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寓教于乐——生活小景处处美(4)(原创)

17年前 [04-08 09:29 周日]

16、口齿伶俐的儿子

儿子出去疯玩够了,兴冲冲地从外面旋风一样转进屋来,一屁股坐在滕椅上,脸红扑扑的,满头大汗,喘着气。说:“哎,累死了呀!”我停下手中的活,走过来蹲下,问他:“怎么个累呢?”“就像现在一样。”“现在什么样子?”

我急忙从卧室拿来镜子,要他描述自己镜子里的模样。“看看你自己,脸怎么样?”“哇哈,脸红红的。”“红扑扑的,是不是?”他点点头:“是,红扑扑的。”我要他继续说。

儿子又说:“喘气!很热,有汗!”我补充:“是不是气喘吁吁?”“嗯。”“是不是热得满大汗?”儿子又点点头。

接着他向我汇报:“我们玩捉迷藏,很高兴,跑来跑去,小潘跌倒了,他哭了,我们叫他别哭,他就是不听。”“噢,我们玩捉迷藏,玩得兴高采烈,跑东跑西,这时,小潘扑通一声跌倒了,哇哇大哭起来,我们叫他别哭,可他就是不听......”我一边示范动作,一边一字一句地加读给他听。

“妈妈,你说得真好听,兴高采烈,扑通扑通,嘻嘻。”

我经常有意识地丰富孩子的语汇,补充孩子的语句,使孩子在同龄人中获得了“口齿伶俐”的美称。

温馨提示:

罗伯特·赫斯博士认为:“家庭语言环境,父母与宝宝说话的方式,可以直接影响宝宝的思能力。”哪个孩子都能掌握母语,但为什么有的孩子到了小学还词汇贫乏?而有的孩子却口头表达能力很强?这和小时候父母有意丰富孩子的语言有关。父母在生活中有意识的补充孩子的语汇,注意新词汇的灌输,孩子就会对新词产生敏感,语言会越来越丰富。

17、鸡飞粪(凤)舞
   过年,别人送了两只鸡,都不想吃。于是关在杂物间养着。丈夫说,你航航养起鸡来了。每天都给它喂米喝水,不肯让我杀呢。哦,这个航航怎么对鸡感兴趣了?
   吃饭时,我问:“现在鸡怎么样啦?它们俩在一起做什么呢?”
   他说:“两只鸡靠拢了身子。好像在取暖呢。”
  “我想到了有关鸡的成语。比如:鸡飞狗跳......
   他抢着说:“小肚鸡肠,鸡犬不宁。”

“对。”
“鸡急跳墙,鸡不停蹄,鸡假虎威,鸡语花香,贼眉鸡眼......
“啊?!”
“鸡肠小道。”
“对,啊,不对。应该是羊肠小道啊。”
“鸡肠子不也很细很小吗?”
“言之有理。”
“还有,鸡飞粪(凤)舞。。”
天!两人饭笑得饭都喷出来了……

    
温馨提示:
    孩子在有意篡改成语,并乐此不疲,这何尝不是在学习和复习成语?又何尝不是一种模仿和创新?其实,教育不必板着面孔,一本正经。思维就在兴趣与开心中一点点荡漾开来。
18、喂羊
  一天中午,我拉着儿子去看楼下的一只拴在树下的绵羊。儿子要看电视,开始不肯去。我极力“怂恿”:“走吧,妈妈从来没看过绵羊呢,陪我去看吧。”儿子拗不过我,只好一同下楼。
  绵羊正在吃三月青,“哈哈,这么瘦!”“嘻嘻,它身上好脏。”
  “绵羊晚上就要成为人们的美餐了,多可怜,我们把他喂饱一顿。它是草食动物,看它吃不吃别的。”我说。
  儿子来了兴致,从旁边摘下一大片女真树树叶放在它眼前。绵羊还真的吃了起来。

      “你看,它怎么吃东西?”儿子说:“它头低下时,是偏着头吃的。”

  “吃不到时怎么办?”“伸出舌头舐。”

  “连枝带叶这么长,它会不会咬断?”我又问。
   “咬断时已在嘴里了。”“它吃东西和狗吃东西有什么不同?”“比较慢,细嚼慢咽的。还放在嘴里来回嚼。”
    我又问:“你看它的眼睛怎么样的?”“眼珠褐色的。”“和狗的眼睛比,有什么不同?”
  

“狗的眼睛机灵,它的目光好像是呆滞的,两眼无神。”

“你说得真准确。”我夸奖他。

“你再看它的毛怎么样的?”“毛较长,不过白里带脏,从羊中间往两边分,”我补充道  “像人的一种发型吧。”“对。”
    看绵羊把树叶全部吃完了,他又叫我抱他上树,摘下树上黑色的一串小果子。“请你吃葡萄啦!”儿子给它喂起了“葡萄”。见“葡萄”也吃完了,他又把我刚买的葱喂给它,后跑去摘一片青菜来喂,忙得乐不可支,看得饶有趣味。
  

温馨提示:

孩子不会主动地有意识地去观察,这时家长要抓住难得的机会,教他细心观察。引导观察时,要孩子仔细看,认真想,拿别的来比较,找出此物与彼物的不同,善于引出话题,自己适当补充。学会观察,才能写出生动有趣的作文。

20、“这支签字笔是公的还是母的?”

“你知道我这支签字笔是公的还是母的?”正在写作业的航航拿着笔突然问我。

我惊讶地说:“什么?笔还有性别之分?”“不是吗?你看我用这支笔写和那支笔写有什么不同。”于是他用两种笔写下两行字叫我看。我故意摇摇头,意在让他自己说。

“这支笔写出来的字的笔划很细,像女人的腰,像女人吃饭时细嚼慢咽的,所以是母的。而这支呢,写出来较粗,像男人吃饭一样狼吞虎咽的,像男人一样粗犷、豪爽,所以是公的。”航航说得有板有眼。

“哈哈,有趣有趣,你还很有研究的,对,前一支笔写出来的字清秀,精细,杨柳细腰一样,后一支大方,粗壮,对吧?”我表扬的同时没忘记丰富他的词汇。

我叫他根据今天的事写这篇日记。后来,这篇日记在报上发表了。

温馨提示:

我惊叹于儿子想像力的独特,比喻的新鲜。不要用成人的惯性思维去轻易否定它。就像那个明显的例子:“雪化了是什么?”回答“是春天”又有什么错呢?为什么答案一定要“是水”?

-------------------------------------------------
摘自:《玩得好学得好》一书。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