝。小刚在得到一件喜爱之物时兴趣盎然,并且非要得到,但要不了多久就厌了。孩子的动机虽然在没有强大力量的支配下,对对象物的兴趣不能维持太久,但对此类动机的纵容,实质上是处在了纵容对孩子单向动机的状态中。确实,由于小刚已深知家中任何人都只是满足他,而不会具体管他。所以,他的单向动机占了优势,阻碍了他学习动机的形成。
  要使小刚的单向动机向双向动机发生转化(双向动机指在动机和兴趣间形成了一种良好地发育状态,动机促成了兴趣,兴趣又诱发了动机,二者处在健康发育的状态下),促使学习对象作为一个明确的对象物对小刚的心理也产生强烈的内化,并在内化中与其发习意志,从而找到学习动机,自觉学习。
  三、矫正
  理论上的矫正探索往往导引了实际上的矫正过程,对小刚的缺点只有在理论上首先对其有了一种正确地认识,才能在矫正的实际行为中找到有效的方法。我对小刚同学的学习动机矫正采用了下列办法:
  1.根据其动机外化强烈的状态,只要一有机会就安排适当的工作给他,特别是体育、文艺方面的工作,使他发挥自己在能力上优秀的方面,对其内在强烈外化的动机加以了自身技巧性的调整。
  2.利用校园环境(悬挂的中外伟人、名人),对他讲述其奋斗史,以此激励他强烈的学习兴趣,并请他回答一些适当的问题,以利让他自悟。
  3.让他与我一同家访,了解同学的家境,与他的相对比,使他认识到自己并不是最不幸的人,不该自暴自弃,放任自流,同时也让他懂得该学会关心同学,而不是随意欺负、影响。
  4.与其家庭密切配合,采用互签字法,督促完成家庭作业,少与社会上的人交往,并使其家中对他发的钱有所节制,为小刚的学习动机向主动动机方面发生转化,提供契机。
  5.有意识地让小刚做一些稍难的题,以此来更进一步地激发其学习的内在欲望,并发挥其天赋较好的特长。
  6.对小刚的优点给予及时表扬。而缺点,在课堂上的尽量以体态语言暗示其改之;课外则多引导他提高认识,培养其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7.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寓教于乐,使其发挥表演才能,也引导其强烈的外化向正确的内化方向发展,从中促进其学习兴趣更为深化。
  8.注意结合学生实际,适时改变教学方法,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对小刚同学尤其强调启发性,使其动机能量处于了与学习对象的强烈结合态,一方面不压抑其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又使其步入到正规化学习的境地中来,充分调动起他学习的主动性。
  功夫不负有心人。小刚同学终于比较圆满地毕业了,现就读于某中学。但关键却在于,小刚端正了学习的态度,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意志初步培养起来了。

孩子的“性格表现的两面性”应引起重视
    西昌市第三小学 虞艾萍
  
  一、个案基本资料
  张小强(化名)9岁  性别:男
    民族:汉族  小学三年级
  张小强出生于农民家庭,家庭条件一般,父母都在养奶牛,父亲老实忠厚,不善言语,母亲精明能干,性格开朗,母亲嫌弃他的父亲太本份,成不了大器,所以就离异了。离异后孩子随母,由于母亲要喂奶牛,又带着孩子,家离学校较远,中午孩子不能回家,只能到父亲家去吃午饭,所以母亲与孩子的沟通较少。
  二、问题行为概述
  1.张小强刚进一年级时特别爱哭,遇事无主见、不合群,自信心差,特别爱出手打架。
  2.上课特别爱玩玩具,做作业动作太慢,上课从不回答问题。从不参加班上的一切活动,连一年一度的扫墓、秋游都不愿参加。
  3.较为严重的是,这孩子表现出明显的“性格表现的两面性”即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具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表现行为。这是儿童心理被扭曲的一种表现,这孩子在学校里非常喜欢打人骂人,可是他的父母却一点也不相信,认为是老师搞错了,因为这孩子在家里非常胆小怕事,根本不可能出手打人。
  三、分析与诊断
  根据张小强的行为表现及家庭背景,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该生的主要问题是失落孤独心理和自我表现的心理。
  所谓失落孤独,就是感到自己非常孤独,感到自己处处不如别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张小强原来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里,有爷爷、奶奶、伯父、伯母、父母、堂哥的疼爱。父母离异后,只有母子俩人相依为命,母亲又忙于生计,平时只过问一下他的学习,其它方面,对他的关心就比较少,所以这孩子感到非常孤独、非常失落。由于他感到失落孤独,所以他非常喜欢得到别人的爱、别人的关心、别人的爱护。这样他就随时要引起别人的注意。在家里,为了讨得妈妈的喜欢,表现得非常听话、懂事。一出家门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就惹事生非、打架骂人,使其别人知道张小强的存在,天长日久,就形成了明显的“性格表现的两面性”。
  四、辅导过程
  对该生的辅导采取行为调整与认知调整相结合,教师指导和集体帮助相结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进行的综合指导方法。
  1.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心理疏导
  根据张小强的实际情况,我利用课余时间找他谈心,了解他的心事,平时多关心他、帮助他,逐步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帮助他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在与他的交谈过程中,发现这孩子非常依恋以前的家庭生活,他非常不喜欢现在这种孤单的生活,他非常希望得到父母的爱,希望能和父母一起生活。
  2.鼓励班上的同学与他多交往,在学习、生活上多关心、帮助他,鼓励他多参加班上的集体活动,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爱心的大家庭里。
  3.让家长到学校来同孩子一起活动,我们学校开展的“单亲家庭联谊会”、“同乐会”就邀请张小强的母亲来参加,只要有这些机会,尽量让孩子和家长都来参加。通过参加这些活动,使家长和孩子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受到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需要理解,需要帮助,人间自有真情在。
  4.多鼓励表扬,增强自信心
  这孩子虽然胆小,做事动作慢,但他做事认真,字写得工整,于是我就抓住他这一优点,在班上经常表扬他,并让同学们向他学习,在课堂上积极鼓励他举手回答问题,并及时加以肯定。
  5.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互相配合,我多次进行家访与家长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并明确地向他的父母指出,这孩子现在的这种“性格表现的两面性”完全是由于家庭造成的,因为孩子爱他的父母,双方都不想失去,但又怕引起父母的误会,所以他就双方讨好,博得父母的欢心,造成孩子人前人后,家里家外的性格完全不一样,希望家长能够配合进行教育,多了解孩子心里的一些想法,多与孩子沟通。同时帮助家长分析他们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同时向他们表明了孩子的想法,孩子希望有一个阖美温暖的家,孩子需要父母的爱。
  五、结果反馈
  通过两年多的努力,这孩子的父母真的重归于好,三口之家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张小强现在各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性格开朗多了,上课能积极主动回答问题,积极参加班上的一切活动,关心班集体,朋友也明显增多,特别明显的是,这孩子自信心增强了。2002年11月是一年一度的彝族新年,为了给这两位彝族孩子过一个快乐的新年,我们班搞了一个主题班会“同彝族同学过新年”,活动形式多样,让孩子们自愿上台来表演节目,全班59名孩子都非常紧张,都害怕第一个上台。出乎我的意料,张小强第一个上台来了,他的精彩表演博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看见充满自信,活力的张小强,我感到非常欣慰。
  六、小结和建议
  1.张小强的变化过程,学生的心理辅导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我们应给予高度的重视。
  2.作为一名小学生,心理尚未发育成熟,对身边的事情存在一些偏激的看法和行为是在所难免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发现,热情帮助,引导他们,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3.张小强的心理问题是受多种因素影响造成的,应调动学校、家庭、集体等多方面的力量,多管齐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4.今后在教育孩子时,老师和家长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对孩子要有耐心和信心,对孩子们要求不要过高,不要急于求成,平时多花一些时间与孩子在一起谈一谈话,外出游一游,多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使孩子感到家长和老师的关心与爱护,进而产生良好的心理。
  
单亲家庭学生认知疗法与设定计划相结合的心理辅导案例
    西昌市第三小学 马永林
  
  一、个案描述
  学生冯某,男,12岁,是个单亲家庭孩子,现在读小学五年级。该生家住西昌市渔市街,父亲张某是上门女婿,该生随母姓。家中经济大权自该生母亲生病去世后转移到奶奶手中,奶奶对孙儿疼爱倍至,但无力管教,奶奶去世前又把房产转到该生名下,该生依仗自己是遗产的继承人,吵闹时竟要求父亲“滚出家门”。家里显得脏乱,父亲常外出,生活杂乱无章。该生常与调皮捣蛋的孩子混在一起,经常发生矛盾,不是他把别人打伤,就是别人把他弄伤。班集体活动时,该生常常忘了做准备,拖拉且爱擅自行动,缺乏集体荣誉感。该生常常迟到、旷课,不完成家庭作业,学习成绩较差。
  经过分析,确认冯某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内部情绪方面:由于母亲及奶奶在世时的溺爱而产生优越感,后来家庭的变故又导致了失落感、自卑感、焦虑感。认知结构错位,分不清对与错,有敌视家庭和社会的倾向。
  外部行为习惯方面:脏乱、懒散、脾气暴躁、好斗、不愿受约束,学习习惯差。
  确定了冯某的主要问题后,我决定综合使用认知疗法和设定计划对该生进行辅导。首先使用设定计划改变该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调动各方面的因素帮助该生。其次利用认知疗法改变该生错误的认知结构,改变他对己、对人、对事的看法。
  首先使用设定计划对冯某进行辅导。先进行家访,争取该生父亲的配合,告诉他要想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行为。我与其父共同制定了一个短期计划,一开始让其父把家里收拾干净,把孩子清洗、梳理整洁;接着在一定范围内约束孩子的行为;然后每天检查、督促孩子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我在学校里也加强对该生的辅导,对其偶尔表现出的遵守纪律和完成作业的情况及时鼓励,对其懒散、不完成作业的情况及时督促。一段时间后让该生自己清理个人卫生,自己定时完成作业,把约束变为自觉的行动。
  其次,对冯某进行认知疗法方面的辅导。一方面是帮助他改变对家庭的看法:妈妈和奶奶去世是不得己的事情,任何人都无法改变,这不是她们的错;爸爸也有自己的难处,他要挣钱维持家庭生活、供自己上学啊……促使冯某面对现实,认识到家庭和父亲对自己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帮助他改变对自己和社会的看法。不与调皮捣蛋的孩子混在一起,便可少些打架斗殴的事。其实周围人对你并无恶意:在学校能做到遵守纪律、努力学习;在校外能和人友好相处、互相帮助,那么就能发现一个新的天地。应该努力改变自己,善于吸取教训,把缺点一个个改正,努力奋发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前程……帮助冯某认识到只有自己努力去适应社会,从焦虑自卑中走出来,才能分清是非,辨明前进的方向。
  二、效果分析
  通过对单亲家庭学生冯某认知疗法与设定计划相结合的心理辅导案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设定计划法在一定时期内有效地改变了冯某的不良行为习惯,该生由懒散变得主动,遵纪守法自觉性也有所提高。
  2.设定计划法融洽了冯某的家庭关系,部分地改变了周围人与环境对该生的影响,让该生在支配时间上养成良好习惯,动手能力方面也逐渐提高。
  3.认知疗法在改变冯某错误的认知结构方面有良好的作用。该生对家庭、社会和自己的看法有所改变,犯了错误时开始反省自己。该生多次在日记中流露出自我反省的意思,对是非的判断逐渐明确,不再敌视家庭和社会。
  4.综合起来看,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辅导采用了设定计划与认知疗法综合使用的效果较好:冯某对人、对事、对己的看法、观念想法都有了一定的转变。他在家能与父亲谈笑风生,在校能积极思考问题、完成作业,与别的孩子打架斗殴的概率大大降低,养成一定的自觉学习、做事的习惯。
  三、理论依据
  设定计划是依据心理咨询中的行为疗法所派生出的心理辅导法。行为治疗的基本假设是,个体的不良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个体可以通过学习消除那些习得的不良行为。行为疗法的原理认为,只要给予适当的奖励或处罚,就可消除不适应的行为,也可建立所需要的新行为。
  行为疗法不在乎咨询者的过去,也不追究不良行为问题的来源,而是把着眼点放在要更改或消除的行为上,研究如何有系统地按程度给予咨询者奖罚,使他们产生行为上的更改,由此产生治疗效果。
  认知疗法是心理咨询中比较常用的方法,其主要原理认为,凡是情绪或行为反应,均与其认知有连带关系。一个人对人、对己、对事的看法、观念或想法,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心情与行为。因此在咨询过程中只要进行认知上的纠正或更改,便可以连带地改善其情绪或行为。
  认知疗法的着眼点是通过改变咨询者对己、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或改善他们所呈现的心理问题。
  
对一个“内向”学生的个案研究
  西昌市第三小学 徐开祥
  
  一、案例概况
  笔者在“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组所帮辅的对象中,有一名性格内向的学生。在小学性格内向的学生应该说还是比较多,不足为怪。他们一般不会出纪律问题,不会招惹是非,也就不会给老师添麻烦。但是在单亲家庭子女中为什么性格内向的孩子比正常家庭的数量偏多,这个问题值得探讨。
  据该生的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反映:该生胆小,性格内向不喜欢与别人交谈,老师提问从不发言。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似懂非懂,一知半解,又不敢问老师和同学,做作业困难。学习成绩属于中等偏下,稍不留神,还有可能成为全班倒数第一。见到老师从不打招呼,最多只是淡淡一笑。在班上也只和关系较好的几个同学交往,很少和其他人交往。既不优秀,也无不良表现。在班级中既不能引起老师注意,也很少引起同学关注,给人一种“有她不多、无她不少”的感觉。
  与该生个别谈话发现,该生不善于语言表达,而是用摇头点头来表示。并总是表现出若有所思,心事重重的样子。
  该生的母亲反映:孩子贪玩,学习自觉性差。家庭作业经常要家长督促,懒散,很少自觉帮母亲做事,自己能做的事也要依靠家长。不太讲卫生,衣服脏了也不洗,手和脸经常是黑的。
  二、分析
  该生幼年时父母经常争吵,精神上受到刺激。父母离婚后,法院将其判给父亲抚养,但其父无固定工作又好酗酒,根本无法照管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所以一直随母亲生活。离婚后母亲被赶出家门,只有租房居住。其父又经常不能按时给付孩子的教育费、生活费。为了让孩子能跟完整家庭的子女一样地学习和生活,其母除了在村办旅馆上班外还到处找活干。承包土地种蔬菜,一有空闲还要到市场上贩菜卖,异常辛苦。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或与孩子交流。孩子放学回家基本上无人照管。
  该生虽然不太引人注意,但她还是非常想表现自己。她喜欢跳舞和上体育课。课外活动一直参加舞蹈兴趣小组训练。班级、学校的许多活动都想参加,只是老师和同学对她都不太重视,使其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特长得不到展示更说不上得到发展。
  三、对策
  综上所述,该生性格内向孤僻。主要是家庭问题造成的。其母虽然在生活上十分关心、倍加呵护,但教育上重视不够,缺少正确的方法。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对这类学生不太关注也有一定的因素。
  因此,要使这一类学生得到转变:第一要通过调查访问,个别谈话,了解基本情况。第二要多与家长联系,提出建议,尽量多挤出时间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需要(包括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兴趣爱好、人际关系等。第三要与班主任及科任教师交换辅导意见。对类似的学生,如何给予更多的关注,帮助他们树立起不断向上的自信心、进取心。使他们也能象优秀学生和“问题”学生一样更多地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爱,多给他们提供一些展示自我,获得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多一些成功的喜悦,逐步变得乐观开朗。
  四、效果与注意
  1.因为该生不属于问题学生,只是学习成绩较差、性格内向孤僻,不太爱整洁。通过班主任、科任老师及辅导老师的帮助,经常给予关注,提供一些展示自我的机会。该生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转变,在课堂上较过去爱争取发言,见到老师能轻声招呼,性格也开朗了许多。
  2.在教育过程中应避免在本人面前提及“单亲家庭”这一敏感话题,以免强化这方面的意识,造成人为的心理压力。
  3.应与任课老师多交流,加强对语、数学科的辅导。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
  
关注从“心”开始——单亲家庭子女教育个案
  西昌市第三小学 刘和姝
  
  接任王××班级的数学教学时,他们刚跨入三年级。第一天上课,在全班同学对新老师的到来显出好奇、高兴的神情中,王××一张漠然、毫无生气的脸上那双眼睛中深深的不安和忧虑显得如此与众不同而让我心悸。是什么原因让如此幼小的孩子表现出与年龄极不相称的神情呢?芽有着这种心理经历的孩子肯定是孤独和忧伤的。我想走近这个排斥别人的孩子。
  王××是个不易让人接近的男孩,从前任老师那里我得知在他读学前班时父母关系恶化,经常吵闹,王××被当作夫妻之间互相攻击对方的武器。父母离异后,母亲撇下他走了,王××与父亲生活在一起,但是父亲对他态度粗暴,动辄打骂,学校里,一些调皮的孩子也取笑他,时间一长,王××养成了孤僻,不愿与人相处,对人敌视的性格。想着王××那双孤独、迷茫、漠然的眼睛,我的心被震憾了,不能让他为家庭的变故背上沉重的十字架而失去本该是快乐的童年生活。我想,只要多给他关心和帮助,多给他一份爱,让他感到来自他人的温暖,那么,他一定会重新找到快乐的。
  一、无痕的关爱是打开心锁的钥匙
  王××这种家庭背景的孩子往往敏感而自尊,如果很直接地关心反而会适得其反。于是在教学中我比较注意在不经意中给予他较多的关注,让他有种被人重视的感受。
  例如:在上课时只要他比较认真,我就会说:“有些同学不认真听讲了,来,大家看看王××,他这时听讲可专心了。”于是王××坐得更直了。其它同学投向他的目光,让他有种自豪感。
  但是,他依然孤僻,依然不搭理别人,通过观察我发现,其实他很愿意跟同学玩,但是长期的压抑和自卑心理使他把自己封闭起来。要改变这一状况,让王××感觉到来自集体的温暖是很重要的。于是在一次活动课自由组合小组之前,我先不提王××的名字而给全班讲了他的不幸遭遇,班上的同学都纷纷叹息,表示自己一定会帮助他。此时,我说:“咱们班的王××就是刚才老师说的那个孩子。他经历了那么多不快乐的事,还这么坚强,但我发现你们不怎么跟他玩,甚至有的同学还取笑他呢?选”同学们此时都争着要跟他做朋友,有的说以后要帮助他学习,有的说要跟他一起游戏,还有的开始诚恳地对王××说:今后我们再也不取笑你了。这次活动课上,王××成了班上同学的焦点,他也因为同学的友好而激动得脸红红的,我趁机问他:“王××,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想说点什么呢?芽”王××想了一下小声说:“我想谢谢大家。”我含笑着鼓励他说大声点,于是,他站起来,面向全班同学大声地说:“谢谢你们。”立刻,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也被孩子的纯真深深地感动了。我对他们说:“孩子们,我在课堂上是你们的老师,在课后是你们的朋友,只要你们愿意,都可以把自己的不快告诉我,我会尽量帮助你们的。”全班孩子都说:“好”。王××也使劲地点了点头。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王××渐渐地融入了班集体,在课内外,他不再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而是表现出积极的参与状态。
  二、细心关怀、及时疏导王××的不良情绪
  王××的情绪时有反复,一天早晨他到校很晚,而且头发零乱,无精打采的,下课后,我走到他身边说:“王××,还没吃早饭吧?选”他点了点头,我拉着他的手到小卖部去为他买了份早餐,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样子我的心里难受极了,我对他说:“等一会儿回教室去认真上课,中午我们再聊聊天好吗?芽”他此时已恢复了精神,边走向教室边说好。
  中午,王××告诉我说他爸爸咋夜喝醉了,吐了一地,他只得照顾爸爸,今天早晨也没人叫他起床,因此迟到了,早饭也没吃。我对他说:“王××,哪天我去跟你父亲好好谈谈,你是一个小男子汉,不要因为这一点小事就觉得自己很可怜。其实这没什么,因为老师会帮助你,同学们也很关心你,以后你再碰到类似的情况,可以去找你的叔叔,让他来照顾你父亲,你呢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王××若有所思的点着头。我接着说:“老师讲一个故事给你听(王××好奇的望着我)。有一个小男孩跟你差不多,在他五岁时,父母均死于一场车祸,他跟着姑姑一起生活。但是他很坚强,学习很努力,回家后就帮着姑姑做事,还经常帮助同学,由于他成绩好,又乐于助人,因此,连续几年都被评为市三好生,他就是你认识的小刚哥哥。”王××说:“老师,我知道他的事情。”
  我说:“以后,你也象小刚哥哥一样,好不好。”王××坚定地说:“好,我会努力的。”
  三、耐心辅导,树立自信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王××变得比过去开朗多了,但是他在学习上缺乏自信心,从不敢举手回答问题,一被抽问,他便面红耳赤不知所云,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要彻底转化他,就必须针对他的学习障碍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辅导活动,树立起他肯定能学好的自信心。
  为集中他的注意力,上课时我常常注意提醒他专心听讲,并且跟他约定:如果他能回答的问题,他就举左手,不能回答的问题就举右手。”当他举右手时我不抽他,而是在全班表扬他敢于举手回答问题,其它同学看他的眼光也多了一些支持,少了一些轻视,而当他举左手并回答正确时,我就让其他同学鼓掌激励他。渐渐地,他上课能自觉地专心听讲了。成绩也从当初的四五十分到现在的六、七十分。一次,在单元测验中他第一次得了90分,我特别在全班对他进行了表扬并把他过去的成绩与现在进行了对比,同时也强调这是班上同学对他关怀和友爱的结果,那天的课堂呈现出了友好和谐、愉快的氛围。
  在后来的学习中,王××表现出了热爱学习,关心集体的精神状态。想着他那双曾经孤独、忧郁的眼睛变得明亮和快乐了,我由衷地感到欣慰。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西昌市第三小学 孙国祥

  近年来,在学校教育中,有少部分学生,存在着比较突出的不良表现,如逃学、偷盗、剐钱、欺小凌弱、打架斗殴、外宿不归……通过家访了解,这些学生大多数来自于不健全的家庭。他们有的是因父母离异、判刑、死亡、失踪或寄养等特殊的生活环境,造成玩世不恭、品行不良的恶习,给学校教育带来较多的问题。据我们去年对全校1093名小学生家庭调查,属父母离婚的家庭学生有60人,父或母死亡的家庭学生有28人,父或母违法犯罪被判刑、劳教的家庭学生有6人,母亲被拐卖或失踪的家庭学生有6人,寄养在亲戚家中的学生有3人,合计103人,占全校学生的9.1%。其中学习差的有33人,表现差的有13人。从家庭教育看,属放任不管或粗暴型教育的家庭学生就有41人,占全校单亲家庭学生的40%。有一个学生,父母离婚,母改嫁出走,随父生活。但父与一吸毒女同居,对儿子的学习、生活很少管,稍不遂意就打骂,其奶奶要想管也无能力。该生对其父行为很反感,也很抵触,混日子,对什么事抱无所谓态度。经常逃学、打架、欺负小同学,搜小同学身上的钱。在课堂上故意捣乱、恶作剧,弄得班上不安宁,老师拿他头痛。有个学生的母亲经常遭父毒打,忍受不了而离婚,该生判归父养。而其父好吃懒做,成天在外赌钱,任随他饱一顿饿一顿。经常遭父打骂,不敢回家。母要将他接过去管,其父又不准。所以也是经常逃学,在社会上同一些街娃伙起偷东西、看录像、在外野歇。他曾发誓说过他长大后要把父亲杀掉。还有一个学生因违反纪律,一老师当着全班学生说他:“你再这样下去不改,将来就会像你父亲那样去劳改”。从此后,他对这老师教的课不听,作业不做,还经常逃学……。对于这些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是学校教育中值得探索的一个新课题。
  为此,我校特组建“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组,其成员由党支部书记、校长、副校长、班主任、思品课教师等10人组成,聘请州教科所、市教科培训中心四位专家为顾问。
  本实验课题目标是“以邓小平教育理论,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和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是小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为指针,开展对单亲家庭子女调查研究和开展法制、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探索教育对策,总结推广成功经验,促进单亲家庭子女健康成长。”
  为搞好课题研究,课题组狠抓教育理论学习。通过学习提高认识,用科学理论指导课题实验。单亲家庭子女在他们年幼的心灵中过早地体验到“不幸”的滋味,心灵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心理都会存在一定障碍。要能正确疏导他们,减少和排除心理障碍,就得用心理教育理论来指导。
根据课题三年实施方案,我们首先对全体单亲家庭学生开展调查(走访、问卷、谈话调查),摸清其家庭情况(家庭人员、单亲原因、家庭经济生活状况、家长的文化程度、职业状况、休闲活动、教育方式、对子女学习态度、家庭是否和睦情况等)。学生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兴趣爱好、有心事向谁说、最知心的朋友、在班级里心情愉快程度、喜欢什么、反感什么),老师的教育行为(在班上你是常受到表扬还是批评,教师对你的态度(是热情、一般、很凶还是说不清)老师的家访(经常来、较少来,主要来告状还是交流情况)犯错误后老师的态度(耐心讲道理,向家长告状、训斥、罚站)你对家庭有何要求?芽你对学校有何要求等,并建立了个人实验档案。
  单亲家庭子女,得到的家庭的爱是残缺的。当他们看到其它的孩子被很多的“爱”包围着,既羡慕又自卑,渴望也能得到爱的关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课题组确定具有代表性20名单亲家孩子作为实验的首批帮辅对象,由每个课题组老师交两个单亲学生朋友,并拟定帮辅计划,开展个案追踪。通过谈心、走访、娱乐、辅导、排扰解难等活动的情感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努力用崇高的师爱去抚平他们心中创伤。为增进了解,联络感情,在专家顾问的指导下,我们邀请了这20个同学及他们的家长,于正月十四到泸山烈士陵园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题为“热爱生活”联谊活动。家长委员会主任、东城办事处书记来了,课题组的老师全都来了,受邀的大部分家长、学生也来了。在联欢活动上,课题组长介绍了课题开展情况及这次活动的目的后,东城办事处徐书记代表地方党委和家长委员会向家长、学生提出要求,也表示要将青少年教育问题纳入党委议事日程,动员全社会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接着以“击鼓传花”方式表演节目:讲故事、诗歌朗诵、唱歌、跳舞、猜谜……一下把大家距离拉近了,思想也融洽了,大家玩得很开心,在《爱的奉献》歌声中结束了。下来课题组的老师与结队学生、家长促膝谈心,交换意见,商量共同配合教育好学生的事宜,最后还进行了合影留念。
  通过这一次活动后,反响好,家长受教育深。好几个家长感慨地说,过去对孩子关心太少,而老师对他们是这样爱,感到很惭愧,今后要配合学校,管好自己的孩子。并到处宣传学校的这次活动感受,没有来参加的家长听说后感到懊悔。
  州教科所的专家顾问还到学校为老师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学校还经常请市进修校的心理学教师到校作心理健康报告,请法制副校长来校作法制报告,对师生启发教育大。每个课题组老师经常同帮辅对象在一起谈心,也建立了感情,学生有什么想法也愿与老师摆谈。在老师的帮助下,大部分同学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这中包含着老师不少心血,每个课题组老师感受深刻,写下了《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不容忽视》、《单亲家庭子女形成差生的原因及教育对策初探》、《浅谈对单亲家庭子女的情感教育》、《建立道德信念是单亲子女成长的一条途径》等十五篇论文,有十四篇论文分别获得全国、州、市、校论文奖。
  通过一年来课题实验,我们有下列体会:
  1、单亲家庭子女得不到完整家庭父母之爱,心灵创伤和精神压力大。有的往往性格孤僻、心境忧郁、意志薄弱、自由散漫、无进取心,学习较差,破罐破摔。他们既自卑,又很自尊,切不可用“笨”、“坏”等字眼去刺伤他们,更不能用他们不幸的家庭来损伤他们的自尊。即使父母犯罪,他们是无辜的,要鼓励他们振作起来,面对现实,自强不息,活得更好。自尊心是人的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尊重是情感交流的钥匙。心理学认为,赞扬、勉励,可鼓舞勇气,提高信心。故特别要尊重他们,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开展“我能行”的活动,使学生相信自己,任何困难和挫折都难不倒自己,培养起他们自信。
  2、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能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要求,老师要用真挚的爱心,对待单亲家庭的学生。心理学家认为“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的核心就是理解”。只有理解,才会做到有的放矢的爱。而谈心就是一种好办法,老师以平等、信任、尊重的心态同他们去谈,在思想和情感上交流,让孩子体会到温暖,信任、愉快。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在班上开展“一帮一、一对红”活动,多鼓励他们参加校内外活动,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用师爱、同学情填补家庭爱的残缺,使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
  同时,还要明确仅仅有“爱”是不够的,还应严格要求他们。没有严就没有教育,对他们做到有理、有方、有度。有“理”,就是要在晓知以理的基础上要求严,使他们明白严要求的目的,是让他们进步、成长得更好;有“方”,要讲究教育方法,要有针对性。因为他们在性格、习惯、经历、环境、气质上有所不同,差异大,所以要讲究教育方式方法、技巧和艺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发现闪光点,选好切入点,形成最佳的教育方法,有“度”,做到对他们的要求不能过高,也不能偏低,要适合他们努力的程度。特别要有耐心,不怕反复,多些理解,多些信任,多些宽容和多些亲近。
  3、对于单亲学生的家庭,要不厌其烦地走访联系,宣传国家教委、全国妇联颁发《家长教育行为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让家长明确父母的责任,多为孩子想想。用家长好的教育方法,典型事例,启发帮助教育不当的家长改变体罚和粗暴的方法,同学校的教育方法取得一致,互相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要帮助家长认识到对子女放任不管是违法,是罪过,不配为人之父母。启发他们当父母的良知,为子女作表率。
  4、在单亲家庭中,也有特别关心子女的健康成长的家长,他作对子女爱而不溺、严而有度、教育有方,尽力为子女创设良好健康成长的环境。他们的子女在老师配合教育下,加上学生自己自强不息奋发努力,也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有的还多次被评为校、市级三好学生,甚至被评为市十佳少先队员,这也需要进一步研究,总结和推广。
  5、学校应培训和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设立心理信箱、心理咨询室,及时对学生的心理障碍给予疏导和排除。
  6、从目前来看,单亲家庭子女人数成发展趋势,已成为一个社会群体。其中部分由于家庭放任不管或粗暴教育造成他们自暴自弃,玩世不恭;或学校教育不当造成逆反心理;加之社会上不健康文艺作品不良影响,游戏室、录像厅、OK厅的诱惑腐蚀;极少数坏人的教唆,干了一些不道德、违法,甚至犯罪之事,给社会带来危害,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政府、对学校,对监护人都有要求,都有责任关心帮助和教育未成年健康成长。为解决这些教育问题,单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要取得社会各方面支持,在整个社区中应由党委政府牵头,办事处、村委会、居委会、机关、学校积极参予,形成合力,齐抓共管,为他们创设健康的环境,引导他们走出不幸的圈子,茁壮成长。
我们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多方面因素,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而单亲家庭学生由于家庭的不幸带来的心理障碍更多。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今后我们的课题研究,根据实施方案,认真总结实施中经验和教训,加强课题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注重课研究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注重实践,联系实际,有的放矢,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一步发动家长和社会力量参予,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为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尽力。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