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隔辈抚育

16年前 [12-13 11:37 周四]

 培育跨世纪人才 要从娃娃抓起
    当今世界日趋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归根到底是人才、人的素质的较量。我国跨世纪发展战略目标的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图的最终实现,从一定意义上说,则取决于跨世纪一代青年。而这一代人才的培育,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三股合力的巨大系统工程。而其中家庭的培育和塑造,又是这一系统工程的基础工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以成材”,又说:“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近十多年来零岁教育的理论越来越被国际学术界所重视,美国和日本是至今世界上积极开展零岁教育研究的国家。从事研究的一些心理学家、生物学家和脑科学专家认为,人的智力主要取决于生命头几年所接受的培育。香港理工学院应用社会科学学系的一份教材,列举了印度狼孩和日本士兵横井一独居野林28载重返人类社会的故事,从反正两面来说明人的早期教育的重要意义。如果在生命的最初几年失去了教育的机会,或施教不当所造成的损失,则终身难以弥补。
    充当孙辈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是幼儿早期教育的场所。父母固然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年轻父母上班忙,而将照看孩子的领衔主力落在祖(外)父母身上,他们充当了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承担着“根本之根本”的重任。
    当前我国老年人在家庭中对孙辈而言,其价值有增无减。它至少有以下主要功能:
    (1)感情功能。在所有的社会团体中,可以说家庭是个人最富有感情的温床。它所付予的感情是亲密的、直接的、可珍惜的,这种感情能影响一个人的心身健康!孩子在家庭中不仅需要父母的温存与爱抚,也需要家庭其他成员的爱护。由于当今我国多系独生子女家庭,没有兄弟姐妹,因此对祖(外)父母的感情和关心,隔外可贵。老人与孙辈之间,虽说从血缘上讲,不如与子女关系直接,隔了一代,但是天真无邪的孙儿女,常给老人带来绕膝的天伦之乐,因此有时祖辈给予孙辈的慈爱,甚至于超过子女。孙辈也喜欢祖(外)父母,他们愿意向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倾吐自己的小秘密,不但心其发火。尤其是父母离异的孩子,祖(外)父母成了他们的“救生圈”。由于父母忙于工作,或追求各自的幸福,顾及不上他们,而祖(外)父母则倍加关心抚养他(她)们。所以俗语称谓“隔辈亲”。祖孙的代际关系,有一种“远中有近,疏中有亲”的特殊感情。
    (2)保护功能。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罗的行为科学理论分析,人生有五种基本需要,而在各个年龄阶段,其需要又有所侧重。幼年期除生存需要外最需要安全保护,因为人生之初,小生命是脆弱的,必须受到照顾和保护才能生存下来,家庭则是提供儿童安全成长的最好保护伞。除了双亲之外,祖(外)父母也是能为满足幼孙安全需要的最佳人选。
    (3)社会化功能。家庭是人之初社会化的重要基地。家庭对婴幼儿青少年社会化的内容主要是:知识传授、社会规范教育(即对孩子行为的管理和约束,使之养成符合社会要求的人)、道德、性格培养等方面。对于这一功能,老年人在社会体系的运行中也具有重要的价值。社会学功能学派把老年人对下一代的社会化,视作其最主要的功能。该学派认为,老年人屡经沧桑,累积长期经验,而且又是文化的传播者,因此在下一代的社会化过程中,老年人担当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即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使文化持续不断地延绵下去。由此,从广角镜头来看,老年人这一功能发挥得好坏,它关系到我国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的大事。
    隔辈抚育的误区
    祖辈替代母辈担任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管他们自觉与否,他(她)们已经介入了培养我国跨世纪人才这一伟大工程的行列。因此应该以自身的良好言行去教化孙辈。然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还有不少祖(外)父母缺乏这种意识,往往感情、保护不是以优良的传统和品格去教育、影响孙辈,使其打好社会化的基础,而陷于溺爱孙子女的泥潭。武汉对875户独生子女家庭的调查:祖辈过分溺爱孙子女的有743户,竞高达被调查者的85%。(《光明日报》1994年6月26日)。正如有人说:“外国流行艾滋病,中国流行爱子病!”如果说父母得了“爱子病”,那么,一些奶奶、姥姥、爷爷、姥爷就得了“爱(孙)子病”,不知不觉走进溺爱(孙)子病的误区。
    误区之一,百依百顺。不管孙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只要孩子开口:“我要……”,“我要吃巧克力”,“我要喝奶奶的人参蜂蝗精”,“我要变型金刚”,“我要电动火车”,“我要骑在爷爷背,驮着我在屋里转圈圈”,……无止境的“我要……”那怕满口小牙被腐蚀得疏松破碎;成天喝娃哈哈营养液肥胖得像园球;不管柜子里装满着多色多样的玩具和十几种变型金刚,几百元的电动机械玩艺儿;不管您工薪阶层的家长是否买得起;不管您爷爷、姥爷心力衰竭、高血压还是脑血栓,只要“我要……”就有求必应。只要“小祖宗”开心,那怕是上天摘星,下海捞月,老人家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保证一切听从“小皇帝”的指挥,“俯首甘为孺子牛”。尤其是在小孙子发脾气,哭闹、耍癞时,老人便更失掉原则,要啥给啥,说一不二了。
    误区之二,宠惯消费。有些老人常以高档礼物和大额钱款来表示对孙子的爱心。1992年春节前夕,有一位老爷子来到银行取存款,他请出纳员给他伍张一百元一张的新票子,说:“大儿子、三女儿、四女儿都带着孩子回来过年,加上身边一个小孙子和一个外孙女,五个孩子一人一张”。旁边一位中年妇女惊讶说:“压岁钱给那么多!?”老爷子却说:“如今一家一个宝贝,挣钱还不是为了他们,哪能委屈孩子,一百块多什么?!”(《家庭生活报》1992年合订本第215页)太原铁路分局第四小学1994年春节后曾做过一次统计,该校1000余名学生,去年共收到压岁钱竟达29万元之多,其中有个学生高达4000元。由于压岁钱来得容易,很多孩子花得不心疼,有个孩子一次就买了230元的礼花,在一夜之间化为灰烬。(《工人日报》1995.1.16)(当时的物价比今天低多了)。1992年北京调查表明:小学生月均消费支出达173.10元,在一个三口之家中,小学生的消费居首位,占家庭消费总额的40.7%。(《社会》1992年第二期)如今随着物价的上涨,宠惯消费水平涨势盛兴不落。去年夏天北京电视台播出对京城小学生的调查,有的学生生日请客,一次就花了700多元,女孩子买一件衣服就达500多元。有个一年级小学生,他奶奶说他每个礼拜天就得花去50元的零用钱(是他爷爷月退休金的30%),他外公是一位退休的建筑工程师,现在海南高级打工,暑假,一次汇给他零花钱1000元。一些老人无可奈何让孙辈牵着鼻子走。有的老太太也发出抱怨声:“我家的‘小祖宗’真是个‘无底洞’,见啥要啥,不给买就闹个没完,在柜台前跺脚、打地滚,只得依他”;另一位老太太说:“我都管不住自己的钱袋了,小孙子在幼儿园见到别的小朋友有啥,他就要啥,不给他买,他就拿人家的。所以最后还只有满足他,把我和老伴的退休金搭进去还不够!”祖辈的一味迁就、给予、满足,导致孩子物质需求的恶性膨胀、攀比虚荣、迫求高消费,渐渐地使孩子堕入“小把年纪大把花钱的青春新贵族”群。
    误区之三,姑息纵容。对孙子女的坏习惯坏毛病,不但不给予及时教育纠正,反而护短包庇。一个小学二年级学生,父母离异,父亲娶了一位继母,继母因为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的,又半大不小了,不好管,也就不管了。孩子想吃想喝,不愿张口向继母要钱,于是就赊帐,奶奶不仅不制止、不教育,竟得意地向儿子玄耀孙子并告儿媳的状:“你儿子可有能耐了,他妈不给钱,他会赊”。孩子的父亲到隔壁冷饮店结帐,孩子1992年一个暑假就赊了178元的冰棍钱。还有一个女孩有个坏毛病,爱拿别的小朋友的东西,等人家家长找来时,他奶奶硬说是孩子拾的,竭力掩饰自己孙女的过错。还有的女孩子在外面专找比他小的欺负,而他的祖辈不但不批评,反认为小子有出息,在外吃不了亏。湖北沙市有一对工人夫妇注意严格要求孩子,为培养孩子勤俭品德,裤子破了,给补好后孩子不愿穿,父母给他讲道理,可奶奶特生气,说就一个孩子,还给他穿破衣裳。平时孩子攀比说:“别人都有钱,为什么不给我钱?”父母不给,奶奶指责儿子儿媳:“舍不得给孩子吃穿,管得太严了”。(风笑天:《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教育和未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92页)据学校老师反应,有的学生考试不及格,其祖辈担心他父母处罚他,竟跑到学校找老师求情,让老师高抬贵手给其加分。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误区之四,包办代替。华中师大政治系的一份调查中反应:现在教师角色变化,职责范围扩大,不仅管教学生在学校的行为和表现,还要管教学生在家里的生活;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德、智、体,还要补充教育学生的生活能力:教学生怎样扫地、做清洁、整理书包、系鞋带、梳小辫、穿脱衣服。许多学校专门设劳动课,在学生中开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学着做”的比赛,来弥补理应家庭早期教育的不足。然而许多家长却自觉不自觉地“绕反绳”满拧。(《同上书》第201~203页)该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家长都包下来,尤其是家里的老人,比父母包办代替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家里的生活全包了,连学校作值日,老人家都去帮着干;每天带回来的作业,先看电视,然后磨磨蹭蹭,挨到时钟敲响了22点,哈欠连遍可作业还有一大堆。爷爷、外公心疼宝贝睡眠少,只得替小孙子完成作业。
    误区之五,筑隔离墙。交往需要,也是马斯罗所谓人生五大基本需要之一,尤其是适应未来现代化社会,善于协调人际关系,是生存的必备条件。因此培养孩子社交能力,也是儿童早期社会化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我们有些老年人却患了“社交恐惧症”,和小朋友接触怕得传染病、怕挨打受欺负、怕学坏、怕闯祸,怕这怕那,把孩子关在家里,不鼓励、不允许与他人积极交往,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如今孩子没有兄弟姐妹,在家里本来就够“独”的了,又大多住在单元楼房里,原本就容易“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再加上人为地垒起一堵与外界隔绝的墙。殊不知这样做,极不利娃娃健康人格的建树。
    误区之六,“望子成龙”。希望孩子成才、有出息,这是人之常情,无可非议。但是,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适度),真理超过一步便成谬论。如果希望值过高,反而弄巧成拙。我们这里指的“望子成龙”,主要是指过高的期望值,即违反儿童正常成长的客观规律,超过儿童客观能力,超负荷地施教。父母望子成龙心切,祖辈又何偿亚于父辈?全然不考虑孩子本身素质,有无兴趣,精力能否支撑,潜力多大,条件如何,只按着单向的愿望,自己设计的模式,不惜智力投资:初级目标——神童,高级目标诸家——企业家、科学家、作家、音乐家、艺术家、画家、发明家……。具体方案:当婴儿牙牙学语时,就让识字,数数;2~3岁让死记硬背唐诗三百首;4~5岁,加学外语、绘画、书法、练乐器;6岁先上学龄前儿童班。上小学后,孩子的负担更加重,学校作业就不少,一个字要写几十遍,家长还要加进作文、日记和其他;好容易盼来周末星期天,要补数学、外语、写日记;还要参加戏剧、音乐、舞蹈、书法、绘画、钢琴……各种技能班。形形色色过量施教,充斥了孩子所有的课外时间,压抑孩子的天性,限制了儿童的自由。这种强加于人,拔苗助长的培养,弄得孩子疲惫、逆反、违ào@①、心态失衡、精神禁锢,日积月累势必扭曲孩子的个性,往往事与愿违,事倍功半,龙种不一定培养出龙来。
    引起学术界的一场争论
    由于祖辈抚育有上述一些误区,在学术界引来了激烈的争论。去年10月笔者在京参加了一个“家庭与下一代”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就此问题学者们各抒已见,从会场到餐厅沸沸扬扬,争论热烈得似开了锅,辩论的焦点是:要不要老人照看孙辈?
    正方观点:坚决反对祖辈照看孩子。认为此举弊病甚多。
    1.缺乏为培养跨世纪人才高标准的意识。许多老人照看第三代,或出于享受天伦之乐,或充实退休生活,或为减轻成年子女负担和使其放心,或因保姆难找,或为节约开支等种种原因,但是,他们对自己正在参与一项培育21世纪人才的伟大工程,从某种意义来说,他们正担负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重任,缺乏高度的认识。由于没有明确高标准的目标,就不可能自觉地、想方设法地去提高自己施教的水平和技巧了。只不过凭着陈旧的思想观念和老一套经验,盲目地去教化孩子。
    2.不良心态,陈旧观念。诸如:(1)爱不理智。尽管当年曾经严格要求过自己的子女,但是在隔辈亲上,往往感情代替理智,疼爱过度。(2)让下一代过得更幸福。因为自己从贫苦中走过来的,不愿孙辈重蹈覆辙,那怕自己少吃不穿,也心甘情愿,竭力满足孙辈的一切要求,(错在不严格施教,不加分析地有求必应)。(3)补尝心理。由于自己在岗位时,或因战争,或因工作,或因学习,很少有时间顾及家庭,因此,总觉得欠了儿女许多,如今退休下来有时间了,要在第三代身上找补回来。(4)“树大自然直”。持这一观点的老人,对孩子的缺点和不良习惯,听之任之,不予纠正。认为长大后,懂事了,自然会改悼的。(5)就这一根独苗,只能依着他,不能伤着他。于是乎,外出怕汽车压、怕拐骗人的贩子、怕受欺负;在家什么都替他干,说什么:“上学前太小不能干”,“上学了怕影响学习不让干”;“干得慢、干得不像样,还不如我替他干”,养成孩子“饭来张嘴,衣来伸手”的少爷、小姐气。以致于有的孩子上小学吃饭还要人喂,上中学洗澡要人帮,上大学自己不会洗衣服。一位大学班主任说,她最感到头疼的是搞接待新生工作,来一个新生报到,陪送的家长一大帮,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像送孩子入托,铺床、挂蚊帐、交学费、领饭票,恨不得老人家长住学校陪读,可以在生活上照顾他。(6)光宗耀祖。在“望(孙)子成龙”的背后,隐藏着这样一种心态:自己有成就的,企盼孙辈继承祖业,并更上一层楼;自己到老没混出名堂的,更盼孙辈出人头地,改变门庭,挤进望族。
    3.素质差,抚育方法不科学。就一般而言,多数老人由于过去所处的时代与家境,比较封闭、贫困,文化素质往往低于成年子女,退休下来后又与外界逐渐隔离,交往的圈子缩小,接纳的信息量也少了,知识结构难以更新,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常用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且已被现代科学证明是不正确的老方法教育孩子。
    老年人带孩子的后果是严重的,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弊端:
    第一,有碍孩子健康成才。今天的孩子,跨世纪后将肩负着振兴中华、赶超世界先进的伟大使命。因此,要求21世纪的人才要具有良好的素质,必须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它要求:(1)具有崇高的理想,高贵的品德,科学的人生观,积极进取的创造性,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真诚、正义、敬业、乐群、助人的高尚情操。(2)要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具有科学的头脑,丰富的想象力,严谨的逻辑思维,明辨是非的判断能力,及时做出英明果断的决策,应用自如的合理知识结构,周密可行的设计和实施方案,善于管理的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同时善于挖掘众人的潜力,等等。(3)并且具备健壮的体质。简而言之,培养21世纪人才的目标,应该是:优良的传统伦理和开拓进取的现代人意识和人格以及国际化融为一体的人才。然而,我们一些在老一代溺爱的泥潭中浸泡出来的下一代,难以达到上述目标。溺爱只能导致道德的滑坡,性格的畸型,才能的萎缩,体质的下降。主要表现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虚荣、嫉妒,为所欲为、骄横跋扈,纪律性差、胆祛、孤癖、不善社交、不合群、合作精神差;懒惰、依赖、娇气、磨蹭,缺乏朝气,没有自理能力;意志薄弱,缺乏自尊、自立、自强、自信的精神;怕苦怕累,经不起挫折;进取心、创造性、责任感都差等等“小皇帝”的坏习惯和臭毛病。或“高分低能,”或“5分加绵羊”,是缺乏独立人格的窝瓤废;即使在体格上,也由于营养过分,患有“现代文明病”——肥胖症,还需到夏令营去进行减肥治疗。
    第二,影响家庭和谐。据武汉的一项对独生子女的调查,被调查的875户中,祖辈能配合孩子父母进行教育的仅占15%(《光明日报》1994.6.26),而大部分老人不能很好地配合子女教育孙辈,甚至充当有缺点错误孙子的“保护伞”和“卫道士”。当子女管教孙辈时,总有一些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挺身而出,行施家长权威,指责对方,生怕孙儿(女)受了委屈。有的老人与成年子女往往在教育孩子的观点、方法上产生分岐。据北京市“关于中青年家庭养老状况”的调查,在255个样本中,有42.6%的中青年在对待子女问题上与老人有分岐,为与老人各项分岐之首,(北京市老龄委、老年学会等:《关于中青年家庭养老状况的典型调查》)甚至冲突到影响家庭的和睦。
    第三,不利社会的发展。社会是由单个的个体所组成,我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兴旺,社会发展的命运,都将掌握在下一代的手中。同时他们又正面临着21世纪激烈竞争的挑战,能否使我民族屹立于世界的前列,下一代素质的良莠至关重要。下一代素质高,我们强国富民,推进社会向前发展就有指望,否则,反之。即使是平庸之辈,没有独创性,都难以推进社会的发展。爱因斯坦曾精辟地指出:“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更何况无用之材,以至于危害社会的害群之马——犯罪分子乎?!
    总之,祖辈在培育孙辈中目标不明,观念陈旧,施教方法不科学等等弊端,遗害后代。
    反方观点:应从实际出发,肯定祖辈抚育孙辈,是继续在为社会贡献有生余年,关键问题在于提高老年人的素质。
    持这一观点者认为,祖辈本来没有抚育孙辈的义务,何况辛辛苦苦干了几十年工作,退休下来应该潇洒潇洒,又何必接这种班?谁不知道带孩子比上班还累,且吃力不易讨好!然而,基于我国现实情况:妇女就业率高;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流动加速,年轻人外出求学、打工闯世界剧增;离婚率的上升;城市多数家庭经济状况不算富裕,居住条件有限,社会托幼供不应求,保姆难觅且欠安全(现保姆多系未婚青年,没有带孩子的经验,且带有强烈的临时观念,进城当保姆仅为挣些钱回家结婚、或作为挣大钱的过渡跳板,责任心差,虐待、拐卖、甚至凶杀孩子等事件时有发生)等种种原因,致使祖辈在家庭中充当“第一任老师”就越发需要。加之现今老年人长寿,衰老延缓;退休下来也有时间,亲情难却,有承担这一义务的可能,需要与可能结合客观存在于今日的现实社会生活之中。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承担的一个国际合作项目——:“老年政策研究”的P22项目调查:在城乡被访的20083位老年人中,现在照看孙辈的还占相当大的比例,达33.24%,隔代抚养孙辈的女性老人城乡分别54.8%和59.8%。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林乐农曾对北京市退休职工进行过调查,其中东四七条就有85.3%的退休职工带过孙辈,平均每人带过1.9个,最多的带过4个孩子。(转引自王因为等:“关于老年社会劳动情况调查与刍议”,《社会学与社会调查》1983年第一期)。隔代抚育目前在有些地区呈上升趋势。1994年南京市白下区某小学全校532名学生中,由姥行施代养之责的120人,占22.5%,比三年前增长了一倍。(《中国老年报》1994.11.9.)我们应该面对事实,从实际出发。今天许多老人替代年轻父母挑起抚育孩子的重担,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工作,建设社会主义。对于稳定家庭,发展社会都是有利的,这一主流应该肯定。至于教养中存在的缺陷,根本问题在于提高老年人的素质。话说回来,即使是父母抚养和施教技巧,上面描述的溺爱误区,照样大有人在。
    补救误区的几点建议
    家庭担责着孩子生、养、教的全过程,现在不少祖辈替代着年轻父母担负起“养”和“教”的两个重要环节。在“养”与“教”的位置摆法上,许多老人是“养”重于“教”;而在“教”上面,如何教得好,在思想上又很茫然,从而自觉与不自觉地陷入溺爱的误区!因此,有必要向家庭中的老者亮出警告黄牌,并呼吁有必要对老人们在关心下一代的问题上进行再教育,借以提高老人本身的素质。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办“祖范学堂”。鲁迅先生曾在《随感录二十五》一文中,批评一些父母,只会生,不会教。“即使偶尔送进学堂,然而社会和家庭的习惯,尊长和伴侣的脾气,却多与教育反背,仍然使他与新时代不合。”因此,当年鲁迅强烈呼吁:“中国现在,正须父范学堂”。我认为当年鲁迅先生的创议不但至今仍然适用,而且今天还须补办“祖范学堂”,或在一些老年大学、街道老年学校里,增添家教方面的内容。
    (2)学校办家长学校时,除了吸收学生父母参加外,千万不要遗忘了学生的(外)祖父母也是你们扩大教育的对象。
    (3)运用多种大众传播工具,诸如在老年报刊中,电视“金色时光”、“夕阳红”等栏目里,加入有关方面的内容。
    (4)希各有关学科“对老年人在家庭中对下一代教化问题”,予以足够的关注,并投入一定的研究力量。因为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祖孙同堂,祖辈对孙辈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扩大的趋势,因此,加强对此方面的研究是极有必要的。然而,现在研究家庭教育的,侧重在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这当然是对的,但是,忽视了祖辈的作用。而在老年学界,目前大多侧重于老年人本身问题,诸如五个老有所(养、医、学、为、乐的研究);老龄化与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中,也涉及到关心下一代的问题,如老同志对孩子进行传统教育,作了多少多少报告、校外辅导,或对失足青少年的帮教等问题。但对广大家庭中老年人如何对孙辈教化好,却被忽略了或投入的精力不多。且有的学者把带孙子,简单地看作一般家务劳动,连把此行为列入“老有所为”都不承认,更不可能投入精力去研究了。殊不知带孩子也有很深的学问,并不简单。它关系到培养我国栋梁之人才,关系到我中华民族的命运和前途。不能等闲视之。
    通过各个渠道和各种方式,提高老人们对其在社会家庭中自我价值的认识,意识到自己肩负传帮带培养国家跨世纪人才的重任:“孙不教,祖有责”,“教不严,祖有过”,以及帮助老人们掌握爱孙的正确观念和科学的施教方法,从而扮演好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将有生余年,在建造伟大的“希望工程”和推进社会发展中,作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单位:北京市社科院 王因为)

来源:http://www.mianfeilunwen.com/Education_Papers/Education/Education_Topic/2007-1/14/001928839.html

录入:fjlld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