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问题学生的分类及对策(与王晓春老师同行)(转)

16年前 [04-20 08:28 周日]
问题学生的分类及对策(与王晓春老师同行)


十几年来,我曾多次给问题学生分类,这几天又有些新想法,对原来的看法有所调整,现在把它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先说什么是问题生。
我今年6月份给问题生下的定义是:品德、学习态度、心理等方面,任何一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即是问题生(见拙著《问题学生诊疗手册》)。
我现在提出的新定义是:品德、心理、行为习惯存在严重问题,而且用一般管理手段无法加以解决,这种学生叫问题生。
这个新定义最突出的改变是,指出了问题生的主要特点:他们的问题不是一般管理手段所能解决的。也就是说,通过一般的表扬、关爱、批评、写检查、请家长能解决问题的学生,其实都不算问题生。问题生不等于“有问题的学生”,他们应该是有严重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只有通过个案诊疗才可能能解决。
下面分类说明。
第一类:品德型问题生。
这类学生的突出特点是往往有小群体,而且和社会上的不良分子有联系。他们对教师一般有敌意,或者虚与委蛇。学生则害怕他们。这种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往往与社会不良人等相通,他们已经有了反社会的价值观,或者有了这种倾向,只是因为羽毛未丰,所以在学校里兴风作浪,一旦时机成熟,就会辍学走上社会,进入不良分子甚至犯罪分子的行列。
这种学生来源于破碎家庭、道德不良家庭、家庭教育严重失误家庭。他们破坏性很大,教育起来很困难。必要时需要给予纪律处分。
教育这种学生的时候,教师既是医生,又是战士。如果这种学生总是挑战学校纪律和教师权威,你就首先要把他打败,然后才谈得到教育。他们往往软硬不吃,对付他们有时需要一点兵法,需要一点谋略,需要某些特殊手段。教育这种学生,最考验教师的社会经验是否丰富,因为这是一些提前畸形社会化的人,教师书生气十足只能败在他们手下,是会被他们看不起的。
小学低年级没有此类问题生,高年级只偶尔出现,中学比例有所增加,但始终是问题生中的少数。我没有统计数字,据我的估计,在普通中学,他们不会超过问题生的五分之一。职高比例可能稍大一些,重点高中比例会小一些。
现在的问题是,很多老师动不动就把出毛病的学生看成品德问题,扩大打击面,而对真正的品德型问题生又束手无策,结果只能助长歪风。
第二类:心理型问题生。
如果说品德型问题生给人印象是“坏”,那么心理型问题生给人的感觉就是“怪”。他们的行为违反常态,不符合通常的逻辑,令人费解,甚至百思不得其解。心理型问题生的思维方式与众不同。
心理型问题生常见的问题有攻击性,抑郁症,孤独症,自恋,自卑,狂躁等等。这些问题往往与遗传、家庭教育、童年经历有关。
心理型的问题生比品德型问题生比例相对要大一些,但是无论在小学还是中学,都不占问题学生的多数。现在的问题是很多老师往往很轻易地判断学生为心理问题生,给学生造成伤害。比如学生上课爱小说小动,教师就随便说他有“多动症”,而且让家长带他上医院,这是很莽撞的。想当初教师没听说过心理治疗这个词的时候,把一切问题都说成是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四人帮”的流毒,一旦学会了几个心理学名词,就满眼都是心理疾病,看谁都像“多动症”。这太缺乏分析了,实际上也还是乱贴标签。
教育心理问题生的时候,教师的角色类似心理医生,需要进行个案诊疗,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找到他的“情结”,才能能解决问题。但不是每个教师都有这种能力的。如果解决不了,应该请教学校心理教师。
第三类:行为习惯类问题生。
如果说人们对品德型问题生的主要印象是“坏”,对心理型问题生的主要印象是“怪”,那么对行为习惯性问题生的主要印象就是“赖”。这种学生往往知错认错,但是屡教不改。他们有的显得很幼稚,“纯天然”;有的显得很委靡,像扶不起来的天子;有的五分钟热气,进步不能坚持。他们一般对老师并没有敌意,只是管不住自己 。这种学生会给教师带来无穷的麻烦,很让人头痛。
这种问题生无论在小学还是中学,都是大多数或多数,是问题生的主力军。
他们的问题主要是家庭教育失误造成的,他们的毛病主要是家长惯出来的,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已经形成坏习惯了,很难改正。解决这类问题,除了一般性的班级管理和教育之外,还必须有个案诊疗。最好能找到其家庭教育具体的“失误点”,让家长自觉调整,协助学校帮助孩子进步。这在小学很有效,中学因为孩子已经长大,毛病积习已深,家长失去权威,效果较差,但有家长配合总比没有强。
凡属习惯问题,根子都在家庭。要教育行为习惯型问题生,教师必须掌握指导家庭教育的专业技术,只会给家长打电话告状是不行的,要学会诊断其家庭教育的问题,而且能给家长“出招”。当然也要给学生“出招”,因为这种学生都并非愿意如此,他们只是太习惯做错事了,意志薄弱。他们往往一副很无助,很无奈的样子。
教育行为习惯型问题生特别需要耐心,因为这种事不可能立竿见影,只能慢慢来。可是如今的学校评价体系往往违反教育规律,追求所谓“业绩”,逼得教师急于求成,和学生较劲。学生力不从心,结果信心丧失,破罐破摔,或者恼羞成怒,与教师对立,酿成很多事端,搞得教师焦头烂额。其实如果学校不那么急于事功,这种学生中很多人是可以慢慢进步的。
以上分类仍是比较粗糙的,而且事实上很多问题生都是“复合型”的。还有,问题生类别也是可以转化的。比如行为习惯型的问题生如果总是不能进步,就有可能因为长期受挫而转化成心理问题生,或者接近不良少年变成品德型问题生。
我国教育界数十年来从来没有减少过对问题生的关注,光名称就有“差生,落后生,后进生,问题生,学困生,个别生”等多种。但是据我看这种教育一直没有走上正轨,其主要缺点是缺乏问题生诊疗的专门研究,经常把问题生与非问题生混为一谈,而且只会软硬两手——一手是管卡压,另一手就是哄(比如什么赏识、招安)。总之,多年来我们问题生教育方法一方面简单贫乏,陈陈相因,没有新意,另一方面又充满主观随意性,好像全凭教师灵机一动。这两个极端有的共同点是:缺乏真正的教育科学研究。
来源:http://xiaoxinfu.blog.hexun.com/16934549_d.html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