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童心感悟

17年前 [03-04 16:44 周日]
作者:馨香盈袖 来源:成长杂志  推荐:醉梅
      一、把平常神秘化

  某日小儿在看电视,我在洗衣服。忽听小儿喊:“妈妈,这个男人喜欢这个女人,他们要结婚了,他们在亲嘴。”我一听,扔了衣服,出来一顿训:“什么男人女人亲嘴的,以后不许说。”“为什么?”小儿一脸茫然。“为什么?”我一时语噎,但马上给出了“理由”:“小小年纪,懂什么男人女人,把频道换了。”小儿极不情愿换了,一种迷惑却真切流露脸上。

  说实在连我自己都觉得可笑,仅仅因为“小小年纪”这理由让他换频道;仅仅因为现实中本就存在的“男人、女人及亲吻”训斥他一顿。而在他纯洁的小脸和眼睛里,分明没有丝毫的“污浊”感!

  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不能够摆正心态、正确认识,不能用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道德标准来衡量,一味逃避,甚至戴上有色眼镜,看见男女月下谈天,便以为有伤风化。我们自己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把平常的东西神秘化,把神圣的东西低俗化,把与吃饭、穿衣、睡觉没啥两样的一些东西认为不能拿到桌面。于是,我们自己把自己裹足于形形色色的“不准……,禁止……”中。更有许多的所谓的正派人士认为这一切是肮脏龌龊的欲望膨胀的附产物,为传统道德所不齿。满脸的理直气壮,自以为是在为他人着想,是在为大众服务,是在为崇高的信念而奋斗不息。对于这种现象或许只能发出:“好人没做出什么‘好事’,反而处处太‘好事’ ”的感叹。

  一些极普通的生命流程,基本属于自然现象一类,别把它神圣化、神秘化!

  二、把简单复杂化

  一次烧菜,油刚下锅,电话铃响了。等接完电话回到厨房,油锅已烧得发红。没细想,我往锅里倒入了菜。只听“轰”地一声,菜连同油锅整个着了起来。火苗窜起一米高,厨房满是油烟。

  事后问他怎会告知此方法?原想一定是他在电视或课外读物上得到的知识。盖上锅盖使氧气隔绝,缺少燃烧条件而使火熄灭。谁知他竟回答:“锅盖是铁的,当然不会烧着。盖住火苗,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烟气了!”

  想想也真是,我们往往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把单层的事情横搞一下,竖搞一下,结果要么复杂到谁都不懂,要么就变成具有某些特殊背景和特殊含义的大故事,恰恰忽略最直观、最简单的方法和道理。原本轻易可以解释、轻易把它理出个头绪来,可就因为你缠一下,我绕一下,你插一手,我来一脚,一个简简单单并不复杂的问题搞得没有了头也没有了序,更加剧了人们对于生活认知的茫然和生活态度的颓靡。

  一些事物及现象尽可以从比较简单、比较直观、比较现实的经验来研究,看到其简单的一面;不一定都得从理论的高度来研究,最后看到一个复杂无比的东西,从而又提出一套复杂无比的理论。大多时候我们研究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提出理论。

  马克思曾经说过,哲学家都在研究世界,但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三、不同的存在价值

  周末带小儿与同事一起去钓鱼。上午结束后大家吃中饭,席间众人嘻笑不绝。一说某人钓了
八条真厉害;一说某人一条也没钓上,真没用。那钓上八条的“意气风发”,那一条没钓上的苦着脸,自我解嘲的“呵,呵”声实在勉强。

  正吃饭的小儿转头对那钓了八条的同事说“你真能干!”同事的笑容更灿烂了!忽又想起什么似的,转头对一条没钓上的同事说:“你放过了所有的鱼,你真好心!”说完小儿又管自己吃饭。顷刻,席间发出掌声一片,那一条没钓上的同事乐得搂住小儿直亲!

  正确的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丹麦科学家尼尔斯·玻尔曾说 “一种深刻真理的反面并非谎言,而是另一种深刻的真理。”也正是因为承认每一个人“不同”的价值,才使每一个人的个性和创造力得以有效发挥,既造福于自己,也造福于社会和他人。即使你有不同的意见、观点,尽可如伏尔泰所言“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继一种观念后,每一个行为、每一种思想都有其独特的存在方式;每一种评价,都有一个特定的尺度;每一种尺度,都会有与众不同、无可替代的价值!而当不同的机构、不同的人都能够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以自己的定势、自己的逻辑,对同样一种事物不受干扰地作出自己的独立评价的时候,我们已经打开了多元社会的多元价值之门!

  一切垄断的声音、垄断的价值观、垄断的信息,恰恰是造成社会阻塞落后的渊源。

  四、感恩和回报

  小儿开学伊始,带回通知:晚上开家长会。对小儿语:“我是为你去开这会的!”大有一种值得儿感恩戴德的自豪!小儿却头一扬,“振振有辞”:“你若不是我的家长,一样也是别个孩子的家长,不是一样得去开?”我哑然!

  对于一些生命或事物中的必然,我们往往冠以许多美丽的解释或“光环”,以期别人理解甚至感恩。即使明明知道这些所谓的“恩”并不是特意施予某个人或某件事,只是不以某人或某物为转移的必须履行或不得不做的行为或事。

  如孩子所言,不是他我照样还有别的孩子存在,我照样逃避不了做这些。更何况,孩子亦不是一味接受着我的施舍和给予。孩子在小的时候,已经用他的存在,给父母带来了全新的人生意义,那种对生命从未有过的感悟和理解,本身就是一种回报。这,其实已经够了。从这个意义上讲,生孩子,实际是种很自私的行为。我们不必苛求孩子心存感激,不必苛求孩子长大后孝顺与否。

  不指望别人报答,那样如果我们偶然得到别人的感激,就会是一种意外的惊喜;如果得不到,也不会为这点难过。卡耐基曾提出他对恩怨的第一个要点:人类的天性是容易忘记感激别人,所以,如果我们施一点点恩惠都希望别人感激的话,那一定会使我们大为头痛。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爱和关注,当这一切称之为“感恩图报”时,那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得到感恩和爱,因为我们去要求它,认为那些是我们该得的。世界上这样的人不知有多少。这些人都因为“别人的忘恩”、孤独和被人忽视而生病。他们希望有人爱,可是在这个世界唯一能够被爱的办法,就是不再去要求,而开始付出,并且不希望回报。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