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论文61: 青春期亲子沟通中的共感调适(1)(转)

15年前 [11-13 15:29 周四]

青春期亲子沟通中的共感调适(转)

作者:陈美芬,金一波 来源:《宁波大学学报》 2006年4月

 

[摘要]目前家庭教育中亲子沟通状况不容乐观。文章探讨了亲子沟通受阻的原因,并提出家长可以借助心理咨询中的共感原理来形成亲子沟通的技巧,协调青春期的亲子关系,促进亲子沟通。

[关键词]青春期;共感;亲子沟通

一、亲子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亲子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诸多学者己经发现,青春期的少年与父母缺乏良好的沟通,亲子冲突的状况越演越烈。国内一些学者就青春期少年与家长的冲突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认为亲子冲突主要涉及到学业、家务、交友、消费、日常生活安排、外表、隐私等几个方面。雷雳等人对初中生家庭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沟通时间上,父亲每周仅有一个小时与孩子沟通,母亲虽在总体上沟通时间比父亲长,但仍有25%的母亲仅一小时的沟通。国外学者也对亲子冲突状况作了相关研究,认为亲子冲突主要表现为意见分歧、误解、行为约束。Noller和Callan的研究发现,青春期少年与父母沟通较少,只是偶尔与母亲交谈学校里的情况,而Grotcvant和Cooper研究发现,良好的亲子沟通能够促使青少年寻求更好的同一性,而亲子沟通障碍的少年易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因此,亲子沟通受阻这一现象应引起心理学界、学校和家庭的高度重视。

(二)亲子沟通受阻的主要原因

1.青春期孩子的生理与心理的急剧变化

孩子步入青春期,其身体形态的变化最为明显,在外形上己经接近成人,这就使青少年增加了许多的心理体验。青春期对心理发展起很大作用的另一个生理因素是性的成熟,出现了第二性征。由于性成熟,青少年便产生了性意识,使个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内容。青春期被心理学家称为“疾风暴雨时代”,“危险期”,“多事之秋”,这些称呼都表明步入这一时期的孩子在心理方面产生了急剧的变化。由于生理上的成熟,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具有强烈的平等意识,渴望自己像成人一样受尊重,做事希望从自己的意愿出发,他们还会重新审视家长及老师曾经影响他们的价值观。青春期少年与父母的关系产生了微妙的变化,表现出既依恋父母又想摆脱父母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渴望父母的理解与帮助,另一方面又希望处处发出自己的声音,能像成人一样被尊重。美国心理学家约塞森将青少年与父母关系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分化阶段,步入青春期的少年开始意识到自己与父母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因此而质疑他人多年来指导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第二阶段青少年会过分高估自己,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拒绝别人的建议和忠告。第三阶段亲子关系处于和谐状态,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对父母的指导采取了尊重性的选择态度。第四阶段是自我巩固阶段。青少年己经懂得,作为自主的个体,必须而对生活作出选择,同时也意识到,听取忠告的重要性。可见青少年的这种心理变化尤其是在第一、第二阶段使得亲子关系而临着最为艰难的时期。它需要家长对原有的亲子沟通方式作出新的调整,以适应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变化。

2.家长缺乏亲子沟通的技巧

青少年不愿意与父母沟通,除了自身的生理与心理变化以外,很大程度上与家长不恰当的沟通方式密切相关。一份调查显示,在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方法上存在的问题突出:非语言沟通方面,父母与子女之间非语言沟通被忽视。“当孩子有话向父母倾诉时”,家长不会放下手中的家务,注视孩子的眼睛去倾听。语言沟通方面,从尊重、信任子女角度,父母在语言上表现不尽如人意,91%家长“当孩子犯错误时,常常唠叨、指责”,约96%父母喜欢用“不要”、“不许”,的语句指责孩子的行为。沟通态度方面,55.5%父母无法做到“多听少说’。由于家长缺乏正确的沟通方法,致使亲子关系陷入困境。当前家长与孩子沟通在方法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不会倾听。人们通常以为听比说容易。实际上,要做到耐心的倾听决非易事。一个良好的倾听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不论对方讲的内容,事先不加入任何价值判断,耐心地倾听对方的诉说。这种良好的倾听习惯,可以使对方感受到尊重,情感上得到渲泄。然而在亲子沟通中,相当多的家长是不合格的倾听者。他们倾听时往往过分关注孩子所讲的是否与自己的想法一致,没有耐心听完,就下断言;或认为孩子所说的是琐事而心不在焉的听;或当孩子遭遇失败时,难以做到心平气和,甚至埋怨、训斥,迫使孩子接受自己的意见。以上种种处理方式都会使孩子感到不被理解,造成沟通障碍。

过强的权威意识、自我中心意识。亲子关系源自于依恋。年幼儿童是弱势群体,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直处于支配、控制的地位。再加之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以子女为自己的私有则产,无视子女独立的人格。家长的这种权威意识表现在与孩子沟通时,往往不是以问题为中心,而是以我为中心。显然,父母过强的权威意识易使孩子产生心理上的分离、不信任和抵触情绪,不利于建立有益的沟通渠道。父母在权威意识支配下与孩子进行沟通,其实质是伪沟通,因为沟通的目的不是关注孩子的成长,而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孩子。这种自我中心性的沟通非但不会出现亲密的亲子关系,相反更加加剧亲子之间的矛盾和隔阂。

过强的索取心理。家长对孩子的付出与其对孩子的期望成正比。家长为孩子付出越多,期望也就越高。由于孩子的成长不是呈线性的发展,家长过强的教育取向往往与孩子曲折的成长经历产生矛盾。当家长的脆弱期望受到威胁时,他们对孩子的理智会失去。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变得强硬,情绪激动,思维极端化,亲子冲突不可避免就产生了。

考虑到国内关于青春期亲子关系有了一定的研究,但如何干预却缺乏深入的探讨。笔者试从调适的角度,提出家庭教育中利用心理咨询中的共感原理来协调青春期亲子关系,使亲子沟通的渠道畅通。(待续)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ee4da6010004u0.html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