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学会跟孩子说话》(检查作业)(13)

17年前 [05-14 23:43 周一]

第四节

 

  检查事小,事关重大

  检查是从失败走向成功的桥梁。

  为什么不检查

  “检查”本来是个小环节,我们为什么专门要对检查进行讨论呢?说起“检查”,许多家长可能都感觉到非常苦恼。原因很简单,对于“检查”这一点,所有的家长都对孩子做过要求,但很多人却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来。

  每到一份考试卷子发下来,发现有那么简单的题目居然错了,孩子就会说:“唉!不小心,写错了!”家长常会追问:“那你为什么不检查?”通常有两种说法,一是“我检查了,可惜没有看出来”,家长又问:“检查了还看不出来?”孩子一时无语,凝着眉头站在哪里,似乎也在想:“是啊!检查了,为什么没有检查出来呢?”二是会说:“没有时间了,所以没检查!”家长会说:“那你做的时候怎么不小心点?”孩子依然一脸茫然地站在那里:“是啊!为什么做的时候不细心点呢?”

  唉!检查不出来,没有时间检查,检查有什么用?

  没有效果和没有效率的检查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检查”的目的是什么,“检查”通常是指作业练习或试卷完成后对其进行回顾,以达成完整、准确的目的。做完一道题后,通过检查发现是否有遗漏——漏解、漏掉单位及回答式等,或者是否解法有错误;如果是语文、英语之类的,可能就要检查一下字词、文法可能还有什么问题,比如“我地书包丢了”或者“I have a apple”之类的;做完所有的作业或卷子,可能就需要对所有的题目进行核实,是否全都做完了等。在考场上我就曾见过一个洋洋得意的学生,问他:“做完了?”那位学生说:“是啊!”结果有一页卷子他就没有做,原来他以为全部题目都做完了,还觉得考题太简单,像这样的低级失误太多了。所以,检查通常是针对“粗心”而言的。对于不会做的题目,检查是没有什么用的。

  不过,我们已经看过了粗心一节,就应该明白这一点,如果对粗心没有很严肃的态度,想实现检查的环节是不可能的。

  所有的人都知道为什么要做检查以及做检查的意义,可为什么大多数的孩子还是不能坚持下来?原因有二:一是认为“检查”很多余,这个行为从表面上来看,不是作业,而且还比较浪费时间,况且既然已经做完了题目,自己也感觉没有什么问题,觉得检查也没有什么意思,所以就对检查失去了耐心,觉得它是负担,主观上不接受不喜欢“检查”,也就无法使检查成为一种修养;二是不知道“检查”什么,由于对自己可能发生的错误(错误往往具有习惯性)缺乏预见性,所以检查的时候感觉很盲目,检查了半天,还觉的是对的,既然是对的,还检查什么?即使有错的,反正也检查不出来,听天由命了。久而久之,也就不想检查了。客观上缺乏检查的方法和目标也就让检查变得可有可无,最后也就不会检查了。

  有一个画画很好的学生做完作业后,让我看她的作业做得怎么样。我看了看,一共是六道题,发现错了两道题,我没有说什么,只很简单地说了句“你检查一下。”她很快检查完后说:“赵老师,检查完了,错了一道。”我说:“继续检查。”她说:“还有问题吗?”我说:“不知道。”她拿着本看了看:“没错了!”我说:“也许有,再看看。”她说:“不可能有错了。”我说:“好像还有,继续检查。”过了一会儿她又说:“一定是没有了,你捉弄我!”我说道:“你肯定还有错,如果你没有错了,那就是我错了,我愿意打赌做二十次俯卧撑。”(这是我和孩子在一起常做的自我惩罚的方式,老师错了为什么就可以不受惩罚,况且孩子看到老师错了并接受惩罚不仅很开心,对老师会更尊重)这位小姑娘肯定又自信地说道:“如果是我错了,我就送你一幅我自己画的画!”我说:“好!就这么定了!”最后她又很仔细地检查去了,但还是告诉我肯定不会有错了。最后我只好指出在一道题的算式中,“23”这个数字被莫明其妙地写成了“32”,以后的运算当然不可能对了!当然我也就顺理成章地收到学生给我的绘画作品。

  像这样的情况,每个孩子都会出现,而这种错误的原因往往就是这么简单。遗憾的是错误出现了以后,想要再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错误通常会很难。俗话讲的“骑着毛驴找毛驴”就是如此。因为检查的目光遛到这里,根本意识不到错误已经发生。这就是由于错误的“隐蔽性”再加上对错误出现缺乏预见,缺乏对自己错误出现情境的警惕,以及对粗心的类型和可能出现的环境不了解造成的。

  由于以上两点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检查既然是没有效果和没有效率的,“检查”自然也不能贯彻下来成为个人的好习惯。

  请家长朋友注意我和学生在这个问题上交流的方式,并请回想自己是如何对待孩子作业中的错误的。

  检查是为了不检查

  其实,“检查”这个行为是贯穿我们人类行为的各个环节的,人们时刻都在做着不同的检查,只是我们不大注意罢了。比如“骑自行车”就是一个不断检查平衡的过程,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为什么经常会用橡皮擦,就是因为忽然他发现写错了,就赶紧把它改掉了,这实际也是检查。这样的检查已经成为一种不自觉的行为和意识了。而我们只是希望孩子在做完作业或练习后能够进行检查,使之成为一种习惯。当这种行为成为一种习惯后,刻意、被动的检查工作也将慢慢消失,而不会专为一项作业再做专门的检查。为什么呢?因为这时候所有的错误都被扼杀在萌芽状态。当自己对自己所做过的事情充满了真正的自信,而不是盲目的自信后,就不再为检查而费脑子了。怎么达到这样的境界,就是要“检查”。换句话说:“检查是为了不检查”。

  如何进行检查

  对文科类的检查主要对字、词、语句、文法、标点符号进行审查。

  对理科类的检查提出有三种办法:一是检验法,把演算结果代入已知条件里看是否满足题目要求;二是逐查法,不仅从开始的设、解题过程逐步进行推导,还要看题目的抄写、数字的使用是否正确;三是逆查法,从演算的最后往前推算,看看是否能回到题目原先的已知条件。

  最关键的是,要对自己错误的特点和习惯进行总结,便可以在遇到最可能发生问题的地方多加留心和注意,这时“坏蛋”就会通过你的检查而无所遁形了。检查的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检查”的工作应该是有的放矢,有方法、有准备、有目标的,而不是盲目地去进行。

  也许有人会说,这谁不知道啊?

  但许多学生对自己错误的特点就是不了解,所以检查起来往往表现得无从下手!

  如何培养检查的习惯

  虽然知道检查的意义、目的以及好处,但没有养成检查的好习惯,这是由于对检查认识不足造成的。

  首先对检查要有很端正的认识。检查是需要而必要,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不是学习负担,而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保证。

  但许多学生在一开始时,怎么也不能意识到检查的重要性,认为题都已经做完了,检查不检查很无所谓了。这给“检查”这个环节的贯彻带来很大的障碍。所以我在培训班给学生讲作业这个环节时,为了特别强调“检查”的重要性,我就给学生们举了一个不太雅、但会使孩子们记忆犹新、印象深刻的例子。我问了孩子们一个问题:“解完大手,你会做什么?”孩子们嘻嘻哈哈地说道:“当然是擦屁股啦!”我说:“有没有人不擦屁股就提上裤子走人的?”孩子们哈哈地笑个不止,甚至有人打趣说:“也许老师您才那样啊!”我正色道:“对了,做题做完后就好比解手解完了,看起来最重要的事情已经办完了,但不检查就好比不擦屁股走人,是很恶心的啊!所以检查也是作业的一部分!”自此,孩子们对检查的认识和感觉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通过这个小故事,我希望家长朋友也能对作业和检查的认识有更深刻的感觉!

  如何帮助孩子进行检查呢

  初级阶段,也就是最开始时,不仅要让孩子明确检查的意义,家长还应和孩子共同检查作业中的错误,并给孩子指出错误的地方,逐渐帮助孩子建立起检查的习惯和信心。

  有一点特别要求注意的是,在开始培养“检查”这个习惯的时候,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对作业做检查!“修行虽在个人,也需家长领进门”。而且在开始了有效的检查行为以后,随着习惯的养成,错误变少了,在检查上的时间花费也越来越少,检查就越来越主动和下意识了!

  中级阶段,可以指出一些错误的地方,但同时还留些空白尽量让孩子自己发现。再后来,告诉孩子有几处错误就可以了,让孩子自己去发现。

  高级阶段,只告诉孩子有错误即可,直到孩子自己全部发现为止,要强调的是,如果自己没有发现并全部改正,不能进行下一步的作业!

  为了让家长朋友们更好地了解如何开展检查,我举一个实例供大家参考。

  时间:1998年4月的某一天

  学生:女,就读一所重点中学初一年级,聪明,成绩不很理想,其中粗心是大毛病,制约了考试的成绩。

  地点:家里

  背景:孩子在晚上8∶00左右完成了英语作业。

  8∶00 我要求看一下英语作业的完成情况,发现有很多错误,比如“I”写成“i”,“He make”其中“make”没有加“s”,还有“an apple"写成了“a apple"等错误不下20处,我说:“有许多地方错了,你检查一下。”

  8∶05 孩子急匆匆地跑过来,“老师,我改完了!”我看了看,发现还有许多错误未改,我说:“继续检查,还有很多错的地方啊!”并且我指出了其中的一两项,她点头称是,又去改了。

  8∶20 孩子又把英语作业拿了过来,我看了看,错误少了些,除了个别错误是由于概念不清外,笔误依然有10多处,我说:“不行,继续改!”孩子不太高兴地说:“我已经很耐心看过了,没有了啊!”我说:“还有,继续找!”孩子不情愿地走了。

  8∶22 孩子怨气地说:“没有了!”其实她是回了自己的小屋怄了怄气就又跑出来了,我说道:“你信不信,我至少给你找出五个地方的错误!”她摇了摇头不相信。我便给她挑出其中几个错误,这时候孩子信服地说:“好了,老师,我再去看一看。”

  8∶45 孩子很自信地把本拿过来让我看,我看到依然还有些错误,只剩下四五处了,我就说:“还有,再继续,凭你的能力完全可以找出来!”孩子说:“这次不可能!”我说:“你信不信我还能找出来?”孩子狐疑地说:“那我再看看。”

  9∶00 孩子拿了本子过来,自信地说:“没有了!”我看了看,发现错误的数量没有什么变化,便说道:“你为什么不再细心地找找?”孩子很委屈也很不愉快地说道:“我觉得没有了。”我说:“我找出来五处怎么办?”女孩负气地说:“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我说:“我要找出来,就把你做过的作业撕掉,重做怎么样?”(请注意,如果要采取极端措施,一定要与孩子有约定,请看第一章第2节)她沉吟了一下说:“好!”似乎在给自己打气,接着问:“如果没有五处,你怎么样?”我说:“老规矩,今天翻倍,我做40个俯卧撑。”小女孩犹豫了一下:“我再检查一次行吗?”我说:“可以。”她父母一向很信赖我,但此时也觉有些不耐烦了,因为这时候已经比较晚了,而且还有许多功课还没有做。但我依然坚持!我对她的父母说明了,改正一个坏习惯要比做几道题目更有意义!父母对此表示赞成,并表示愿意配合好。

  9∶10 孩子郑重地过来,说:“你找吧。”孩子的表情似乎说明我的俯卧撑是做定了。(说个题外话,由于我犯错的原因而做俯卧撑的时候不多,通常是孩子们取得意外的成绩和收获时我才会做。如果由于自己犯错误而老做俯卧撑,还不让学生看贬你)我依序给她指出了五个错误的地方,完后我把写满作业的那页纸撕了下来,孩子噙着眼泪离开了,此时气氛变得很凝重,但家长对此表示支持。

  9∶40 孩子拿着新做好的作业来了,此时的作业质量当然很高了。我说道:“这样的作业就很好!”你看:“今天,由于你自己的原因,我让你做到现在,我想你明白什么原因吧!”孩子点头称是,我说:“请以后注意,其实你犯错的原因很简单,而且好多都属于重复错误嘛!好了,你去做别的吧!”

  她的父母看到时间已经很晚了,执意让我先回,我说:“今天我要陪她做完作业,你们不是也不能睡吗,每天不是也要等她做完作业才休息嘛!所以今天就让她感受一下由于她不负责任的行为可能给别人造成的不便!”那天夜里一点我才离开,但欣慰的是孩子后来的表现让我觉得这次晚归很值得!

  检查的内在动力是责任心

  曾有一个这样极端的例子,我的一位同事说起她的孩子时这样讲道:“我儿子是个粗心大王,怎么要求和提醒都不行,可他爸爸正好相反!”她讲道,孩子的父亲上小学的时候家里很穷,没有钱买纸和笔,自然没有钱买作业本,也就不存在交作业的情况,不过老师也不管,因为他的成绩总是全班第一。但是一个学生怎么能不做作业呢?所以他就只能记住布置的作业是什么,然后找一根树棍在地上做,有时也会用捡来的铅笔头在别人送的草纸上做演算,而那对他来说是很奢侈的了。考试的时候也经常没有橡皮,只能写对不能写错。就是这样的农家子弟最后一直读了博士,现在军队做技术工作。我听到这件事的第一反应是认为这样的事情太不可思议了,但仔细一想,我相信这件事情的确是可能发生的。

  这件事情带给我的思考有两点:是什么原因使他不能出错?为什么他的孩子就没有具备他父亲的这种素养?

  由于贫穷等种种原因使这位孩子的父亲“错不起”,所以在作业、考试的过程中注意力非常集中。可以这样讲,由于不得不这样做,所以就需要做题时具备高度的责任心。长此以往,这种强烈的责任心使他养成了严谨细致的好作风。检查的内在动力就是“责任心”。只要责任心强了,检查的效果和效率自然就提高了,“检查”从被迫到自觉到不自觉也就不足为怪了。

  看到这里,有的读者会很诧异,为什么他的孩子却不会像这位父亲如此优秀?我曾经认识的许多家长本身很出色,但孩子表现却不佳,原因很简单,就是由于没有也不擅长把自己真正的心得和体会教给孩子。可很多家长很不服气地会说:“我教了,很多很多次,但孩子就是不做!那是为什么?”这就要求家长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该问题在第二章第9节详述。没有责任心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检查这件事情本来很简单,不简单的是很多人做不好,更主要的原因是思想上的问题,主观认识不足,所以客观上就很盲目。

  ◆ 本节要点

  1“检查”是作业的一部分,无“检查”的作业是不完整的作业。

  2“检查”要有目的,盲目地检查是劳而无获的。

  3“检查”主要是针对“粗心”而言的。

  4检查的目的是不检查。

  培养检查习惯从培养责任心开始。

  ◆ 家长作业

  1“检查”是针对“粗心”而言,请仔细阅读“粗心”一节,并对造成粗心的原因进行分类,与孩子一起商讨,并整理出来。

  2与孩子一起完成“检查”,要有足够的耐心,切不可因为不耐烦而简单地把错误的地方指出了事。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