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导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30卷/醉梅

5年前 [09-22 20:28 周六]

当你靠近真理之光之时,正是他明天阳光灿烂之日

——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30卷有感

/醉梅

   

  昨夜一场雨,令清晨空气格外清新,微风吹拂,飘过香樟树的淡香。漫步在小区的小径,把最新的一本《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30卷)从包里抽出,坐在石椅上,沐浴着晨光,静静地品读,读着读着,在头脑中打出了8个大大的问号,它们是……

 

NO1你教育的错误率有多高?

首先吸引我的是专题《育儿路上,请绕开误区》,被家庭教育知识武装过的我,自以为没有踩到这些误区,但一篇篇看下来我还是汗颜!可不,《三种最常规的等不及》中我就占了两条:①不给孩子转变情绪与态度的时间,②不让孩子掌握他们自己的生活节奏。文中说:“大人丢了100 块钱还心情低落半天呢,孩子碰见了糟心的事,凭什么就不能在负面情绪里沉浸一会呢?”对呀,孩子一哭我就心烦,还骂孩子“不许哭”,真是太霸道了!倘若能说“如果你难受的话,你可以在这哭一会”这样高水平的话语,那孩子还真生在了有福气的家庭中,要知道《孩子最大的福气是父母给的安全感》

我相信,你一定知道《父母唠叨会激发孩子的心理防御》,但父母唠叨也同样是父母自己的一种心理防御。你看,一个12岁的孩子竟然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唠叨的本质,他说:“唠叨是因为我拿你没办法,所以我要攻击你以掩盖我的没办法。我不停地说这说那,你应接不暇,你就没有机会反击我,我就得到保护了。”看来,你不唠叨,你就不舒服,但你舒服了,孩子可痛苦了,你把他的心理防御也激发起来了!

你知道吗?《你的认知局限会限制孩子的人生》,一位妈妈拿着孩子的画向朋友炫耀,说画得多么好多么像。但这位朋友却痛心地感慨:“这个孩子太象小时候的我了,小时候我被称为画画天才,但我现在居然什么都画不出来。因为我已经被固定的公式锁定了,只会模仿,不会创造。”看来,我们都在承袭过去的经验和固有的认知,领着孩子趟进误区的深潭还浑然不知!

为什么《你说的话孩子不听?因为你的威望值低》。什么样的表现影响了威望值呢?比如你有没有做到“言出必行,信守承诺”?有没有做到“少说多做、不唠叨、不说教、不命令”?就象《孩子太磨蹭,因为你总是催》,孩子当然不听了,甚至故意拖延。《“拖延症”为什么被称之为“症”》?这和家长的“帮衬”有关。你试着不催,结果却出乎意料,你信不信?

请别把孩子的内向性格视为缺点,专家说,“内向但没有社交障碍,就不用担心。”《内向的孩子没病、没缺陷》,完全可以光芒万丈!“内向者天生善于把注意力集中于内在的精神世界,这使他们拥有高超的洞察力与理解力。”而且在一些需要创造性、创新性的工作上,内向的人更有优势。

请别把《穷人家的“富二代”现象》看得见怪不怪,这是贫穷父母错误的自尊教育造成的——培养了孩子过剩的自尊。又是认知上的错误!

请别把孩子的撒谎一定要和质量联系到一起,其实《撒谎,也是成长的标志》;请别以为孩子说脏话就十恶不赦。在《孩子爱说污言秽语能不能原谅》一文中就说,这要看年龄,不能一棍子打死;请别乱批评孩子,因为《乱批评会放大困难》,让孩子破罐破摔,以后他的自信你扶都扶不起来。

 

NO2:孩子自己的成长有多痛?

有多少父母懂得“尊重”的含义?有些伤害是悄悄发生的。餐馆里,孩子不想吃饭,遭到妈妈的粗暴强迫:“你不吃饭,我就不要你了!”还说,“我的脸被你丢光了”。但你事先的强迫和威胁,又谁丢了谁的脸呢?谁不尊重谁呢?《尊重孩子,并不是嘴上说说》,还要“有尊重孩子的意识”“给孩子选择的空间”。

很多人觉得孩子小,吃饱就行,谁带都一样。真的吗?大错特错!别忘了他们还有比吃饱饭更重要的心理需求!特别是安全感。从小没有安全感的孩子,长大后他会一直都被自卑包围着。正象《养孩子要亲力亲为》一文中所说:“人从出生起,将有多年的无助与依赖期(012岁),正是在最初的岁月里,他身边的抚养者日日夜夜地照看与哺育,才使他出现对养育者几乎一生不可消失的情感联系。所以,自己去挣钱,把孩子交给别人照顾与哺育,是为人父母者最愚蠢的行为。”仅此一点,也值得你《再苦再累也要把孩子带在身边》,给孩子最好的心理满足和呵护。不要“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时候,你却看不见;而在孩子长大后不需要你的时候,你却紧紧跟着,步步相逼。”那样,则是给孩子留下一生最深的痛!

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选一,觉得二好; 选二,又觉得一好。怎么选都不开心,内心很纠结。《纠结的人生很痛苦只因他“乖”》,所以你不要觉得孩子太懂事是好事,也不要说“你还小,你不懂,按我说的做,是为你好。”这会让他养成不敢承担责任、没有主见、优柔寡断的性格。

小孩子都喜欢赢,而且输不起,内心很痛苦。白岩松看了北京奥运会和伦敦奥运会的节目后,感慨地说:“中国的运动员赢了热泪盈眶,输了沮丧得要哭。而欧洲的运动员,即使拿到第2、第8、第 21,都开心得不得了。”因此你若《教会孩子从“追求赢”到“学会输”》,他就会活得泰然自若,快乐自信。

     

  NO3:你给孩子的爱有多荒唐?

我们《既与孩子相遇,就要陪伴孩子成长》,但陪伴中不能把爱全部倾倒给孩子。毕淑敏在《爱的回音壁》一文里说:“爱是一本收支平衡的账簿。可惜从一开始,成人就把所有爱的储备劈头盖脸砸下,把孩子的手塞得太满。全是收入,没有支出,爱沉淀着,淤积着,从神奇化为腐朽,反让孩子无法感到别人是爱他的。”有个留守儿童,就跟老师抱怨说“爸妈不爱我”。妈妈委屈地说:“给他买一样玩具就花掉我半个月工资,每次抱着玩具时高兴得像一只猴子,竟然还说我们不爱他?”孩子看不到你的爱,怪谁?《你会用最直接的方式向孩子表达爱吗?》或拥抱,也可借用小信物啊!

有二孩的家庭最常犯的错误是:用一个刺激另外一个,要知道《父母错误的爱会导致孩子们之间的竞争》《偏爱一方会让手足关系紧张》,急剧恶化。比如说:“你看哥哥吃得多好。”“你看姐姐读书多认真。”有位妈妈就很聪明,一个孩子犯了错,就让其他孩子一起来承担和负责,让他们“同生共死”。这招太绝了,什么嫉妒啊,猜忌呀,告状啊,拆台啊,全都消失得干干净净!

你家孩子会这样吗?比如《孩子很听话,但他什么事都做不好》。这是孩子向你发起隐形攻击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还不是因为你的爱变成了控制和包办!《包办,是在偷走孩子的责任心》,曾奇峰说的话并不过分:“什么事都替孩子作主,就是在杀死孩子的生命!”所以,你不能要求孩子太听话,不妨再读读作家的文章:《周国平:不要为你的孩子安排一生》,他提议:“不要去支配他的灵魂”“让他做自己喜欢的事”。

 

NO4:你说出的话语有多伤人?

 一个6岁的孩子对爸爸说:“你怎么这么没用?叫你帮我买个玩具,你都不知道去哪里买。”如果你是爸爸,听了会不会很伤自尊?这其实是妈妈惹的祸,因为孩子有样学样。可有位妈妈还不以为然:“这都能有影响?现在哪个男人在家里不被老婆骂?”你知道吗?《当面训斥丈夫,对孩子的“杀伤力”有多大》?告诉你吧,“第一,爸爸‘无能’造成孩子没有安全感;第二,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也会自我否定。”

可能“你永远都不知道,你无意间的一句话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伤害。”有个孩子他喜欢别人叫他喜羊羊,可是爸爸却爱开玩笑叫他笨羊羊。还有个孩子问爸爸:“这是什么车?”爸爸说,“是火车呀,我带你坐过,记性这么差!”不要以为骂孩子“蠢猪”“笨蛋”才会伤害孩子,一句负能量的话语,一个不耐烦的眼神,一次控制不住的脾气,同样会伤害到孩子。《“吼”式教育的后果有多严重?》演员陈乔恩就曾经把妈妈的声音形容成魔鬼的声音!明明《父母“病”了,却给孩子“吃药”》,这是什么理?其实,“无论你怎么骂他,他都爱你。因为孩子爱你,所以你也是那个最能伤他的人。”想想是不是这样!

语言是有暗示性的,《心理暗示让好孩子变坏,坏孩子变好》,特别是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因为孩子的不良行为可能一开始只是偶尔出现,被‘贴’多了就会变成真的了。”

《抛掉虚伪真诚地表扬孩子》一文里有个小对话:“翔翔画画很有想法,将来想当画家是吗?”妈妈抢答:“勉强可以吧,差得远呢。上课的时候一点也不认真,老是走神。”好了,你明显在暗示孩子今后上课不认真,老走神。不信,走着瞧吧!

还有个孩子,把小朋友撞倒了,妈妈要他去道歉,他却说:“我不道歉,我心情不好。”怎么没一点责任心呢?请问妈妈,《你对孩子说过“你爸没有责任心”》了吗?你听:“你爸又不知去哪里了,对孩子一点责任心都没有。”别说你没说过哦!

很多家长不理解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会逆反、不听话,一是因为《孩子逆反源于你的不认同》;二是因为你的“负面的心理暗示就像硫酸雨,会侵蚀孩子的心灵,滋生出与大人意愿相反的言行和表现”。所以,还是小心你的言辞吧,《不要给孩子的青春期留下 “后遗症”》,否则他发作起来更令你抓狂!

有个3岁的孩子,只要别人想要她的玩具,自己再喜欢也会给对方。这太过于分享了吧!妈妈就教导她:“你自己的东西,给别人的时候要想想自己还想不想要。”可是没用。这句话错在哪里呢?第一,包含了对孩子的拒绝;第二,包含了对孩子的威胁;第三,没给出有效的引导。不如这样说:“你自己的东西,你想给别人玩就给他,你不想给别人玩就不用给他,没关系。”《一样话,两样说表达的意思不一样》对不对?

 

NO5:你的教育分寸有多精准?

如果有人要求你用两个字来高度概括家庭教育的方法,你能说对吗?我觉得,这就是—家庭教育的“分寸”,但这个“分寸”却是最难拿捏的。

有一个孩子,开始学围棋,后来转学跆拳道,再后来不停地转移兴趣,最后什么也没学成。什么原因?就是背后有个过于尊重孩子的选择、凡事都和孩子商量的妈妈。看来,《听孩子的意见需要把握尺度》,不是“唯他是从”。如果年龄太小,就《不要给孩子太多选择》。

如今提倡爱与自由,但自由是有限度的,《不能只有爱没有规则》,要把握好爱与规则的平衡,否则“孩子很难学会凡事必须尽力,并且很难非常刻苦地去学会一些必要的能力。”

或许你给孩子讲起道理来滔滔不绝,但《道理最容易讲也最难讲》,小孩子喜欢打人玩,他听不懂道理,怎么办?有位妈妈就说,“纠正错误行为的最好方法是,强化可以达到相似功效的正确行为。”她用了怎样的绝招呢?翻翻书就有答案了。

《孩子“黏”你,拒绝还是接受》?这“黏”人的背后是需求,“拒绝‘黏’可能会收获任性、坏脾气的孩子。那怎么办?有一招治愈孩子“黏”人的方法吗?书中第240页就有。话又说回来,如果孩子一点也不黏你,你也别高兴太早,这可能是亲子关系的疏离状态。所以专家提议,《孩子太黏人,保持适度亲密状态最好》,那适度的亲密状态是怎样的呢?看看书中答案就知道了。

《如何引导孩子学习和游戏》?有个孩子很爱玩游戏,他向家长列出了玩游戏的几大好处,这使得这位家长颠覆了以往对玩游戏的认知。他说:“很多时候我们聚焦的只是事情不好的一面,却忽略了它的正面意义。聚焦它的正面意义,就会带来正向的结果。”他现在已不再担心孩子玩游戏会影响他的学习了,因为他做了四件有效的事:建立边界,提醒机制,表示理解接纳,引导孩子思考。

提到“引导”,让我想到《怎样解决“放手”与“引导”的矛盾》的问题。这也不难,就是在放手的同时去引导。“但不要引导孩子的思想和方向,不要剥夺孩子独立思考和实践体验的机会。”

教育的分寸要精准,有时精准到言辞上。比如批评孩子时,就要“准确表达,确保有效沟通”。这是在《批评孩子的三种策略》中提到的。

 

NO6:你的教育心态有多重要?

世上的父母有两种心态,它们是《空杯心态和筛子心态》。空杯心态,装下了孩子优点和缺点;而筛子心态,则把缺点筛掉,只留下优点。有项为期10年的心理研究表明:“被父母接纳和喜欢的孩子,长大后生活得更快乐。”看来,你接纳的心态是孩子快乐的源泉。

面对孩子的调皮、不听话,我们难免会失去好脾气,此时就要走《从“育儿”到“悦己”的路》,从无意识状态进入意识领域,找到了掌控自己情绪的秘密,“过去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说出来,现在能够意识到那些话不该说;能从说一半、闭上嘴到完全闭嘴;最后想都不用想就会闭上嘴。”

好脾气的背后往往是好心态,好心态之一是不焦虑。有个爸爸在《我是怎样做到育儿不焦虑的》文中写道:“中国的家长为什么普遍焦虑?因为焦虑的家长和不焦虑的家长育儿目标是完全不同的。”那他提到的不焦虑家长的育儿目标是什么呢?读读这篇文章就知道了。

  有个孩子打电话对同学说:“我没有幸福感,哪笑得出来,人生真苦。”本该“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年龄,怎么就“为赋新词强说愁”了呢?其实问题在于妈妈,“没有幸福感的母亲,怎么能培养出幸福感的孩子”?《妈妈幸福,我才会幸福》啊!哪怕你再不开心,但如果你能对着镜子笑,你的心情就会好很多。同样,《每天从“微笑道别”开始》,你的心情大不一样。

好心态的前提是要有个好家庭——夫妻和睦,互相理解,你知道《夫妻相处不累的四大秘诀》是什么吗?秘诀之一就是:你要承认“你的伴侣是一个有缺点的人”,这点似乎很难做到吧?但生活就是一场长远的修行啊。有句话叫“严于律己,宽于他人”,这同样在家庭中适用。《好的婚姻关系没有期待只有各自强大》,婚姻的格局才会更大。一家人之间,最好的关系是什么呢?《最好的关系是我懂你的不容易》。能悟到这一步,我看你也不容易了,值得祝贺!

好心态需要有好的教养来滋养,“有教养的人内心装着一个温暖的春天”,他会“热爱自然”“对谈如流”,他会“目光长远”“相信美好”,他还会“有所畏惧,有所敬仰”,《深到骨子里的教养愿你我都有》。而如果你不修心、不修为、没教养,那么《你缺失的教养,总有一天会报复在孩子身上》,很多熊孩子的种种表现就说明这一点。不是吗?飞机上,一个熊孩子一直在踢旁边乘客的座椅,乘客劝阻他,他的家长认为这是孩子的个性,难道《发展个性,就不尊重他人吗》?你真有必要《给孩子上好“尊重”这一课》噢!

 

  NO7:你的教育方法有多重要?

如果说理念是汽车里的导航仪,那么方法就是你的开车技术。教子技术好不好,关系到孩子能否健康成长。

孩子的习惯不好?专家告诉我们:《培养好习惯顺应自然,适当推动》,“前四个字是培养者应有的心理基础,看不见却非常重要,决定行为的大方向;后四个字是具体做法。”“不要把‘养成好习惯’这句挂在口头上,不要在细节上和孩子纠结。”你做得到吗?

孩子动不动就发脾气?《妈妈的“爱”与儿子的“唉”》一文的作者贡献了自己宝贵的经验:设定一个趣味时间,用幽默融化孩子的坏脾气、不快乐,慢慢的孩子也变得幽默了。

孩子太小了,没耐心听你讲完一个完整的故事?那就让《家长传经,故事这样讲孩子爱听》:先会念再学讲;用不同方式讲;选最佳时间讲;开头结局要创新;戏剧化一些;不要忽略提问。退一步说,实在不行还可以《打造属于孩子的“专有故事”》,哪些是“专有故事”呢?比如和生活相关的近期事件,父母小时候的故事等等。如果《孩子让你“重复” 读,总有他的理由》,你千万不能嫌烦哦!因为“重复”里,包含了太多的价值,至少有一点:“愉悦的体验+学习新词汇”。

你叫孩子做事,他权当没听见?《让孩子做他不喜欢的事,用普雷马克原理就行》,这个需要运用奖励艺术的原理,能推动孩子去做他这个年龄段必须要做的事情,把本来的低频行为变成高频行为。但你千万不要用反了!类似的还有《行为契约法,让孩子变得自觉》,也值得一试。

孩子做错事,你会这样批评和教导他吗:“怎么这么不小心,快点把碎片扫起来!”其实,《不用你教导只需启发式提问》就可以了。不妨换成:“我看到你把碗打碎了,接下来需要怎么处理呢?”

有位妈妈很困惑地问:“我们满怀期待,已经按照书上说的倾听并共情了,为啥孩子就不按剧本走呢?”她这样描述的:孩子问她,“妈妈,我能不去幼儿园吗?”她立即共情:“嗯,我知道你很害怕,但还是要去啊!”儿子不再出声,又用被子蒙头睡觉。她就奇怪了,《按专家说的做,孩子却不按套路出牌》?告诉你吧,她用的是“假共情”!教育不是学“术”,而是“修心”!“当我们的‘心’诚、真,‘术’才会起到作用。”

关于《沟通技巧:陪伴式聆听》是不错的选择。具体怎么操作?给你一个作业看能不能做出来:男孩子玩耍时摔了一跤,膝盖出血,“呜”地哭了。让他困扰的事件是什么?请填写;他的感受是什么?请填写;陪伴式倾听的话语是什么?请填写。

我们还要学会用“我信息”,《“我信息”所带来的特殊效果》恐怕也是你意想不到的。你不妨试试哦!

实用的育儿方法、家长的成功经验人人都喜欢,对不?书中还是很多方法的,比如《五种方法帮你发现孩子的天赋》《青春期沉迷打游戏我抓住了他的软肋》《怎样带领孩子接触传统文化?》《教孩子打招呼的“三要”“三不要”》《如何引导孩子看动画片》等等,书中都有介绍。

 

NO8:你对孩子的理解有多少?

如果你理解孩子,你就会《先响应孩子的感受,而不是事情》,“当孩子不停地抱怨他的朋友、老师或者生活时,最好顺着他的话语响应他,而不要试图查明事件的真相。”

如果你理解孩子,你就知道《男孩和女孩不一样》,当被老师评价为“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不听话”时,你不会接受这些标签,你就能沉得住气,站在孩子这边。如果你理解孩子。

《林清玄说:好的孩子教不坏》你信吧,但他的第二句话是:“坏的孩子教不好”。你是不是很惊讶?教不好还要家庭教育干嘛?那就翻书听听这位大作家怎么“自圆其说”吧!

《什么样的孩子是学习上潜在的差生》?在孩子的学习上,你了解你的孩子吗?为何孩子的学业越来越差?专家分析了:这是阅读带来的差距,“阅读是推动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来看看一位家长的经验吧——《我家孩子是怎样爱上阅读的》,你一定会有收获。

青春期的孩子总是叛逆,你总想着《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对决”》?大可不必,你不如理解成《孩子叛逆是好的开始》,“放下父母的架子,重拾童心”,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度过了这个时期,就变成《渐行渐远的青春期》了,还担心什么呢?

你有多理解孩子,孩子的成长就有多成功。在《一只笨鸟,不被理解的天才》文章里,一个专搞“破坏”的好动孩子,哪个学校都不愿收他。只有妈妈理解他,为他提供了“破坏”的环境和条件,最终他成了有出息的偏才。

像这些坐不住、爱招惹是非的孩子,最需要父母的理解和鼓励,而不是打击和批评。你《一见到孩子会“习惯性”批评吗》?那你不妨借用《游戏的威力,改掉孩子的小毛病》,因为“好动的孩子如果没机会玩打闹的游戏,他们一有机会就会撒野。打闹对抗的游戏,可以帮孩子学会如何放松下来。

台湾作家黑幼龙,面对四个“不争气”的孩子,选择了慢养,《慢养,让四个“坏小孩”上名校》,“慢养20年,个个成精英”。他总结道:“真正的爱是抛却成人的急功近利,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用小火慢炖的方式慢养孩子,这样孩子们回报给父母的可能是惊喜和奇迹。”

   早教的理念是,智力需要开发,且越早越好。但台湾认知神经科学家洪兰提醒父母,脑力是不需要太多“开发”,你才是孩子最好的脑力开发者,你的关心与爱心是他大脑最渴求的东西。《最好的脑力开发是爱和信任》,如果你能给孩子这些,胜过上无数的培训班,早教班。

不知不觉,太阳升得老高了。阳光热了起来,斑驳地洒在我身上。如果把这些阳光斑点比喻成家庭教育的问号,那何止以上8个疑问?沉下心来吧!当深入地盘查,严格地反思,积极地寻找《教育的真谛》,相信,在我们越来越接近家庭教育的真理之光时,正是孩子的明天阳光灿烂之日!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