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我的"减法"教育

17年前 [03-10 21:50 周六]

作者:缪建平  来源:成长杂志

家庭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

例一:军军的家里地上、床上到处是玩具,他拆卸着他的玩具,东窜西跳,让一个玩具说话,让另一个玩具走路,再让另一个玩具变形,“咔哒”、“呯呯”、“哗啦哗啦”地玩着。

例二:灵灵入小学后,家里成套成套的书已经堆得像个城堡了。可是灵灵一点儿也不体会爸爸妈妈的良心用心,发展到后来,她竟然连碰也不碰那些书了,更说不上主动阅读。有时,爸爸妈妈硬逼他拿一本书,可是她看了半天还是那一页,一问,原来他早就魂游四方了。

爸爸妈妈有一次耐心地问灵灵:“家中那么多的书,你为什么不看?”

灵灵回答:“书不好玩,我一天到晚在学校中读书,已经烦死了,你们怎么非要我看书?”听了灵灵的话,爸爸妈妈失望极了。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家里并没有什么玩具,但我和弟弟可以把一个小木盒玩出很多花样:装上轮子就是一节火车的车厢了;如果加上一个“屋顶”,现在旁边贴上几个纸绘的窗户,又变成一个“童话城堡”了。再如读书,小时候一本连环画,一段可以看上几遍甚至几十遍,还是津津有味,不敢舍弃……现在的孩子条件好了,为什么不会玩,不喜欢该书了呢?

一天,我看到电视中的一个广告,使我豁然开朗。广告词是这样的:当今世界纷繁复杂,多则惑,少则明,××男装,简约不简单。说得多好:“多则惑,少则明!”其实,孩子的教育不也是如此吗?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让我们来做“减法”吧。

玩具,藏起一些。

让孩子一下子接触过多的玩具,可能产生的问题是:如果所有的东西都触手可及,孩子就会四处搜罗,一一玩遍,但每件都会浅尝辄止。藏起一部分玩具让孩子长久地专注于另一些玩具,这种想法听起来似乎有点故弄玄虚。但事实上这已修好指向儿童教育的核心问题。许多家长已经意识到,只有让孩子专注于一种至少一周以上,他们才可能显示出精细复杂的思维能力,加上父母的鼓励,他们才能实现由玩具引发的自己的“奇思妙想”。而且,当一些藏匿的玩具过一段时间后重新出现时,孩子们会觉得这些玩具像玩具魅力无限,又会十分热情地投入其中了。

图书,一段时间一本。

坐拥书城却不爱书的家长不妨把大部分的图书都收起来,在一段时间里只留一本。家长可以从讲故事开始,和孩子一起来读这本书,然后就由扶到放,让孩子自己去读了;如果孩子开始不喜欢这本书,你就问:“这个故事没有意思吗?”“那么,你来编故事,看看怎样把这个故事编得更好听呢?”通过这样的谈话,目的是在暗示学生:“你想有自己的想法,就得静下心来,好好地思考一下,而不是稍稍看一下就能做到的。”一段时间后,再换另外一本,逐步地,你会发现,孩子慢慢地喜欢读书了。

铅笔,只给两枝。

常常看到一些孩子的文具盒里,放着满满一盒子的铅笔,从“节约型家庭”、“节约型社会”来说,这是资源学浪费,从培养孩子的节俭品质来说也是不妥的。文具盒里的铅笔多了,他们就不懂得珍惜,有时这枝没用完就用那枝,最后好多枝还有小半就扔掉了。两枝足矣,可以防止一枝丢了,或断了铅芯,可能派上用途了。

练习本,只要一本。

同样,练习本多了,会这本上面写了几个字,那本上面做了两道数学题,第三本上写了几个字母,而且书包里颠三倒四,孩子会逮到那本用那本,不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电视,每天只能少于一小时。

我们尤其应当给予孩子的一件东西就是电视。几乎所有的414岁孩子都会迷上电视,据有关统计,现在孩子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都在3小时以上,如果父母越忙,这个数据还会扩大。在童年时光中,孩子看电视就会花去数千小时,而且被淹没在诸如身着内衣的青春男女和多达数万条广告这段时间中,他们学会的只能是:如果我有更多的钱,我就会追求到更多的物质利益(食品、电子玩具、游戏机、好看的衣服、房子、汽车……)。如果孩子总是花更多的时间去看别人做事,而不是花时间自己去做,他(她)将会变得越来越愚蠢。关上电视吧,让我们的家庭在散步、一起讲故事、拼字游戏、一起做晚餐中度过。

外交活动,每周最好一次。

现在的青年父母,总有太多的“计划”──今天去会朋友“谈生意”,明天又有“约会”去郊游,对于孩子来说,这种充斥着各种“计划”的活动究竟是幸福,还是悲哀,不得而知。而且,有时孩子本身也有“计划”,比如去参加班上某个同学的“生日聚会”,比如校园的集体排练,等等。这些“计划”、“活动”总在一点一滴地“蚕食”着属于孩子自己的时间,而在我看来,这并不是好事,孩子为了参加一个活动,会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来回坐车、等候上(当然适度的活动也是必要的),但孩子更需要属于他们自己的“自由的视野和广阔的空间”,否则他就不可能一起在“奔波”中,而没有时间停下来欣赏生活的细节,欣赏自己的画报,“研究”自己的游戏玩法,“创造”自己的手枪……这难道不是十分重大的损失吗?

总之,当我们的孩子能够把绒线就成爱心球,把小花袜变成木偶的头饰,能围绕着一只不起眼的小石头却能闭眼想象出那个出它来自某个高山和大海,当他们用家庭废弃的物品创造出宫殿、铁路或一个农场时,我们就知道我们的教育已经达到“更少便是更多”的教育哲理了。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