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陪读,弊处在何? (原创)

17年前 [03-21 11:28 周三]
据了解,目前很多父母在陪读。初入小学要陪读,上了高中还要陪读;学习自控力差要陪读,学习成绩不佳要陪读。似乎陪读就能让孩子成绩更好,学习更自觉。果真这样吗?

诚然,对于初入学的新生,陪读还是有必要的。从幼儿园无规律的散漫到小学有规律的学习,从整天在外跑跑跳跳到教室里安安静静,陪读,在督促学习、约束玩耍行为、安排学习时间、培养专注力、自控力等良好学习习惯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如果一直陪下去,从长远来看,是非常不利的。因为:

一、陪读不利于培养学习责任感。

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陪读容易让他形成这样的错误观念:学习不是自己的事,

而是父母的事,是为父母学的,以致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不正确。因而,没有了责任感、自觉性,象皮球似的踢一下才滚一下,或者干脆就要物质奖励才能推他前进一步。而陪读这种外在的看似激励的方式其实很难转化为他内在的学习动力。许多父母总抱怨孩子学习没有自觉性、积极性的原因其实就在这里。曾经有个孩子振振有词地说:“是你们叫我学的,不是我要学的!”父母陪读的本意是要让他变得能自觉地学习,而效果却相反,学习变成逼迫性的了。

二、陪读不利于培养优秀学习品质。

优秀的学习品质,应该是能独立完成课业、勤于思考、认真严谨、勇于克服困难、有一定自控力等等。由于有父母这个“老师”在旁指导,作业做错了不要紧,有人会检查;作业不会做不要紧,有人会解答;自己多玩一会不要紧,有人会来催,从而养成粗心大意、不愿独立思考、思维萎缩懒惰,做事拖拉畏难、自控力和独立性差等不好的学习品质,一旦父母无法胜任“老师”的角色时,由于失去了“拐杖”而变得胆怯、被动、无主见、手足无措,不能独立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问题,所谓的优秀学习品质根本无从培养,而优秀学习品质是成绩优秀的必要条件。

三、陪读容易形成逆反心理。

家长在旁寸步不离、近乎监视的陪读,易让孩子心生反感。陪读过程中,由于过分的关注,总少不了嘴巴的唠叨,眼神的扫视,生怕孩子又不专心学习,这样给孩子造成一种不被人信任的感觉和厌烦心理,内心易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有个六年级的孩子曾向别人抱怨:“我妈每晚都坐在我旁边,看我做作业,看我复习,做完课内作业又要做她布置的作业,还不时要唠叨几句,耳朵都起茧了,烦死了!一晚上都不让我出去玩一会,我什么时候才能摆脱这种苦日子?最好她生病住院死掉!”多可怕的诅咒!能怪孩子吗?

四、陪读容易增加心理压力。

大些的孩子,懂得为什么要学习了,学习也很努力,很自觉,如果家长常以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为代价在坚持陪读,还忘不了唠叨“只要你成绩好,其它什么事也不用你做”,等于给他背上加砖,无形中给孩子增加心理压力。家长的期望值总是很高,而孩子的学习成绩总有个最高限度,背着父母过高的期望在拼搏,一旦没考好,或达不到父母制订的目标,会觉得对不起父母,尤其是性格内向、懂事的孩子会因愧疚而导致诸如焦虑、烦躁、恐慌、自卑、自责等心理疾患,甚至酿成自杀的悲剧。

五、陪读容易产生心理依赖。

从心理学角度讲,当一个人习惯了事事依靠别人,那么他就无法心理“断奶”,无法自立自强,甚至影响到其它方面,如遇事优柔寡断,生活不能自理等。象藤本植物,总要攀附在别的植物上才能生长。学习也一样,习惯了父母多年的身旁陪读,一旦父母离开,便无法进入正常学习状态。有位母亲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伴在孩子身边默默地陪读直到初三,有一次母亲要离家一个月,结果这个孩子变得心神不定、烦躁不安,注意力无法集中到学习上,成绩明显下滑。学习终究是孩子自己的事。陪读,只在孩子入学早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方面起一定作用。它并不是什么长久之计,该放手时要放手,该不管时就不管,越管越多,越陪越累,一直牵着他的手,怎么学会自己走?早些心理“断奶”,早些“学习”自立,才是明智之举。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