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论文36: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6年前 [12-18 16:06 周二]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杨素萍

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变革,在社会转型和制度转轨的过程中,城镇化的进程异常迅猛,受农村贫困及城市利益的驱动,涌现了民工潮及农民外出经商、学习等普遍的社会现象。离乡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能力和条件将自己的子女安置在其所在的城市,只能将其留在家中,由父母一方留下照顾,夫妻双双进城的家庭则将子女托付给老人或者亲人朋友照顾。由此,社会上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特殊的成长环境和发展困境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现状
    1
.成长环境及教育现状
   
外出经商、务工、学习的家庭多半是当地经济萧条、家庭经济贫困、生活困难迫于无奈才背井离乡,外出者中也仅有一小部分通过合法经营、勤劳致富明显改善了家庭生活状况,而更多的农民仍然挣扎在温饱线上。留守儿童一方面要承受家庭贫困的困扰,另一方面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和农活,从而使他们原本恶劣的学习环境雪上加霜。另外,由于留守儿童与代养人的特殊关系,使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走向了放任自流和娇宠溺爱两个极端,加之部分家长不重视子女的教育,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出现了种种问题。有意识的、科学的家庭教育几乎一片空白。而有条件上学的儿童亦因学校教育质量低、教学环境差、教育资源匮乏及教师素质低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其学习的兴趣和动机,逃学、辍学、失学现象时有发生,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2
留守儿童的性格缺陷
   
由于正常的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渗透,使得留守儿童形成了典型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集中表现为:任性、冷漠、自卑、郁闷、失望、敏感、孤独、不安、胆怯等。祖辈的溺爱,造成留守儿童我行我素、不尊敬老人、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不良性格。在学校他们常常表现的不合群、易嫉妒、叛逆心理严重,不能与老师和同学和平共处。由于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缺乏成人适当的约束和科学的引导,使其极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和影响,很多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影响留守儿童教育和发展的因素
    1
.家庭教育的缺失
   
首先,表现为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阵地,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个体产生终身的影响。儿童的成长需要稳定安全的环境,父母的爱是儿童最为安全、温馨的环境,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基本的心理需要。但是,正常的家庭生活和亲子关系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无疑是一种奢望。留守家庭或者父亲外出,导致父亲的家庭教育角色弱化;或者父母双方外出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儿童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长此以往,必将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而“人生最重要的关系是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任何一种人生哲学如果不讲求这个根本的关系便不能说是适当的哲学,甚至不能说是哲学。”〔1〕因此,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作为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质量和孩子的发展水平。而代养人不科学、不理性的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孩子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其次,表现为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一方面,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儿童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农村贫困文化及教育现实滋生了农民“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使他们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并对教育持有一种功利性的价值取向,进而将其演化为一种短视的实惠观,以家庭利益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另外,代养人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从而造成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2
.弱势的群体归属
   
社会分层的必然结果是留守儿童及其父母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从而导致其在教育系统中同样处于弱势地位,不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家庭中,其父母一方或双方不在身边,使其处于教育的边缘地位,成为被忽视的边缘群体。留守儿童承受着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双贫困,他们与父母缺乏基本的情感交流和沟通,甚至有的孩子对父母产生陌生感,其发展所需的心理环境被无意识的剥夺,家长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是迫于生计做出的无奈选择。他们往往对孩子产生愧疚感,有的父母以物质上的支持作为补偿,殊不知“金钱不是万能的”,情感上的需要和满足是别人无法代替的,更不是金钱所能够弥补的。在学校中,留守儿童经常受到其他儿童的歧视和排斥,使他们产生自卑、孤僻等情绪。另外,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与学校老师缺乏经常性的沟通,使得部分老师也忽视了对留守儿童的引导和教育,没有对他们投入更多的关爱,留守儿童感受不到集体人大家庭的温暖。被忽视、被遗弃的感受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发展,他们也选择了遗弃他人、抵制他人、抵制学习、抵制学校。
    3
.农村文化教育环境的制约
   
众所周知,我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经济落后与文化贫困相生相伴。这种文化以其浓厚的封建底蕴顽强地“抵制”外来文化的影响,消极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构成了制约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障碍因素,使农村的教育缺乏必要的文化动力和文化支持,缺乏刺激和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所需的人文环境。人们难以打破原有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客观上影响了留守儿童对教育选择的倾向。农村经济生活的现实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小规模的简单再生产短期内无法升级,人们往往感受不到传播人类文明和开启人类智慧的教育带给他们的“实惠”,他们更关注自己短期内的经济利益,教育对他们来讲纯粹是一种中“风险投资”,他们在教育投资面前表现的相当没有耐心和信心。加之目前高校自主择业制度的改革,就业竞争压力的加剧,在相当程度上淡化了他们对子女升学的高期望,使他们变得更为务实和保守,及早让孩子停学,外出打工或者经营由于成人外出而留下的农活。同时,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尚存在种种问题和弊端也使得教育缺乏鲜活的动力。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相关建议
    1
。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摆脱狭隘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切实重视子女的教育。子女生活在完整的家庭结构中是其教育和发展最为有利的环境。家长应努力创造条件,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其子女造成的不良影响。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无法代替的教育资源,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是将来他们踏入社会,影响其终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真正关心子女的成长,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因为没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的情感更为神圣,父母的心是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火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象。”(马克思)同时,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育儿理念,并将其有意识地融入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全力支持子女的教育,保证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克服自私的实惠观,将子女的健康发展放在首位。要与学校老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利教育,防止其滋生消极的思想倾向。
   
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忌讳过度的物质满足。我们能够理解家长以物质上的满足来弥补其无法亲自照顾子女的愧疚心理。但是,即使是再多的物质和经济补偿也弥补不了子女见不到父母对其造成的心理“创伤”。相反,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往往为子女的越轨行为制造了温床,提供了条件,使他们难以抵制外界的诱惑,如沉溺于游戏厅等娱乐场所,临时没有钱引发偷盗、抢劫等犯罪行为。所以,父母应转变心态,更多地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从精神上关心子女的发展。
   
代养人要树立角色意识。代养人既然接受了委托,就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贡任和义务,努力为其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娇宠溺爱,做到严与爱的结合,运用自己的情感和理智促其健康成长。
    2
.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近年米,我国农村普及义务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学校教育质量明显提高。但是,农村教育仍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广大边远地区依然面临重重困境,严重制约了其发展的步伐,也成为激发留守儿童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障碍。因此,必须“深化教育改革,根据农村实际加快课程改革步伐。提高教师和校长队伍素质,全面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努力降低农村初中辍学率,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形成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机制。”〔2〕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学校和教师应更多地关心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变化,增加情感投入,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应有的心理归属。还要与家长及代养人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发挥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同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注意发挥留守儿童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改变单一的教学形式,加快课程建设,充分激发其学习的愿望和动机,增强教育的固有“魅力”。再有,学校应优化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切实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尽可能地为其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
    3
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关注留守儿童
   
“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3〕“地方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到教育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的影响,优先发展地方教育事业,将其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并及时解决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留守儿童这一突出的社会现象首先是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政府应予以足够的重视,能够从政策上、经济上给予支持和引导,加强政策的导向作用,充分保证留守儿童不受任何偏见和歧视地接受义务教育。其次,加强农村文化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优化社会育人环境,让留守儿童在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再次,强化区域间的支持。今年九月通过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要求“加大城市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和服务的力度,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城市各级政府要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城市职业学校要扩大面向农村的招生规模。”“要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免学费并为学生就业提供帮助,促进农村新增劳动力转移。”〔4〕这一系列决定如果能得以有效实施,必定会增加农民对教育的热情和信心,并尽量将其子女安置在城市的学校学习,这样既满足了孩子对完整家庭的心理需求,又会大大改善他们的教育环境和社区环境,使其有机会在父母的照顾和“监督”下与城市子女享受同样的学校教育资源,分享城市更为文明的育人环境和文化氛围。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乃至会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进程。我们期望家庭、学校和社会能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共同探讨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更为有效的途径。 (作者单 位系西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主要参考资料
1
林语堂.人生的盛宴.古今中外伟人智者名言精粹.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年,第168页。
2〕、〔3〕、〔4〕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国教育报,2003-9-21 (4)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