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批评的艺术 (山野村姑)

16年前 [07-11 21:20 周三]
批评的艺术  
作者:山野村姑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未必苦口,可以用糖衣裹着了。那么,忠言是否也能不逆耳呢? 回答是肯定的。

  法国有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冽、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将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这场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的结果是,南风获得了胜利。这个故事被心理学家称为“南风效应”。

      南风虽然无言,但却收到了胜过北风的脱人大衣之效应,是因为这徐徐吹拂的南风符合行人的心理状态,人们容易接受。而北风则不然。同样,如果我们在批评时讲究方式方法,考虑到孩子的感受,注意不要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让忠言顺耳,孩子自然就可以听得进去,从而收到“南风效应”,达到预期效果。

   下面介绍几种批评的方法:
   一、延时冷却法。有时,孩子犯的错误一时让家长接受不了,极为震怒,这时,家长最好是过一会儿再批评孩子。因为家长震怒时比较冲动,措辞一般比较激列,很难做到冷静地选择合适的方式批评孩子,容易使孩子产生对立情绪。孩子一旦犟起来,不但接受不了意见,还可能产生离家出走等过激行为,结果只能是把事情弄得更糟。

    二、循序渐进法。即先批评不痛不痒的小问题,使对方易于接受。并对孩子虚心接受意见的行为即时地给予肯定,然后循序渐进,深入到症结所在。孩子在受到了肯定之后,自尊心得到了满足,也就比较容易进一步地接受意见了。

    三、指樟骂槐法。即明知孩子有错,不直接批评孩子,而是通过批评与孩子犯了同样错的人,以警示孩子。孩子小时候,我带他去打针,孩子当时看到一个小朋友打针拼命地哭,脸上便流露出怜悯的表情。想到儿子以往打针也会哭。我便说:“这小哥哥不乖,不勇敢。我毛毛打针就不哭,是个勇敢的孩子。”儿子听到我批评别人,也跟着批评起别人了:“就是,这个小哥哥一点都不乖,不勇敢。我打针就不哭。”后来,轮到孩子打针了,他忍着痛咬着牙说:“我好勇敢我不哭。”

    四、感同身受法。即让孩子亲身感受自己犯下的同类错误所带来的不便。由于让人们对所犯错误的后果有了亲身体验,就很容易从心里接受批评。有一个家长就采用过这种方法,他的孩子写字潦草,他多次劝说效果不佳。有一次,他在给孩子留条时也把字写得十分潦草,孩子急于想知道字条的内容,却因字迹潦草怎么也看不清。孩子后来指责他。他说:“你不也是这样的吗?我这可是跟你学的啊。”孩子由于亲身感受到字迹潦草所带来的后果,以后写字便认真多了。
   
     五、肯定否定法。即寓否定于肯定之中。一次,唐代大臣魏征和皇帝李世民发生了争吵,李世民很生气,下朝后扬言要杀掉这个“乡下佬”。如何说服李世民、救魏征于危局呢?聪明智慧的长孙皇后认为李世民这样做太不冷静,但在火气上要说服他也并不容易。她采取了另一种方法:穿上礼服,立于庭前。李世民惊问其故,她说:“我听说君主英明臣就正直。如今魏征正直,是因为陛下英明,我怎么能不祝贺呢!”一席话把李世民说得转怒为喜,更加信任魏征了。长孙皇后用“主明臣直”这一道理,用祝贺代替批评,寓否定于肯定,巧妙地使李世民放弃了错误。这种寓否定于肯定的方法,往往既能使对方品味出你的言下之意、弦外之音,又不会感到难堪。
    
    六、搬梯下台法。有的人自尊心极强,明明知道自己错了,可是面对别人的批评,嘴上就是不肯接受,尤其当着外人的面。这时,你大可不必非要“立竿见影”才行。只要他自己心里已明白了,你就不妨给他一个梯子下台吧。你给了孩子的面子,孩子心中自然会感激你的。这个感激就有可能化为孩子改正错误的动力。
    七、难得糊涂法:即分明知道孩子犯了错,却装糊涂,不但不批评,反而对孩子说上几句关心的话,以间接地提醒孩子。使孩子在感动之余产生一种愧疚,从而改正错误。这种方法适合那种初犯错误,陷得不深的孩子。比如有的孩子一时没有控制自己,玩电子游戏玩到很晚才回家,却对家长说自己是在同学家做作业,讨论难题。这时家长不一定要立即戳穿,而是可以关心地说:你做作业做得这么晚,是个刻苦学习的好孩子,不过,下次不要做得太晚了,要注意身体等等。如果是女孩子,还可以说这么晚不安全,下次如果实在太晚了,你打电话回家,让我们去接你。
    八、有意无意法。即看似无意,实则有意。我们常在电影中看到有这样的镜头。某个人接受不了别人的意见。有一次,他无意中路过某个地方,听到对方正在与别人聊天,仔细一听,结果听到对方的对白,从而解开心里的疙瘩。这是因为人们都具有这样一种心态,即一个人如果认为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自然也就希望别人对他的印象也是如此。如果他发现别人心目中的自己并不如自己所想象的,有可能会改正自己,以纠正别人的看法。根据这个心理特点,你在批评、规劝别人时,不妨通过第三者“漫不经心”地向他转述你的意见,或者创造条件让他“无意中”听到批评意见,这种批评的方法,它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来源:成长杂志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