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黄永辉:当前农村隔代教育状况研究(四)

17年前 [05-01 15:34 周二]

五、相关对策探讨

虽然隔代教育存在着种种的弊端,但这也是在现实中无奈的选择。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及文娱方面的支出增加,而现有的农村耕作模式导致农民的“有限剩余”无法支付教育及娱乐的高额成本,外出打工是让孩子享受教育的最优选择。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欠发达地区的隔代教育现象还会越来越多。其次,研究表明,我国已于1999年成为老年型国家,未来的10多年将迎来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期,虽然计划生育政策出现某种程度的松动,但人口老龄化趋势并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农村中也出现越来越多的4:2:1结构家庭,老年人比例升高,间接地推动了隔代教育的发展。

由此可见,要在农村中消除隔代教育至少在可见的几年内是无法实现的。因而,目前的可行之计是怎么让隔代教育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怎么让孩子在隔代教育中健康成长?要正确地解决隔代教育中的问题,仅靠单方面是不行的,这要政府、学校和家庭三方面共同起作用。政府方面涉及到包括户籍制度问题、城乡二元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学校方面也涉及到管理方法和模式问题;而家庭方面则涉及教育方法和方式的问题。因而,我们也着重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解决的可行性途径:

(一)政策层面

隔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政策层面造成的,但这涉及到国家的整体的体制问题,如户籍制度、城乡二元、社会保障等,因而在整体上的改革难度比较大。但是如果人口管理体制有大的改变的话,将给这一问题的解决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宏观的政策方面,以下两点是有用的:其一,加大学校网点布局的调整力度,扩大农村中学的规模并改善教学设施,提高农村初中“隔代监护”学生的入住率。这无疑是解决孩子成长发展中诸多问题的一个好办法。许多农村中学的校长老师认为“与其让孩子在家里,还不如让孩子住校。”建议只要条件允许的“隔代监护”的初中学生都应住宿,因为集体的生活可以最大限度降低隔代教育的不利影响。

其二,调整政策,妥善解决外来人口就学问题。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天职,父母与孩子一起生活,对中小学生来讲是最理想的家庭教育的空间模式。政府就充分考虑这部分家长的愿望和利益,适时调整外来人口子女就学政策,使外来人口子女有机会平等地享受当地的教育。

另外,基层政府在这方面也应有所作为,具体来说,应该在工作中不断完善地方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的责任,解决好教师工资,公用经费和农民负担问题。如赣南地区的龙南县在2005年就农村贫困学生实行了“两免一补”的政策,即免杂费、免课本费,对寄宿学生进行生活补助,把农村教师工资和公用经费的管理纳入县财政,保证足额及时发放。[]

此外,村民委员会作为农村的自治性组织,也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应该发挥团结村民,帮助和组织老人进行定期的培训。在培训中老人们了解教育的原理知识、孩子心理,了解现代教育方法和技巧。在培训中老人也可以相互交流经验,互通心得体会。赣南地区的于都县就在农村村民委员会下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组织老人“家长”培训,交流经验心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学校层面

学校教育是教育的基础,隔代教育中的孩子更多时间还是在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因而,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如何采取措施来填补就成为了关键所在。所以,学校要从当前家庭教育的实际出发,重新寻找促进家庭和学校有效合作与沟通的方法与途径,以摆脱家庭教育与学校沟通不堪的现状。具体而言,应该做到:

1)改善家校联系方式。“学校联系单”、“书信联系”、“电话联系”是以往学校联系的主要方式。然而,在隔代教育环境下,学校要联系的家长是隔辈老人。他们对这种远距离的沟通方式心理上感到陌生、紧张和不亲切。他们需要采用面对面的交流,促膝式的长谈。照顾农村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学校要改善家校联系的方式,要多采用面对面的互动式的交流和沟通,以切实增强联系,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性。如可以设置“行政接待日”,由学校领导和班主任老师面对面,认真听取家长们反映的意见、建议和想法;还可以开设“家长开放日”,把家长请到学校来,让他们深入到课堂去,实现家长与学校零距离。

2)改革家访形式,把家长会开到农村去。教师传统的家访往往是“告状式”、“通报式”的,这种家访,学生历来就很厌恶,而且容易引起家长的紧张情绪,特别是隔代家长,年纪大、心理脆弱。因此,要提倡“聊天式”、“商讨式”的家访。让家长、教师和学生都在场,互动交流,共同探讨。另外,传统的家长会都是把家长请来学校,集中时间,地点,然后按“领导训话——班主任交流”的形式开展,家长对此反映很大。农村隔代长辈有的年老体弱,有的不爱动怕麻烦,有的家中无人有顾虑,常常到不了会,了解不了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所以,我们提倡改变传统的家长会模式,把家长会开到农村去。具体可以根据生源的情况,由行政班子带领班主任、任课老师等错时分批地召开家长会。一来照顾隔代家长,同时显得学校有诚意。

3)实行集中管理。把隔代教育子女集中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管理。学校成立专门的领导和管理小组,开展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管理活动。具体内容可以是:小集体管理,专项档案管理,集中教育等。同时,还可以根据他们在品德行为偏差、心理障碍等不同方面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教育等,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加强心理辅导,开展爱心教育。每个孩子都需要爱,特别是长期脱离父母怀抱,享受不到父母爱的隔代教育子女。他们长期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感到孤独和无助,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和向上的精神生活。农村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对隔代教育孩子应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建议学校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同时,也可以开设“悄悄话信箱”、“悄悄话热线”等等,让学生倾吐自己家庭的境况和心理疾苦。

5)规范督查体制。加强监督和检查,才能使教育的有效性得到保障。因为要解决隔代教育子女在学习、品德和个性心理等方面的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因此,为保障教育的效果,我们要积极开展监督和检查。首先要加大监督力度,在校内利用“文明学生”、“监督员”全面监督他们在学校的行为规范,在校外则根据地域的情况设立校外监督员,并建立汇报制度。另外,学生处要定期地开展检查,作好记录,总结经验,反思方法,建立一个规范的监督检查体制,保障学校教育的效果。

(三)家庭层面

应该来说,造成隔代教育孩子各种问题的虽然是缺少父母之爱,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在家庭教育中教育方法和方式的不合理、不科学。许多老人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经历了艰难困苦,如今生活水平提高,就在孩子身上出现“补偿心理”。老人的心非常慈,比较善,加上孩子是隔代抚养,所以就更是倍加关爱,什么事都依着孩子,迁就孩子。另一方面,老人传统的保守思想、落后的观念、陈旧的意识,不易接受新事物,对孩子的创新性形成很大的影响。[]因此,要使隔代教育孩子健康地成长,必须从家庭教育着手,从老人的日常教育开始。

1)爱而有度,恩威并重。孩子是一棵幼苗,需要阳光和雨水的滋润,需要我们的精心呵护。但与此同时,他们出需要经历风吹雨打,才能傲然挺立,茁壮成长。家庭心理学家约翰·罗斯蒙德指出:儿童需要服用“维生素N”,即现代化社会孩子经常在喝维生素“AD”钙奶的同时,也需要父母长辈经常对他们说“不”。因此,必须恩威并重,关爱与严厉结合。必须认识到过分的溺爱只会使孩子今后更加任性、跋扈。

2)改掉陋习,做孩子的榜样。少儿时期是养成良好道德行为的最佳时期,孩子一生下来本是无知无识,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的一言一行的最大影响来自家庭成员。鲁迅曾经说过:要使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要成为那样的人。孔子也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习惯的培养一定要从小开始,在孩子不良行为刚露头时,就要指出孩子的错误,并坚决制止,就象英国的一句谚语说的一样: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因而,要使孩子养成好习惯,就要从日常的言传身教开始。

3)父母经常联系,给孩子更多的爱。对父母来说,抚育子女是义务,是责任。出门在外的同时勿忘记在家的子女,要经常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多跟监护人老师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动态。据我们的调查问卷统计显示,有33.6%的父母外出从不与自己的孩子联系,有的父母一外出就是几年,逢年过节都不回家,没有音讯。特别是现在出现农民式“逆春运”现象,即由于春节期间工作好找,工资也比平常高,许多农民工为了高工资和找到好的工作,在春节的时候也不回家,使唯一的一次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成为泡影。[11]我们在调查中,问这些孩子最向往的事,大多数的孩子回答说:“最想吃妈妈做的饭,最想让爸爸去开家长会,长大后想出去打工挣钱。有很多孩子说,晚上常常梦见爸爸妈妈,但具体样子却不是很清楚。”

结语

农村隔代教育问题不仅是教育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的问题。当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农村隔代教育中的种种问题,看到一张张无暇的脸的时候,不禁忧心冲冲。如此庞大的隔代教育孩子群体,如果不加以引导和规范教育,将是多大的一个社会问题!生活的现实,丝毫阻挡不了为生计而奔波,匆匆而去的农民工的脚步。春节后面对孩子撕心裂肺的离别哭喊,更多的只是脸上无奈的笑容!随着经济的发展,打工潮滚滚而来,外出打工者前仆后继,却留给家乡、留给父母隔代教育的难题。由于外出打工或经商,使农村家庭体系发生了裂变,破坏了原来比较稳定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局面,也使家庭与学校之间友好互通的途径化为乌有,取而代之的是动荡的教育,农村家庭教育出现真空!虽然农村隔代教育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现象,我们已无法改变。但减少隔代教育的不良影响,给农村隔代教育孩子更多的关怀却是我们力所能及的。关注、关爱农村隔代教育孩子,不仅是家庭、社会、学校的事情,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对此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方舟.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家庭教育,2000(11).

[2]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J].中小学教育,2003(2)

[3]卢乐珍.怎样搞好隔代教育[J].家庭教育,2001(1)

[4]张文.隔代沟通有方[J].家庭教育,2002(12).

[5]张厚安,徐勇.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M].武汉出版社,1995.

[6]古德.家庭[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7]童春旺.隔代教育:未成年人犯罪不可忽视的家庭因素[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8]李径宇.养不教谁之过[J].新闻周刊.2004(21)

[9]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指导专业委员会.分析隔代教育利弊加强祖辈分析指导[J].中国家庭教育.2004(4)

[10]中国教育学会等编.初中生家庭教育知识家长读本[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1]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2]汪伯英,皇浦鸿昌.家庭教育新趋势和对策[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13]赣州市志(上下)[M].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

[14]钟心华、钟瑞贤.对赣南农业结构调整的再思考[J]赣州市统计局,2005.12

[15]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C],郑州研讨会论文2000
 

注:此为华南师范大学农村调查研究项目,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经过一年的时间,取得了初步成果。

作者简介:黄永辉,男,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江西省赣州市人。

联系地址:广州市华南师范大学东13-216邮编:510631E-meil:jake186@sohu.com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