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用辩证的眼光看孩子(原创)

16年前 [12-07 10:50 周五]

 

 

学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都知道,对任何事物都要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辩证法的讲的是: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在家庭教育中也一样,如果把这个观点用于家庭教育,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孩子,该是什么样的呢?

一、用联系的观点看孩子的问题。

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就是要注意一事物与周围事物之间的联系。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也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孩子的问题。比如,父母总是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看成重中之重,特别重视分数。只要学习好了,什么都好。于是,为了不耽误学习,便随意扼杀孩子的业余爱好和兴趣,禁止孩子看与课堂无关的课外书,限制孩子自由玩耍。似乎要把孩子牢牢圈定在课内学习的范围内才是务“正业”。其实,很多事情看似与学习无关,实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课外阅读,知识视野的开拓,思想境界的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水平的增强,无一不与课外阅读有关。绘画能使孩子的想象力、模仿能力得到自由发挥;下棋能锻炼孩子的思考力,推理判断力;而玩耍和游戏,更是与智力、学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玩的当中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孩子是通过玩耍来探索世界的,玩耍需要大脑积极参与,它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从而使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力、思维力等得到发展。这将促进孩子的学习和发展。儿童心理学表明,最基本的学习能力是感觉动作能力。户外运动中,孩子的动作协调能力、感觉统合、平衡感、方位感等等得到了锻炼,而这些能力正构建了学习的能力。所以,玩与学有密切的关系,玩能促进学,学又反过来促进玩的质量。父母要看到的是,课内与课外、玩与学的内在的联系。不要认为这些是与孩子的学习互不相关的事。

 

二、用全面的观点看孩子的现象。

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多样化、多侧面的,看一个问题尽量要看到它的方方面面。要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看问题。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在家庭教育中也一样。人不可能是十全十美,每个孩子都是优点和缺点的混合体。有的父母只看到孩子的缺点,却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只抓住缺点不放,却放过优点不管,把缺点放大,把优点冷冻。这样的孩子在他心目中一无是处,被批得“体无完肤”。有的父母只发现孩子的弱项,却没发现孩子的优势。美国的加德纳教授指出,人有语言文字、数学逻辑、视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旋律、人际关系、自我认知、内省等八种智能。这个理论向我们表明,孩子在各种智能上有强弱高低的不同。也许他语言表达能力欠佳,但动手能力却很强,这是搞实验研究必备的素质;也许他不喜欢临摹书法,却有极丰富的创造力,将来擅长搞设计一类;也许孩子不善言谈,内向不够活泼,但做事沉着冷静、细心周到、善于思考却是难得的品质。所以,父母要用全面的眼光看孩子,要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本领,看到反的一面更要看到正的一面,看到不利的一面更要看到有利的一面。并学会把孩子的缺点看成优点,想法转化成优点。把孩子的弱项尽量补上,把强项加以强化。要从宏观把握指导,而不要过于计较细枝末节。而这其中,表扬和赏识是少不了的维生素。

 

二、             发展的观点看孩子的成长。

辩证法有言,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事物是处在

运动发展之中的。家庭教育中,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减少自己给孩子带来的人为干扰。孩子是一个成长中的生命体。是一个不断积累人生经验、丰富认知水平、积极探索世界的实践者。在磕磕碰碰的成长中出现的一些小问题是正常的,家长不必看得太重。比如,很多低年级学生上课坐不了多久就不能专心听讲,因为低年级孩子有意注意保持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随着孩子的年龄的增长,有意注意保持时间会有所延长;有的孩子做作业字字太慢,也可能和孩子的手部肌肉力量不够、手的精细动作不完善有关。而学习考试粗心,是每个孩子几乎都会犯的现象,这和孩子的集中注意力,短时记忆力等有关。以上这些和生理有关的问题到了一定年龄会有所改变。有的孩子刚入学,还没从散漫的幼儿园生活过渡到正规的校园生活中来,贪玩,自控力差,对学习无兴趣等等,也是可以理解的。孩子的发展潜力和可塑性很强。不要因为看到眼下的种种现象而忧心忡忡,如果操之过急,或责骂,或发火,或加压,并不会带来你愿望的达成。有时,耐心的等待也许是最好的方式。毕竟孩子有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大器晚成”、“以退为进”等词语,也许要记住。眼下该做的事就是:思想上用发展的、动态的观点看孩子,要看到今后的发展的可能性,并不能因为一时的小问题小毛病(甚至并不算是毛病)而放弃对孩子的希望,忘记对孩子的赏识。行动上要做的是:适当地为他提供成长中的指导和帮助,而不是要拨苗助长,不要替他作主,为他设计人生  .

文/练丽丹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