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黄永辉:当前农村隔代教育状况研究(一)

17年前 [05-01 15:24 周二]
——以江西赣南地区为对象
 
内容提要:当前,在农村中由于父母外出打工或经商,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家里,由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照顾,使农村家庭体系发生裂变,导致隔代教育的产生。农村隔代教育破坏了原先比较稳定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局面,也使家庭与学校之间友好互通的教育途径化为乌有,取而代之的是动荡、残缺的教育。农村隔代教育不仅对孩子产生影响,也是学校乃至社会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以江西赣南地区为对象,对当前农村隔代教育状况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并尝试提出若干建议,以供决策者参考。
关键词:赣南地区;农村;隔代教育;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日益活跃,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和完善。这意味着人才、技术、资金等都可以按市场的需求来进行统一的配置,东部沿海地区是开放的前沿,其迅猛发展的制造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广大中西部地区丰富的农村劳动力正好填补了这一需要。人口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由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成为中国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特点之一。由于户籍制度和传统观念的限制,人口流动呈现单向性或季节性。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增多,外出打工或经商的人也越来越多,有的家庭夫妻双双外出打工,他们当中有的将子女带在身边,而更多的是将自己子女留在家里,由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照管,少数也有寄托在亲戚家里。于是,这些隔代长辈便成为孩子的监护人,挑起了教育孙辈的担子,这种教育现象,我们称之为农村隔代教育。农村隔代教育对孩子身心发育、对农村代际关系、对农村乃至整个社会将产生什么影响?这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媒体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展开了相关的调查研究。
一、研究方法和意义
由于能力和时间上的限制,我们采取的社会调查类型主要是个案调查,即对特定的社会单位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的一种方法。主要是从微观层面来剖析,以其在个案的特殊性中,寻求普遍的代表性,找出多个特殊性中相通的东西,并对此展开阐述和研究。在个案的选取上我们也选取了中部地区农业人口大省中外出打工人口比较多的地区——江西省赣南地区,以其增强个案的代表性。
基于此次调查的特点,我们在调查方法上以访谈法为主,辅以调查问卷法和追踪调查法来加以配合。因为尽管调查问卷能够获取科学客观的数据,但不同的问题设计和问题的侧重,显然会有不同的结果,只有切身地深入到问题当中去感受问题的产生和演变过程,才能更好地把握问题的实质。
一般说来,调查研究都会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即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因而,本次调查研究中更多地还是注重实践意义。这是因为:
首先,虽然隔代教育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就表现突出,有的学者认为传统农业家庭结构中出普遍存在隔代扶养的问题。但是,隔代教育问题引起众关注还是近几年的事情,特别是对农村的隔代教育问题的关注和研究还是近一两年兴起来的。在众多的研究中,虽然有理论层面的探讨,如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但要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因此,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大多数还是在调查实践的层面,着重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这方面的调查又分散于不同的侧重点,家庭、学校和社会层面的分析比较常见,把三者统一起来研究的还只是少数。
其次,农村隔代教育问题是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对其研究的终极目的还是了解这一问题的状况和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总结经验,进行推广。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是农民,农民的生活教育状况影响着农村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构成了当代中国问题的主旋律。“19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大量事实证明,农村的治乱衰是一个国家稳定与否的基础和标志。国家的治乱始于农村,农村的治必然会带来国家的兴盛和安宁,这几乎是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普遍性规律。”[①]自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为国家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农民自身状况改善却相对比较少,户籍制度、税收制度和教育制度等都对农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很多农民期望在下一代身上有所改善。但研究结果表明,现实中很多问题都呈现“代际传承”的特点,“马太效应”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起着主要作用。农民地位要改变,农村教育要先行。但理论与现实,生存与发展往往容易扭曲。农村隔代教育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将会是深远的,这也是我们研究的重任之所在。
弗洛伊德曾说过:“早期的心理健全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成年期的每一个痛苦都可以在其幼年找到伤痛的烙印。”成年期的许多心理健康问题源于他的儿童早期,儿童早期的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人格的健康发展。“农村隔代教育中的孩子远离父母,缺少完整的家庭教育,正常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性格上的偏差。”[②]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农村隔代教育中的孩子普遍感到孤独和缺少亲情,表现为沉默寡言、冷漠和自私自利等,打架斗殴和小偷小摸现象也非常明显。农村隔代教育中成长的孩子人数众多,造成的社会影响也将是巨大的。对农村隔代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是当前摆在有关部门面前的重大课题,因此对农村隔代教育状况的研究有很强的政策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农村隔代教育的定义及江西赣南地区简介
(一)农村隔代教育定义
本研究的对象是农村的隔代教育状况,主要是揭示农村中隔代教育对孩子及社会的影响并对此作出分析,进而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农村隔代教育实质上是揭示农村中的家庭教育状况,指农村中家庭教育由隔代教育来完成的现象。基于当前农村的家庭教育状况,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其一,父母在家,仍由爷爷奶奶抚养;其二,父母一方在家,由爷爷奶奶抚养;其三,父母双方不在家,由爷爷奶奶抚养。
中国是有着几千年文化传承的国家,重视伦理血缘,“子孙满堂,人丁兴旺”一直是最佳理想。即使儿子儿媳双方在家的情况下,老人仍热心于发挥余热,主动承担起抚养孙辈的重任。如果儿子儿媳一方外出,那承担孙辈的抚养就理所当然了。江西赣南地区有一句谚语是这样说的:“爸爸妈妈疼满子(最小的儿子),爷爷奶奶疼长孙(最大的孙子)”;唐代诗人李商隐在笔记中谈到的“老人十拗”,就有一条是“不亲儿子亲孙子”。因而,在传统中国社会中,某种程度的隔代教育也一直存在着。所以,以上三种类型中的前两种在事实上已经处于“半隔代教育”状态。第三种类型是完全意义上的隔代教育,即孩子父母双方外出打工或经商,孩子由祖辈抚养,孩子的日常生活及其它事情也交由爷爷奶奶负责,近年来出现的种种隔代教育问题也都是在这种状况下产生的。
综合上述,农村隔代教育是指,在农村家庭中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或经商,将自己的子女留在家里,由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照管,或都寄托在亲戚家里,这些隔代长辈成为孩子的监护人,挑起教育孙辈的担子。这种教育现象,我们称之为农村隔代教育。
(二)赣南地区简介
赣州市,位于江西省南部,赣江上游,又称赣南。东、南、西分别与福建、广东、湖南三省接壤,北与本省吉安、抚州两市相连,全市与外省相邻的边际县11个,乡镇72个,现辖18个县(市、区),是江西省最大的行政区,人口813万,主要以客家人为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人口和面积分别占全省的1/5和1/4。赣州市自古以来就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之要冲”;北承赣江,长江水运,南接大庾岭古驿道转珠江入广州,是南北货运必经的水路枢纽。[③]
赣南地区处于中亚热带南缘,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农业一直是主导产业,人口密度高,剩余农业人口多。2004年,农、工、第三产业的比重为:28.6:33.4:38,2005年赣南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760.17元。近年来,赣南农业发展逐惭开始出现生产结构不甚合理,品种质量不适应市场需求,农业生产开始出现农业增产而农民不增收,农民收入增幅连年回落,增长额徘徊不前的现象。[④]由于剩余农业人口多,加上位于闽、粤、湘交界的优势,因而外出经商或打工者甚多,有的地方整个村落只剩下老人和小孩,是隔代教育比较普遍的地区。段成荣、周福林利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0.95‰抽样数据,推算出江西留守儿童占当地儿童的比例为19.4%。[⑤]而赣南地区又占了大部分,因此我们选择赣南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代表性的。
三、农村隔代教育状况及利弊分析
(一)农村隔代教育状况概述
据中华家庭研究会2004年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由于1.2亿中国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留守儿童的数量已经高达2000万左右,在这2000万留守儿童中绝大多数是通过隔代抚养。[⑥]隔代教育问题之严重由此可见一斑。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其实,进城打工的农民始终处于“二等公民”的境地,官方称其为“流动人口”,也叫“盲流”;城管说其“影响市容”,计生工作者称其“超生游击队”,警察叫之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农民工遭到岐视,许多权益难以保障。
我们在赣南农村地区,针对隔代教监护人,监护人文化素质,孩子的心理状况及孩子和父母的联系状况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抽取了600户隔代教育家庭,其结果如下:
有42.7%的孩子跟爷爷奶奶生活,40.2%的孩子跟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其它的占17.7%。在老人的文化素质方面,没有大中专方化的,有8%的老人称有高中文化,19%的老人称有初中文化水平,小学文化水平占60%,文盲占12%。由此可见,隔代教育在文化的传承和教育方面首先就面临困境,况且知识日新月异,老人们在新时代的教育面前已经无能为力。
另外,孩子和父母的联系状况方面,26.7%的孩子经常与父母保持联系;21.4%的孩子每月定时与父母联系,但由于电话联系的关系,每次时间3-10分钟左右;18.3%的孩子偶尔与父母联系,从不联系的占33.6%。当问到隔代教育孩子的心理状况时,有被遗弃感和孤独感的占66.7%,许多孩子在睡梦中哭喊着要父母,有22.1%的孩子觉得生活没有意思,11.2%的孩子产生自卑甚至产生离家出走的念头。
(二)利弊分析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只不过是哪一面占主导的问题。隔代教育中因为老人走过了人生的长路,阅历和见识比一般的年轻人要多。因此,在言传身教中不自学地会教给孩子一些正确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对孩子在日常的待人接物方面有所补益。另外,老人是从传统社会中走过,有许多传统社会的优良美德都在老人身上打上烙印,这在年轻人的一代是比较少见的。因而,通过隔代教育的方式能使孩子学习传统的美德,让传统传承下去,加大了家族、亲情和血缘的纽带。
虽然隔代教育有一些优点,但是怎么也无法取代血肉相连的父母之爱,由于祖辈们的溺爱、袒护,隔代教育中的孩子极易形成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由于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理和行为上的障碍,对人对物缺乏爱心,易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等问题。隔代教育中,由于孩子长期处于老年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中,耳濡目染老年人的语言和行为,这对于模仿力极强的孩子来说,极有可能加速孩子的成人化或心理老化。另外,由于老年人大都喜欢安静而不喜欢运动和外出,思想和行为也容易固定化,模式化,因而极可能使孩子缺乏活力和活泼,心胸狭窄,不善与人交际,固执,偏激等。
由以上分析可见,虽然隔代教育有利的方面,但是从总的来看还是弊大于利。
四、农村隔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教育的效果和问题往往是在受教育者身上体现出来,可以这样说,什么样的教育造就什么样的人。农村隔代教育中的问题更多的还是体现在被教育者,即孩子身上,孩子的生活、学习和日常的为人处事方面恰恰体现着隔代教育的烙印。就其问题,我们把它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成绩普遍不好,整体成绩堪忧。赣南地区的瑞金市第三中学是农村孩子比较多的中学,初中学生大多数是农村来的,而且一半以上的孩子是隔代教育。我们在瑞金市第三中学初二级抽取了90位隔代教育孩子在2005年第二个学期的数学成绩,其结果如下:

表一:隔代教育孩子学习成绩

 

优良

一般

不合格

100-90

89-80

79-70

69-60

59-50

49-40

39-30

29以下

人数

9

11

18

18

17

8

5

4

比例

9.8%

12.2%

 

20.7%

20.7%

19.5%

8.6%

4.8%

3.7%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