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论文34:从大学生个案分析看家庭教育的缺失

16年前 [12-16 16:10 周日]

从大学生个案分析看家庭教育的缺失

徐国杰

【摘要】本文从大学生个案分析入手,论述大学生犯罪、自杀现象及成因,指出家庭教育缺失带来的严重后果,提出建立家庭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个案分析;家庭教育;对策

大学是每一个家长和子女都非常向往的地方,是求知的殿堂,是金字塔。但在这个充满欢乐的校园里,由于社会的急剧转型、社会文化的变迁、环境的迅速变化以及家庭教育劣根性的凸现,导致了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大学校园里接踵出现的犯罪、自杀等现象,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强烈关注。对于一个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应进行深刻地反思与对策研究。本文试图从对大学生个案的分析为切入点,从家庭教育缺失的视角,探讨大学生犯罪、自杀的成因及对策。

一、大学生自杀、犯罪现象

1、自杀

自杀是社会人口死亡的十大原因之一,已经严重影响家庭和社会的安定。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的自杀事件也不断增加,让我们来看下面一组数字:据1992年首届危机干预暨自杀预防研讨会发表的研究报告估计,我国自杀率约10/10万;1998年我国发生自杀案件235200起,死亡152672人,大学生自杀率更高,据南京危机干预中心对部分高校的调查,大学生自杀率约为20/10万,比全国自杀率高出一倍;2003年武汉地区的36所高校,在开学不到3个月就发生12起自杀事件,10人死亡;2002年,北京市三所著名大学在开学仅一个月的时间内,就各发生一起大学生自杀事件;广东的高校,近几年也接连发生大学生跳楼、上吊、跳塔自杀事件。

2、犯罪

具有关资料报道:2002129日和223日,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两次把掺有火碱、硫酸的饮料,倒在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身上和嘴里,造成多只狗熊受伤。又如同年319日,北京某高校大学生马忠义持仿真手枪绑架案。时至今日,大学生犯罪问题已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呈愈演愈烈之势。据中国犯罪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所作的一项调查表明:1965年,青少年犯罪约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的33%,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文革”期间,青少年犯罪约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的6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整个刑事犯罪的2.5%;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到社会刑事犯罪的70%80%,其中大学生犯罪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的17%20042231320分,昆明市公安局接报,在云南某大学学生公寓一宿舍的柜子内,共发现4具被钝器击打致死的男性尸体。这就是震惊全国的特大马家爵杀人案。

触目惊心的数字,一桩一桩血的事实令世人震惊和痛心。一个大学生自杀、犯罪,老师和同学为之痛心;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心灵上受到极大的伤害;国家也受到重大损失。

二、成因分析

大学生的自杀、犯罪,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有的来自学校教育的偏颇,有的来自转型时期社会的影响,有的来自大学生心理素质太差,心理健康水平太低,大学生经历的挫折太少。但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来自家庭教育的失误。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思想风貌、理想和信念、道德品格、生活方式、语言行为、相互之间的态度以及对子女的态度、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这一切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性格的形成,品质的培养和世界观的建立,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在家庭方面原因导致的大学生犯罪现象中,家庭环境影响导致犯罪的比例最高。

1、不良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以及家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等诸多因素。大致可把家庭环境分为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不良的家庭环境两大类。良好的家庭环境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有和睦、团结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子女一般都具有谦逊、友爱的性格,不容易走极端,犯罪率低。不良的家庭环境主要是指父母不和、分居、离异、充满暴力或父母过分溺爱的家庭。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子女容易有两种极端。一种是因与父母关系的疏离,以至于互不信任和互相憎恨,由于爱的缺乏和失落,往往存在情感交流的障碍,对外界反应极为敏感,他们自卑又自尊、多疑又自信、感情脆弱又顽强、内心孤独而渴望与他人交流,这种极其矛盾的两面性心理,使他们在经历沮丧后,难以控制情感的宣泄方式,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从马家爵的成长环境看,首先是交往在影响着其心理的健康成长。马家爵有一个不善言辞的父亲,他与父亲之间极少有情感上的交流,更谈不上平等的交流。因此,他的心理成长基本是自发的。他在家中排行最小,除父母的疼爱外还有姐姐的疼爱,加上学习出色,自小就在家中备受宠爱,因此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交往心态。这种心态显然不利于正常交往,但无人对此加以关注,自然不能得到有效的矫正。于是,在以后交往出现障碍时,“以自我为中心的交往心态”支配着他,使得他在社会交往上十分封闭自己,沉迷于自己的比较狭隘的私人空间。从而造成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障碍,导致杀人悲剧的发生。

2、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对人的心理健康极为重要,在相当多的情况下,大学生自杀是家庭教育失败的结果。现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厚爱。一方面,许多家庭给孩子创造了相当优裕的生活条件,吃穿用等方面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对孩子达到了百依百顺的程度,弄得孩子几乎不知道什么叫困难和艰辛。凡是孩子提出的需求,不管合理与否,总是一味满足,而这种满足导致孩子以我为中心,在生活中经不起“挫折”,也不积极改善本人的心理状况。另一方面,家庭和社会又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总是要求他们学习上拔尖,比赛中获胜,事业上成功,而很少教育他们懂得人生道路上失败和挫折难以避免,以至使他们有没承受失败和挫折的任何精神准备。孩子一旦有了闪失,往往得不到心理上的安慰,有的只是没完没了的埋怨、责备和训斥。使他们精神上感到巨大的压力,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部分学生虽经各种努力,却屡屡失败,终日处在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体验之中,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感到“人生就是烦恼”“人生即悲剧”,轻生的念头往往油然而生。有的大学生承受不了精神上的压力,便通过自杀这种方式来惩罚别人,以这种过激的行动使他人的行为有所改变,其惩罚对象往往是对他们寄予厚望并严格要求的亲人。

三、对策

当前大学生的犯罪、自杀,是对高等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的极大挑战,我们应当认识其严重性,并针对当前大学生犯罪的现状和成因,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已是当务之急。如何采取有效的预防犯罪措施,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1、重塑传统的伦理道德

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和为贵”等为代表的传统家庭伦理道德,不仅维护了家庭秩序的稳定,保证了社会生产的正常进行,而且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在现代社会里,传统的伦理道德对调节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以及邻里之间的关系,及健康人格的形成仍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强调亲情和义务的统一。我国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强调严慈与孝敬相统一,要求父母做到严慈,子女做到孝敬,这种亲子关系上的伦理要求是亲情和义务的统一,不履行义务,单凭情感关系的维持是脆弱的、空虚的;反过来,没有亲情,义务所连接的亲子关系就会变得冷冰冰的,这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严慈与孝敬既能避免不良家庭中的暴力,也能有效抑制父母的溺爱,以此作为行为准则,有助于子女在和谐的家庭氛围里,平等地与父母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形成健康人格,堵住犯罪的初始源头。

其次,强调谦让与友爱的统一。目前绝大部分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对“兄友弟恭”有必要进行扩大理解,在社会大家庭中,更需要相互谦让、友爱相处。逐渐养成乐群善友的群体意识,既学会关心他人,也学会共同生活,从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然人转变为善于与人合作的社会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最后,强调情与理的统一。在与他人交往中应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既能体现自身的修养,又能赢得他人的赞赏和尊敬。在彼此的沟通与了解中,消除猜疑和误解,密切双方情感,建立珍贵友谊,既能消除自身孤独与不安情绪,逐步克服不良个性倾向,又有利于优化个性特征,增强自控力,自觉地抵制社会不良因素的诱惑和影响,从而减少犯罪动机。

因此,中国的传统家庭伦理道德对现代社会减少大学生犯罪,促进社会安定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营造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

家庭环境之一: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在给予孩子物质上的满足之后,更应注重孩子内心的细微变化,在孩子发展的转折阶段,如:初中、高中、大学时期,他们的心理发展会有很大的跳跃,这时候他们会从孩提时代依赖父母转向更信任同伴之间的友情,家长应该多与孩子沟通,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以民主、商量的口吻和孩子探讨问题,努力消除“代沟”。并在生活中给孩子灌输正确的生活观和价值观,树立对人生的积极看法,物质上的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贫困。我们从马家爵在看守所给亲人写的信中可以看出,作为一名大学生,他没有那种应具有的朝气蓬勃的对生活的追求和渴望,充斥于期间的都是与个人私利密切相关的琐事。

家庭环境之二:保护孩子的上进心创造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

每个人都有上进心,父母应保护、培养孩子的上进心,父母要学会表扬、鼓励和赏识孩子,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儿童、青少年都是有上进心的,包括那些缺点、毛病比较多的孩子,都希望得到表扬、肯定和鼓励。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母子关系,在心与心的交流、交汇、交融中进行升华,父母要尊重每一位孩子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赞美每一位孩子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美每一位孩子所取得的哪怕极微小的进步;赞赏每一位孩子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的美好品行;赞赏每一位孩子对家长所提出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在家庭教育中提倡建立“快乐成长记录卡”,用孩子曾经的成功激励进一步的成功,为孩子的心灵健康不断输入营养,让父母的努力激发个性的发展,促进孩子性情和灵魂的提升。创造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促进真善美的统一。

家庭环境之三:努力开展家庭文化活动,促进孩子的社会交往关系的形成和完善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际交往更加强烈,尤其是与同学、老师、朋友的交往能极大地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获得温暖、智慧和安全感,通过各种家庭文化活动,促使孩子的交往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从消极型向积极主动型转变,从纯情型向理智型转变,社交面由单一型向多面型转变,并着重发展群体性交往。提倡关心人快乐自己,一个关心他人关注周围事物的人,他就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因为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做出相应美的行为,这种行为会感染和带动周围的人。著名教育家徐国静创办的《星星河快乐家园》开展的一系列活动,让孩子们拥抱大自然,拥抱社会,这样做是让孩子明白一个人需要有一个集体,有一群合作的伙伴,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培养孩子的集体荣誉感,团队意识。每天将微笑带给身边的人,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结交朋友,这样就会让孩子们多一份责任,多一份自信,更增添了一份快乐,并得到了自我教育、自我领悟的心灵提升,人与人之间情谊更真更浓。

有人说:“一个民族的命运不是掌握在政治家的手里,而是掌握在每一个母亲手里。”孩子生命成长所需要的阳光雨露都来自母亲这个自然世界。如果一个民族的每一个母亲能为社会输送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而不是废品,那整个民族就能减少一些病态,而多一些生机与活力。为了自己的孩子,也为了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地成长,呼吁所有的家长联合起来,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关注和探讨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愿每一位家长都能用自己生命的光芒照亮孩子的心灵,愿所有的家长携起手来,共同给孩子创造一个充满欢乐和温馨的世界。

总之,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真正地关注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群策群力,才能更加有效更加有力地预防和制止大学生犯罪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赖雪芬.当代大学生自杀原因探析.大众心理学,20045

2.崔文霞.让孩子拥有高能素质.大众心理学,20042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