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论文59:从初中学生的视角探索亲子冲突现状及对策(2)

15年前 [08-31 19:10 周日]

3.1自我评价[4]实现的障碍

在现代教育理论中,诸如对孩子频繁的噜嗦,居高临下的训斥,甚至拳脚相加的种种“家长制”做法,都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且会适得其反,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因为它无视孩子的自尊。但现实生活中有近5%的初中学生 “无意做坏了事情后,父母就不问原由地骂,甚至打”。

另有2.70%初中学生的“父母批评的时候总是翻旧帐”,这种批评的不良习惯会导致孩子对以前的错误没有到位地认识,反而产生“吞钩心理”,一再重犯类似的错误,与此同时,对父母枯燥重复的教育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出现反抗行为。

此外,还有4.40%的家长“总拿别人和自己的孩子作比较,说自己孩子的不是”,让渴望得到积极社会评价的初中学生丧失信心,导致其容易产生敌对情绪和嫉妒、怯懦心理,无法实现客观合理的自我评价。

3.2积极情感培养的障碍

据调查,普遍存在的初中学生情绪情感障碍[5]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其自身发展,或干扰其身边人的主要心理障碍之一,而其主要成因是家庭氛围。近年来类似的案例发生率不断增长,调查中发现有1.28%初中学生的父母总是吵架,有时还要动手打架,继而引发打伤孩子事件;或者直接因为不满意孩子的表现而打骂孩子;当然也有孩子伤害父母的个别案例发生。相对应地,有1.14%的父母由于各种原因对孩子非常的冷漠或者根本不和孩子说话,即家庭冷暴力[6]。不同与此,另有0.71%初中学生感到“父母对待子女存在不公平待遇现象”,认为在家庭中自己没有得到父母应有的关注和重视。诸如此类的事件都会在初中学生的情绪情感发展上留下深刻的烙印,致使孤僻、自卑、暴躁成为初中学生不良心理倾向的主要内容,严重阻碍了积极情感的培养。

3.3理想自我[7]塑造的障碍

初中学生的特殊社会角色决定了其主要任务是学习,也因为其父母在自身承受工作、家庭等方面压力的同时,往往不知不觉地把压力转嫁到他们身上,对其表现予以高期望,把其成长情况单纯地等同于考试成绩,把考试成绩简单地等同于勤奋程度,使其逐渐感受到父母非此即彼的价值观。但当孩子看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一致,社会要求和父母要求差距很大,当仍得按照父母的意志行事时,内心对“唯分数论”产生重重困惑,正如调查中发现:3.41%的初中学生“想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但是父母总以影响学习为由反对,并且极力阻止”。

另外,当孩子遭遇学习问题后,因为恐惧或内疚会产生异常紧张情绪,但经过加倍努力仍得不到效果时,耐挫折能力相对薄弱的初中学生会陷入焦虑中,这时他们急切渴望外界的支持、疏导和引导,而现实生活中,近30%的家长在孩子因成绩不好而难受时从不安慰,反而无休止地斥责,甚至打骂。

于是,部分初中学生因成绩长期落后又得不到及时帮助而出现强烈的焦虑反应和逃避行为,如转向平时表现突出的体育、文艺或计算机方面;另外有相当部分孩子本身对体育、文艺或计算机方面存在兴趣浓厚,并付诸实践行动。而这一类正常心理行为往往被家长“罪恶化”,调查发现超过20%的初中学生正处于这样的苦恼中。同时,5.11%初中学生没有自由的周末,父母总会为其安排补课,尽管其反对,使没有足够的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

学习过程中遭遇的种种困扰和迷惑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逐渐淤积,因得不到疏导而寻找各种释放的途径,而孩子的选择往往会违背父母的初始愿望,但普遍存在偏激个性特点的初中学生则不以为然,于是在各不相让的情况下初中学生的理想自我也会因得不到认可与支持而无法成功塑造,致使孩子自身的进步缓慢甚至暂时停滞。

3.4行为习惯养成的障碍

习惯是个人与环境、行为相互影响的结果,一般认为:行为、环境、个人内在诸因素三者相互影响、交互决定,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其对个人的行为方式进行筛选后留下的经常性行为倾向称之为习惯。可见,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不可以等待习以为常,也不可以习焉不察,更不能习是成非,而应该能动地以社会的价值取向引导孩子有意识地加以训练,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而现实生活中,作为环境中的关键因素,有近5%的父母在要求孩子宽容的同时遇事不问原由地打骂;有4.40%的家长在要求孩子自信的同时总说自己孩子的不是;有1.28%的父母在要求孩子冷静处世的同时总是吵架或打架;有1.14%的父母在要求孩子活泼热情的同时对孩子非常的冷漠;有0.71%的父母在要求孩子对人一视同仁的同时不公平对待子女;有2.27%的父母在要求孩子诚信的同时却说话不算数;有3.41%的父母在要求孩子具备实践能力却阻止其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近30%的家长在要求孩子善解人意的同时从不安慰受伤的孩子;有5.11%的家长在要求孩子具备自主能力的同时擅自剥夺了孩子的周末等等。

由此可见,当三角的互动关系因为父母这个特殊角色被打破后,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随即遭遇了障碍。

3.5独立人格形成的障碍

调查中发现有近10%的初中学生认为父母管的太多,使其没有私人空间和锻炼机会,当部分孩子尝试自主行事时,家长表现出强烈的不满情绪并做出相应行为,如3.69%初中学生想买什么,但父母常不允许,如果其自己买了,也会被没收甚至砸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习惯于包办替代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孩子的学习机会,使原本就落后于生理水平的心理水平发展更加缓慢,继而加剧青春期发展中的身心不平衡趋势,具体表现在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同龄人明显落后。

同时,青春期的到来使得生理发育趋于成熟的初中学生逐渐对异性交往产生内心需求,他们渴望得到异性的关注,但由于心理水平有限,其很难把握“度”,这引发家长的管理恐慌,于是对孩子的异性交友方面格外慎重,直接表现为不断扩张对孩子成长的照顾,开始介入其人际交往,有近10%初中学生明显感觉到“父母干涉其交朋友,尤其是异性朋友”。这种草木皆兵的行为,不但玷污了孩子纯洁的情感交流,而且使其感染紧张的气氛,以致其对异性交往产生种种误区,也从另一个侧面加重了所谓的“早恋”危机。

此外,初中学生的孩子内心既敏感又脆弱,可是父母却很难找到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渠道,虽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却像陌生人,于是他们常常采用特殊的方式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如5.68%父母总是私拆孩子的信,翻看孩子的日记,偷听孩子的电话,而这种侵犯孩子隐私的行为却严重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

随着独立意识的高度发展,初中学生日渐明显地反对父母的干涉与控制;同时,对于任何事件其都喜欢自己作出分析和判断,不愿意接受现成的观念和规范,因此,他们对于以前一贯信奉的父母的许多观点都要重新审视,可审视的结果总与父母的意见不一致,而此时的父母往往不会主动作出妥协,这致使初中学生的独立人格形成遭遇障碍。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