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抢过来与让出去(原创)

15年前 [10-22 14:30 周三]

抢过来与让出去(原创)

文/练丽丹(醉梅)

 

【故事一:抢过来】

洋阳(3周岁)看到菲菲拿着“鱼竿”玩“钓鱼”游戏,就上去把“鱼竿”抢了过来,自己“钓”起了“鱼”。“你怎么抢我的玩?是我的。”“你的又怎么样,我就要玩,你管不着。”两个孩子你推我搡,打了起来,最后是大人来了才劝开。

 

<大人疑惑> 孩子怎么这么蛮横霸道?

<孩子有理> 我为什么不可以拿来玩?

 

【背后原因】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只有“拥有权”的概念,而没有“你的”“我的”之分,只有“我们的”。在他的意识里,以自我为中心,从“自我”出发来看待周围的一切事物。凡是他喜欢的,就是他的,当作他自己生活或生命中的一部分,完全应该是属于他的。所以,孩子会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也当作自己的东西来看待,还不懂得在成人的规则里,不同的物品会分属于不同的拥有者。自然,他会去理直气壮地抢过来。


【故事二:让出去】

悦悦两岁半了,家中来了小客人,妈妈要悦悦把电动汽车让给他玩,悦悦大声抗议。妈妈想把变形金刚给他玩,悦悦也死活不肯。妈妈一生气,硬是给了小客人玩。悦悦大哭起来,要去抢回!

 

<大人疑惑> 孩子怎么这么小气、自私?

<孩子有理> 为什么要给他玩?这是我的东西!

 

【背后原因】

这个年龄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对物质的占有欲强,凡是他喜欢的,就不能分给他人,哪怕是借给他玩(还没有很明确的“归还”概念)。因为一旦从自己这儿拿走,哪怕一会儿,也是侵犯他的完整世界(某种意义上说,所有他需要的喜欢的东西,是他世界的组成部分),从而感觉自己的拥有权被剥夺了,失去了安全感(物品,也是他所依赖的安全的情感替代品)。所以,悦悦才不肯分享自己的玩具。

 

【教你策略】

一、陪孩子“演习”。

1、父母二人和孩子玩物品归属游戏。各人拥有一个纸盒子,各自把好玩的东西放在各自的盒子里。告诉孩子这盒里的东西是“你的”,那盒里的东西是“我的”,另外一个盒的东西是“他的”。帮助孩子理解“我的”、“你的”、“他的”涵义。

2、成人和孩子玩物品交换游戏。让孩子明白交换的好处:如一个玩具一个玩,只有一个好处,多个人玩就有多个好处,便利了自己和大家。

3、父母和孩子玩“借还”游戏,淡化对物品的强烈占有意识。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东西只是暂时在别人那儿呆一会,实际上还是自己的。

 

二、带孩子践行。

1、与朋友约好,周末让孩子带上一两个玩具去朋友家,与朋友的孩子交换玩具玩。还可以选择一种需要一起合作的玩具,比如积木、插花片等,邀请对方和自己一起搭建,让孩子体验共享、合作的乐趣。

2、与朋友约好,带孩子到朋友家向朋友以及朋友的孩子借东西,过几天再归还。如果孩子胆怯,可从让孩子从向朋友借开始,之后再向同伴借。这样也可以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

 

三、给孩子开导。

1、让孩子明白“所有权”和“归属权”的涵义。告诉孩子哪些东西是属于大家的,比如家中电器,公共建筑,哪些东西属于私有的。私有的不可能自己抢过来,需要去协商,征求对方的意见。当孩子想参与到集体中玩,或想玩别人的玩具时,告诉孩子一些基本规则,要尊重他人,如何去和他们协商,而不是硬着抢过来。

2、当有小客人来时,家长可以说:他很孤单,没有人陪他玩,让你的布娃娃陪他玩一会好不好?或者说,我知道把你心爱的玩具给他玩一会,会有点舍不得,但他对你特别好,你又是个很懂得别人好的好孩子,能不能让他玩一会,表示一下你的友好?并告诉孩子分享的快乐。

3、当孩子很想玩别人的东西时,告诉孩子那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想玩不能硬抢,可以用协商的方式,礼貌地问对方:“你的玩具我很喜欢,可是我家没有,你能不能让我玩一会?我很快会还给你的。”

 

 

【温馨提示】

1、幼儿的身心发展有自己的规律,自我意识刚刚萌发,先有“拥有权”概念之后,才会有“分属权”概念。所以,如果孩子实在不愿分享,说明他还是不理解这些概念,那就不要强求,等孩子长大一点再开导。

2、如果孩子行为表现好,一定要及时表扬孩子大方、懂事、无私、友爱。有必要的话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以示鼓励。

3、不要随意给孩子扣上“自私”、“小气”、“霸道”的帽子,避免使用批评语言和强制手段,这样要么会引来孩子的反抗和哭闹,要么他默默忍受内心的痛苦。

 

 

 已发表.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