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寓教于乐——生活小景处处美(12)(醉梅)

17年前 [05-21 11:24 周一]
56、《“你自己动脑筋”》
   

   中午父子俩在纸上原涂涂画画着什么。原来是儿子把学校学的数学知识搬回来考他父亲,我也凑了过去。把我们考倒是他最得意的事。
   他出了一道题:
   2568794234能否被3除尽。他爸算了老半天,说不能。
   他要我出题考他们父子俩。
   于是我出了一道:
   5897458526995220能否被3除尽。他父还在算的当中,而他几秒钟时间就脱口而出:“能。”
   我奇怪,怎么不要笔算就冒出答案了。于是又出了一道很长很长的数字 。依然被他说对了。
   我问儿子:“你怎么算的?一定有什么窍门。我只知道被2整除的被除数,末位数必须是能被0、2、4、6、8才能除尽。这‘3’有什么规律吗?”
  儿子得意地说:“你以前不是教我,要自己脑筋想吗?”说完一溜烟跑了。
后来才知道是他是把所有数字相加,所得数如能被3整除的话,那么这个被除数就能被3整除。否则不能。

教育随想:
1、这就是言传身教的作用。平时我叫孩子要多动用脑思考,现在他叫我也要自己独立思考。
2、鼓励孩子把学校所学的知识搬回家来考大人,可以培养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56、“你又把我看扁了!”

儿子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又把我看扁了。上星期让儿子写一篇周记,给《石头和小溪》一文扩写。他写完后我赞扬他:“啊,想不到你写这么好!”
“你又把我看扁了!”
“嗯,怎么会呢?”
“不是吗,你说我写得这么好,说明你以为我写不好。”
“啊?那你说说看,认为我该怎样说才好?”他总会在字句里挑毛病。
“你应该说,‘你比我想象中写得还要好’,这样就肯定了我本来就写得好。”
“好,我下次就说,你比我想象中写得还好,不再把你看扁。”我哼哈哼哈地点头。
“你每次都说不把我看扁,结果又把我看扁。”
“那你就写得更好来。。。。。。”


教育随想:
这年龄的孩子,不希望别人把他看低,连我表扬的话,他都要挑毛病。也真有意思。他是在是在我的表扬声中长大的。但他没有出现别人所说的骄傲自满。可以自豪,而不要自满。

57、《儿子的一篇周记发表了》


晚下班回家,在家门口见到儿子。我拿出信封中的《当代家庭教育报》。
说:“你看,航航 ,妈妈又有一篇文章发表了。”
儿子一看,“我也有一份。”
“你?你怎么会有?我看看。”
“学校收发室转给老师,老师叫同学给我的。”儿子急忙上楼去取了下来。
“啊,你也收到一份?会不会有你的文章发表了?”
儿子急忙把报纸打开,果然,一篇印有他学校地址姓名的周记《我的笔》赫然登在上面。
“啊,孩子他爸!快来看呀,儿子竟然有一篇文章发表了!”我欣喜地大喊。
儿子“咚咚”上楼去给他爸了。
儿子说:“我当时觉得奇怪,我又没订这报纸,怎么我会有。我不知道我有一篇文章发表了,当时我拿到报纸时,还打开看了一篇,就不知有我的。”
“妈妈,那有稿费吗?”
“当然啦,后面会寄来的。”
“哈哈,我有稿费喽!”儿子脸上绽开了一朵花。三人沉浸在莫大的喜悦之中。
我的文章和儿子的文章竟然发表在同一天,同一张报纸上。儿子的周记第一次发表,比我自己的文章被发表不知要高兴多少倍。
我不时地在旁夸奖儿子:“你还真不简单啊,你才11岁,就有作品发表。我小时候不要说发表,投稿的事想都不敢想!你这篇周记写得很有特色,有个性,比喻用得很好。所以才会被选中。要知道很多人的选不中啊,继续努力吧。。。。。。”


教育随想:
儿子《我的笔》处女作发表在《当代家庭教育报》3月10日。这次他发表了处女作,虽然不长,但对儿子来说,是值得庆贺的事。成人及时的鼓励和称赞是孩子生命的动力。


58、《猫逮老鼠》

中午吃饭的时候,给儿子讲了一个故事。

猫守在洞口,等着老鼠从洞里出来,好逮住吃一顿美餐。老鼠无法出去,就想了个办法,把一块石头扔了出去。猫以为是老鼠出来了,扑过去,上当了。老鼠又扔一块石头,猫又扑着一块石头。就这样,老鼠不断扔石头,猫不断扑个空。最后,把猫折腾得筋疲力尽,蹲那儿打盹休息了。这时,老鼠趁机逃了出去。

故事讲完了,我问儿子:

“老鼠好聪明啊。那么猫有没有办法逮住老鼠呢?”我引导孩子去想办法。

儿子说:“把洞口堵住。”

“可是把洞堵住了,猫怎么引诱老鼠出来啊?”

“往洞里灌水进去,老鼠不得不逃出来。”

“不错,是个很好的办法。还有呢?”

“拿一片大大的荷叶挡住自己的身子,让它以为猫走了。”

“很好,还有呢?”

“假装啃树皮,然后装睡。让老鼠以为猫吃饱了,睡着了,故意麻痹它。”

“又是一个好办法。看来办法真多。”

教育随想:

利用故事引导孩子进行思考,开动思考机器,有利于训练发散思维,发挥想像。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筋的习惯。

59、儿子考我数学

吃饭时,儿子考我一题:把1、2、3三个数字排列,你能排出最大的数吗?
我不以为然地说:“不就是321吗?”
“不对。”“那该是多少?”
“是这样排,321。”(也就是3的21次方。这里无法显示)
“啊?你真想得出。”
“还有一种排法,是231”(也就是2的31次方,这里无法显示)
“这两个哪个大呢?你能不能不用算呢?”我问。
“当然是3的21次方比2的31次方大。”
“你猜测的吧?”
“不是,我是估算。你又没问我答案是多少,只问比较大小。”
还真会钻空子。

教育随想:
孩子经常会考我们一些数学问题。可惜我不是数学老师。学生时代数学也不是强项。丈夫数学也一般。可他却对数学颇有兴趣。虽不是很好,但每学期数学竞赛也拿奖。究其原因,是早期教育中在他很小的时候,数学启蒙得早。有时间的时候,我将贴出我小时候对孩子数学启蒙的具体例子。


60、《不该用钱做交换》
“老公呀,你不是说你很累吗?让你宝贝儿子帮你改试卷(选择题)吧?”看到桌上摆了一大叠卷子,我心疼地对丈夫说。
“现在要叫他改卷子要给钱呢,不然不干。”丈夫说。
“什么,要钱?岂有此理,这怎么行,小小年纪叫他帮忙干活还要钱?”
“也是他劳动所得嘛!”丈夫替儿子辨解,他总站在儿子一边。真是一鼻孔出气。
“不好,西方的孩子挣父母的钱,他们有这一社会环境和背景,这种观念好象不适合用在我们儿子身上,我们中国不应盲目照搬。”我大声反驳:“这样只能培养私心,将来会太看重金钱,象去年过年前,叫他拖楼梯、洗凳子还要讲价钱,这是应该做的事。。。。。”
“咚咚咚”,听到儿子上楼的声音,我们夫妻俩停止了争论。
可儿子还是听到了一点什么,一进来便大喊:“你们在吵什么?”
“没吵,在谈事情。”“不信,我听到了。”
“好吧,我告诉你,我们在谈你呢。”见瞒不过他,我索性说出事情原委,并开导他:“帮爸爸做事,也是应该的呀,怎么能要钱呢?那好,我帮你做事,你也给我钱怎么样?”
儿了一听还来劲了,开始他的反攻:“那好,你爸爸妈妈帮你做事,你也给他们钱吗?”
我说:“我当然没有呀。”
“就是嘛。”他得意了。
“可是,我帮我爸爸妈妈做事,也没伸手要钱呀。”
“是爸爸自己要给我的。”儿子终于找了个台阶下。
我立即把头转向丈夫,“好,现在开始,听着,儿子帮你做事不用给钱的。”


教育随想:
我不赞成孩子小小年纪用家中的劳动来挣父母的钱。本属于家务劳动的,也用钱交换,只能培养孩子的自私自利,看重金钱。如果要挣,可以到其它地方去挣。家务活,只要是家庭成员,就人人有份,人人有责。而帮忙改卷子,也不能给钱,应提倡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的美德。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