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和孩子划清界限(4 )(转)

14年前 [06-06 23:37 周六]
和孩子划清界限4
]
 
到底谁吃亏了
2004年7月底,我应邀参加在连云港举办的首届世界儿童联欢节教育论坛,与会的另一位专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在马路上,他看到一位外国孩子,手里拿着妈妈给自己买的遥控航舰模型,看上一位中国孩子手里五颜六色的风筝,便提出要跟这个中国孩子交换手中的玩具。航舰模型比较贵,大概值几百块钱,风筝则比较便宜,也就十几块钱。当时在场围观的中国人都怂恿中国孩子“跟他换!跟他换!你多赚啊!”本来中国孩子并不情愿脱手风筝,因为他觉得对方的航舰比自己的风筝小,但是架不住大家的热情相劝,莫名其妙地就换过来了。那个外国孩子的妈妈看着这一切,并没有参与进来,中国孩子的妈妈也没说什么。外国孩子和中国孩子都非常满意地走开了,只剩下围观者津津有味地议论着“外国人真傻,真好骗”云云。
的确,在成年人眼里,那个外国孩子太“吃亏”了。但是在他自己眼里呢?无论是中国孩子还是外国孩子,恐怕都没有“吃亏”或者“占便宜”这样的概念。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满足这样一个简单的愿望:得到自己向往的玩具。他们顶多看一下大小和多少,却不会比较高低贵贱。其实再小一些的孩子,比如三四岁以前的幼儿,连大小、多少、先后这样的比较都不大会进行,他们根本没有这种成年人的竞争意识。在孩子社会交往的场合里,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小朋友甲手里的玩具被小朋友乙抢走了,甲愣了愣,也没反应,又拿起另外一个玩具玩儿起来。小朋友丙看上了小朋友丁手中的玩具,走上前要拿,丁不干,推了丙一把,丙坐在地上咧咧嘴要哭,爬起来也没有还手,委屈了几秒钟也就过去了。天下一片太平……
但是,甲和内的父母却在一边坐不住了。甲的妈妈比较有涵养,事后跑到网上征求大家意见——“我平时教育孩子要团结小朋友,有什么事都要好好说,不要抢不要打,难道我教育错了?他怎么表现得这么怯懦?如果不教会他还击,他是不是学不会保护自己?长大了是不是容易受欺负?”
丙的妈妈没有这么内敛,而是找到丁的家长告状:“管管你们家孩子吧!他欺负我们家孩子!”如果对方不是卑躬屈膝地道歉赔笑脸,这场孩子之间的小小过节就很有可能演化成家长之间的巨大冲突。
接着丙的妈妈转身再对丙劈头盖脸一通训斥:“你怎么这么窝囊?人家打了你,你连哭都不敢哭!你怎么不打回去?真是废物!告诉你啊,下回别人怎么打你,你就怎么打他!”刚才挨了推没哭出来的丙,这时号啕大哭,闹得妈妈更加生气:“哭什么你?不许哭!你就知道跟我这儿哭!早你干吗去了?”如果有人提醒丙的妈妈孩子挨打是因为抢别人的玩具,她会愤愤不平地回答,“那就该挨打吗?再说了,这么小的孩子连玩具都不敢抢,将来他还怎么竞争得过人家!”
好,那么我们先按照这两个家长的思路来办,鼓励孩子以血还血、以牙还牙,别人抢我的玩具,我抢回来!别人打我,我伸手打回去!孩子们都这么剑拔弩张、龇牙咧嘴地“捍卫”自己,游乐场上会是什么气氛?一片血腥,一片哭声,一团糟。孩子们还怎样学会和小朋友和平共处呢?在这种戒备、紧张、进攻的心态中长大的人,还怎么能够平等待人、与人共事呢?
丙的妈妈痛斥了他,会把他变得强大起来吗?事实是,非但不会增强他的进攻意识,反而会适得其反,把孩子变成一个真正的“窝囊废”:孩子当时受伤的情绪没有得到抚慰,反而遭到更加猛烈的抨击,他的自信没有了,他的自尊丢掉了,他不知所措,惊慌恐惧,今后有了委屈也只能默默地忍受着,不敢跟妈妈倾诉,免得又遭一顿斥骂,但是又的确提不起精神来,就那么委顿着,变得越来越退缩、胆怯。
换—种解决方法呢?一方面,幼儿的语言能力尚未成熟,很多时候他们直接使用行动来表达自己,我们其实可以帮助他们使用语言来表达:“请你不要抢我的玩具!”“别打我!”“等我玩儿完了再给你好吗?”“来,咱们一起玩儿吧。”等等。另外一方面,如果孩子在遇到我们成年人眼中的“委屈”时,并没有表现出难过来,我们大可不必耿耿于怀,替他“记仇”甚至“报仇”。儿童的社交能力是在不断的接触和冲突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他们大脑中主管社交能力的边缘系统需要直接的体验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我们干涉、教导、管理他们,看上去似乎是在帮助或者保护他们,其实是在阻碍他们的成长。不如放手让他们自己进行直接的交往,试探、摸索、总结出经验、规律和准则来,这样才有助于他们的信心和能力的开发。不过,说到底,是谁感觉“吃亏”了、“挨欺负”了、受了“窝囊气”呢?到底是谁“输不起”呢?
在当今变化巨大、日新月异的社会中,一些家长承担了很多压力,他们无意间把自己的竞争心态投射到孩子身上,把自己感受到的压力转移到孩子身上,对孩子在外的交往特别敏感,斤斤计较,总感到别人要占自己孩子的便宜、感到自己的孩子容易受欺负。自己对人生的感觉比较失败,就一心想培养出成功的孩子来;自己经常受欺负,可不能让孩子也步了咱的后尘!即使那些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得成就的家长,也很注重孩子在社交中的得失,希望孩子秉承自己的闯劲儿,从小就处于强势。父母本身的竞争、取胜、反抗的情绪都在担忧、焦虑孩子“吃亏”的时候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宣泄。
某家育儿杂志社曾经举办过—场宝宝爬行大奖赛,参赛的宝宝们基本未满周岁,根本没有任何竞赛意识。那一天,比赛的不是宝宝,而是家长。每当哨声响起,家长们一拥而上,推着自己的宝宝向前、向前、再向前。一个婴儿半途摔倒了、磕疼了,大哭起来,他的母亲面无愧色继续推孩子前行。更有甚者,在练习区,编辑们看到一位已经会走路的孩子,被奶奶逼着练爬。老太太把孙子放在练习垫的一角,自己走到对角线的另外一头,手中拿着一块吃食,咬—口,向孙子招手,“过来过来!”孙子爬过来,奶奶奖赏一口嘴里的吃食。而后换—个方向,继续这种马戏团训练动物的招数。主编看不下去了,上前劝阻老人别这样,老太太执拗地不听劝,一意孤行。事后主编对我感叹:“我们再也不举办这样的竞赛了!这不是摧残孩子吗?”
那天的竞赛结果,让—位爸爸极其不满,他认定自己的孩子是第一名,就跟杂志社的经理大吵大闹,甚至要动手打人。原本应该充满欢乐、幽默、和谐的婴儿活动,倏然间演变成了严重的裁判事件。这反映了什么呢?只能说明这位爸爸的心态实在太不正常了!为什么把孩子生命初始的这么一场可以说毫无意义的竞赛看得这么重呢?
徐浩渊博士忠告父母们:先调整好你自己。假如父母在竞争面前不是手足无措的话,你的孩子将来就不会手足无措。
的确,如果父母能够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竞争和压抑等等,就不会斤斤计较孩子在社交中难以避免的冲突。孩子看到父母从容不迫的处世态度,也自然学会了坦然面对冲突、拒绝和挫折。父母越紧张、包办、过度保护孩子的社交活动,孩子越懦弱、胆小、依赖性越强。
讲两件发生在我孩子身上的真实情景:
2005年春节期间,我们全家去新西兰度假,一天下午,我和婆婆带着两个孩子来到一座名为Lollipop(棒棒糖)的大型儿童娱乐城,让孩子们尽情在里边玩耍,我们坐在给家长设置的咖啡厅里喝茶聊天看杂志。中间我去查看女儿的情况,发现Sam已经跟另外一个年纪相仿的小男孩玩儿得热火朝天,两个人在海洋球池里蹦来蹦去,又拿起球来到处扔。突然间,那个小男孩把—只球使劲儿扔到Sam脸上。
度假结束后,回京途中,在香港转机。香港机场设有儿童游乐区,我让两个孩子在里边玩儿,我坐在外边的椅子上。不满两岁的Miranda走到一只转盘前,伸手转动着。突然间,一个和她差不多大的小男孩儿飞奔过去,一把推开她,自顾自地玩儿起转盘来……
这里请读者们做三道题:
1。如果挨“欺负”的是你的孩子,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和举动?
2。如果你的孩子处在我这两个孩子的地位,他/她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和举动?
3。如果你比较熟悉小巫的育儿方式,你认为她和孩子会各有什么样的反应和举动?

http://bbs.61bay.com/v13-2-5444.htm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