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儿童“性别认同”――父母不容忽视

16年前 [06-26 15:56 周二]
乐乐的妈妈发现,五岁的儿子对性别越来越敏感。他对自己的身体开始变得矜持,拒绝和妈妈上公共女厕;在换衣服或上厕所时要求妈妈关门;当听到大人说起有关性的问题时,也会表现出不好意思的表情。他对日常用品也表现出更高的要求,那些他认为有女孩气的衣服或玩具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接受的。
     妈妈知道,乐乐已经长大了,已经不能对性别这个问题进行淡化处理,那么应该如何帮助宝贝认识自己的性别呢?
     在幼儿对“我是谁”开始有了初步的概念之后,性别意识开始成为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幼儿对生理上的性别认识一般容易掌握,能够明确地知道自己是男孩或女孩。但是随着幼儿的成长,幼儿还需要在心理上理解性别的概念,理解自己在社会行为中扮演相应的性别角色,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性别和性别角色认同。
     值得一提的是,生理上的性别与心理上的性别认同有时并不一致,有些人会发生性别认同混乱的现象,这使他们非常痛苦,常常觉得自己在一个错误的身体里。因此,教儿童很好的认识性别和理解性别角色是爸爸妈妈不可忽视的。
    
儿童性别认同发展的三个阶梯
    
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婴儿就有了性别的烙印,从姓名、服饰、玩具,到以后的行为要求、生活方式、父母对他们的期望,婴幼儿正是从爸爸妈妈对待他们的态度和行为要求中逐渐地理解性别。
     两岁半到三岁期间,孩子对“我是谁”开始有初步的概念,他们会用“我”或“我的”来表示自己或属于自己的,而对自己的性别的认同,则是孩子建立自我概念很重要的一环。这个阶段的孩子,从在幼儿园上厕所时男生、女生必须分开以及男生不能穿裙子等方面,开始意识到男女有别。孩子会很好奇地想知道自己究竟是男生还是女生,究竟是和妈妈一样,还是和爸爸一样。不过,这时他们还不大能真正明白男女的不同。
     
第一阶梯 3岁前对性别的理解只是外部特征层面
     
3岁前的幼儿就能够很响亮的说出自己的性别,但他们对性别的理解只是外部特征层面的。开始时,幼儿会好奇的问妈妈,自己是男生还是女生;是和妈妈一样,还是和爸爸一样。逐渐地,他们学会从发型、衣着上来辨别男性或女性,不过,这时他们还不大能真正明白男女的不同,同时他们也不能理解性别是恒定不变的。
     
第二阶梯 4岁对性别的意识开始丰富
     
到了4岁,幼儿的性别意识开始丰富许多。他们对性别的差异也比3岁时更好奇。比如,当幼儿发现男女上厕所的方式不同时,通常会好奇地问“为什么男生要站着尿尿,而女生要坐着尿尿?”同样,他们对自己的生殖器也产生了好奇,想看看自己的和别人的有什么不一样,并在此基础上感受到男性和女性在生殖器上的差异。有时,听到有人提起“小鸡鸡”等字眼,会觉得神秘而咯咯地偷笑。甚至有的幼儿会因为实在太好奇,玩起脱裤子之类的游戏。这时,幼儿的性别刻板印象也在加强。他们会坚定的认为,男孩子玩洋娃娃是不正确的,女孩子也不能玩那些打仗游戏。
建议父母尽量以最自然的态度处理,也借机教导孩子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如果发现孩子喜欢玩这类游戏,不妨将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或避免让会一起玩这样游戏的孩子聚在一起。
     
第三阶梯 5岁以后真正开始了解两性的差异
     
幼儿真正开始了解两性的差异,他们知道除了外表的不同外,还包括生殖器官的不同。如果你问他们,男生和女生有什么不一样,最常听到的答案可能是:“男生不可以穿裙子”,“女生可以留长发”等。但如果你一直追问,他们会有些不好意思地告诉你:“男生有小鸡鸡,女生没有。”由于对性别的理解,这时的幼儿对性别也开始敏感起来,开始懂得不好意思和回避。他们也真正理解性别不会随时间、外部特征、愿望的变化而变化。
      同样,当大人提到与性有关的东西,五岁的孩子已经会表现得不好意思,对自己的身体也开始变得矜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换衣服或上厕所时可能会要求关门。不过,大部分的时候,男孩女孩还是可以愉快地在一起玩耍相处,并不在意性别的差别。
 在性别角色理解方面,学龄前的儿童会将许多玩具、衣着用品、工具、游戏、职业甚至是颜色与一种性别联系起来,而与另一种性别严格隔离,形成非常刻板的性别角色印象,这种现象直到儿童中期才会得以缓解。
      性别差异除了男女生理上的不同之外,强大的社会压力从婴儿一出生便不断地影响他们,要求他们去扮演符合社会文化认同的性别角色。幼儿时期,受父母及家庭影响最深,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同学、老师、学校以至整个社会,都在慢慢地使孩子扮演适合他(或她)性别的行为模式。
      正确引导儿童性别意识的五个建议
     
1.爸爸妈妈应留意自己对性别角色的认识所可能造成的影响
     
爸爸妈妈对性别的接受程度会影响宝贝对自身性别的认可。比如,如果妈妈因为工作和家务过于繁忙,有时会抱怨“做女人真累”,这种观点则有可能引起女儿对自己性别的悲观。性别是有差异的,但没有好坏优劣之分,爸爸妈妈应该对人生抱有积极的态度,应该让孩子理解: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值得尊重的、有价值的,不论性别如何,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施展才华。只要努力,都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在这个社会,成功与否同性别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2.注意养育方式对儿童性别意识的影响
      爸爸妈妈的养育方式从宝贝一出生便不断地影响他们。有的爸爸妈妈为了自己没有圆梦——想男孩生了女孩,想女孩生了男孩,就将自己的孩子装扮成相反的性别,认为反正孩子年纪小,意识不到其中的差异。事实上,这些模糊的态度非常容易使宝贝发生性别认同上的混乱,阻碍性别意识的正常发展。如果父母给男孩着女装,按女孩来抚养,很容易导致男孩把自己看作与周围女孩一样的人,在表情、举止、打扮上,他就会努力模仿女孩,成为女性化男孩。许多性心理的病态正是由此诱发的。一些青年男女长大之后仍然爱穿异性的衣服、追求异性的打扮,以至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在变态心理学中叫异装癖。另一些男女性成熟之后,不仅没有萌发对异性的爱慕,反而爱慕与自己同性别的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同性恋。
       父母千万不要出于个人的心愿而无视自然的事实,不要人为地为孩子选择性别,不要把孩子男扮女装或女扮男装。应尊重孩子的性别,按照孩子的身体性别的要求来培养孩子,使孩子的性心理健康发展,否则容易贻误孩子,后果不堪设想。
       3.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性别角色榜样
       父母就是儿童绝好的性别角色榜样,在日常生活的身体和视觉接触中,儿童可以从妈妈身上认识女性角色,从爸爸身上认识男性角色,从父母身上发展对异性的信任,所以爸爸妈妈要注意自己身上的性别特征,甚至是性格特征,这对宝贝的影响是终身的。爸爸妈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自然情景让宝贝理解不同的性别角色,比如在爸爸工作辛苦时,妈妈和女儿一起安慰爸爸,体现女性的温柔和理解;爸爸和儿子一起来完成繁重的劳动,让儿子感受作为男子汉应有的坚强和力量。
      4.尊重儿童先天的气质类型,不要给儿童套上性别的枷锁
      虽然,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性别刻板印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性和女性在他们所扮演的角色上已经呈现了一定的中性化。严格的界定性别角色标准是有害的,男性化和女性化是同一程度上相对的两极,人本身就具有双性化。因此在性别认同正常发展的前提下,不宜过多的限制宝贝的爱好,以免阻碍他们的个性发展。
      5.重视爸爸在儿童性别意识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心理学家们发现,爸爸对待儿子和女儿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有较大差别,而妈妈对子女的态度与行为差别不如爸爸那样明显。比如,在游戏中,爸爸会严格地按照社会所规定的性别角色标准来要求孩子(尤其要求儿子)玩那些适合其性别的游戏,而妈妈总是怕孩子磕着、碰着,并以温柔的方式不加区别的对待孩子。
      在游戏活动中,爸爸是处在一个独特的位置上来影响儿童的活动和对活动的选择的,他们总是比妈妈更多地鼓励孩子的独立自主精神,从事探索活动,帮助儿童掌握技巧、获得经验,在这些游戏活动中逐渐培养了男孩子的阳刚之气,也使女孩子逐渐摆脱了只能进行安静游戏的传统束缚,使她们在温顺的性格中增添了开朗、果敢、自信等优良品质。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