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隔代教育对幼儿的影响

15年前 [06-06 18:07 周五]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存竞争的日益加剧,许多年轻的父母已经没有充实的时间去教育自己的孩子,由祖父母这一代对第三代子孙进行隔代教育的不断增多。分析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不良影响并提出改善的措施与建议,是本文要讨论的中心问题。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质的研究方法,从对2名隔代教育的幼儿进行个案研究,并讨论祖辈教育方式中对幼儿心理发展不利的因素,同时针对幼儿与祖辈人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特点,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改进方式,并提醒幼儿的父母要从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角度来承担起为人父母的责任,使孩子快乐、幸福成长。

【关键词】隔代教育;幼儿心理健康;祖辈的溺爱 

 

一、  隔代教育及产生原因

 

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一些孩子的父母或者因为自己的工作繁忙,或者因为离婚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全部推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使这些祖父母们自觉地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称之为隔代教育。一项关于“隔代教育”的全国范围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近一半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在上海,目前06岁的孩子中有50%-60%属于“隔代教育”,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占到总数的一半,而在北京,接受“隔代教育”,孩子多达70%。隔代教育已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体制转型,各行各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年青人肩负成家立业的双重压力,一方面要加倍投入工作不断充电,争取事业成功。另一方面又要顾及家庭提高生活水平,于是出现了诸于“丁克家庭”“隔代教育”等现象.而当他们初为人之父母时,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就成为抚养孩子的最大难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尽管他们对独生子女期望很高,也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得不把孩子交给自己父母来带,这是隔代教育现象日渐增多的主要原因。为了工作为了生活,隔代教育的出现在中国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由于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几代同堂的大家庭很多,另一方面,社会现实也使得隔代教育必不可少,尤其是当城市和农村的中青年人忙于赚更多的钱,疲于奔命时,照顾子女的重担自然落在了祖辈身上,隔代教育自然形成。而在中国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一大批老年人退休在家,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计划生育又使得城市家庭普遍进入独生子女时代,对子女的教育不容忽视而隔代教育随即成为让父母放心的一种家庭教育方式。

 

二、 隔代教育的类型

 

有专家在数万人中间做的一项调查表中,95%以上的家长没有学习过如何教育子女这门学问,其中,隔代家长的这个比例接近100%,中国的家长对教育子女自认无师自通,一切全凭经验,尤其是爷爷奶奶辈的人经常称自己带过几个孩子,自己是“过来人”吃的盐比年轻人吃的米都多。虽然他们有带孩子的经验,可是他们的教育方法多半有问题。

我把隔代教育归结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过分关注型。如孩子由于自己走路不小心而摔倒在地,本可以自己爬起来,而隔代家长们却呵护备至马上扶起小宝贝问疼不疼,而另一方面却用脚跺起起地面来,说是地不平才让小宝贝摔跤,责任归于地面。孩子头磕到墙,责任归咎于墙,而非孩子的不小心或大意鲁莽。孩子本来在正常环境下能锻炼自己的能力,结果让隔代家长们放弃了教育的好时机。

二、过分监督型。有这样一个例子,某孩子什么事都要在爷爷的提醒下才能做好,有一天外面下雨爷爷提醒他带伞,把伞放在门口没有亲眼看到他拿伞,放学后,他浑身淋湿,爷爷发现伞却仍在门口,这时爷爷却说:“都是爷爷不好没有监督你把伞拿走……如此造成孩子依赖性和惰性,什么事都要督促孩子去做,使孩子产生对成人的不信任感。

三、严厉惩罚型。冬冬的爷爷是教师,从小对他要求严格,一天按时吃饱三餐,一顿水果,不再吃零食,还让冬冬学擦桌子、扫地,一有错误就对冬冬进行批评和责罚。冬冬很少说话,有着严重的自卑、自闭心理。这种教育方法遵循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对孩子批评多于鼓励,责罚多于奖励,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四、民主、温暖和理解型。这种类型最合理,隔代家长中也有人采用这种方式只是数量很少。

 

    三、隔代教育的利弊分析

 

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模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通过对隔代教育利弊分析,在发挥隔代教育优势的同时,注意克服种种负面影响,走出误区,对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和科学育儿水平,使我们的孩子都能快乐而健康地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代家庭教育中,关于祖辈教育的议论,往往是谈隔代亲的弊病,这有失偏颇。事实是,祖辈在养育孙辈中的贡献绝不逊色于父辈,军功章里也应有祖辈家长的一半。

隔代教育有利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祖辈拥有丰富的生活知识和深厚的人生阅历为教育孩子提供了资本和权威性。他们有过抚养和教育孩子的经验,并且有较多的时间和较好的耐心,从而能更好地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这对于孩子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

、孩子由祖辈教养,年轻父母得以解除后顾之忧,专心致力于事业、工作上。

三、 隔代教育也可以缓解老年人的孤寂,使其从孙辈的成长中获得生命力,看到自己生命的延续,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对老人保持健康的心态大有裨益。

、老人身上有一种童心,很容易与孙子孙女们建立融洽的感情,这就为教育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

然而,由于祖辈在生理和心理上必然带有老年人的特点,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等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有差别。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曾对上海市300045岁的幼儿心理健康调查:有8.8%的幼儿有不良习惯,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5.8%的幼儿焦虑、紧张,20%的幼儿表现多动、坐立不安,25%的幼儿偏食,22%的孩子性情古怪。这些数据告诉我们,隔代教育对幼儿的个性发展难免会有一些负面影响。

因此,隔代教育的不利因素有:

一、隔代教育过分的溺爱和迁就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任性、唯我独尊、不合群、不懂礼貌等一些不好的性格和习惯。

人到老年往往格外疼爱孙辈,可以说老年人疼爱孩子是无庸置疑的天性,并且容易陷入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之中。由于面对的是第三代独生子女,老年人心理上会有一些顾忌,若出差错,怕儿女责怪。于是老人们总让孩子处于说一不二的核心位置,事事依着孩子,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不及时纠正,对孩子不合理的欲望也常会无原则地满足。比如在吃的方面,由于祖辈有更多的时间去料理孩子的饮食,餐桌上经常会出现一两道孩子的专利菜。孩子也就想当然地认为这是我的东西,不允许别人染指。一旦被侵犯就会大哭大闹,不依不饶。而当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祖辈又会出面干涉。时间一长,孩子会以为自己是家庭的主宰,人人都得听自己的,稍不合心意就大哭大闹、发脾气等任性行为,,以达到满足自己非分要求的目的。

二、过分保护遏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增强了孩子们的依赖性,容易使孩子变得更加娇气。

陈鹤琴曾说过: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理能力和责任感。而在实际生活中,不少祖辈习惯于包办孩子生活上的一切事情。当孩子把玩具乱扔时,他们会一遍遍地整理;当孩子蹒跚着上下楼梯,他们担心孩子摔倒,会抱着孩子上下楼梯;当孩子自己吃饭时,他们又担心孩子弄得一塌糊涂,就一口一口地喂种种做法,使得孩子的手脚得不到充分的运动,孩子的大脑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这样很容易导致孩子动作发展缓慢,独立生活能力差,增加了对家长的依赖心理。孩子一旦遇到困难和要求不能得到满足时,往往没有信心去解决问题,反而产生愤怒、不满的情绪。

三、祖辈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生事物较慢,影响孩子创新个性的形成。

老年人思想相对落后、保守,观念相对滞后,不太容易改变几十年来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不能很快跟上社会发展和观念更新的步伐,所以在与孩子相处时,他们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有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对于孩子的拆卸行为、尝试行为等一切具有冒险和创新性的探究行为,总是急着加以阻止。比如,到孩子正兴致勃勃地拆卸一辆玩具汽车时,祖辈总.会加以阻止和批评。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一辆完好的玩具车是不可以被拆卸的,并且把孩子的这种拆卸行为当作一种不良行为。

 

四、 隔代教育的案例与分析

 

案例一  小光的故事:小光的父母在国外,他长期与爷爷奶奶共同生活,3岁后上幼儿园,与老师谈话时总是左顾右看,不能直视教师的目光。经常不论是集体上课还是其它安静活动,他总是不能融于集体,自己站起来投入地做一些动画片中的攻击性动作,自由游戏中也是自己玩,体育游戏不能遵守游戏规则。户外游戏时,小朋友们在玩“狡猾的狐狸”,大家都闭着眼睛,等老师请自己来当“狐狸”,小光不闭眼,跑到滑梯处去使劲敲打滑梯。 在一次的家长开放日时,小朋友都在安静进餐,小明自己拿筷子当做枪并大声自己说话,教师及他奶奶提醒也不能停止。还用手抓饭,掉满桌的饭粒。奶奶笑着说:“就你吃得热闹。”老师说:“小明的父母现在回来了,经常和他在一起玩吗?与他谈话吗?”奶奶说:“他爸爸、妈妈忙,很少回来,有时带他去玩一天。”老师说:“小明不太会与小朋友交往,希望您和他妈妈、爸爸多与他说说话,为他创造与成人及小朋友交往机会,鼓励他大胆地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要,逐步适应集体活动。

案例二  小刚的故事:小刚从2岁开始与姥姥、姥爷一起生活,父母工作很忙,很少来看他,小刚在幼儿园情绪不稳定,经常因为一点小事与小朋友发生矛盾,然后气急败坏地大哭大叫拍桌子,在小朋友自由结伴游戏时,他经常找不到伙伴,不过小刚有着很强的动手能力及创造能力,会用废旧材料制作玩具,经常受到小朋友跟老师的表扬。

故事背后的理解与分析:1、祖辈对孩子的关注程度和关注方式,总体来看,祖辈对孩子在其视线之内活动时,对孩子关注程度较低。与孩子做平行活动多,即各做各的事,与幼儿共同游戏少,语言交流少。当孩子提出要求时才关注孩子的需要,不太注意孩子心理发展情况,不了解孩子想什么,不太注意孩子的情感变化,认为不哭不闹、不生病,孩子就很好。当孩子出现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时,如打人、随便翻动东西、发脾气、蛮横、摔东西、对他人不礼貌时,祖辈往往不太关注这些行为会对孩子今后发展产生什么不良的后果,而是说说就算了,孩子听不听,是否有改进并不关注,能提出规则却不坚持要求。甚至有的老人认为孩子小没什么,挺有意思,树大自然直,孩子哪儿都好,不承认孩子的心理问题,不对孩子的问题进行正确的指导。2、祖辈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祖辈对孩子多表现为爱孩子,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要,能宽容孩子的天性,孩子精神环境极大宽松,没有压力,极度自由,为他们提供了模仿、探索的机会。但从心理发展方面孩子的心理需要上并不能代替孩子的父母,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依恋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使隔代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并不尽如人意。

所以年轻的父母首先要端正态度,不管多么忙,都要抽时间与孩子在一起,不要把对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完全交给老人,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做法。 还要经常与老人沟通,只有两代人统一认识、明确目标、步调一致,孩子的教育才会通向成功。

 

五、建立新型的隔代教育模式

 

不管利也好,弊也罢,总之隔代教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需要研究的是如何才能让隔代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利,对家庭生活更有利?当前正值全国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之际,重视发展家庭教育,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育儿能力,是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之一。面对隔代教育当前出现的一些问题,加强对这个方面的探讨与研究很有必要。总之,中国传统的隔代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应与时俱进,建立新型的隔代教育模式。

(一)良好的隔代教育,关键在于祖辈看护人综合素质高

家庭教育本来是一门科学,可是中国的家长们从来没有学习过如何教育子女这门学问。几乎每个人结婚后自然就会生孩子,当家长,不用学习考试,无师自通。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在今天独生子女的时代,做家长的特别是隔代家长们的素质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和孩子们成长的要求。解决的唯一办法,只有努力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素质。祖辈家长应具备以下一些条件:

1.身体健康,比较有精力,心态年轻,乐于养育孙辈;

2.心理健康,情绪稳定,没有精神障碍;

3.性格开朗,没有固执偏执倾向,对孩子有耐心;

4.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能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

5.善于吸收新知识,接受新观念,科学育儿;

6.待孩子慈爱宽容,但不纵容、不溺爱,善于引导教育

7.懂得幼儿的饮食营养和生活护理;

8.有良好的卫生习惯,讲究文明礼貌;

9.喜欢户外活动,经常带孩子外出玩,引导孩子认识周围世界;

10.能细心观察孩子的身心变化,及时与孩子的父母沟通交流。

(二)新型的隔代教育需要父母和祖辈的相互配合,各自定好位

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是家庭教育中最基本的组成成分,缺少亲子教育的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家庭教育,而隔代教育只能是亲子教育的补充而不是替代。缺少父亲的照料会使子女产生自卑和不安全感,没有母亲的关心会使孩子缺乏幸福感和亲切感。以上两者的任何一方缺少都会使孩子在前途的选择、人际关系的沟通上产生障碍。所以抚养孩子是为人父母的义务与责任,年轻的父母不管多么忙,都要抽点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别把对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完全交给老人。

(三)办好祖辈家长学校

要想让祖辈们更好地教育好下一代,使孩子健康地成长,必须提高祖辈们的自身素质,使老人们活到老,学到老。举办各种形式的祖辈家长学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也可以把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这些临时监护人请到学校或送教上门,向他们宣传先进的家教理念,帮助他们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指导他们搞好家庭教育。通过家长学校的学习,转变祖辈的教育思想观念,改变他们陈旧的教育方法,向他们介绍科学育儿知识,可以请一些年长有经验的老教授、老专家讲课,也可以介绍交流一些隔代教育好的祖辈家长的好经验,不断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

 

六、对幼儿园教师的教育建议

 

(一)教师要正确理解“隔代亲”的亲情。教养第三代,使老人能够体会到自我价值感,他们往往全身心地投入去教育第三代,同时也满足了他们对孩子的依恋情结,老人与孩子同有一种天然的亲密感,与孩子在一起总是那么开心、亲密、和谐,孩子成了老人生活的中心,他们对孩子有一颗慈爱、宽容的心,希望孙辈健康、平安、快乐地成长。孩子在老人身边感受不到压力,使隔代教养显得自然、和谐。为此,教师面对孩子的祖辈时应充分认识他们对孩子无私的爱,并在各种机会中与之沟通,争取家园教育在合作中达成一致。

(二)教师和年轻的父母要主动与祖辈沟通,帮助他们转变教育观念,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取得教育上的协调一致,为老人提供学习的机会,开拓老人的视野。借助教育知识讲座、家教书刊或介绍一些好的教育实例来丰富老人的家教知识,提高家教质量,当发现老人的教育方法不妥时,应侧面提醒,帮助老人改变教育态度和方法,指导老人更多的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如:1、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的形式向老人介绍幼儿心理特点,用孩子的具体实例来帮助老人分析如何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指导,分析不良的教养方式给幼儿心理发展造成哪些影响,对幼儿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建议。2、同时也可采用个别交流的形式与老人共同分析孩子发展现状,在教师对老人的理解基础上,提出家园共育措施,或可以通过共同带幼儿郊游、参观等活动中,自然地向老人渗透教育观念与方法。

(三)教师应指导年轻的父母应明确自己的教育责任,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在教育幼儿的同时,也担负着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我们立足于幼儿心理健康的角度向孩子的父母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如果孩子长期与祖辈在一起生活,首先即使再忙,也要每周抽出时间和孩子在一起,观察孩子的心理需要,并且及时满足他们。2、节假日要把孩子接到自己身边共同生活几天,陪孩子游戏、玩耍、学习,与孩子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尽到父母应尽之责,加强亲子感情。3、如果暂时不能去看孩子,一定要让孩子有一个心理准备,向他们讲清原因,让他感受到父母的关爱随时都在自己身边。因为孩子的心灵十分敏感,讲明白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安慰。4、如果身在异乡,也要利用电话、书信、电子邮件等先进的通讯工具与孩子经常联系,与祖辈沟通、了解,关心孩子的生产发育等情况,虽然远在异乡,也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深深的爱意。

总之,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存在不利影响,在隔代教育过程中应该不断研究、探索、克服不良的现象,使现有的隔代教育方式得以改进,使孩子们快乐、健康地成长。

 (来源:广西学前教育信息网   作者:陈丹    指导老师 : 张文军)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