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关注中国特色的隔代教育

17年前 [05-03 21:33 周四]
        隔代教育成了许多人教育孩子失败的借口,也成了对问题少年诟病的理由。事实上,大约在5年前,社会上已经开始流传这样的论调:隔代教育,是误人子弟的一种教育方式。而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受到了空前范围的质疑。

隔代教育的现实处境

  赵增青是北京汾水文化传播公司的职员,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他每天东奔西跑,爱人在一家网站工作,也没日没夜。他们的忙碌并没有因孩子的诞生而稍减。刚开始,孩子由保姆带,摔了一跤后,赵的母亲就心疼得非要自己带。这样,从两岁起,孩子跟奶奶一块过,夫妻俩通常只在周末接孩子回家小住。
  渐渐地,他们发现,孩子变了。对他们越来越生分,而在奶奶面前却活蹦乱跳。夫妻俩总结的教训是,对孩子管得太严了。相反,做奶奶的无比宽容,一切顺着孩子。
  等到上小学4年级时,孩子与赵增青两口子的隔膜越来越深。有事没事总想往奶奶家跑。孩子身上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撒谎成性,花钱大手大脚等等。夫妻俩调教再三都无济于事。最后,妻子忍无可忍,开始限制孩子去见奶奶,理由是,孩子都让奶奶惯坏了。于是,这个家庭保持了很多年的良好的婆媳关系出现了裂痕。
  当赵增青羞于和别人探讨这些家庭琐事的时候,他身边的很多人正在经受着同样的煎熬。由隔代教育所产生的家庭争议,成为当下中国城市家庭中最主要的矛盾之一。
  不久前的“六一”期间,一项关于隔代教育的全国范围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近一半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
  在上海,目前0~6岁的孩子中有50%~60%属于隔代教育,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占到总数的一半,而在北京,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多达70%。调查说,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
  这项调查再次提醒人们,隔代教育在中国是普遍现象。这种教育模式的成败某种程度上关系着未来中国的人口质量。
  另一项资料显示,中国60%以上的失足少年与隔代老人育孙不当有关。有些犯罪少年就是在隔代老人“护”着的情况下,一步步走向深渊的。近几年来媒体不断将问题少年的出事原因和隔代教育联系起来,提到这种孩子,有意无意间都要问一句:他是不是老人带大的?
  不久前,在研究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征时,重庆师范大学心理学专家刘东刚副教授更指出,这种网络成瘾症在隔代教育或有家庭暴力的家庭中呈高发状态。当隔代教育和家庭暴力相提并论时,这个问题就相当严重了。

隔代教育的四种类型

  眼下所批判的隔代教育,出现在中国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一方面是大批老年人退休回家,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另一方面,计划生育使得城市家庭普遍进入独生子女时代。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极盛告诉记者,从根本上说,对隔代教育出现批判的声音,是由于当下人们对子女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高很多。
  以前,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多数父母觉得孩子小学毕业就可以了。现在,家家户户都嚷着让孩子上大学,而且上大学还不够,还得考研。
  王极盛认为,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在独生子女时代,人们对子女要求高是可以理解的。但他同时认为,做家长的,特别是隔代家长们的素质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和孩子成长的要求。
  王极盛在数万人中间做的一项调查表明,95%以上的家长没有学习过如何教育子女这门学问,其中,隔代家长的这个比例接近100%。
  “中国的家长们从来没有将教育子女当作一门科学,认为是无师自通的。一切全凭直觉和经验。”王极盛说。爷爷奶奶辈的人经常称,自己年轻时养活了五六个孩子,而且都健康成人,现在,你们连一个也养活不了,还要我们帮忙。我们帮忙也就罢了,还嫌我们带得不好。
  一方面,在观念上,隔代家长认为带孩子自己很有经验,另一方面的问题则是,他们的教育方法多半有问题。

  王极盛将隔代教育归结为四种类型:
  第一,过分关注型。孩子本来能自己做的,隔代家长呵护备至,代为其劳。孩子本来在正常环境下能锻炼自己的能力,结果让隔代家长们取消了。
  第二,过分监督型。什么事情都要督促孩子,经常检查孩子的行为。如此,造成了孩子的依赖性和惰性,以及对成人的不信任感。
  第三,严厉惩罚型。这种教育方法因循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的批评多于鼓励,责罚多于奖励,使孩子产生了严重的自卑、自闭或叛逆心理。
  第四,民主、温暖和理解型。王极盛对此比较赞同。他发现,隔代家长中也有人在采用这种方法,只是数量很少。
  隔代之间,隔着两代人不同的生活观念,隔着不同的教育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父母给子女的直接教育虽然大多不尽如人意,但整体上是优于隔代教育的。

隔代之墙,需要推倒吗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国家。在国外,孩子很小就进了幼儿园、托儿所,18岁独立成人,所以,基本上没有隔代教育。
  但中国爷爷奶奶的爱真有那么可怕吗?理智的人们不禁要问。
  杨重阳?穴私企员工?雪:一夜之间,许多人都来指责隔代教育。恨不能将所有教育的恶果都归到它身上,而隔代教育的许多优点被大大忽视了。
  首先,现在许多老年人被社会彻底解放,可以安享天年。老来无事的他们,在心理上需要孩子,也大都愿意带孩子,有人将带孩子说成是老年人的“孙子疗法”。比起年轻的父母们,老人对孩子的抚养教育更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其次,老年人大都具有抚养多个孩子的经验,对孩子各个年龄的习性非常清楚,也知道如何及时处理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可以说,这方面不是年轻父母们能比的。再次,老年人阅人无数,有深刻的人生感悟,能很早就培养孩子们正确认识世界。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隔代教育的初衷是如此朴素和善良,相信只要加以改良,老人们会做得更好。
  王极盛说,无论如何,隔代教育在中国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这是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另一方面,社会现实也使得隔代教育必不可少。当城市和农村的中青年人都在忙着挣钱疲于奔命时,大多数情况下,保姆不职业化,不堪看护重任时,孩子基本上就归爷爷奶奶了。
  此外,目前中国老年人已达到1.34亿,再过20年还将增加到2.4亿到2.6亿人。人老了,认识的人就越来越少。如果老伴活着,还可相依为伴,如果一方过世,老人唯一的寄托就在孩子们身上了。眼看着子女们为生活四处奔忙,无暇顾及,于是,身边只有孙子。倘若有一天,子女们又开始限制孙子和他们来往的话,老两口会怎么样呢?这种可能性并不是不存在。近年来,人们纷言隔代教育存在严重弊端,所以,许多人开始有意地阻止孩子和老人过多接触。尽管必须为此支付一笔不小的保姆费用,但他们更愿意让孩子呆在自己的羽翼下。中国传统的“隔代亲”现象将越来越多地面临挑战,而传统的家庭关系也可能为之改变。有社会学家认为,中国未来20年内的小康建设,必须抓好两项工作,第一要解决老年人的社会保障问题;第二就是要帮助他们搞好推卸不掉的教育隔代子女的艰巨工作。
  王极盛也认为,现在还不是讨论要不要隔代教育的问题,而是要想办法搞好隔代教育。此前,1999年中国刚刚进入老年社会时,老少共融的问题曾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当时,有学者提出,每一个隔代家长,都希望能够掌握让自己的晚辈健康成长的知识。但5年过去了,社会还没有研究出操作性强的隔代教育办法。相比之下,批判隔代教育的声音却一刻也没有消停。
  在这样的吵闹声中,新一代孩子们诞生并且又成长起来。没人告诉他们,隔代教育给他们带来的是什么。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